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原作名: 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1453
译者: 马千
出版年: 2014-8
页数: 282
定价: 58
装帧: 精装
ISBN: 9787807696834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据剑桥大学出版社1965年版斯蒂文•朗西曼(Steven Runciman)所著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1453译出。全译本。
1453年5月,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是世界历史中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代表着拜占庭千年帝国的落幕,新兴伊斯兰强权的崛起,更为欧洲、近东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深刻变化,甚至一度被作为中世纪结束的标志之一。在长达7周的战役中,双方不论民族、信仰,均表现出惊人的英雄气节与坚韧,荡气回肠,令人动容。英国历史学家斯蒂文•朗西曼196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书,在大量西方同类专著中,结构清晰,考据严谨,文笔典雅,篇幅适中,已成为此领域备受推崇的权威著作之一,累计重印达18次之多。 本次出版,从正文、附录到索引、原注,均忠实于原作。
译者马千现为...
本书据剑桥大学出版社1965年版斯蒂文•朗西曼(Steven Runciman)所著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1453译出。全译本。
1453年5月,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是世界历史中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代表着拜占庭千年帝国的落幕,新兴伊斯兰强权的崛起,更为欧洲、近东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深刻变化,甚至一度被作为中世纪结束的标志之一。在长达7周的战役中,双方不论民族、信仰,均表现出惊人的英雄气节与坚韧,荡气回肠,令人动容。英国历史学家斯蒂文•朗西曼196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书,在大量西方同类专著中,结构清晰,考据严谨,文笔典雅,篇幅适中,已成为此领域备受推崇的权威著作之一,累计重印达18次之多。 本次出版,从正文、附录到索引、原注,均忠实于原作。
译者马千现为高校教师,出于个人喜好,费数年之力,对原书细致考证,对译稿精心打磨。考虑到国内读者时空隔膜,译者倾注大量心血为本书加入译注,并补录最新资料;在保持语言自然生动以外,亦尽力还原了原书雅正庄重之风。国内拜占庭史权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陈志强为本书指导,并推荐作序,在此深致感谢。
——————————————————————————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陈志强教授、《卫报》(The Guardian)、《历史》(History)推荐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就阅读过斯蒂文•朗西曼的多本作品,其中包括这本书,作为拜占廷历史与文化的初学者,当时便深有感悟。
最深的感悟是作品具有的浪漫情调,远非学院派著作可比,不仅读起来平实无华朗朗上口,毫无学究气,而且内容易懂贯通性强,凸显学养之厚重。他的作品在国际拜占廷学界浩繁的作品中具有鲜明的个性,如果不是独树一帜的话,那也称得上是特立独行。相信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能够联想到这位睿智的作者,从中获得更多的乐趣。——陈志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拜占庭史专家)
斯蒂文•朗西曼爵士又一次向我们展现了他过人的历史叙事功底,这段精彩的传奇在他雍容高雅的文笔下,显得跌宕起伏、令人唏嘘。——《历史》(History)
斯蒂文•朗西曼爵士,一位以其权威著作改变了我们对拜占庭、中世纪教会及十字军认知的历史学家。——《卫报》(The Guardian)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的创作者
· · · · · ·
-
