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内核 (18) 更多

  • 第388页
    “恶在人间畅通无阻、而善却不能再在世间漫步。”这是格林自己承认的他的作品的基调。
  • 第374页
    那声音拼命拖长“通常”这个词,就好像那个词含有“幸福”和“宁静”的意思一样。
  • 第373页
    【秋 里尔克】 落叶了,仿佛从那遥远的空中, 好似天国里的花园都已凋萎, 枯叶摆着手,不情愿地往下落。 在一个个夜里,沉重的地球 也离开了星群,落进了寂寞。 我们大家都在坠落。这只手 也在坠落。瞧:所有人...
  • 第364页
    谁也不可能没完没了地进行独白,总是有另外一个声音要搭茬,或迟或早每一场独白都将变成一次讨论。
  • 第356页
    爱本是一种想了解别人的愿望,只是因为不断失败,这种愿望就很快死亡了,爱或者也随着死去,或者变成了痛苦的情谊,变成忠贞、怜悯…
  • 第320页
    欺骗的特质之一就是失去对别人的信任
  • 第328页
    他把手在桌子上摆动了一下,孤寂仿佛也在摆动自己的手,指尖和他的指尖碰到了一起。“我和你在一起,”他的孤寂对他说,“我和你在一起。”
  • 第325页
    他说:“我看不到别人的痛苦,可是我却总是引起人们的痛苦。我要逃开,要逃开。”
  • 第312页
    如果不叫清白无辜把人们的灵魂杀害,它自己就必须天折。
  • 第306页
    一个人必须理智一些,他对自己说,必须承认悲痛绝望的心情是不会永远继续下去的(真的是这样吗),爱情不会水远继续下去(可是,这不正是绝望永远继续下去的原因吗),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以后她就不会再痛苦了。
  • 第268页
    “但是,斯考比少校,”塞克医生问,“你真的确确实实相信有地狱吗?” “啊,是的。我相信。” “相信烈火和酷刑?” “也许不完全是那样。他们告诉我,那可能是一种永恒失去的感觉。” “这样的地狱我可不在乎。...
  • 第211页
    当我们对一个人说‘你死了我就活不下去’的时候,我们真正的意思是:‘看到你这样痛苦、不幸,或者愁困,我简直活不成了。’只不过是这样的意思。人一死,我们的责任也就完了。我们对这件事再也无能为力,我们的...
  • 第182页
    他觉得当时他是到达了幸福的顶点:黑暗中,只身一人,周围只有嘈杂的雨声,没有爱,也没有怜悯。
  • 第166页
    他不禁问自己:一个人会不会也对这些星球感到悲悯,如果他知道了真相,如果他走到人们称之为问题的核心的时候?
  • 第105页
    威尔逊这时第一次体会到,人与人的关系,不论是谁,总无法避免痛苦——自己受的痛苦和加给别人身上的痛苦。我们居然会害怕子然独处,多么愚蠢啊!
  • 第102页
    他在黑暗中开始观察她的面孔,瘦削的脸庞、灰白的皮肤、薄薄的嘴唇——就像努力回忆曾经认识但后来永远离开的某个人的容貌。人往往会用这种方法建立起他人的容貌——首先是他的鼻子,如果注意力足够集中的话,还...
  • 第67页
    这些人都是受了金钱的腐蚀,而他却是受感情腐蚀而堕落的。比较起来,感情比金钱更为危险,因为感情是没有固定价格的。一个惯于受贿的人在贿赂没有达到某一数字时还是可靠的,而感情却可能只因为一个名字、一张照...
  • 第54页
    “问题在于,斯考比,”罗宾逊说,“我们接到指示绝不允许透支。这是战时,你知道。有一项很贵重的抵押品——一个人的生命——变得不值钱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2) 更多

  • 第375页
    任何人都没有使命。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时,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
  • 第359页
    人类之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 第356页
    【牧歌 idylle】 可以说牧歌就是印在我们心中的一幅景象,犹如伊甸园的回忆……对伊甸园的怀念,就是人不想成其为人的渴望。
  • 第347页
    人类真正的道德测试,是看他与那些受其支配的东西如动物之间的关系如何。
  • 第263页
    我小说中的主人公是我自己未曾实现的可能性。 ……小说不是作家的忏悔,而是对于陷入尘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
  • 第262页
    小说人物不像生物那样诞生自母体,而是产生于一种情境,一个语句,一个隐喻。隐喻中包含了一种处于萌芽状态的人生的基本可能性,在作家的想象中,它只是还未被发现,或人们还未论及它的实质。
  • 第249页
    爱由隐喻而起。换言之: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 第240页
    追逐众多女性的男入很容易被归为两类。一类人在所有女人身上寻找他们自己的梦,他们对于女性的主观意念。另一类人被欲念所驱使,想占有客观女性世界的无尽的多样性。 前者的迷恋是浪漫型的迷恋:他们在女人身上寻...
