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爱的艺术》论述的主题是:对人类存在这一问题真正全面的回答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任何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自己在爱情生活中也永远不会得到满足。
作者简介 · · · · · ·
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洛伽诺。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造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目录 · · · · · ·
一 爱是一种艺术吗?
二 爱的理论
1 爱,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2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
3 爱的对象
a 兄弟的爱
b 母爱
c 性爱
d 自爱
e 对上帝之爱
三 当代西方社会的爱及其瓦解
四 爱的实践
译后絮语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爱情只能产生于这样两个人中间,这两个人都从他们生存的圈子里跳出来并互相结合,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又能脱离自我中心去体验自己。只有这种“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现实,才是生活,才是爱情的基础。这样体验到的爱情是不断地挑战,这种爱情不是避风港,而是一种共同的努力、成长和劳动。如果两个人能从自己的生命的本质出发,体验到通过与自己的一致,与对方结成一体,而不是逃离自我,那么在这样的基本事实面前,就连和谐、冲突,欢乐和悲伤这样的东西也就只能退居第二位了。“爱情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那就是双方联系的深度和每个所爱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这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爱情的唯一成果。” (查看原文) —— 引自第95页 -
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会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蒂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爱的艺术"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爱的艺术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43 条 )




爱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一场生命的修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 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深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巴拉塞尔士 / 爱是一门艺... (展开)-
恋恋猪儿虫 (却道天凉好个秋)
c1: 爱的概念“要赢得朋友和对他人施加影响”。这一活动本质是基于交换价值,和商品交易类似。 c2 产生个性就是产生孤独感的开始。 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人在达到这一目的过程中的完全失败就会导致人的疯狂。…… 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途径是不同形式的纵欲。例如自我引起——或借助于毒品——的恍惚状态就是一种形式的纵欲。 原始部落的许多仪式提供了这方面活生生的例子。在短暂的极度兴奋中...2021-11-20 10:18:09 3人喜欢
c1:
爱的概念“要赢得朋友和对他人施加影响”。这一活动本质是基于交换价值,和商品交易类似。 引自 一 爱是一种艺术吗? c2 产生个性就是产生孤独感的开始。
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人在达到这一目的过程中的完全失败就会导致人的疯狂。…… 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途径是不同形式的纵欲。例如自我引起——或借助于毒品——的恍惚状态就是一种形式的纵欲。 引自 1 爱,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原始部落的许多仪式提供了这方面活生生的例子。在短暂的极度兴奋中世界消失了,与世隔绝的感觉也随之消失。如果是集体纵欲,那么参加者还会体验到与一组人共命运的感受,从而加剧效果。性的体验常常是和这种纵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性纵欲可以达到同恍惚状态和吸毒一样的效果。
集体性纵欲的仪式流传很广,其效果是参加者在此后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强烈的孤独感,但渐渐地恐惧感又会上升,因此就必须重复这一仪式。只要纵欲是一个部落的集体活动,就不可能引起恐惧和羞愧的感觉。这样的一种行为是“正确的”,甚至是一种美德,因为这是一种集体活动。
而在非集体纵欲的时代,可供选择的变成了酒精和毒品。和集体纵欲不同的是,这一方式很难带来美德感,甚至截然相反,往往让采取行动的个体感到羞愧。
人们是何等地需要个性,又是多么害怕与别人隔绝,人们总想通过某种方式实现同他人结合,哪怕化为同一。
依靠消极结合(被虐癖),让自己失去了完整性,把自己成为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的工具;从而使自己不用对生存的问题作出独立的和自由的回答。
我猜一部分biid,本身除了“寻求让自己更完整的残缺”,其实潜意识里也是渴望被关爱和照顾吧。部分心理障碍的早期躯体化,会不会也和这个机制有关?
