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通史:100年来最值得阅读的国史入门书(典藏新善本)》是抗战期间,为适应当时历史教学的需要,吕思勉先生创作的。因其内容简明扼要,语言通俗易懂,出版后,成为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的中国通史。直至今天,依然是众多读者首选的历史入门书。
全书概述了中国从上古至现代几千年来的历史变迁,对重大史事、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都进行了系统地结,并将中国历史置于全球视野中,无论是史学观点还是编纂方法,都有很大的创新,突出体现了吕思勉的大历史观。全书脉络清晰,逻辑性极强,不仅可以满足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兴替的需求,更有助于读者对社会变迁的宏观把握。
中国通史的创作者
· · · · · ·
-
吕思勉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出生于江苏常州。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苏州东吴大学、上海沪江大学、上海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任教。与陈垣、陈寅恪和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也是中国现当代史家中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门史领域都有著作传世的学者。
吕思勉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两部通史:《中国通史》《大中国史》;五部断代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著中国近代史》;八部专门史:《先秦学术概论》《经子解题》《中国制度史》《中国民族史》《理学纲要》《宋代文学》《吕著史学与史籍》《文字学四种》,以及大量历史通俗读物。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白话文通史,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为通史的编撰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对时人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 · · · · · ·
第一编 绪论 /001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002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005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007
第四章 中国史时期的划分 /009
· · · · · · (更多)
第一编 绪论 /001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002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005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007
第四章 中国史时期的划分 /009
第二编 上古史 /013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014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017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020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023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026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029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031
02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034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037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040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042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044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046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049
第三编 中古史 /053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054
第二章 秦汉之际 /057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061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063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066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069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072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075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078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082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085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088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091
03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094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100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103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105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108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111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114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117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120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123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126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129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131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134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138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141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144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147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150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153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156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160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163
04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167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172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175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178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182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185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188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191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195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198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201
第四编 近代史 /205
第一章 明清之际 /206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210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213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217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220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224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229
第八章 鸦片战争 /232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236
05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241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244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247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251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254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260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264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267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270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274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277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281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284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288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292
第五编 现代史 /297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298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301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304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307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310
06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314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316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319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323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326
第十一章 军伐的混战 /329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331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334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336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338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340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343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346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348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352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356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359
第六编 结论 /363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364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367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 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决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样。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唯无效,更恐不免加重。我们初和西洋人接触,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败的。 又有人说:历史是“据事直书”,使人知所“歆惧”的。因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坏,就不免“遗臭万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顾惜名誉。强悍的人,就索性连名誉也不顾。况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难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众所共知的就不过是其表面;其内幕是永不能与人以共见的。又且事情愈大,则观察愈难。断没有一个入,能周知其全局。若说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据以直书,那就非愚则诬了,又有一种议论:以为历史是讲褒贬、寓劝惩,以维持社会的正义的。其失亦与此同。 凡讲学问必须知道学和术的区别。学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术则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旧话说起来,就是“明体”和“达用”。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绝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庭中?受过什么教育?共些什么朋友?做些什么事情?这都与我有关系。合这各方面的总和,才陶铸成这样的一个我。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质,既不同于欧洲;欧洲人的性质,又不同于日本;凡此都绝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须追溯到既往;现在是决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 所以从前的人说:“史也者,记事者也。”这话自然不错。然而细想起来,却又有毛病。因为事情多着呢!一天的新闻纸,已经看不胜看了。然而所记的,不过是社会上所有的事的千万分之一。现在的历史,又不过是...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编 第一章 -
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决不能和已前的事情一样。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惟无效,更恐不免加重。我们初和西洋人接触,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败的。 ……… 所以不论什么人,什么事,都得求其原因于社会,察其对于社会的结果。否则一切都成空中楼阁了。 ……… 一切可以说明社会变迁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来说明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所以: “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 历史的定义既明,历史的价值,亦即在此。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3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中国通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中国通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8.8
-
-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8.3
-
- 枪炮、病菌与钢铁 8.7
-
- 中国近代史 8.7
-
-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十卷本) 8.4
-
- 中国经济史 8.2
-
-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 8.9
-
-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8.2
-
- 失败者的春秋 8.8
-
- 康熙的红票 9.4
中国通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1 条 )




从《中国的历史》谈起 ——看历史与文化的关系

如今教授多,往日经典多
> 更多书评 7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3 )
-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7.6分 582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15)8.9分 582人读过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6)8.3分 459人读过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8.1分 24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思考与判断:藏书 (一卷残书惹夜归)
- 隐溪的书架 (隐村人)
- 通识 (懂字秦啊)
- 闲把史书眠一觉 (Rosalkane)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通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甘里良 2023-07-30 14:48:21 安徽
这个版本太差了、删减的太厉害了。流水账一般。毫无重点可言。
0 有用 乱 2016-10-28 11:56:47
花了半个多月囫囵吞枣地啃完了。半文言的文字总是得拆个主谓宾来读,人名地名多得总得折回再读,语言太简洁也很有力量,信手拈来的历史只能佩服作者功力深厚!但是好多概念没有事先说明,作为历史入门书真有点为难了。对于历史小白,这本书还是应该作为营养品的,得先垫点肚子再来吃。
0 有用 加减法 2024-02-17 00:31:57 山西
读的是教科书那本😭我就说怎么死板教条
0 有用 笃壹 2024-02-03 09:50:38 四川
从三代到民国,所涉人名、地名等专业名词甚夥,然每篇又短小精悍,知识点集中,普通读者概不能像著者一般熟稔史实和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所以读起来难免让人感觉条理混乱,应接不暇,许多章节的琐碎程度目之为高中历史知识清单,恐不为过。于近代史一章,站在民国的立场来看待各种问题,其固为历史学家,然就实际历史发展趋势来看,不免短视。
1 有用 段宣 2023-12-12 19:50:51 湖北
太过简略的缩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