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 编辑推荐 -
★米歇尔·福柯:“乔治·巴塔耶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写作者之一。”
★萨德侯爵、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综合影响的结果,文学与思想交相辉映的呈现。这部探索文明表层下黑暗力量的作品被哈罗德·布鲁姆纳入混乱时代的经典书目。
★异质写作者巴塔耶自述:“我想用沉重而笨拙的文字表达自我。……《天空之蓝》当中那些恐怖而变态的失常之事,都源自一种一直折磨着我的痛苦。这些失常之事是《天空之蓝》的写作基础。”
★《天空之蓝》被认为“也许是巴塔耶唯一真正的小说”。大约在1926年写下“第一部分”初稿,直到1935年,巴塔耶终于完成这部反时代潮流的私密作品,但它尘封二十二年才得以出版。
★小说人物影射原型:托普曼→巴塔耶自己;伊迪丝→西尔维娅·马克莱斯(巴塔耶第一任妻子,后来成为拉康夫人);拉扎尔→西蒙娜•薇依;蒂尔媞+格耶妮→柯莱特·佩诺。
- 内容简介 -
经...
- 编辑推荐 -
★米歇尔·福柯:“乔治·巴塔耶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写作者之一。”
★萨德侯爵、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综合影响的结果,文学与思想交相辉映的呈现。这部探索文明表层下黑暗力量的作品被哈罗德·布鲁姆纳入混乱时代的经典书目。
★异质写作者巴塔耶自述:“我想用沉重而笨拙的文字表达自我。……《天空之蓝》当中那些恐怖而变态的失常之事,都源自一种一直折磨着我的痛苦。这些失常之事是《天空之蓝》的写作基础。”
★《天空之蓝》被认为“也许是巴塔耶唯一真正的小说”。大约在1926年写下“第一部分”初稿,直到1935年,巴塔耶终于完成这部反时代潮流的私密作品,但它尘封二十二年才得以出版。
★小说人物影射原型:托普曼→巴塔耶自己;伊迪丝→西尔维娅·马克莱斯(巴塔耶第一任妻子,后来成为拉康夫人);拉扎尔→西蒙娜•薇依;蒂尔媞+格耶妮→柯莱特·佩诺。
- 内容简介 -
经由这部20世纪的情爱经典,读者可以踏上战前法国知识分子心灵的黑暗之旅。
彼时,欧洲正疯狂滑向法西斯主义的深渊。正值西班牙内战,亨利·托普曼离开巴黎的病床,前往巴塞罗那,在那里见证了加泰罗尼亚大罢工。让他进退维谷的三个女人这时也来到了巴塞罗那:拉扎尔,马克思主义犹太人和政治活动家,如果被捕,她可能被佛朗哥政权迫害;蒂尔媞(多萝西娅),无节制的酒精沉迷者,她是托普曼的性伴侣;格耶妮,一个年轻女子,在巴黎期间,她曾照料发高烧的托普曼。
作为巴塔耶公开的政治作品之一,它将暴力、权力和死亡结成可怖的一体,同时探索性作为一种颠覆力量的模棱两可。
天空之蓝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 作者简介 -
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1897—1962),20世纪法国思想地层里定位幽深且持续影响的一大震源。其一生的写作和活动,以激烈打断和急剧偏转的形式,于文学、哲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艺术史等领域的交界处,在对色情、耗费、僭越、献祭和非知等主题的开掘中,塑造出一个又一个迷人且多样的知识地貌。
- 译者简介 -
赵天舒,北大法语学士,巴黎四大比较文学硕士,现在巴黎十大攻读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巴塔耶哲学与文学思想、萨特的文学思想与介入文学、法国荒诞戏剧、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
目录 · · · · · ·
"天空之蓝"试读 · · · · · ·
前言 或多或少,每个人都依赖着叙述(récits),依赖着小说(romans),它们为世人揭示了生活的多重真理。只有这些时而在心醉神迷之中阅读的叙述让人直面命运。因此,我们应当热切地去探寻那些可成叙述之事——如何努力使小说重获新生,或者更进一步,使其永存。 多样的写作技巧可以医治熟悉的文体形式使人产生的腻烦之感,对这些技巧的关注也的确是当今之势。但是,倘若我们想知..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巴塔耶一直对太阳有着强烈的痴迷,在他看来,太阳无穷无尽散发着光与热,消耗着自我,却不求回报,这种纯粹能量的释放最完美地体现了“消耗”这一观念。与自我保存、功利主义的计算相反,耗费完全是一种超越理性、回归人类原始冲动的行为。它超越了哲学与宗教对人的定义,直接从人类学的角度论证人类存在的本质问题。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译后记 -
