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共分为上下两部,每部分上、下两卷。第一部上卷为《理与物》,下卷为《公理与反公理》;第二部上卷为《帝国与国家》,下卷为《科学话说共同体》。全书共150万字,从宋明礼学说起,分析中国思想界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并特别分析晚清直至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科学主义”观念,指出这一观念和中国思想现代转型具有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的创作者
· · · · · ·
-
汪晖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汪晖,毕业于扬州师院、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目前任职清华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同时是《读书》杂志执行主编。曾先后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北欧亚洲研究所、华盛顿大学、柏林高等研究所及香港中文大学等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研究员和讲师。汪教授是当代中国批判知识圈的代表性人物。他的著作除诸多论文被译成日、韩、英文外包括:《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论鲁迅(二)》、《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无地�徨――“五四”及其回声》、《真实的与乌托邦的》、《死火重温》、《汪晖自选集》等,编有《文化与公共性》。
目录 · · · · · ·
前言
导论
第一节两种中国叙事及其衍生形式
第二节帝国/国家二元论与欧洲“世界历史”
第三节天理/公理与历史
第四节中国的现代认同与帝国的转化
上卷
第一部
理与物
第一章 天理与时势
第一节天理与儒学道德评价方式的转变
第二节礼乐共同体及其道德评价方式
第三节汉唐混合制度及其道德理想
第四节理的系谱及其政治性
第五节天理与郡县制国家
第六节天理与“自然之理势”
第一章 物的转变:理学与心学
第一节“物”范畴的转化
第二节格物致知论的内在逻辑与知识问题
第三节“性即理”与物之自然
第四节乡约、宗法与朱子学
第五节朱子学的转变与心学
第六节此物与物
第七节无、有与经世
第八节新制度论、物的世界与理学的终结
第三章经与史(一)
第一节新礼乐论与经学之成立
第二节经学之转变
第四章经与史(二)
第一节辟宋与清代未学的兴衰
第二节经学、理学与反理学
第三节六经皆史与经学考古学
上卷
第二部
帝国与国家
第五章内与外(一):礼仪中国的观息与帝国
第一节礼仪、法律与经学
第二节今文经学与清王朝的法律/制度多元主义
第三节今丈经学与清王朝的合法性问题
第四节大一统与帝国:从礼仪的视野到舆地学的视野
第六章内与外(二):帝回与民族国家
第一节“海洋时代”及其对内陆关系的重构
第二节作为兵书的《海国图志)与结构性危机
第三节朝贡体系、中西关系与新夷夏之辨
第四节主权问题:朝贡体系的礼仪关系与国际法
第七章帝国的自我转化与儒学普遍主义
第一节经学诠释学与儒学“万世法”
第二节克服国家的大同与向大同过渡的国家
第三节《大同书》的成书年代与早期康有为的公理观
第四节作为世界管理的“大同”
第五节经学、孔教与国家
第六节从帝国到主权国家:‘冲国”的自我转变
下卷
第一部
公理与反公理
第八章宇宙秩序的重构与自然的公理
第一节严复的三个世界
第二节“易的世界”:天演概念与
民族一国家的现代性方案
第三节“群的世界”:实证的知识谱系与社会的建构
第四节‘名的世界”:归纳法与格物的程序
第五节现代性方案的“科学”构想
第九章道德实践的向度与公理的内在化
第一节梁启超的调和论及其对现代性的否定与确认
第二节“三代之制”与“诸科之学”(1893―1901)
第三节科学的领域与信仰的领域(1902-1917)
第四节科学与以人为中心的世界(1918―1929)
第十章无我之我与公理的解构
第一节章太炎的个体、自性及其对“公理”的批判
第二节临时性的个体观念及其对“公理”的解构
――反现代性的个体概念为什么又以普遍性为归宿?
第三节民族一国家与章太炎政治思想中的个体观念
――在个体国家的二元论式中为什么省略了社会?
第四节个体观念、建立宗教论与‘齐物论”
世界观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
一一在无神的现代语境中,什么是道德的起源?
