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 · · · ·
罗志田,1952年生,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七级毕业,新墨西哥大学硕士、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先后在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现任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新书有《经典淡出之后:20世纪中国史学的转变与延续》(三联书店),另《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即将出版。
目录 · · · · · ·
自序
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
的转移
近代湖南区域文化与戊戌新旧之争
思想观念与社会角色的错位:戊戌前后湖南
新旧之争再思
――侧重王先谦与叶德辉
科举制的废除与四民社会的解体
――一个内地乡绅眼中的近代社会变迁
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
“率性”与“作圣”:少年胡适受学经历与胡适
其
林野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
文学革命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反响
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向中
“新宋学”与民初考据史学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到了19世纪8年代,在传教士本身得更加现代化之后,他们开始能进一步理解中国人尚文轻武的心态。从前传教士中一些人曾以为武力一项即能攻破中国人的思想防线,如今他们认识到,军事胜利本身不能带来完全的征服;中国口岸的开放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开放。郑观应曾说,列强对传教事业“合举国之权力以庇之”的结果是:“庇之愈甚,而冀传教之广播愈难。何则?传教先贵乎化导,化导在身心,不在乎势力也。"郑氏与西人接触颇多,这样的观念或会传达给西人。有可能是传教士在接触了更多尚文轻武的中国文化之后,才变得更加现代化。他们因而进一步认识到,正是士人集团,而并非像西方的武或政治家那样的集团,才是中国的既存权势中心。③因此,传教士就更加重视通过说服士人来影响全中国 极具刺性的是,由于西潮的影响,中国士人在同一时期内恰恰经历了相反的转变。也许正是领土主权的基本完整带来的潜存信心,使中国士人轻视了文化竞争的严重性,但西人的言行终使中国人逐步认识到这场学战的存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士人在吸收了较多的西方意识、包括前近代的尚武意识之后,为中国已丧失了古已有之的尚武精神而后悔。他们一面批判这个不应发生的失落,同时更大力鼓吹恢复和培养此种精神。梁启超和蔡元培就是尚武精神和军国民族主义的大力提倡者。略年轻些的一辈,从鲁迅到熊十力这样的文人,或入军校学习,或直接从军,多半都受此尚武心态的影响。正因为出现这样一种心态的转变・中国士人,特别是年轻一代逐新得出中西文化竞争 新的崇拜:西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的转移13最终是一场“学战”的观念,他们因而更自觉地重视起这场文化竞争。 因此,到19世纪后期,中西双方都有意识地更加重视文化竞争但总的趋势是传教士变得越来越重文而中国士人越来越尚武,或可说是传教士变得更加现代化而中国土人更加前现代化。虽然如此,传教土疏离于武力这一点的确有助于缓和中国士人在文化竞争中的抵制情绪。而且...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1、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的转移 -
中国传统本崇让不崇争。《春秋穀梁传》(定公元年)说:“人之所以为人者,让也”老子主张“不争”,墨子讲究“不斗”,思路相近许多人心里未必真喜欢让,但表面上仍不得不崇之,盖世风使然也这正是赫察所强调而为严复相对忽视的后天伦理作用。西潮入侵后国人由重理转而重力。过去受压抑的法家耕战思想被重新“发现”,进而引发出商战以至学战思想③,“争”的意识渐具正面价值。故争的观西,亦由为之正名,美国史学家景 Spence)在其关于中国近代的近著封面上以中文大书一“争”字,盖有所得焉。①尚争而不尚让,是中国近代与前近代的一个重要区别。 甲午兵战失败,士人纷纷寻因。重力尚争的倾向已为严复版的进化论准备了风行的语境,只是还缺乏系统的表达。严复译述的《天演论》一出,简明而系统化,人皆以为言其所欲言。特别是严复把西方进化论化约为“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简单公式,最容易说服已经重力尚争且正在寻求答案的许多尊西中国士人。《天演论》能风行于世,正在其不仅解答了中国何以败一一因劣,而且提出了解决的路径一一即争。国人已先有争的意识在,此论自能不胫而走。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1、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的转移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权势转移"的人也喜欢 · · · · · ·
权势转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1 条 )

再谈“救亡压倒启蒙”

文化的失败还是文明的落差——关于罗志田《新的崇拜》
> 更多书评 21篇
-
近代中国士人的心态早已在变,富强本非儒家强调的国家目标。中国士人既因屡挫于西方和日本而大谈国家富强,实已转向西方的价值系统。 实现由学西方之“术”(科技)向“学”(制度 观念)的观念转化 科学的普适性 更容易被另外一种文化接受 联想到 科学无国界 而科学家有国界 但是科学 本身也是产生于西方啊 难到不应该归于西方的“文化”系统中吗 亦或许是西方人采取 科学 普适性这一概念 故意诱导之。。。说到普适性 现在西方...
