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我与父辈》从自己的童年开始写起,把人们带回到上世纪那个充满贫穷和饥饿的年代,讲述了生活在偏僻农村里的父亲、大伯、四叔坎坷而平淡的一生,以及自己艰辛的成长经历。当然,除了对那段沉重历史的回忆之外,阎连科用更多的笔墨讲述了父辈对子女浓浓的亲情,讲述了自己在温暖的亲情之下获得的滋养,以及对这种亲情的真诚感恩。经历过的人读这长文会有一种共鸣;而没经历过的人,却有一种警醒与启迪。
我与父辈的创作者
· · · · · ·
-
阎连科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阎连科,一个低调的备受争议的当代作家。著有《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风雅颂》《北京,最后的纪念》等作品。曾先后获第一、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老舍文学奖和其他国内外文学奖项20余次。
目录 · · · · · ·
新版序:逝水流长
引子
第一章 我的那年代
小学
《红楼梦》
枪毙
写作
寂冷的光亮
高考
第二章 想念父亲
土地的身影
盖房
打
失孝
病
战争
命运
罪孽
清欠
结去
第三章 大伯一家
人物
织洋袜
偏爱
爆发
盖房
相媳
尊严
赌博
走向短路
电视
铁成
连云
歇息
后事
面向死亡
去处
……
第四章 我的四叔
· · · · · · (收起)
引子
第一章 我的那年代
小学
《红楼梦》
枪毙
写作
寂冷的光亮
高考
第二章 想念父亲
土地的身影
盖房
打
失孝
病
战争
命运
罪孽
清欠
结去
第三章 大伯一家
人物
织洋袜
偏爱
爆发
盖房
相媳
尊严
赌博
走向短路
电视
铁成
连云
歇息
后事
面向死亡
去处
……
第四章 我的四叔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这让我想到我们这些做晚辈儿子的,总是要把父母对我们少年的疼爱无休止地拉长到青年和中年,只要父母健在,就永远把老人当做当年三四十岁的壮年去对待,永远把自己当成少不更事的孩童去享受父亲给我们的心怀和疼爱,哪怕自己已经是壮年,而父母长辈们已经步入老年的行列里。因为这种疼爱河流样源远而流长,我们便以为那疼爱是可以取之不竭的;因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所以我们也并不把那爱放到心上去。许多时候,甚至把那疼爱当作累赘和包袱,当作烦琐和厌恶,想把长辈的疼爱扔掉就像扔掉长在我们背上的瘤。直到有一天,长辈老了,父母病倒了,我们才明白父母和长辈,都早已为了生活和儿女,日子和碎琐,精疲力竭,元气耗尽,而我们,也已经早就不是了少年和青年,不是了青年和壮年。 对父母和长辈生命的疏忽,如同我们常年在暗暗吸吮着父母和长辈的血液而当作可有可无的水。到了这时候,我们想起我们原是父亲的儿女了,是长辈的晚辈了。父母和长辈,在此之前,他们为我们做了他们能做的一切。可我们,能做的一切却都不是为了他们。现在,他们年迈了,不能下田耕地了,不能到车间工作了。而陪伴他们的,只能是赋闲的无奈和一日日的衰老时,甚或从他们迎面走来的日子里,只能是疾病和死亡时,我们该明白我们的角色不光是自己儿女的父亲和母亲,不光是妻子的丈夫、丈夫的妻子,不光要为自己的事业、贪念努力和钻营,我们还应该把我们欲望中的努力拿出那么一丁点儿给他们,把我们十个指头中的二十八指骨分出一节来,让他们使用和抚摸。应该让他们清楚地感觉到,他们这一生,是确确实实生过儿女、养过儿女、有着儿女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0页 -
二姐说:“连科,念高中,姐不去了。还是你去念吧” 说完这话,二姐借着窗光的月色,看了看我,我不知道那时的二姐,看见了我什么表情。却我,却隐约看见,二姐的脸上,似乎挂着凄惨的笑客。笑着转身走时,还又笑对我说道:“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本该在家种地。” 然后是漫长地等待高中的开学,在开学的前一天,二姐给我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我时,她眼里含着泪水,却是依地笑看说道:“好好读书,连二组的那份也给读上。” 现在,三十年之后,我给我的孩子说起这些,他有情愕然,有些不敢相信。不是不敢相信二姐因是女的,方才让我这个男读书。而是不敢相信,有个漫长的时代,虽是正宗的社会主义,可中国乡村的孩子,却是普遍贫穷饥饿,衣无温暖,食无饱饭。作为父母。普遍无力去他们的孩子吃饱肚子,并读完初中,高中,这是一个代给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留下的一份被时代早已忘记的社会歉疚。今天我们记述下来,也就是记记忆忆而已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我的那年代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窝藏书系(共8册),
这套丛书还有
《1894,悲情李鸿章》《翻皮球》《北京,最后的纪念》《人生有信》《草木的理想国》
等
。
喜欢读"我与父辈"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我与父辈"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与父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33 条 )

我们总想极力摆脱故乡,却从未真正的远离
上个世纪20年代,鲁迅的一部《故乡》凿开了乡土文学的源头,之后通过王鲁彦、许钦文、萧红、台静农、沈从文、阎连科、莫言等一批现当代作家的推动,乡土文学才慢慢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乡土文学”就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展现农村面貌,描写农民疾苦。这些乡土作家大多出生于...