斯蒂文·朗西曼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斯蒂文• 朗西曼(Sir James Cochran Stevenson Runciman CH,1903-2000),英国著名拜占庭史、中世纪史专家。他出生于贵族世家,精通多种语言(英语、拉丁语、希腊语、俄语、保加利亚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土耳其语、亚美尼亚语、 叙利亚语、希伯来语、格鲁吉亚语)。自剑桥三一学院毕业后,周游列国,于多所大学任教,尤其在拜占庭历史及十字军史方面颇有造诣。1965年,《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书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后,迅速成为该领域经典之作,近半世纪以来,备受推崇,至2008年,原版已重印十八次。生动谨严,繁姿庄重,并存一书。
目录 · · · · · ·
译 序 /3
前 言 /6
第一章 帝国迟暮 /1
第二章 奥斯曼崛起 /20
第三章 皇帝与苏丹 /43
第四章 西援之殇 /56
第五章 准备围攻 /69
第六章 围城开始 /82
第七章 金角湾失守 /96
第八章 褪色的希望 /105
第九章 拜占庭的末日 /116
第十章 君士坦丁堡陷落 /126
第十一章 战败者的命运 /136
第十二章 欧洲与征服者 /150
第十三章 幸存者 /169
附录一 关于君士坦丁堡陷落的主要参考资料 /179
附录二 征服之后的君士坦丁堡教堂 /186
译 注 /192
译者后记:论书中一处地名错误 /219
参考文献 /230
索 引 /240
————————————————————
(以上为首印与二印目录)
序 言/ v
译 序/ vii
前 言/ x
第一章 帝国迟暮/1
第二章 奥斯曼崛起/20
第三章 皇帝与苏丹/43
第四章 西援之殇/56
第五章 准备围攻/69
第六章 围城开始/82
第七章 金角湾失守/96
第八章 褪色的希望/105
第九章 拜占庭的末日/116
第十章 君士坦丁堡陷落/126
第十一章 战败者的命运/136
第十二章 欧洲与征服者/150
第十三章 幸存者/169
附录一 关于君士坦丁堡陷落的主要参考资料/179
附录二 征服之后的君士坦丁堡教堂/186
译 注/192
译者后记:论书中一处地名错误/219
斯蒂文·朗西曼爵士:通往东方的桥梁/229
参考文献/236
索 引/246
————————————————————
(以上为四印目录,微有变更。内容中读者在12.22前的指疵,幸得改正。书其他不足,敬请赐教。以后版次中,您的编校心血,将造福后来读者。)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的确,1453年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而已。拜占庭已然入土。即便没有土耳其的致命一击,随着帝国领土萎缩,人口锐减,财政枯竭——末日早晚也会到来。认为君士坦丁堡陷落促使希腊学者涌向意大利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在这之前整整一代人的时间里,大批希腊学者便已经前往意大利定居。1453年,希腊世界最杰出的两位学者——贝萨里翁,早已移居意大利;另一位金纳迪乌斯则留在君士坦丁堡与苏丹展开某种合作。如果说意大利的海上贸易出现了某种衰退,这更多是因为新航路的发现,而不能归咎于土耳其人控制了海峡。诚然,热那亚在1453年之后迅速衰落,但这主要源于它在意大利本土地位不稳,而威尼斯则在此后漫长的时间中保有黎凡特地区兴盛的商路。即使此刻俄国自告奋勇地试图担任东正教派领袖,并将莫斯科称作“第三罗马”,这也并非石破天惊之举。多年以来,随着俄国军队逐步击垮了鞑靼异教徒,随着君士坦丁堡陷入衰颓并可耻地希望与西方教会达成妥协,俄罗斯人心中便已开始酝酿这样的想法。种子早已播下,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不过令它瓜熟蒂落罢了。假使默罕默德苏丹多几分优柔寡断而哈里而帕夏多几分口灿莲花,假使威尼斯的增援舰队及时抵达,假如危急关头朱斯提尼亚尼并未负伤或没有科克波塔门的疏忽——长远来看,局势也不会有多少改变。拜占庭也许能额外苟延残喘十年,土耳其对欧洲的入侵也许将放慢步伐,但西方国家并不能因此获利。换言之,不妨将君士坦丁堡的安全视为西方心理上的屏障——只要它还在基督徒手中,危险似乎就是不那么迫切的。随着土耳其事物缠身无暇他顾,西方的压力随后有所减轻,不过若干年后奥斯曼人便卷土重来了。 尽管如此,1453年5月29日依然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它意味着古老拜占庭文明的终结。在长达11个世纪的岁月里,屹立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这座城市中,知识精英得到尊重,无数经典得到传承与弘扬。没有拜占庭抄写员与注释者的努力,我们今天必然无法了解如此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6页 -