因为爱是给而不是得,因此太过渴望自己被坚定选择、对自己没有得到优待感到患得患失的人,并不是在以一个独立的形象去“给出”,而是像一个羸弱的婴儿在求取。当它被要求做出行动,它会有一种自我牺牲的美德感。对象如何,其实并不重要,它只是需要被呵护的安全感罢了。
我不想做这种人,也不想和这种人交往。
c2.1
人们只有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才能尊重对方。
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会是盲目的。憧憬是距离理解最遥远的情感,认识到观感和真实的落差反而更寂寞。
而如果不是从关怀的角度出发去了解对方,这种了解也是无益的。因此,单纯基于猎奇目的,对他人不幸过往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仅仅很伤人,而且充满着一种毫无自觉的恶毒。
只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对自己的兴趣退居二位,我才能了解对方。只有客观地认识一个人,我才能在爱里了解他的真实本质。
c3 中西方神学观点的分歧
印度中国东方宗教强调体验(坐禅的目的不在于开悟,而在于坐禅的行为本身),而西方强调真理。后者认为重复思考过程必能达到真理,也就是会有一个output。因此前者导致宽容和随机,后者导致不宽容和必然性,也就构成了“科学”的基础。
回应 2021-11-20 10:18:09 -
浅度 (敢爱敢伤)
爱能够激起性结合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肉体的联系很少有贪欲和征服或被征服的愿望,而是与温情脉脉相伴。如果对肉体结合的欲望不是被爱激起的,如果性爱不同时也是兄弟之爱,便绝不会导致超越紊乱、倏忽即逝的结合。此时,性吸引产生了结合的幻想,然而没有爱。这种“结合”留给这些陌生人的是如同先前的一样远离对方——有时使他们互感羞臊,或者互相憎恨,因为幻觉消失后,他们甚至比以前更强烈的意识到他们的疏远。绝不像...2013-10-25 10:11:08 1人喜欢
-
浅度 (敢爱敢伤)
人们常会发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对任何其他人都没有爱。事实上,他们的爱是一种两个人之间的自我主义。他们彼此在对方身上寻找自我,通过把单个人扩大成两个人来解决分离的问题。他们有了克服孤独的经验。然而,既然他们与其他人分开了,他们自身也就仍然彼此分离和疏远,他们的结合经验是一种幻觉。 爱本质上应是一种意志行为,用自己的生命完全承诺另一个生命的决心。爱上某人不只是一种强烈感情,还是一种决定、一种判断、一种...2013-10-25 10:16:44 1人喜欢
人们常会发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对任何其他人都没有爱。事实上,他们的爱是一种两个人之间的自我主义。他们彼此在对方身上寻找自我,通过把单个人扩大成两个人来解决分离的问题。他们有了克服孤独的经验。然而,既然他们与其他人分开了,他们自身也就仍然彼此分离和疏远,他们的结合经验是一种幻觉。 爱本质上应是一种意志行为,用自己的生命完全承诺另一个生命的决心。爱上某人不只是一种强烈感情,还是一种决定、一种判断、一种承诺。如果爱仅是一种感情,便没有那种永远互爱的诺言的基础。感情可生亦可灭。 自私者不是过于自爱,而是缺少自爱;他实际上恨自己。这种缺乏对自己的喜爱和关心,仅是他缺乏创造性能力的一种表现,留给他的是空虚和萎靡。他必然是不幸地并焦虑不安地关注着从生活中攫取某种满足。这种满足限制了他自身的获取。
回应 2013-10-25 10:16:44 -
结果是什么呢?现代西方社会的人疏远自己,疏远他的同胞,疏远自然,异化了。他已转化成商品,感受到他生命力量的是作为在现行市场条件下能够获得最大利润的投资。人的关系基本上是异化了的自动装置的关系,每个人都把他的安全建立在靠近群体的基础上,而在思想、感情或行为上没有什么区别。尽管每个人都尽可能靠近其他人,但仍然感到十分孤独,充满了当人不可克服的分离感袭来时而经常会产生的深重的不安全感、焦虑感和内疚感我...