早在《色情史》一书中,巴塔耶就已开始立足于人类学研究,来阐发自己的哲学观点。人最初脱离动物性而成为人的标志在于使用工具,在于劳动,因为动物的所有行为都出自本能,而通过劳动,人类证明了自己可以突破生物本能,学会生产、积累与保存财富,拥有为未来考虑的能力。随着这种工具理性的诞生,现代社会也逐渐形成。但另一方面,工具理性也意味着异化:物不再作为其本质而存在,反而成了达到某一特殊目的的工具;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本质也逐渐被抹去,便成为了社会生产这一目的而运转的齿轮。这种功利性社会将一切都同化为一体,而不符合这一功利性原则的一切,则被当作禁忌排除在外,这就是巴塔耶所谓的同质与异质之分。但巴塔耶看到了人身上那“被诅咒的部分”,看到了人总有一种反物化、回归自我本质的冲动。 性与死亡的奇妙联系并非一个新的命题,弗洛伊德在此之前就已经从精神分析角度探讨过性本能与死本能之间的关系。巴塔耶则立足人类学与哲学的角度,认为二者在其根本意义上都是回归存在本质之延续性的一种途径。 但这是一个悖论,因为对一个理性自我的完全解构,最终会导致死亡;但若不将这个自我毁灭,就无法真正触及人的本质存在:“如果主体没有被真正摧毁,那么一切都还处于混沌不明中。如果它被摧毁,混沌不明就会消解,但在虚无之中一切都不存在了。”在这个意义上,这种存在的延续性,这种本质的主体性,是无法真正被触及的,这也是巴塔耶将之定义为“不可能”的原因。 不过,即便人无法真正回归这种状态,他也可以通过性与死亡瞥见这一理想,因为二者都是对非延续的状态的一种摧毁,而那摧毁的瞬间便是存在的延续性显露的瞬间。 “我们明白,将人从非延续性中解脱出来的这一行为永远是最为暴力的。对我们而言,最暴力的就是死亡,确切来说,死亡将我们从一种固有状态中解放出来,而在这种固有状态下,我们看到的是那种非延续性的、我们所是的存在。” 当然,从非延续性中解放出来,并不意味着...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译后记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天空之蓝"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天空之蓝"的人也喜欢 · · · · · ·
天空之蓝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天空之蓝》:一部极为“难看”的小说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一部极为“难看”的小说。什么是好看的小说,各有各的观点,至于何为难看的小说,不同读者或许能达成某些共识:语言晦涩,形象大多扁平,读来不知所云。乔治·巴塔耶,这位举世闻名的法国哲学家,他的小说《天空之蓝》(Le bleu du ciel),便是这样一部小说。光看书名,若... (展开)
ALL BLUE:巴塔耶的色彩革命

天空之蓝. Le bleu du ciel.

“在这昏暗的夜里,我为光沉醉了”
> 更多书评 6篇
论坛 · · · · · ·
请问此译本如何? | 来自今日月亮的温度 | 2023-04-20 16:52:43 | |
本书已可在拜德雅微店预订 | 来自拜德雅Paideia | 2019-02-22 17:39:00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7.7分 134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有生之年一定要读的1001本书 (Viking)
- ○到灯塔去● (拜德雅Paideia)
- 2019年出版好书籍整理 (石篁居主人)
- ○拜德雅●巴塔耶文集 (拜德雅Paideia)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30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天空之蓝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羊須 2019-05-21 10:50:08
赞美!在读过的巴塔耶诸译本中,这本是最晓畅的。“坦白并非忏悔,而是对罪行的一种深化”
0 有用 CyberKid 2021-10-25 17:56:11
我喜欢太阳,我闭上眼,透过眼皮,它是一片红。太阳多么惊人,它让你联想到一场爆炸,难道不是么,还有什么比人行道上流动的红色的血更阳光,好像这光也会炸开,也会杀人。
1 有用 #以猩 2020-03-29 23:53:54
燃烧的蜡烛,天边的星星,恋尸癖与墓地性爱,纵欲与冷漠,背离道德和政治责任,这些印象堆出来的巴塔耶,既惊世骇俗挑战道德底线又让人耸耸肩说,法国作家。
2 有用 4:44 2021-06-09 16:25:55
另一种更激进形式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晕车似的感情癖好 想停止 甚至想逆行 极度的谦卑导致极度的傲慢 上帝不存在 那么“我”究竟被允许了什么 仰望天空之后只有呕吐
6 有用 梦野久作 2019-04-19 06:57:28
死亡的激迫下,熊熊燃烧的欲体,在双死的快感。生命之死,不能延续,欲望之死,被有效思想控制。那被清白的威风随意吹摆的存在,在微乎其微的双死生之眼,以献祭的方式,在主体间交流交媾。而这真正的交流,本就是混杂的,主体是幻想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