不过,西方天主教国家真的会援助已经分裂的东方教会吗?他们是否会把土耳其人的入侵当作对拜占庭的“天谴”而袖手旁观?带着这些疑问,约翰五世皇帝于1369年启程前往教廷进行外交活动,并向教皇表示归顺之意。然而他谨慎地未将其臣民卷入其中,虽然他内心也幻想拜占庭人与他一道走向教会和解之路,然而在当时这是没有基础,注定会失败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的人也喜欢 · · · · · ·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7 条 )

了解君士坦丁堡战役不可错过的历史佳作
> 更多书评 57篇
论坛 · · · · · ·
读者指正的问题: | 来自河南 | 25 回应 | 2023-10-27 17:30:17 |
本书即将推出新版 | 来自马千 | 12 回应 | 2022-11-08 00:02:18 |
简评我读过的几本君士坦丁堡1453陷落题材书籍 | 来自马千 | 8 回应 | 2020-07-08 12:38:21 |
版权页未能容纳的劳动者 | 来自河南 | 2016-07-12 09:46:40 | |
因原著是1965年出版,虽版权方帮助,多方查找原图... | 来自河南 | 20 回应 | 2014-12-11 01:04:39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未知出版社 (2014)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
九州出版社 (2023)8.9分 319人读过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8)8.4分 140人读过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海无涯 (佾云)
- 37°暖书单(二) (37°暖)
- 男性气概与冷兵器战争 (五学日海字幕组)
- 开卷八分钟(2014年) (bigboybt)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的评论:
feed: rss 2.0
33 有用 su27根本就没有 2015-01-28 10:47:49
中世纪实在是混乱黑暗、残暴迷信到令人瞠目,但又写满忠诚信仰,智慧勇气,极富浪漫传奇的色调,也可能是我电影看多了。。
9 有用 墨迹的红烧肉 2016-02-11 11:09:31
本来想看到当年那个伟大的罗马,那个敢把地中海称为国家内海的罗马,那个可以称霸欧亚非的罗马……结果看到了奥斯曼帝国的雄起,真的很想去伊斯坦布尔看看,看看那个糅合了天主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的世界城市,看看圣索菲亚大教堂,看看梅西大道。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其实内因是大过外因的吧,要是当时威尼斯舰队及时赶到援助,也不过是再推迟若干年沦陷,它的覆灭似乎真是天注定的,用俄罗斯正统东正教的说法就是“遭报应了”。Si... 本来想看到当年那个伟大的罗马,那个敢把地中海称为国家内海的罗马,那个可以称霸欧亚非的罗马……结果看到了奥斯曼帝国的雄起,真的很想去伊斯坦布尔看看,看看那个糅合了天主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的世界城市,看看圣索菲亚大教堂,看看梅西大道。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其实内因是大过外因的吧,要是当时威尼斯舰队及时赶到援助,也不过是再推迟若干年沦陷,它的覆灭似乎真是天注定的,用俄罗斯正统东正教的说法就是“遭报应了”。Sir Steven Runciman写的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历史,而是写活了1453年,这才是亲历历史的感觉,文笔之优美,让那七周双方战士的英雄气节跃然于纸上。P.S.意外知道了吸血鬼德古拉男爵的原型居然就是当年瓦拉几亚德拉库拉大公“穿刺者Impaler“~~~ (展开)
7 有用 有鹿头的俊駒 2015-04-09 16:49:54
固步自封者必然陨灭,而狡诈的政治博弈与迂腐的宗教观念不过是助燃的柴火。当上帝遗弃了背叛信仰的君士坦丁堡,真正的罗马继承者却举起宝剑为它的帝国战至最后一滴血。
3 有用 愚公∞ 2016-03-01 14:22:47
罗马曾经是欧洲的骄傲,一个环地中海的帝国,横跨欧亚非大陆。后来分裂为东方的拜占庭罗马和西罗马。1453年,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攻陷,东罗马帝国陨落。朗西曼将这段传奇娓娓道来。
2 有用 马大象 2016-01-01 22:11:28
译者很用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