下卷
第二部
科学话语共同体
第十一章 话语的共同体与科学的分类谱系
第一节“两种文化”与科学话语共同体
第一节 中国科学社的早期活动与科学家的政治
第三节世界主义与民族一国家:
科学话语与“国语”的创制
第四节胡明复与实证主义科学观
第五节作为“公理”的科学及其社会展开
第六节现代世界观与自然一元论的知识分类
第十二章作为科学话语共同体的新文化运动
第一节“五四”启蒙运动的“态度的同一性”
第二节作为价值领域的科学领域
第三节作为科学领域的人文领域
第四节作为反理学的“新理学”
第十三章东西文化论战与知识/道德二元论的起源
第一节文化现代性的分化
第二节东西文化论战的两种叙事模式
第三节东/西二无论及其变体
第四节新旧调和论的产生与时间叙事
第五节总体历史叙事中的东/西二元论及其消解
第六节总体历史中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第七节从文化观的转变到主体性转向
第十四章知识的分化、教育改制与心性之学
第一节知识问题中被遮蔽的丈化
第二节张君助与知识分化中的主体性问题
第三节知识谱系的分化与社会文化的“合理化”
第十五章 总论:公理世界观及其自我瓦解
第一节作为普遍理性的科学与现代社会
第二节科学世界观的蜕化
第三节现代性问题与晚清思想的意义
第四节作为思想史命题的“科学主义”及其限度
第五节哈耶克的科学主义概念
第六节作为社会关系的科学
第七节技术统治与启蒙意识形态
附录一
地方形式、方言土语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形式”的论争
第一节作为“民族形式”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一一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民族主义政治与文学问题
第二节“地方形式”概念的提出及其背景
一一战争对乡村与都市关系的重构
第三节“地方性”与“全国性”问题
第四节方言问题与现代语言运动
第五节“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否定之否定
附录二
亚洲想像的谱系
第一节“新亚洲想像”的背景条件
第二节亚洲的衍生性:帝国与国家、农耕与市场
第三节亚洲概念与民族运动的两种形式
第四节民主革命的逻辑与“大亚洲主义”
第五节多个历史世界中的亚洲与东亚文明圈
第六节互动的历史世界中的亚洲
第七节一个“世界历史”问题:亚洲、帝国、民族国家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前言
导论
第一节两种中国叙事及其衍生形式
第二节帝国/国家二元论与欧洲“世界历史”
第三节天理/公理与历史
l.时势与时间
2.天理与公理
第四节中国的现代认同与帝国的转化
1.民族认同的两种解释方式
2.中国认同与语言问题
3.儒学与少数民族王朝中的中国认同
4.帝国时代的地域扩张、国际关系与主权问题
5.帝国建设、国家建设与权力集中的趋势
上卷
第一部
理与物
......
· · · · · · (收起)
导论
第一节两种中国叙事及其衍生形式
第二节帝国/国家二元论与欧洲“世界历史”
第三节天理/公理与历史
第四节中国的现代认同与帝国的转化
上卷
第一部
理与物
第一章 天理与时势
第一节天理与儒学道德评价方式的转变
第二节礼乐共同体及其道德评价方式
第三节汉唐混合制度及其道德理想
第四节理的系谱及其政治性
第五节天理与郡县制国家
第六节天理与“自然之理势”
第一章 物的转变:理学与心学
第一节“物”范畴的转化
第二节格物致知论的内在逻辑与知识问题
第三节“性即理”与物之自然
第四节乡约、宗法与朱子学
第五节朱子学的转变与心学
第六节此物与物
第七节无、有与经世
第八节新制度论、物的世界与理学的终结
第三章经与史(一)
第一节新礼乐论与经学之成立
第二节经学之转变
第四章经与史(二)
第一节辟宋与清代未学的兴衰
第二节经学、理学与反理学
第三节六经皆史与经学考古学
上卷
第二部
帝国与国家
第五章内与外(一):礼仪中国的观息与帝国
第一节礼仪、法律与经学
第二节今文经学与清王朝的法律/制度多元主义
第三节今丈经学与清王朝的合法性问题
第四节大一统与帝国:从礼仪的视野到舆地学的视野
第六章内与外(二):帝回与民族国家
第一节“海洋时代”及其对内陆关系的重构
第二节作为兵书的《海国图志)与结构性危机
第三节朝贡体系、中西关系与新夷夏之辨
第四节主权问题:朝贡体系的礼仪关系与国际法
第七章帝国的自我转化与儒学普遍主义
第一节经学诠释学与儒学“万世法”
第二节克服国家的大同与向大同过渡的国家
第三节《大同书》的成书年代与早期康有为的公理观
第四节作为世界管理的“大同”
第五节经学、孔教与国家
第六节从帝国到主权国家:‘冲国”的自我转变
下卷
第一部
公理与反公理
第八章宇宙秩序的重构与自然的公理
第一节严复的三个世界
第二节“易的世界”:天演概念与
民族一国家的现代性方案
第三节“群的世界”:实证的知识谱系与社会的建构
第四节‘名的世界”:归纳法与格物的程序
第五节现代性方案的“科学”构想
第九章道德实践的向度与公理的内在化
第一节梁启超的调和论及其对现代性的否定与确认
第二节“三代之制”与“诸科之学”(1893―1901)
第三节科学的领域与信仰的领域(1902-1917)
第四节科学与以人为中心的世界(1918―1929)
第十章无我之我与公理的解构
第一节章太炎的个体、自性及其对“公理”的批判
第二节临时性的个体观念及其对“公理”的解构
――反现代性的个体概念为什么又以普遍性为归宿?