  • 第238页
    在他看来,迷恋女性的意义即在于此。他迷恋的不是女人,而是每个女人身上无法想象的部分,换句话说,就是使一个女人有别于他者的百万分之一的不同之处。
  • 第196页
    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在时间的轨道上,人们想象有一条线,超脱了这条线,当前的痛苦便不复存在。但是特蕾莎看不到她面前的这条线。惟有回顾过去,才能带给她一丝安慰。
  • 第167页
    什么叫做调情?可以说调情是一种暗示有进一步性接触可能的行为,但又不担保这种可能性一定能够兑现。换言之,调情是没有保证的性交承诺。
  • 第133页
    “因为爱就是放弃力量。”弗兰茨温柔地回答。 萨比娜明白了两件事:其一,这句话很动听而且是真心话;其二,说了这句话,弗兰茨在情欲里便威风不再。
  • 第125页
    她接着又说:“就是在医院,我开始把书分成两类:白天的和黑夜的。确实如此,有的书是白天读的,而有的书只能晚上读。”
  • 第113页
    极端标志着生命的终极之界,极端主义的激情,不论是政治上的,还是艺术上的,都是一种改头换面的对死的渴望。
  • 第110页
    背叛。打从孩提时代起,爸爸和小学老师就反复向我们灌输,说这是世上可以想得到的最可恨的事。可到底什么是背叛?背叛,就是脱离自己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位,投向未知。
  • 第108页
    身为女人,并不是萨比娜选择的生存境界。既然不是选择的结果,便算不上功绩也算不上失败。面对一种强加给我们的状态,萨比娜想,就必须找到一种相适应的态度。在她看来,对生来是女人这一事实进行反抗,与以之为...
  • 第78页
    【昆德拉的“小说观”正如萨比娜的这幅“裂缝”】 “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而背后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 第55页
    那时候羞耻心是衡量她身体价值的标准
  • 第47页
    作者要想让读者相信他笔下的人物确实存在,无疑是愚蠢的。这些人物并非脱胎于母体,而是源于一些让人浮想联翩的句子或者某个关键情景
  • 第17页
    【没有爱情的性是两个人的“自慰”,是两个人的“自欺欺人”。】 托马斯心想: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
  • 第12页
    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人是不能和比喻闹着玩的。一个简单比喻,便可从中产生爱情。
  • 第4页
    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昨日的世界 (22) 更多

  • 第443页
    骄阳普照着大地。正如我在回家的路上忽然注意到我面前的影子一样,我也看到了这次战争后面另一次战争的影子。战争的影子将贯穿我们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将笼罩我日日夜夜产生的每一个念头...
  • 第309页
    现在我已到了人生的中途,纯粹许诺的年龄已经过去,该是实现许诺和考验自己,或者彻底放弃的时候了。
  • 第285页
    【某种恋爱的幻觉是否也如此】每一个小团体也不复在,因为把他们团结在一起的只是相同的处境,而非共同的理想。
  • 第270页
    我们觉得我们没有义务因为世界变得荒谬,我们也要随之变得荒诞。
  • 第257页
    不,有罪的不是散步的人,也不是强不经心和无忧无虑的人,而是那些用语言来煽动战争的人。如果我们自己不去反对这些人,那我们也是有罪的。 (【黑塞《荒原狼》】 早晚都在看这种口吻的句子,每天都被说服、被警告...
  • 第245页
    我一生中从来不要求别人同意我的想法。只要能把我的信念精清楚楚地表达出来,我就心满意足了。
  • 第233页
    诚然,还有这样一种差别。一九三九年的战争具有一种思想意义。这场战争关系到自由,关系到一种精神财富,是为了一种思想而斗争。这使得人更坚决、更果断。一九一四年的战争则不同,它不知道要从现实中得到什么,...