2021-11-01 10:37:10
结果是什么呢?现代西方社会的人疏远自己,疏远他的同胞,疏远自然,异化了。他已转化成商品,感受到他生命力量的是作为在现行市场条件下能够获得最大利润的投资。人的关系基本上是异化了的自动装置的关系,每个人都把他的安全建立在靠近群体的基础上,而在思想、感情或行为上没有什么区别。尽管每个人都尽可能靠近其他人,但仍然感到十分孤独,充满了当人不可克服的分离感袭来时而经常会产生的深重的不安全感、焦虑感和内疚感我们的文明提供了许多帮助人们不从意识上感到这种孤独的姑息剂:首推严格的官僚主义化的机械的工作程序,它可以使人们意识不到人的最基本的欲望,意识不到自身出人头地和统一和谐的渴望。因为单凭这种程序不能成功地做到这一点,于是人们通过娱乐程序,通过由文艺行业提供的录音和表演这样的被动的消费,通过不断购买新东西不久又用它们交换其他东西的满足,来克服他的无意识的失望。现代人实际上接近于赫胥黎在他的《勇敢的新世界》中所描绘的景象:丰衣足食,得到了性的满足,但没有自我,除了与其同胞的最表面的联系外,没有任何东西,他们遵循着由赫胥黎非常简明地阐述的公式:“个人有了感知,社会就会骚乱”,“今天能得到的快乐,决不留给明天”,或者更加登峰造极的陈述:“现今每个人都是幸福的。”今天人的幸福在于“有快乐”。有快乐在于消费的满足,在于“接受”——商品、风景、食物、饮料、烟卷、人、演讲、书籍、电影——一切能够被消费和被吞噬的东西。世界是一个供我们消费的庞大的对象,是一个大苹果、大瓶子、大乳房;我们是乳儿,是永远期待着的人,是抱着希望的人——却又是永远失望的人。我们的特点是适于交换和接受,适于物质交易和消费;每样东西——精神的以及物质的东西——都变成了变换的对象、消费的对象。 至于爱的状况则是与现代人的这种社会特性相符的,因为这是由它的必然性所注定的。自动装置不能够爱,它们能够交换它们的“人格包裹”,并希望公平交易。爱情,尤其是带有这种异化结构的婚姻的最重要表现之一,是“组合”的观念。在大量关于美满婚姻的文章中,描述的理想几乎都是和谐地运用了的组合观念。这种描述与关于和谐地运用雇佣工人的观点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他应该“适度独立”,平易近人,恢宏大度,同时胸怀大志,积极进取。因此婚姻顾问告诉我们,丈夫应该“理解”妻子,并应该帮助她。他应该赞赏地评价她的新衣裳和她做的可口的饭菜。反之当丈夫疲惫不堪、闷闷不乐地回家时,妻子也应该理解他。当他谈及他事业上的烦恼时,她应认真倾听;当他忘了她的生日时,她不应生气而要谅解他。所有这类关系的总和就构成了始终生活在一起并保持陌生的两个人没有摩擦的关系,他们之间从没有达到“中心关系”,但他们相互以礼相待,谁都试图使对方感觉更加良好。这种爱情婚姻观主要强调的是找到一个庇护人,以摆脱无法忍受的孤独感。在“爱情”中的人终于找到了躲避孤独的港湾。他们结成两人联盟以反抗这个孤独的世界,而这种两个人之间的个人主义被误以为爱情和亲密。 引自 三 当代西方社会的爱及其瓦解 虚伪爱情的一种形式是偶像崇拜的爱,这种形式屡见不鲜,也常被人当作“伟大的爱”所体验(更常见于动人的电影和小说中)。如果一个人尚未达到根植于自身能力的有效发挥的同一感和自我意识的水平,他就有把所爱的人当作“偶像崇拜”的倾向。他抛开自身的能力,异化了,把它归咎被爱的人,把被爱的人当成至善至美者,当作一切爱一切光明一切极大幸福的化身。在这个过程中,他剥夺了自己力量的全部意识。在爱人的身上消失了自己而不是找到了自己。因为从长远来说,没有人能经常实现她(他)对其偶像的期望,失望注定会产生,又要寻找新的偶像作为补救有时会处于没有尽头的循环中。这种盲目崇拜之爱的特征是恋爱开始时强烈和突然的恋爱感受。这种盲目崇拜之爱常被描述为真正的、伟大的爱。尽管这只是用来描写爱情的强烈性和深刻性,也只不过是表明崇拜者的欲望和失望。毋须说,两个人处于互相的偶像崇拜之中,这种崇拜在极端情况下有时表现的是感应性精神病的情景,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虚伪之爱的另一种形式可以称为“伤感的爱”。其本质在于:只在想入非非中体验爱情,而不是在与一个具体的人的现实存在中体验爱情。这种爱情的最普遍形式是从荧屏图像、杂志上的爱情故事以及爱情歌曲等的消费者体验替代性的爱情满足中找到的。一切对爱、结合和亲近未实现的期望,都能在这些产品中得到满意的回声。在与配偶的关系中无能力越过分离的藩墙的男人或女人,分享屏幕上的夫妇的幸福或不幸的爱情时,都会感动得潸然泪下。对于许多夫妇来说,观赏屏幕上的这种故事是体验到爱情的唯一场合——不是他们自己互爱,而是他们一起作为他人“爱”的旁观者。只要爱情对他们是白日做梦,他们便能够分享他人的爱;一旦回到他们两个具体的人之间的夫妻关系的现实生活中,他们便冷漠了。 伤感的爱的另一方面是在一定时期内爱情的抽象化。一对夫妇可能常因他们过去的爱而深受感动——尽管再现这种过去的爱时并未体验任何现实的爱情——或被他们未来的爱情的幻想所感动。有多少忙于结婚或刚刚结婚的夫妇梦想他们未来会发生爱情,给他们带来幸福?而正是在他们生活的此时此刻,却已经开始相互厌倦。这种倾向与现代人的一般态度的特点是一致的。他生活在过去或将来而不是现在。他伤感地记起他的童年、他的母亲,或者他在为未来编织着幸福的图案。不管是通过他人虚构的经历而替代性地分享爱,还是把爱从现在转移到过去或将来,这种抽象的、异化的爱的形式都是精神上的鸦片,不过是为了减轻现实生活的痛苦,缓解个人的孤寂和分离感罢了。 