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  · · ·  ( 19本 )

  • 中国人学英语
  • 汉英对比与英语学习
  • 别把金钱浪费在英语上
  • 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 魔戒

读过  · · ·  ( 481本 )

  • 长安的荔枝
  • 伍迪·艾伦谈话录
  •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 神的遊戲
  • 活在此时此刻:一行禅师修行手记
  • 太白金星有点烦
  • 金融的本质
  • 文化就是身体(修订版)
  •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 零极限

想读  · · ·  ( 213本 )

  • 人人可进入的神秘世界
  •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 騙倒買家
  •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
  • 永丰客栈
  • 爱就是彼此珍惜
  • 那一天
  • 电影狂想
  • 剪辑之道
  • 如何阅读西方经典

最近阅读  · · ·

  • 昨天
  • 读过 长安的荔枝
    個人閱讀史第478本。 可以說是馬伯庸式思維訓練的一次詳細演示,他在《圓桌派》裡針對如何打開腦洞做過一番分享:我想象自己在沙漠中發現了一噸重的黃金,一般人想的就是發現寶藏了、終於發財了,但你要仔細想的話,從你發現這個黃金到你發財之間有很多的問題:你要想這個黃金怎麼運出去,一噸重,你不可能一個人扛出去,你又不可能跟別人分錢,你得借氣割機,你把黃金切割成每一個小塊之後你運回去存在哪,別人會不會發現;你到了沙漠邊上的小鎮,你運出去了,你怎麼運到你生活的城市,你運到你生活的城市以後你怎麼把它變現,一噸重的黃金一次性扔到市場上那整個黃金市場都崩潰了,然後很多人會註意到你,會質疑你怎麼拿到的黃金;你這麼多的黃金你告不告訴你媳婦和爹媽...。就是我會有一整套的計劃,每一步怎麼做,做了又會如何...
  • 3月25日
  • 读过 伍迪·艾伦谈话录
    個人閱讀史第477本。 全世界最可愛的才華老爺子,他並不是不能拍出大師傑作,只是,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懶、不想到處奔波也不想長期工作,更希望準時回家吃飯,看望孩子,吹雙簧管,看棒球賽。 對他來說,影響他最深的電影人是伯格曼和鮑勃霍普,所以他的電影風格宿命般地揉合了霍普式的俏皮話和瑞典電影特有的沈重———用通俗的夜總會喜劇來表達相當嚴肅深奧的主題。 他說,思考才是寫作,寫作只是記錄。電影是一個大型的用膠片進行的寫作項目,劇本是構思,取景、選角、拍攝、剪輯、配樂則是寫作,每個環節都是寫作的過程。 他在電影拍攝上的周遊列國,那些個三部曲,最主要的原因並非那些地方是他的心之所向,而是那些地方願意為他投資並碰巧能省去不必要的限制。 個人心願:希望永遠都不會聽到像伍迪艾倫、東木大叔這樣的人離世的消息。
  • 3月22日
  • 读过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個人閱讀史第476本。 這種書,28歲以下和55歲以上的人會很喜歡,28至55之間的人會各種諷刺和不屑。28歲以下的會感動於那個即將去尋找天命的自己,55歲以上的會感動於那個(些)有勇氣去尋找天命、實現天命的年輕人。 題外話:因為奇幻,所以適合動畫;因為童心和冒險,所以適合宮崎駿。那麼,老爺子什麼時候把它搬上銀幕?
  • 3月21日
  • 读过 神的遊戲