  • 第209页
    罗曼·罗兰向我解释,他的书想尽到三重责任:第一,向音乐致敬;第二,表明他对欧洲统一的信念;第三,唤起各民族的思考。
  • 第111112页
    放心不下那本书 里面好多笔记 所以回去去找 啊还好还在啊
  • 第11111页
    赶时间把书落在了共享单车上 谁会捡到呢
  • 第181页
    后来我才知道,人生的道路是由内因决定的;我们的道路往往偏离我们的愿望,而且是极混乱的、没有道理的,但它终会把我们引向我们自己看不见的目标。
  • 第142页
    【是啊,不也是今天这个时代吗】 我很清楚,每个时代都会产生一个创造奇迹的诗人,歌德为拜伦写的挽歌中那句动人的话始终是对的:“因为世界不断地创造他们,如同他们自古以来不断地创造世界一样。”这样说来,诗...
  • 第136页
    【在这样一个连夜晚都被照亮的都市,有谁不适合生活在一坐孤岛上】 他们住在灯红酒绿、喧嚣不休的市中心,但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创造的寂静之中,就像在一座孤岛上,埋头写作。
  • 第135页
    要了解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真正联系,只能从活着的人的思想脉络中获得;从外部观察到的一切都是一种真实的草率的概念。
  • 第109页
    不管怎样,我还是到他那里去了一趟,那已是几个月以后的事 了。当时他病魔缠身,终于突然倒下,所以我到那里去,只能是陪伴他到墓地去。
  • 第84页
    把卖淫的行当从世界上清除出去,不是靠警察,也不是靠法律,而是由于需要目益减少。这种由假道德造成的悲剧产物,尽管还有一些残余,毕竟在自行消亡。
  • 第78页
    【反观我国“性教育”】 凡是受到压抑的东西,它总想方设法为自己寻找一条出路,哪怕是一条曲折道路。说到底,假正经地不准淡性的启蒙和不许同异性无拘束相处的那一代人,实际上要比我们这一代享有自由恋爱的青年...
  • 第62页
    只有早早地学会敞开自己心扉的人,以后才能把整个世界包容在自己的心里。
  • 第48页
    我们是每一种新艺术的突击队,也是它的开路先锋。只是因为它是新的,只是因为它要为我们改变那个世界,现在轮到我们过我们自己的生活了。
  • 第2页
    我是在维也纳长大的,那是一座有两千年历史的、多个国家曾在此建都的城市,在它沦为德国的个省会之前,我像罪犯似的逃离了它。在那里,我用母语写的文学作品被烧成灰烬,而在我身处的这个国家,我的书成了上百万...
  • 第22页
    艺术家只有在备受推崇和尊重的地方才能感到最舒畅、最受鼓舞;艺术只有在全民族生活中是一件大事时才能达到顶峰——文艺复兴就是有力的佐证。
  • 第8页
    轻率的乐观主义是十分陈腐的。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21) 更多

  • 第329页
    【一条没有人走的路】 The Road Not Taken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
  • 第324页
    而恰恰是世界这种悖论的本质反过来也决定了小说的本质,小说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就在于呈示世界本来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小说并不提供答案,也不存在这种答案。正像福克纳在《阿尔贝·加缪》一文中所说:“我不相信...
  • 第302页
    所以当门多萨问马尔克斯“最理想的写作环境是什么地方”,马尔克斯回答:“上午在一个荒岛,晚上在一座大城市。上午,我需要安静;晚上,我得喝点酒,跟至亲好友聊聊天。我总感到,必须跟街头巷尾的人们保持联系...
  • 第278页
    【马尔克斯与门多萨的对话】 门:你曾经判断,裸体抽烟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后果,可裸体抽烟而且闲逛就要大倒其霉了。 马:光着身子又穿着鞋子走路也会倒霉。 门:没错儿。 马:穿着袜子做爱也不行。准坏事儿。准没...
  • 第274页
    ……对大地的热爱竟是以疏离它的方式表现的。这往往是“热爱”的更深刻的逻辑。就像茨维塔耶娃所说过的名言:“我生活中的一切我都喜爱,并且是以永别而不是相会,是以决裂而不是结合来爱的。”
  • 第254页
    加缪是个外冷内热的文学性格,是暖水瓶型的人物
  • 第225页
    我担心,我们可以预见的“大同”,恐怕是美国人的大同,是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生活形态的一体化和全球化,你只要想想立邦漆已经刷到了西藏最偏僻的一隅,可口可乐已经喝到了宁夏最贫痛的山区,就大致可以想像所谓的...