第三节民族一国家与章太炎政治思想中的个体观念
――在个体国家的二元论式中为什么省略了社会?
第四节个体观念、建立宗教论与‘齐物论”
世界观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
一一在无神的现代语境中,什么是道德的起源?
下卷
第二部
科学话语共同体
第十一章 话语的共同体与科学的分类谱系
第一节“两种文化”与科学话语共同体
第一节 中国科学社的早期活动与科学家的政治
第三节世界主义与民族一国家:
科学话语与“国语”的创制
第四节胡明复与实证主义科学观
第五节作为“公理”的科学及其社会展开
第六节现代世界观与自然一元论的知识分类
第十二章作为科学话语共同体的新文化运动
第一节“五四”启蒙运动的“态度的同一性”
第二节作为价值领域的科学领域
第三节作为科学领域的人文领域
第四节作为反理学的“新理学”
第十三章东西文化论战与知识/道德二元论的起源
第一节文化现代性的分化
第二节东西文化论战的两种叙事模式
第三节东/西二无论及其变体
第四节新旧调和论的产生与时间叙事
第五节总体历史叙事中的东/西二元论及其消解
第六节总体历史中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第七节从文化观的转变到主体性转向
第十四章知识的分化、教育改制与心性之学
第一节知识问题中被遮蔽的丈化
第二节张君助与知识分化中的主体性问题
第三节知识谱系的分化与社会文化的“合理化”
第十五章 总论:公理世界观及其自我瓦解
第一节作为普遍理性的科学与现代社会
第二节科学世界观的蜕化
第三节现代性问题与晚清思想的意义
第四节作为思想史命题的“科学主义”及其限度
第五节哈耶克的科学主义概念
第六节作为社会关系的科学
第七节技术统治与启蒙意识形态
附录一
地方形式、方言土语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形式”的论争
第一节作为“民族形式”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一一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民族主义政治与文学问题
第二节“地方形式”概念的提出及其背景
一一战争对乡村与都市关系的重构
第三节“地方性”与“全国性”问题
第四节方言问题与现代语言运动
第五节“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否定之否定
附录二
亚洲想像的谱系
第一节“新亚洲想像”的背景条件
第二节亚洲的衍生性:帝国与国家、农耕与市场
第三节亚洲概念与民族运动的两种形式
第四节民主革命的逻辑与“大亚洲主义”
第五节多个历史世界中的亚洲与东亚文明圈
第六节互动的历史世界中的亚洲
第七节一个“世界历史”问题:亚洲、帝国、民族国家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前言
导论
第一节两种中国叙事及其衍生形式
第二节帝国/国家二元论与欧洲“世界历史”
第三节天理/公理与历史
l.时势与时间
2.天理与公理
第四节中国的现代认同与帝国的转化
1.民族认同的两种解释方式
2.中国认同与语言问题
3.儒学与少数民族王朝中的中国认同
4.帝国时代的地域扩张、国际关系与主权问题
5.帝国建设、国家建设与权力集中的趋势
上卷
第一部
理与物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戴震是乾嘉时代的杰出人物,他的学问水准和思想能力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却也显示了那一时代的深刻的思想和道德困境。他身居京师,又是公认的学术重镇,对于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和探寻,有着较之他人更为敏感和深刻的体会。戴震在汉宋之间往返周旋,在儒释之间来回辩难,在道法之间依违其说,虽欲以儒归儒,以宋归宋,以释归释,以道归道,但最后却仍然在孟荀、汉宋之间调停其说,最后归于理礼合一、道器一体的儒学宗旨和经学教条。戴震的理欲之辩的批判力量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上,而其限度也来自这一前提。我们从他对“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的呼唤中听到了一种微弱的暗示,这就是治道合一或理法合一构成了最为严重的压制。但暗示仅仅是暗示,那个在法之上能够表达对于死者的同情的超越性的范畴终于没有分离出来,如果那样的话,戴震就成了一个理学家。在他看来,道器一体、理礼合一和治道一致的儒学理想并没有错,问题是如何解释这些基本的原则。他的抗议的严峻性和立论上的正统性,恰恰表达了有清一代士大夫所面临的思想困境:理礼合一和治道合一是内在于儒学的基本命题,它是清代儒学经过艰苦探索得出的结论,从而也构筑了一种难以突破的思想前提;但恰恰是这一思想前提本身已经为他们置身的、试图加以批判的制度所利用。因【第458页】此,戴震的经学造诣越是深湛,他所感到的压力也就越是巨大;他的义理激情越是浓郁,他的内心紧张就越是强烈;他对思想困境的洞察越是清晰,他回应这些思想挑战的方式也就越是复杂;他对不同门派和取向的理解越是具体和深切,他的激烈的批判声调就不能不带有更多的曲折迂回。这种思想的复杂性造成了一种心理上和道德上的暧昧,也许可以说戴震因其丰富而略显脆弱。我猜想,戴震不会认可任何一种来自单方面的谴责,他或许认为自己的理论和学术方式能收摄各种矛盾。无论如何,戴震在几种思想之间闪转腾挪、纵横捭阖、各个击破,恰恰说明经学内部蕴含着自我怀...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57页 -