    個人閱讀史第475部。 根據鈴木神的說法,被英樹發現自己和共犯做色色之事時,小滿那個殺意、那個攻擊、那個跳到英樹身上要掐死對方的做法,如無猜錯,她是一個和《孤兒怨》那位患有罕見的垂體激素紊亂症的恐怖女孩一樣的女人———年齡33歲,身體9歲孩子大小。這樣一來,思想成熟、體型嬌小的她和作為共犯的芳雄媽媽會有色色之歡也就不再奇怪,因為開篇的生日裡芳雄就說過他媽媽很小隻。
  • 3月18日
  • 读过 活在此时此刻:一行禅师修行手记
    個人閱讀史第474本。 正念必須入世,我們一旦明曉了需要做某事,就必須採取行動。深觀與行動必須同步,否則,深觀又有何用? 如果我在深陷危險時無法獲得平靜,那麼我在更單純的時刻所獲得的平靜就將毫無疑義。如果我在深陷困難時無法得到平靜,那我可能永遠都不會認識真正的平靜。
  • 3月16日
  • 读过 太白金星有点烦
    個人閱讀史第473本。 經驗老到得來又靈氣十足,深深體會到:幾乎在所有場合,問題複雜化之前的狀態都驚人的簡單,一加一就是等於二,但當被問到一加一等於幾的時候,幾乎沒人會毫不猶豫地答“二”。 馬親王形容李長庚那一段———他在啓明殿幹得最多最熟的活是協調,協調這事兒不怕你提的要求奇葩,就怕不知你要什麼。只要掌握了各方的真實訴求,東哄哄,西勸勸,怎麼都能妥協出一個多方都能接受的結果———正是他自己作為創作者的寫照:掌握了西遊記各方的人物小傳,用天才的協調力東串串西補補,妥協出了一個多方都能接受(歡喜)的結果。
  • 2月27日
  • 读过 金融的本质
    個人閱讀史第472本。 通俗易懂,可以和《叫魂》合讀,看看恐慌是怎樣發揮其魔力的。實在來說,歐美經濟低迷對於中國來說不會是個好消息,因為那意味著作為產能為全世界構建、作為產能供給端的我方會面臨需求端無力掏錢的局面。
  • 2月22日
  • 读过 文化就是身体(修订版)
    個人閱讀史第471本。 生活的藝術家,看老爺子的個人照,發覺“學戲劇、做戲劇的人整個氣質是向上挑著走的”這個說法還真有道理。 任何戲劇活動的基本前提或出發點,都是為了表達意見,為了發出聲音:“我想這樣或那樣來改變一些事物。我想要讓事情這樣或那樣。”,旨在啟發社會改變或啟發人們意識的改變。 從這個觀點出發去看鈴木忠志的能劇,他對固定空間的堅守、對身體或動物性能源的執著、對演員的能量訓練等,都圍繞著一個目的:最大限度地讓觀眾確確實實地相信演員所說的話。
  • 在读 中国人学英语汉英对比与英语学习
  • 2月16日
  • 读过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個人閱讀史第470本。 無與倫比,功力高深,兼具理性和感性,兼具實用性和文學性(全世界最會打比喻的學問當屬佛學),如果你認為佛學是迷信,那麼只此一本就足以消除你的疑慮。 沒有廢話,如果你願意,紅色下劃曲線可以佈滿全書;如果你願意,裡面關於道的選擇的學問完全可以用作婚戀擇偶指南。 真正的空性,就和老子所說的“道”一樣:離於概念、無法表達,因此無法研讀,只能體驗。這也是最核心的地方——要想真正地去根治問題,虔誠、實在地去“修”才是正道。打個比方,《楞嚴經》分析得再仔細都不及心無雜念地把它誦讀上百遍。
  • 2月14日
  • 想读 人人可进入的神秘世界
  • 2月4日
  • 想读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 1月21日
  • 读过 零极限
    個人閱讀史第469本。 西式語言寫出來的佛學體驗,神性或零極限狀態即佛學裡的空性,愛即正念,清理時念誦的“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即佛法裡的“阿彌陀佛”,“沒有純粹的外在”即佛法裡的“一切唯心造”。借由念誦清理語言(阿彌陀佛)以達到內心的一種寧靜和喜悅、以見證靈感的出現。 PS:感覺玄學上靈異奇特的東西都很兩極化的待遇,親身體驗過的會信任到可以把命交出去,沒體驗過的就恨不得把信這個的人送進精神病院。畢竟,那是理智上解釋不了或無法接受的事情;但如果你本身有意無意地讀起這類書,那不妨放下理智去體驗一番。