(展开)

理解父辈的生活,看清自己的命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淅淅沥沥的周末,最惬意的事莫过于在光线柔和的台灯下看书。看完阎连科老师的《我与父辈》,不胜唏嘘。 全书记录了“我”成长以来的家族故事,记录了家族里的父辈们——大伯、父亲和四叔一生的奋斗与落寞,也记录了他们的生老病死,无疑是那个时代下农村人的真实生活写照和历史... (展开)
走吧,走了就努力出息些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 我知道我一生的努力中,都伴随着狭隘,奴性和无力,可也很少回家歇息后便不在出门去远行,哪怕一生都如公共汽车往复在别人安排好的线路上。” 我是哭着读完全书,在通勤的地铁上,在深夜的房间里,在周末的早晨,这几天看这本书已经不记得断断续续哭了多少回…… 《我与父辈... (展开)
如今,即使是农村的孩子,也不一定就能正确理解农村
从很久很久时候起,农村与城市之间就有了一个天然的鸿沟——人们或是有意,或是无意,就是真实地图上的那道北纬38度线,或者如很久之前小学课桌上的那道小刀划出的“三八线”一样,隔开了农村与城市,其实更准确地说是农村人与城市人。只不过,有些农村人后来进城了,从此变得...
(展开)
论坛 · · · · · ·
《我与父辈)2019年新版即将上市,独家收录阎连科... | 来自长里山 | 2018-12-26 16:13:1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9)8.4分 4914人读过
-
Grove Press (2019)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9)8.1分 2772人读过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8.6分 116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衣旗袍——案牍满工繁华 (珍妮的肖像🦤)
- 卢俊凤凰联动监制作品 (我是卢俊)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凤凰读书 2012(周)A (五月X日君寻)
- 我的民国文艺Ⅵ (羊的门)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7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我与父辈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成知默 2018-07-17 11:38:24
2018年已读071:帕慕克在《我的父亲》里说:“每个人的死,都是从他父亲的死开始的”,而这本《我与父辈》,正是阎连科在父亲与诸位叔伯相继离世后,通过父辈的死,回望父辈的生老与病死,他们的困苦与抗争,他们被无边无际、神秘莫测的命运之海裹挟的绝望与煎熬,他们的不幸与曾有过的幸福的微光。阎连科写父辈,写自己的亲人从自己的生命中消失并在纸上重生,其实也是在写自己,写自己生命的来处与去处,写自己的悲喜与善... 2018年已读071:帕慕克在《我的父亲》里说:“每个人的死,都是从他父亲的死开始的”,而这本《我与父辈》,正是阎连科在父亲与诸位叔伯相继离世后,通过父辈的死,回望父辈的生老与病死,他们的困苦与抗争,他们被无边无际、神秘莫测的命运之海裹挟的绝望与煎熬,他们的不幸与曾有过的幸福的微光。阎连科写父辈,写自己的亲人从自己的生命中消失并在纸上重生,其实也是在写自己,写自己生命的来处与去处,写自己的悲喜与善恶,写自己所经历的衰荣与生死。作为那个革命时代的亲历者,阎连科也对知青与知青文学进行了批判,知青下乡并不尽然是理想的高光与现实的苦难,知青也并尽然是对愚昧乡村的改造,而是不劳而获、偷鸡摸狗,阎连科所呈现的,是另一个面向的真实。 (展开)
1 有用 walking stone 2016-01-31 14:30:55
质朴真挚
0 有用 伊卡洛斯 2012-04-27 12:59:30
逝水流长
0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13-03-07 13:46:52
那些与贫穷和饥饿紧密相连的乡土记忆,那些感人至深的血脉深情,在阎连科朴实无华的文字中一一道来,读来让人感慨万千。
1 有用 西四小二 2012-06-06 10:21:01
一夜就读完了,主要因为是散文而且是故事,好读。 是的,知青文学无论是叙述知青岁月的痛苦或点滴美好,总是说的知青们,他们的苦难。似乎很少有人去写知青们带过去的对于当地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