当我们说宋代包含了某种“早期现代”的因素时,我们需要在一个不同于京都学派的、摆脱现代性的时间目的论的和超越民族主义知识的框架中来重新表述这个问题。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如何诠释“中国”及其“现代”?(重印本前言)
> 全部原文摘录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2 条 )

黄宗智:探寻中国的现代性:评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汪晖的四卷本著作《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卷帙浩繁,内容十分复杂。首卷围绕“理”与“物”的关系这一个中心命题,探讨了宋明儒学的“天理”主题;次卷转向“帝国/国家”问题,先证明它们是西方(包括日本)在分析中国时使用的主导性的现代二元对立概念,再论证它们对理解清朝和...
(展开)


七个问题丨汪晖:对象的解放与对现代的质询 ——关于《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答问
汪晖的《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四卷本)2004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后,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回应,在思想史、边疆区域研究、国际体系研究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2014年三联书店推出了“十周年纪念版”。 《书城》2005年第4期发表对汪晖的采访。汪晖在其中对《现代中...
(展开)
> 更多书评 32篇
论坛 · · · · · ·
陈 赟:从天理世界观到公理世界观的转换 | 来自不足方丈 | 1 回应 | 2010-04-12 23:18:06 |
舒奎翰: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导论提要 | 来自不足方丈 | 1 回应 | 2010-04-12 23:17:24 |
黄宗智:探寻中国的现代性 | 来自不足方丈 | 2009-01-16 21:25:26 | |
姚新勇:现 代 性 言 说 在 中 国 | 来自不足方丈 | 2009-01-16 16:59:56 | |
吕新雨:理解“中国”的视野如何可能? | 来自不足方丈 | 2009-01-16 16:57:20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8.3分 401人读过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8.3分 206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暂无评分 1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中国国情研究 (姜白石)
- 37°暖书单(二) (37°暖)
- 我思我在 (山右一仁)
- 三联书店 文史新论系列 (相风乌)
- 我的电子书文库 (Todd)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东东~* 2013-07-10 00:31:39
也不能算是全部读完,挑选了几章感兴趣的内容。
0 有用 张不三 2018-11-13 10:57:52
终于!问题意识和论述框架太大了,结构难说严整,但真读者能各取所需吧。个人读导论、第二册论国际法和第四册论科学的部分最有收获。第一册知识准备不够,第三册略单薄。
0 有用 人行横道江慕尼 2011-02-19 15:03:39
斥资购买
0 有用 驴之羽 2019-02-26 13:24:56
虽说细部还有种种瑕疵,但开拓不易,加一星。
0 有用 三木 2014-12-10 14:02:58
翻过:1理与物:从北宋时代逐渐形成的天理世界观形成的历史动力是什么;2帝国与国家:清代帝国建设与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3公理与反公理:晚晴思想对于现代性的复杂态度能够提供给我们哪些思想资源;4科学话语共同体及其他:现代中国的只是体制是怎样建立的。1 儒学及其转化为中心的思想传统;2在多民族王朝的内部,儒学如何处理不同族群之间的关系和界定“中国”的含义;3清代帝国传统和近代国家传统... 翻过:1理与物:从北宋时代逐渐形成的天理世界观形成的历史动力是什么;2帝国与国家:清代帝国建设与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3公理与反公理:晚晴思想对于现代性的复杂态度能够提供给我们哪些思想资源;4科学话语共同体及其他:现代中国的只是体制是怎样建立的。1 儒学及其转化为中心的思想传统;2在多民族王朝的内部,儒学如何处理不同族群之间的关系和界定“中国”的含义;3清代帝国传统和近代国家传统形成之间的关系;4民族主义和现代知识和制度的形成。天理与公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