引自 三 当代西方社会的爱及其瓦解 只有两个人内心的相互交流,每个人都从内心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爱才是可能的。人的真实性只存在于这种“内心的感受”中,这里是活生生的,这里才是爱的基础。因而被感知的爱是一种永恒的挑战;它不是一块间歇的地方,而是集运动、发展、工作于一身,甚至不管是和谐还是冲突,是快乐还是悲哀,都是从属这样一个根本事实:双方从他们生存的实体中感到了自身的存在,他们与他们自己一体,而不是由于抛弃自己而达到一体。爱的存在只有一条证明:每个人所关心的双方关系的深度以及活力和力量的程度,这样我们才可能识辨爱情。 引自 三 当代西方社会的爱及其瓦解 在我们现代文明中,实现专心致志更困难得多,一切事情似乎都与专心相对抗。学会专心最重要的是学习独自一个人呆在那里,不读书,不听半导体,不抽烟,不喝酒。的确,专心意味着孤独——而这种能力恰是具有爱的能力的一个条件。假如我因为不能自立而依附于另一个人,他或她可能是一个救命恩人,但这种关系不是一种爱的关系。相反,独立的能力是爱的能力的条件。任何试图独立的人都会发现(独处是多么困难。开始他会感到坐卧不安,心烦意乱或者丢至感到忧心忡忡。他会认为这种实践毫无价值,不过是愚蠢的行为,过多浪费时间,等等。因而容易把他不想继续进行这种实践的意愿合理化。他会发现各式各样的想法都钻进了并统治着他的头脑,他会发现自己正在考虑日后的计划或考虑日后不得不做的工作中的困难,或是晚上去哪里,或者诸多其他充塞头脑的事情——而不会允许头脑一片空白。 作些很简单的练习对排除这些杂念可能是有帮助的,如坐在舒适的地方(既不太软也不太硬),闭目养神,努力看眼前的那块白屏幕,尽力排除一切有干扰的画面和想法,然后努力跟上自己的呼吸节奏,不要去想它,也不要憋气,而只是自然地跟着它的节奏,并在这样做的时候感到它的存在;进而发现“我”的存在:我=我自己,作为我能力的中心,作为我的天地的创造者。人们至少应该在每天早上和晚上于床前各作20分钟(如有可能可以更长)这样的集中注意力的练习。 引自 四 爱的实践 回应 2021-11-01 10:37:10
-
与共生性结合相反,成熟的爱是在保持一个人的玩慢性和一个人的个性的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类的一种积极力量。这是一种把隔离人及其同伴的大墙摧毁的力量,也是一种把一个人与其他人结合在一起的力量;爱使人克服寂寞感和孤独感,但爱允许人有自己的个性,允许人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在爱中会出现两个人变成一个人但仍然是两个人的风趣之谈。
2016-09-09 11:09:47
-
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它是主动地“站进去”的活动,而不是盲目地“沉迷上”的情感。如果用最通常的方式描述爱的主动特征,那么,它主要是给予(giving),并不是接受(receiving)。……给予要比索取和接受快乐,并不是因为它是某种东西的丧失,而是我的活力在给予的行动中表现出来。 不是一个人有很多他才算富有,而是他给予人很多,他才算富有。 给予最重要的意义并不在于物质方面,而尤其在人性方面。...
2016-09-09 11:12:28
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它是主动地“站进去”的活动,而不是盲目地“沉迷上”的情感。如果用最通常的方式描述爱的主动特征,那么,它主要是给予(giving),并不是接受(receiving)。……给予要比索取和接受快乐,并不是因为它是某种东西的丧失,而是我的活力在给予的行动中表现出来。 不是一个人有很多他才算富有,而是他给予人很多,他才算富有。 给予最重要的意义并不在于物质方面,而尤其在人性方面。……它指的是把自己身上存在的东西给予别人,把自己的快乐、兴趣、同情心、谅解、知识、幽默、忧愁——把他身上存在的所有东西的表情和表现给予别人。 他不是为了得到才给予,给予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快乐。在给予中,他不知不觉地使别人身上某些东西得到新生,这种新生的东西又给自己带来了新的希望;在真诚的给予中,他无意识地得到了别人给他的报答和恩惠。……就爱而言,这意味着爱是一种功能产生爱的力量;软弱无能是难于产生爱的。 如果你在恋爱,但没有引起对方的反映,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着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的。
回应 2016-09-09 11:12:28 -
爱除了包含给予外,还包含这样一些因素:关心、责任感、尊重和了解。 爱就是对我们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主动关心。哪里缺少主动的关系,哪里就没有爱。 爱的本质就是要为某种东西付出“劳动”以及“使某种东西成长”。 责任感,从本质意义上,是一种完全自愿的行动。……责任,意味着能够乐于作出反应。 责任感,如果没有爱的第三个组成因素尊重,那么它会退化成一种支配和占有。尊重,意指能客观地观察一个人并能意识到这个...