  • 1月15日
  • 读过 一生的学习
    個人閱讀史第468本。 搭配著《野人老師》來看會更有意思,雖然車轱轆話比較多,而且觀點還重復來重復去,但不得不說,實在太強大了。 用納瓦爾的一段話來描述克裡希那穆提:對現在的我來說,真正的贏家是那些已經完全退出遊戲的人,甚至根本不玩遊戲的人,是那些已經超越了遊戲的人。這些人的內心無比強大,有極強的自控力和清醒的自我意識,他們不需要從任何人那裡獲得任何東西。
  • 1月10日
  • 想读 騙倒買家
  • 1月9日
  • 读过 Robert Kuok: A Memoir
    個人閱讀史第467本。 透過李澤楷在《大學.問》的訪談中知道的這本書,讀完能量滿滿,《亞洲教父》的作用在於祛魅、去神化,在於揭開超人式成功背後的非人力因素,但該學習、該肯定、該敬佩的地方毫無疑問值得細細吸收。比比皆是的價值經驗,如:你越洞悉世情,你越明白一切都是事在人為;生活中,人要學會分辨形式和本質,如果我們的眼睛總是盯著形式,那麼我對你此生是否有成功的可能存有懷疑。 但最感動我的是郭先生每天清晨都會點一炷香敬拜佛祖和他最敬愛的親人——他的母親、他二哥郭鶴齡和他已故的前妻。這些人,特別是前兩位讓他敬佩的原因不是他們在事業上怎麼成功,而是他們展現出來的人性光輝——對公平、正義、知識、勇氣、理想主義的絕對信念和切身追求以及對弱勢群體的真心關愛。
  • 2024年12月29日
  • 读过 纳瓦尔宝典
    個人閱讀史第466本。 類似於孔子弟子將孔子語錄匯集成《論語》,這是第三者將納瓦爾心得匯集而成的《爾曰》。 不乏一些直接就可以拿來用的伎倆,比如“具體地讚揚,泛泛地批評”。不乏一些醒悟式的點撥,比如“最好的鍛煉是每天都能堅持去做的那種鍛煉”,如果一個人每天下班後都習慣成自然地步行回家,那本身就已經在做著最好的鍛煉,不需要再額外抽時間去健身房;比如“沒有人會比你更看重自己,你要做的就是給自己設定一個極高的時薪並堅持執行”,敢於要價反而是視時間為金錢的表現,沒有時間觀念的人自然也沒有要價的資本。 其他的學語言時“用簡單的詞彙清楚地表達比能夠寫詩、詞匯量豐富或者說幾種語言重要得多”、閱讀時“喜歡為上”、競爭時“不做第一做唯一”、做事時“專注於事情本身、覺知當下”等都是很有感觸的感悟。
  • 2024年12月23日
  • 读过 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
    個人閱讀史第465本。 水准之作,特別適合在冬夜裡一個人靜靜地待在房間裡閱讀,如果旁邊再生一爐炭火,說不定還可以觸碰到現實與非現實之間的那條界線,產生子易先生就在你對面和你談話的錯覺。 和很多人物在登上人生末班車時都繞不過去的一門學問一樣,步入古稀之年的村上也讓我嗅到了一絲絲佛學的味道——對心的探索。心是難以捉摸的東西,難以捉摸的東西就是心。當因緣不具足、尚未能把控自己的心時,就會產生無明,認為那面橫亙在小城與外部世界之間的高墻是實相;當因緣具足、能把控和覺知自己的心時,捅破高墻就是一口氣、一瞬間的事情。
  • 2024年12月14日
  • 读过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個人閱讀史第464本。 書中所體現的更多是說話之術,而非說話之道,只在術這個層面裡打轉,沒到道的高度。當一個人被讚揚說話讓人如沐春風時,那是他/她的閱歷、成就、文化底蘊、聲音質感、從容氣場等綜合而成的結果,絕非單純的說話技巧,單純的說話技巧更容易讓人覺得油膩。求職面試時,沒有核心競爭力(可有可無)的人會非常在意自己說的每一句話、會把簡歷做得非常漂亮,但能幫老闆解決核心問題的人是不需要簡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