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于1948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此书一直没有中文本,1985年由冯先生的学生涂又光先生据英文本译为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哲学简史的创作者
· · · · · ·
-
冯友兰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和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等职。抗战期间 ,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曾赴美国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校务委员会)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常务委员。并曾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和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等职。抗战期间 ,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曾赴美国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校务委员会)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常务委员。并曾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中国哲学史新编》、《三松堂学术文集》等。论著已编为《三松堂全集》,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 · · · · ·
自 序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语言障碍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中华民族的地理背景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上 农”
“反者道之动
自然的理想化
家族制度
人世和出世
中国的艺术和诗歌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
中国哲学中不变的和可变的成分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
司马谈和六家
刘歆及其关于各家起源的理论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孔子和六经
孔子作为教育家
正 名
仁、义
忠、恕
知 命
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墨家的社会背景
墨子对儒家的批评
兼 爱
天志和明鬼
一种似是而非的矛盾
国家的起源
第六章 道家第一阶段:杨朱
早期道家和隐者
杨朱的基本观念
杨朱基本观念的例证
《老子》、《庄子》中的杨朱思想
道家的发展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人性善
儒墨的根本分歧
政治哲学
神秘主义
第八章 名家
名家和“辩者”
惠施的相对论
公孙龙的共相论
惠施学说、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道,无名
自然的不变规律
处世的方法
政治学说
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
政治、社会哲学
情和理
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
有限的观点
更高的观点
更高层次的知识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第十一章 后期墨家
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关于“辩”的讨论
澄清兼爱说
辩护兼爱说
对其他各家的批评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
六种术数
《洪范》所讲的五行
《月 令》
邹 衍
一套历史哲学
“易传”中的阴阳学说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
人的地位
人性的学说
道德的起源
礼、乐的学说
逻辑理论
论其他几家的谬误
第十四章 韩非和法家
法家的社会背景
韩非:法家的集大成者
法家的历史哲学
治国之道
法家和道家
法家和儒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
事物的原理
万物生成的“道
万物变化的“道
中 和
庸 常
明 诚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
秦统一前的政治状况
中国的统一
《大 学》
《荀子》的折中趋势
《庄子》的折中趋势
司马谈、刘歆的折中主义
〔注〕关于中国人的民族观念
第十七章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董仲舒
阴阳家和儒家的混合
宇宙发生论的学说
人性学说
社会伦理学说
政治哲学
历史哲学
对《春秋》的解释
社会进化的三个阶段
第十八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
统一思想
孔子在汉代思想中的地位
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
扬雄和王充
道家和佛家
政治社会背景
第十九章 新道家:主理派
名家兴趣的复兴
重新解释孔子
向秀和郭象
“道”是“无”
万物的“独化
制度和道德
“有为”和“无为
知识和模仿
“齐 物”
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
第二十章 新道家:主情派
“风流”和浪漫精神
《列子》的《杨朱》篇
任从冲动而生活
情的因素
性的因素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建立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佛学的一般概念
二谛义
僧肇的哲学
道生的哲学
第二十二章 禅宗:静默的哲学
禅宗传述的宗系
第一义不可说
修行的方法
顿 悟
无得之得
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宇宙发生论者
韩愈和李翱
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
精神修养的方法
邵雍的宇宙发生论
事物的演化规律
张载的宇宙发生论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程颢的“仁”的观念
程朱的“理”的观念的起源
程颐的“理”的观念
处理情感的方法
寻求快乐
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理学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理
太 极
气
心、性
政治哲学
精神修养的方法
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心学
陆九渊的“心”的概念
王守仁的“宇宙”的概念
“明 德”
良 知
“正事”(格物)
用 敬
对佛家的批评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对于新儒家的反动
孔教运动
西方思想的传入
西方哲学的传人
第二十八章 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
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战时的哲学著作
哲学的性质
人性的境界
形上学的方法论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放弃了宗教的人,若没有代替宗教的东西,也就丧失了更高的价值。他们只好把自己限于尘世事务,而与精神事务绝缘。不过幸好除了宗教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一一一条比宗教提供的途径更为直接的途径,因为在哲学里,为了熟悉更高的价值,无需采取祈祷、礼拜之类的迁回的道路。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信。在末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八章 名家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中国哲学简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中国哲学简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哲学简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82 条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2 )
-
新世界出版社 (2004)8.9分 33984人读过
-
Free Press (1997)9.2分 83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9.3分 15677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9.2分 333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推荐给你的大学读书单:那些值得关注的观念 (jiaon)
- 幸运我读过 (jiaon)
- 许纪霖教授推荐的中国文化概论参考书目 (不足方丈)
- 中国历史入门书36种 (三学斋主人)
- 别样中国史 (jiaon)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哲学简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商夏 2012-07-13 12:39:40
适合当教材 我一直有点怀疑中国有哲学吗?
0 有用 车伽些 2012-04-26 06:10:15
中国哲学入门必读。下到手机上做着笔记,花了好几个星期才读完。
3 有用 gaogao 2011-06-30 20:02:14
快速的顺便翻了一下,很失望。 一是对中国哲学,二是对书本身。 从百家争鸣之后,中国就再无哲学了。皇帝的地位志高无上,任何妨碍统治的思想都被无情打击的,残酷程度超过西方中世纪的宗教迫害。就算历史上有伟大的哲学家出现,他的学说也无法传播。所以说,无自由,不哲学。 举个小例子吧,没仔细看:作者说对一些作品要自行领悟(好像是这么个意思吧),各个人的理解不同,要结合各种译注来领会。冯大师太迷信权威了,如果作... 快速的顺便翻了一下,很失望。 一是对中国哲学,二是对书本身。 从百家争鸣之后,中国就再无哲学了。皇帝的地位志高无上,任何妨碍统治的思想都被无情打击的,残酷程度超过西方中世纪的宗教迫害。就算历史上有伟大的哲学家出现,他的学说也无法传播。所以说,无自由,不哲学。 举个小例子吧,没仔细看:作者说对一些作品要自行领悟(好像是这么个意思吧),各个人的理解不同,要结合各种译注来领会。冯大师太迷信权威了,如果作者的同样一段东西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而且差异很大,那一定是作者没有表述清楚,不能表述清楚说明自己也不是搞的很明白。 胡适:“天下蠢人恐无出芝生(冯友兰的字)右者”。 张君劢:“不知人间尚有羞耻事乎?” 一代名家一个糊涂的选择致晚节不保。 个人的力量在社会的洪流中是多么渺小 可悲!可叹! (展开)
0 有用 海心 2012-09-23 11:56:47
墨家:强制兼爱,这一点倒是与他说的尊重他人人权有共通性;庄子说,对万物理解,便可削弱情感
5 有用 睡觉比较王道 2009-06-24 23:50:30
对于冯友兰,我是越发赞同牟宗三的观点了.新儒学不能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