2016-09-09 11:28:12
爱除了包含给予外,还包含这样一些因素:关心、责任感、尊重和了解。 爱就是对我们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主动关心。哪里缺少主动的关系,哪里就没有爱。 爱的本质就是要为某种东西付出“劳动”以及“使某种东西成长”。 责任感,从本质意义上,是一种完全自愿的行动。……责任,意味着能够乐于作出反应。 责任感,如果没有爱的第三个组成因素尊重,那么它会退化成一种支配和占有。尊重,意指能客观地观察一个人并能意识到这个人的独特个性。尊重还意味着让对方任其天性地自由成长和顺利发展以及关心对方的成长和发展。……如果我爱对方,我感到痛他或她是一个整体;这并不是按照我的需要把他或她感觉诚被我所利用的对象,而是按照他或她自身的特点感到同他或她是一个整体。不言而喻,只有在我获得独立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谈得上尊重。如果我不需要拐杖能站立行走,那么,我就不必支配和利用别人。尊重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能存在。……爱是自由的孩子。——《爱的艺术》 不了解一个人是不可能谈得上尊重一个人的;倘若关心和责任感没有了解作为先导,那么这种关心和责任是盲目的。如果了解没有关心来激发,那么了解也是空洞的。……只有当我关心他人甚于关心自己并处于他人的地位观察他人时,才有可能了解他人。 爱是了解的唯一办法。在结合的行为中,它解答了我的困惑;在爱的行为中,在把我自己的一切给予别人的行为中,在深入了解对方的行为中,我找到了我自己,我发现了我自己,我发现了我们俩,我发现了人类。 全面了解的唯一办法在于爱的行动:这种行动高于思想、胜过言辞。……我必须客观地了解自己和对方,其目的是能看到他或她的本质,确切地说,四克服我对他或她所产生的错觉以及我对他或她产生不合理的被歪曲了的形象。我只有客观地了解一个人,才有可能在爱的行动中了解他的内在本质。
回应 2016-09-09 11:28:12
-
恋恋猪儿虫 (却道天凉好个秋)
c1: 爱的概念“要赢得朋友和对他人施加影响”。这一活动本质是基于交换价值,和商品交易类似。 c2 产生个性就是产生孤独感的开始。 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人在达到这一目的过程中的完全失败就会导致人的疯狂。…… 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途径是不同形式的纵欲。例如自我引起——或借助于毒品——的恍惚状态就是一种形式的纵欲。 原始部落的许多仪式提供了这方面活生生的例子。在短暂的极度兴奋中...2021-11-20 10:18:09 3人喜欢
c1:
爱的概念“要赢得朋友和对他人施加影响”。这一活动本质是基于交换价值,和商品交易类似。 引自 一 爱是一种艺术吗? c2 产生个性就是产生孤独感的开始。
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人在达到这一目的过程中的完全失败就会导致人的疯狂。…… 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途径是不同形式的纵欲。例如自我引起——或借助于毒品——的恍惚状态就是一种形式的纵欲。 引自 1 爱,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原始部落的许多仪式提供了这方面活生生的例子。在短暂的极度兴奋中世界消失了,与世隔绝的感觉也随之消失。如果是集体纵欲,那么参加者还会体验到与一组人共命运的感受,从而加剧效果。性的体验常常是和这种纵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性纵欲可以达到同恍惚状态和吸毒一样的效果。
集体性纵欲的仪式流传很广,其效果是参加者在此后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强烈的孤独感,但渐渐地恐惧感又会上升,因此就必须重复这一仪式。只要纵欲是一个部落的集体活动,就不可能引起恐惧和羞愧的感觉。这样的一种行为是“正确的”,甚至是一种美德,因为这是一种集体活动。
而在非集体纵欲的时代,可供选择的变成了酒精和毒品。和集体纵欲不同的是,这一方式很难带来美德感,甚至截然相反,往往让采取行动的个体感到羞愧。
人们是何等地需要个性,又是多么害怕与别人隔绝,人们总想通过某种方式实现同他人结合,哪怕化为同一。
依靠消极结合(被虐癖),让自己失去了完整性,把自己成为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的工具;从而使自己不用对生存的问题作出独立的和自由的回答。
我猜一部分biid,本身除了“寻求让自己更完整的残缺”,其实潜意识里也是渴望被关爱和照顾吧。部分心理障碍的早期躯体化,会不会也和这个机制有关?
