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drick Z对《西方哲学史(第四卷)》的笔记(4)

西方哲学史(第四卷)
  • 书名: 西方哲学史(第四卷)
  • 作者: 周晓亮
  • 页数: 674
  •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 出版年: 2004-10-1
  • 第117页
    斯宾诺莎的实体始终对我们保持着神秘,实体是自由的(自由因),它之外的一切原因都是外因,即此原因又复为另一原因所决定,如此递进以致无穷。这样的外因只能说是必然,而必然象征着强迫和奴役。斯宾诺莎的实体和样式之间其实并不统一,而是呈现出脱离状态,这一点又是斯宾诺莎的自相矛盾。比如这里的"必然"一词,在实体那里可以说是自由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而在样式里"必然"则象征着强迫和奴役。斯宾诺莎认为自然(实体、神)本身并没有目的(它是自由的)。目的只与具体的样式有关,比如与人的意志和欲望有关。目的带有主观性,所以不是自然的。我们不能说自然的东西是好的或是不好的,好与不好只是个人主观功利性的东西,是人心的幻象。目的总是表现为一种缺失,否则人不会去追求,人总是希望得到自己所没有的。但是自然不需要目的,因为它什么也不缺。
    引自第117页

    我并不觉得斯宾诺莎关于必然的观点是自相矛盾......

    2012-07-07 23:13:07 回应
  • 第147页
    他的自然实体概念中所隐含的这种巨大的秘密:自然而然,无所为而无所不为,超脱一切情感样式之外,如此等等。它就像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吞噬着人类所有的"热情"和"希望";它是最后的、说不出的原因,所以它是"神"。
    引自第147页
    2012-07-07 23:22:55 回应
  • 第150页
    但是,我们却突然发现自己用错了字眼,真正与"想象"、"假设"相配的其实不是我们的自然状态,而是我们的"社会状态"——人类全部的社会规范、制度和体系都是一个大的想象中的假设的结果,从大的方向上没有超越斯宾诺莎在这里提出来的"公共契约"或"社会契约"的理论。这是一个总的基础,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哲学流派的细节大多源自于此。在这个基础上有了"权利"、"权力"、"义务"等这些法学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即义务在于服从权力,权利在于享有权力应该给与的东西。对于社会的每个成员而言,这不啻于一个"卖身契",从此我们个人的全部幸福和荣辱全系于"社会",我已经签了字,就要你来为我做主。但是,在契约签订之后,我们惊愕地发现构成社会大厦的"基础"出了问题,这个基础的合理性完全出自我们的假定,我们假定那些美好的规范总能在社会中正常地运转,尽管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样。
    引自第150页
    2012-07-07 23:44:07 1人喜欢 回应
  • 第177页
    这就使问题更加复杂化了,因为这里莱布尼茨所涉及的无数单子的可能性只与上帝选择的一种(最好)的可能性有关,他从根本上排除了不好的可能性,以及与不好的可能性有关的单子之可能性。可是,如果单子论是彻底的,就不可能排除后一种可能性,因为上帝完全有可能在做出选择的瞬间走了神儿,或者由于某个难以抗拒的偶然原因而掷错了骰子,那么我们就可能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不那么好的,甚至是糟糕的世界。但是,慈悲的上帝尽了自己的义务,我们在这里能使用他给予我们的指挥,这真是我们的福分!我们的世界是在这么多可能的选择中最有可能出现的世界,如果它不是偶然的,那就只有一种解释,它来自上帝之手。
    引自第177页

    这一段看得真晕,我去看了《单子论》原文才多少明白了一点。本来是要解释莱布尼茨的,结果表达得比莱布尼茨还难懂,真是……怎么说呢=v= 不过回过头来又看了看我忍不住被它带着多想了——何以上帝在无数个“可能的世界”中选择加以实现的就一定是最好的那个呢?当然我毫不怀疑上帝有做出这个选择的能力,但是上帝做出最优选择的动机何在呢?如果是上帝认识到了我们所称的“善”而将其加以实现,难道“善”的观念能先于上帝而存在吗?或者仅仅因为这是上帝的选择,我们才将其称之为“善”?或者上帝的本质中就包含“善”,正如其本质包含“存在”一般? 我还是觉得斯宾诺莎的“实体”与“必然”更好理解一些……

    2012-07-10 20:21:12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