  • 第191页
    最后一个幸福的现代主义者是普鲁斯特,他至少在过去的时间和记忆中找到了归宿感和幸福感,尽管是一种虚幻的满足而21世纪今天的我们可能连这种虚幻的满足也无法获得。
  • 第184页
    【有关《喧嚣与骚动》】 而在所有这一切表面之下,但是却从未提及的,是一股缓慢而盲目地向前流动着的波涛,犹如一条地下河流似地流向大海,这股波涛就是人之走向他的死亡。 (巴雷特《非理性的人》)
  • 第169页
    【萨特对与《喧嚣与骚动》时间的比喻】 “车子在他们往后瞧的时候把他们开走了”
  • 第142页
    人类在伦理、道德范畴中的某些问题,绝不是精神文明一抓就灵的问题,而禁忌则是根源于本能、人性个体心理深处的潜在约束,这种约束在现时代的今天越来越失效了。
  • 第113页
    可以说有两类作家,一类作家主要影响读者,另一类作家则主要影响其他的作家。海明威可能更属于后者
  • 第106页
    知识分子却越来越对今天的社会不公正和贫富越来越大的差距保持沉默,我觉得也是转喻能力丧失的一种反映,只看到自己和身边,而看不到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广大的生存背景。
  • 第69页
    梭拉的法国学者说的那样:普鲁斯特表达的是人类的最低限度的希望。
  • 第67页
    【莫诺亚《追忆似水年华》序】 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处于永恒的流逝、销蚀过程之中,普鲁斯特正是无日不为这个想法困扰。这种流逝与销蚀的一面就是时间的另外一个面孔,而且是更有力量的一面,正像人的死亡是不可抗拒...
  • 第67页
    普鲁斯特很清楚时间是一个古希腊的双面神,即,时间既可以留下记忆,又可以无情地剥蚀记忆,甚至摧毁记忆。这就是与记忆同等重要的另一个主题:遗忘。
  • 第66页
    普鲁斯特告诉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的过去以及记忆的囚徒。过去就是一个无形的囚笼,但它与有形的囚笼的区别在于,它使人自愿地沉湎其中,却又似乎无所伤害,因此人们很少对它警惕。而在所有的美学中,记忆的...
  • 第64页
    回忆正是两个“我”所进行的回环往复的对话,是当下的“我”对过去的“我”的问询。回忆既是向过去的沉溺,找回过去的自己,更是对现在的“我”的确证和救赎,是建构“此在”的方式。
  • 第46页
    在我孩提时代,我以为圣经里没有一个人物的命运像挪亚那样悲惨,因为洪水使他被因禁于方舟达四十天之久。后来,我经常患病,在漫长的时间里,我不得不待在“方舟”上。于是,我懂得了挪亚曾经只能从方舟上才如此...
  • 第23页
    “目的是有,道路却无;我们谓之路者,乃踌踏也。”(卡夫卡)
  • 第4页
    现代主义小说使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小说的复杂是与世界的复杂相一致的。也正是日渐复杂的现代小说才真正传达了20世纪的困境,传达了这个世纪人类经验的内在与外在图景。

晚年 (8) 更多

  • 第288页
    人死时,脸上立刻会产生皱纹,并迅速扩散,不断地扩散。这是皱纹的生命。
  • 第51页 回忆
    而是用一片枯叶作为书签,夹在了描写那两个人在盛开的丁香花下第一次接吻的那一页上
  • 第44页 回忆
    【想到了被嫌弃的“松子”】我一定是掌握了逗人发笑的秘诀。当我眯眼睛、皱紧鼻子、吸起嘴时,就会变得像小熊一样可爱。每当我不高兴或不知所措时,就会做出这种表情。
  • 第46页 回忆
    我对所有的一切都不满足,一直挣扎在空虚之中。我戴着十张二十张假面,分不清哪个有多么悲伤,不过最终我找到了一个冷清的发泄口,这就是创作。
  • 第17页 叶
    生活安逸时会作出绝望的诗,生活窘迫时会不断地写出生的喜悦。
  • 第11页 叶
    “未必会有那种事,不过假如为我立铜像的话,我希望右脚向前迈出半步,昂然挺胸,左手插进西装马甲,右手将写坏的稿子攥成一团,而且不要加上脑袋。不过,这倒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我只是不愿意自己的鼻尖上落满...
  • 第11页 叶
    婶婶说:“你长得不漂亮,所以得学会招人喜爱;你身子骨弱,所以至少要做到心肠善良;你好说空话,所以要尽量多做一些。”
  • 第3页 叶
    我曾经想到过死。今年新年的时候,有人送我一身和服作为新年的礼物。和服的质地是亚麻的,上面还织着细细的青灰色条纹。大概是夏天穿的吧,那我还是活到夏天吧。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30 31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