因为爱是给而不是得,因此太过渴望自己被坚定选择、对自己没有得到优待感到患得患失的人,并不是在以一个独立的形象去“给出”,而是像一个羸弱的婴儿在求取。当它被要求做出行动,它会有一种自我牺牲的美德感。对象如何,其实并不重要,它只是需要被呵护的安全感罢了。
我不想做这种人,也不想和这种人交往。
c2.1
人们只有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才能尊重对方。
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会是盲目的。憧憬是距离理解最遥远的情感,认识到观感和真实的落差反而更寂寞。
而如果不是从关怀的角度出发去了解对方,这种了解也是无益的。因此,单纯基于猎奇目的,对他人不幸过往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仅仅很伤人,而且充满着一种毫无自觉的恶毒。
只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对自己的兴趣退居二位,我才能了解对方。只有客观地认识一个人,我才能在爱里了解他的真实本质。
c3 中西方神学观点的分歧
印度中国东方宗教强调体验(坐禅的目的不在于开悟,而在于坐禅的行为本身),而西方强调真理。后者认为重复思考过程必能达到真理,也就是会有一个output。因此前者导致宽容和随机,后者导致不宽容和必然性,也就构成了“科学”的基础。
回应 2021-11-20 10:18:09 -
结果是什么呢?现代西方社会的人疏远自己,疏远他的同胞,疏远自然,异化了。他已转化成商品,感受到他生命力量的是作为在现行市场条件下能够获得最大利润的投资。人的关系基本上是异化了的自动装置的关系,每个人都把他的安全建立在靠近群体的基础上,而在思想、感情或行为上没有什么区别。尽管每个人都尽可能靠近其他人,但仍然感到十分孤独,充满了当人不可克服的分离感袭来时而经常会产生的深重的不安全感、焦虑感和内疚感我...
2021-11-01 10:37:10
结果是什么呢?现代西方社会的人疏远自己,疏远他的同胞,疏远自然,异化了。他已转化成商品,感受到他生命力量的是作为在现行市场条件下能够获得最大利润的投资。人的关系基本上是异化了的自动装置的关系,每个人都把他的安全建立在靠近群体的基础上,而在思想、感情或行为上没有什么区别。尽管每个人都尽可能靠近其他人,但仍然感到十分孤独,充满了当人不可克服的分离感袭来时而经常会产生的深重的不安全感、焦虑感和内疚感我们的文明提供了许多帮助人们不从意识上感到这种孤独的姑息剂:首推严格的官僚主义化的机械的工作程序,它可以使人们意识不到人的最基本的欲望,意识不到自身出人头地和统一和谐的渴望。因为单凭这种程序不能成功地做到这一点,于是人们通过娱乐程序,通过由文艺行业提供的录音和表演这样的被动的消费,通过不断购买新东西不久又用它们交换其他东西的满足,来克服他的无意识的失望。现代人实际上接近于赫胥黎在他的《勇敢的新世界》中所描绘的景象:丰衣足食,得到了性的满足,但没有自我,除了与其同胞的最表面的联系外,没有任何东西,他们遵循着由赫胥黎非常简明地阐述的公式:“个人有了感知,社会就会骚乱”,“今天能得到的快乐,决不留给明天”,或者更加登峰造极的陈述:“现今每个人都是幸福的。”今天人的幸福在于“有快乐”。有快乐在于消费的满足,在于“接受”——商品、风景、食物、饮料、烟卷、人、演讲、书籍、电影——一切能够被消费和被吞噬的东西。世界是一个供我们消费的庞大的对象,是一个大苹果、大瓶子、大乳房;我们是乳儿,是永远期待着的人,是抱着希望的人——却又是永远失望的人。我们的特点是适于交换和接受,适于物质交易和消费;每样东西——精神的以及物质的东西——都变成了变换的对象、消费的对象。 至于爱的状况则是与现代人的这种社会特性相符的,因为这是由它的必然性所注定的。自动装置不能够爱,它们能够交换它们的“人格包裹”,并希望公平交易。爱情,尤其是带有这种异化结构的婚姻的最重要表现之一,是“组合”的观念。在大量关于美满婚姻的文章中,描述的理想几乎都是和谐地运用了的组合观念。这种描述与关于和谐地运用雇佣工人的观点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他应该“适度独立”,平易近人,恢宏大度,同时胸怀大志,积极进取。因此婚姻顾问告诉我们,丈夫应该“理解”妻子,并应该帮助她。他应该赞赏地评价她的新衣裳和她做的可口的饭菜。反之当丈夫疲惫不堪、闷闷不乐地回家时,妻子也应该理解他。