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研究唐诗的结晶。全书冲破了传统的学术方法、学术研究的狭隘和封闭,从诗人的角度看待、研究诗歌,卓见颇多。书中的文章大多发表在20-30年代的报章杂志上,后来汇编成册。闻一多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民主斗士,但他同时也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深湛的研究,《唐诗杂论》就是他的一部分研究成果。作为一部开拓性的著作,它在唐诗研究中的历史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同时,闻一多的唐诗研究有他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这对我们今天的学者仍然富有启迪。为此,我们重新出版了此书,并请著名学者傅璇琮为此书撰写了“导读”,着重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计了闻一多唐诗研究的个性特点与开创作用,这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学术史,促进唐诗研究在大有裨益。
他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唐诗的发展变化,冲破了传统学术方法...
《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研究唐诗的结晶。全书冲破了传统的学术方法、学术研究的狭隘和封闭,从诗人的角度看待、研究诗歌,卓见颇多。书中的文章大多发表在20-30年代的报章杂志上,后来汇编成册。闻一多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民主斗士,但他同时也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深湛的研究,《唐诗杂论》就是他的一部分研究成果。作为一部开拓性的著作,它在唐诗研究中的历史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同时,闻一多的唐诗研究有他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这对我们今天的学者仍然富有启迪。为此,我们重新出版了此书,并请著名学者傅璇琮为此书撰写了“导读”,着重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计了闻一多唐诗研究的个性特点与开创作用,这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学术史,促进唐诗研究在大有裨益。
他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唐诗的发展变化,冲破了传统学术方法的某种狭隘性和封闭性。这是闻先生唐诗研究的极其宝贵的思想遗产,值得我们吸取。
唐诗杂论的创作者
· · · · · ·
-
闻一多 作者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讲到这里,我们许要想到前面所引时人批评李善“释事而忘意” ,和我批评类书家“采事而忘意”两句话。现在我若给那些作家也加上一句“用事而忘意”的案语,我想读者们必不以为过分。拿虞世南、李百药来和崔信明、王绩、王梵志比,不简直是“事”与“意”的比照吗?我们因此想到魏徵的《述怀》 ,颇被人认作这时期中的一首了不得的诗,《述怀》在唐代开国时的诗中所占的地位,据说有如魏徵本人在那时期政治上的地位一般的优越。这意见未免有点可笑,而替唐诗设想,居然留下生这意见的余地,也就太可怜了。平心说,《述怀》是一首平庸的诗,只因这作者不像一般的作者,他还不曾忘记那“诗言志”的古训,所以结果虽平庸而仍不失为“诗”。选家们搜出魏徵来代表初唐诗,足见那一个时代的贫乏。太宗和虞世南、李百药,以及当时成群的词臣,作了几十年的诗,到头还要靠这诗坛的局外人魏徵,来维持一点较清醒的诗的意识,这简直是他们的耻辱!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二 类书与诗 -
太宗所鼓励的诗,是“类书家”的诗,也便是“类书式”的诗。总之,太宗毕竟是一个重实际的事业中人;诗的真谛,他并没有,恐怕也不能渗透。他对诗的了解,毕竟是个实际的人的了解。他所追求的只是文藻,是浮华,不,是一种文辞上的浮肿,也就是文学的一种皮肤病。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二 类书与诗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唐诗杂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唐诗杂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唐诗杂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1 条 )
> 更多书评 91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7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8.9分 531人读过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9.3分 480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09)9.1分 478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03)8.7分 20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蓬莱阁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彼岸)
- 私人藏书(从三世纪到九世纪) (Chimpden)
- 中学语文教师书目 (剧旁)
- 诗~ (达哒)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唐诗杂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10 有用 沈书枝 2007-08-13 08:01:39
情感与文字皆有光。
5 有用 其邪 2011-10-03 21:42:24
时隔初读《宫体诗的自赎》已七八年矣,仍旧热泪盈眶。及至少陵之潦倒,脸上多了两行,抬起头,发觉车窗外在下雨。旧雨来,今雨不来。2011.10.1-10.3
6 有用 大甜甜~~ 2014-09-10 10:55:25
书是高中时候买的,当时读得买椟还珠。这两天捞出家里的旧藏,终于读出了闻一多的才情和眼光。文字短小,甚至都是发在报刊杂志上的,却大体奠定了今天唐诗史的轮廓,这就是功夫。闻一多谓张若虚“诗中的诗”,在我看来更强调文学史的意义,今天割裂出来评《春江花月夜》,或许有点过头。
50 有用 Azeril 2016-06-16 23:32:52
不成体系 相对是零散的阐发论述 但颇具诚意与苦心 有见地 实不简单。谈杜甫的那篇最见同样作为诗人的作者的怀想。只是读到后边不免有些难过 闻先生倘若再在人间辗转几十载 能在唐诗的殿堂中 打磨出多么精致的诗评集。
1 有用 茄子🍆 2020-12-17 08:23:11
补标,小王推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