当他谈及他事业上的烦恼时,她应认真倾听;当他忘了她的生日时,她不应生气而要谅解他。所有这类关系的总和就构成了始终生活在一起并保持陌生的两个人没有摩擦的关系,他们之间从没有达到“中心关系”,但他们相互以礼相待,谁都试图使对方感觉更加良好。这种爱情婚姻观主要强调的是找到一个庇护人,以摆脱无法忍受的孤独感。在“爱情”中的人终于找到了躲避孤独的港湾。他们结成两人联盟以反抗这个孤独的世界,而这种两个人之间的个人主义被误以为爱情和亲密。 引自 三 当代西方社会的爱及其瓦解 虚伪爱情的一种形式是偶像崇拜的爱,这种形式屡见不鲜,也常被人当作“伟大的爱”所体验(更常见于动人的电影和小说中)。如果一个人尚未达到根植于自身能力的有效发挥的同一感和自我意识的水平,他就有把所爱的人当作“偶像崇拜”的倾向。他抛开自身的能力,异化了,把它归咎被爱的人,把被爱的人当成至善至美者,当作一切爱一切光明一切极大幸福的化身。在这个过程中,他剥夺了自己力量的全部意识。在爱人的身上消失了自己而不是找到了自己。因为从长远来说,没有人能经常实现她(他)对其偶像的期望,失望注定会产生,又要寻找新的偶像作为补救有时会处于没有尽头的循环中。这种盲目崇拜之爱的特征是恋爱开始时强烈和突然的恋爱感受。这种盲目崇拜之爱常被描述为真正的、伟大的爱。尽管这只是用来描写爱情的强烈性和深刻性,也只不过是表明崇拜者的欲望和失望。毋须说,两个人处于互相的偶像崇拜之中,这种崇拜在极端情况下有时表现的是感应性精神病的情景,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虚伪之爱的另一种形式可以称为“伤感的爱”。其本质在于:只在想入非非中体验爱情,而不是在与一个具体的人的现实存在中体验爱情。这种爱情的最普遍形式是从荧屏图像、杂志上的爱情故事以及爱情歌曲等的消费者体验替代性的爱情满足中找到的。一切对爱、结合和亲近未实现的期望,都能在这些产品中得到满意的回声。在与配偶的关系中无能力越过分离的藩墙的男人或女人,分享屏幕上的夫妇的幸福或不幸的爱情时,都会感动得潸然泪下。对于许多夫妇来说,观赏屏幕上的这种故事是体验到爱情的唯一场合——不是他们自己互爱,而是他们一起作为他人“爱”的旁观者。只要爱情对他们是白日做梦,他们便能够分享他人的爱;一旦回到他们两个具体的人之间的夫妻关系的现实生活中,他们便冷漠了。 伤感的爱的另一方面是在一定时期内爱情的抽象化。一对夫妇可能常因他们过去的爱而深受感动——尽管再现这种过去的爱时并未体验任何现实的爱情——或被他们未来的爱情的幻想所感动。有多少忙于结婚或刚刚结婚的夫妇梦想他们未来会发生爱情,给他们带来幸福?而正是在他们生活的此时此刻,却已经开始相互厌倦。这种倾向与现代人的一般态度的特点是一致的。他生活在过去或将来而不是现在。他伤感地记起他的童年、他的母亲,或者他在为未来编织着幸福的图案。不管是通过他人虚构的经历而替代性地分享爱,还是把爱从现在转移到过去或将来,这种抽象的、异化的爱的形式都是精神上的鸦片,不过是为了减轻现实生活的痛苦,缓解个人的孤寂和分离感罢了。 引自 三 当代西方社会的爱及其瓦解 只有两个人内心的相互交流,每个人都从内心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爱才是可能的。人的真实性只存在于这种“内心的感受”中,这里是活生生的,这里才是爱的基础。因而被感知的爱是一种永恒的挑战;它不是一块间歇的地方,而是集运动、发展、工作于一身,甚至不管是和谐还是冲突,是快乐还是悲哀,都是从属这样一个根本事实:双方从他们生存的实体中感到了自身的存在,他们与他们自己一体,而不是由于抛弃自己而达到一体。爱的存在只有一条证明:每个人所关心的双方关系的深度以及活力和力量的程度,这样我们才可能识辨爱情。 引自 三 当代西方社会的爱及其瓦解 在我们现代文明中,实现专心致志更困难得多,一切事情似乎都与专心相对抗。学会专心最重要的是学习独自一个人呆在那里,不读书,不听半导体,不抽烟,不喝酒。的确,专心意味着孤独——而这种能力恰是具有爱的能力的一个条件。假如我因为不能自立而依附于另一个人,他或她可能是一个救命恩人,但这种关系不是一种爱的关系。相反,独立的能力是爱的能力的条件。任何试图独立的人都会发现(独处是多么困难。开始他会感到坐卧不安,心烦意乱或者丢至感到忧心忡忡。他会认为这种实践毫无价值,不过是愚蠢的行为,过多浪费时间,等等。因而容易把他不想继续进行这种实践的意愿合理化。他会发现各式各样的想法都钻进了并统治着他的头脑,他会发现自己正在考虑日后的计划或考虑日后不得不做的工作中的困难,或是晚上去哪里,或者诸多其他充塞头脑的事情——而不会允许头脑一片空白。 作些很简单的练习对排除这些杂念可能是有帮助的,如坐在舒适的地方(既不太软也不太硬),闭目养神,努力看眼前的那块白屏幕,尽力排除一切有干扰的画面和想法,然后努力跟上自己的呼吸节奏,不要去想它,也不要憋气,而只是自然地跟着它的节奏,并在这样做的时候感到它的存在;进而发现“我”的存在:我=我自己,作为我能力的中心,作为我的天地的创造者。人们至少应该在每天早上和晚上于床前各作20分钟(如有可能可以更长)这样的集中注意力的练习。 引自 四 爱的实践 回应 2021-11-01 10:37:1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0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8.8分 64903人读过
-
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 (2006)8.8分 917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8.9分 6851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7.9分 3698人读过
-
每满100-50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爱的艺术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TIN 2011-12-30 00:08:09
弗洛姆的书基本都值得看。对人类存在这一问题真正全面的回答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任何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自己在爱情生活中也永远不会得到满足。
0 有用 小李匪盗 2006-03-01 14:47:20
弗洛姆的这本书是我的经济学启蒙教材之一,哈哈
0 有用 一二, 2008-07-08 09:23:56
需要反复。
7 有用 JOJOORC/Z 2009-09-27 10:53:47
粗看一遍,大有所获。另外这封面的缩略图怎么看怎么像阴毛呀……
0 有用 hui 2008-10-14 14:41:36
有正经的思想,却没有文艺的优美。
0 有用 毛衣输入中 2022-06-14 04:46:44
真是太好看了,每一页都在划线。得重读一遍
0 有用 kongkong5500 2022-03-06 15:20:16
简洁、深刻、理性,对爱的剖析
0 有用 辰星 2022-03-03 21:42:50
202205 爱是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没有了解就不能尊重,责任没有了解作为向导就是盲目的。了解若无关心为动力便是空话,只有超越对自己的关心而深入了解另外一个人的本质时才会完成。若没有尊重,责任就变成了占有。 爱是一种能力,是态度,是行动。/关于工作的论述也很精彩:“一切创造性的劳动者都和他的对象融为一体,人在创造的过程中把自己与世界结合起来。然而这只适用于生产性工作,自我计划、创造和看得到结... 202205 爱是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没有了解就不能尊重,责任没有了解作为向导就是盲目的。了解若无关心为动力便是空话,只有超越对自己的关心而深入了解另外一个人的本质时才会完成。若没有尊重,责任就变成了占有。 爱是一种能力,是态度,是行动。/关于工作的论述也很精彩:“一切创造性的劳动者都和他的对象融为一体,人在创造的过程中把自己与世界结合起来。然而这只适用于生产性工作,自我计划、创造和看得到结果的工作。 ”所以现代社会分工细化后,作为螺丝钉很难看到自己工作的成果,因此难以体会到价值和意义感。 (展开)
0 有用 六块原味黄油🧈 2022-01-05 11:49:31
富有创造力的人从不害怕给予,相较于索取,给予带给他们的快乐更多更长远。爱嘛,首先要克服自恋…
0 有用 岑宣 2021-12-29 21:53:04
本科时借自图书馆,封面真是……遂又重买了一版。正好内容忘的差不多了,再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