2022-01-17 23:34:02
近代中国士人的心态早已在变,富强本非儒家强调的国家目标。中国士人既因屡挫于西方和日本而大谈国家富强,实已转向西方的价值系统。 引自 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 实现由学西方之“术”(科技)向“学”(制度 观念)的观念转化
科学的普适性 更容易被另外一种文化接受 联想到 科学无国界 而科学家有国界
但是科学 本身也是产生于西方啊 难到不应该归于西方的“文化”系统中吗 亦或许是西方人采取 科学 普适性这一概念 故意诱导之。。。说到普适性 现在西方宣扬 西方 的民主 自由也是有普世的 但为何遭到抵制。。。
中国传统本崇让不崇争。《春秋谷梁传》(定公元年)说:“人之所以为人者,让也。”老子主张“不争”,墨子讲究“不斗”,思路相近。许多人心理未必真喜欢让,但表面上仍不得崇之,盖世风使然也。这正是赫胥黎所强调而为严复相对忽视的后天伦理作用。西潮入侵后,国人由重理转而重力。过去受压抑的法家耕战思想被重新“发现”,进而引发出商战以至学战思想,“争”的意识渐具正面价值。战争的观念因西潮而显,亦由西潮为之证明。...尚争不尚让,是中国近代与前近代的一个重要区别。 引自 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 近年来在社会层面 “争”已经转化为“内卷” 某种程度教之西方有过而无不及 心态上容易着急 走入极端 而国际上“争”转化为“贸易战”
所以到底“争”的是什么 个人层面角度 想不通啊
对于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解释 十分深刻 为文化可分论的理论基础 为士人学习西方寻求心理安慰
由于(一个原因)西方人坚持文化整体论 导致 中国社会在学习西方时呈现“邯郸学步 反失其故” 走上不归路。。。
中学走向既不能为体 也不能为用的困境
当时 中国 存在追 新 过度 的现象
认为凡是新的 就是好的 凡是外国的都是好的
趋新与遵西相结合
回应 2022-01-17 23:34:02 -
湖南于康熙三年(1664)在湖广省内分设布政使司,辖七府二州,同时移专治苗疆的偏沅巡抚驻长沙。到雍正二年(1724)始正式设立湖南省,领九府四州,成为全国十八行省之一。此前湖南不过是一个半边疆区域,此后也当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前几波注意到:清代湖南的交通不便和土地贫瘠使其“民性多流于倔强”,张朋园搜集了湖南省志和州县志关于湘人性格的记载近20条,出现最频繁的字是“悍”……湘人杨树达也认为:“湘中前辈大抵...
2014-06-06 10:15:10
湖南于康熙三年(1664)在湖广省内分设布政使司,辖七府二州,同时移专治苗疆的偏沅巡抚驻长沙。到雍正二年(1724)始正式设立湖南省,领九府四州,成为全国十八行省之一。此前湖南不过是一个半边疆区域,此后也当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前几波注意到:清代湖南的交通不便和土地贫瘠使其“民性多流于倔强”,张朋园搜集了湖南省志和州县志关于湘人性格的记载近20条,出现最频繁的字是“悍”……湘人杨树达也认为:“湘中前辈大抵以横拙刚毅见长。”杨所指的主要是士大夫,可知近代湖南民风与士风都已悍劲著称……地处边缘意味着受正统的约束相对较少……也是到雍正二年,湖南的科举考试才正式与湖北分闱。在此以前“达于朝者寥寥。” 引自第84页 回应 2014-06-06 10:15:10 -
启罗米突 (艳照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
希望能尽量减少研究者的先入为主的主见,采取朱熹所说的“虚其心”(open mind)的态度 Hermeneutics意义上的先见,最早来源于海德格尔先有、先见、先知观念。虚其心也不是open mind 我觉得,既然前面说去除先见,这里的意思更类似于现象学还原所说的“悬置”(epoche)2013-12-12 16:52:29
-
Rhinover (犹如极地夜航的巡船)
中国士人对科学的接受是有一较长过程的。传统中国士人向来是主张学与术分的,起初,中国士人虽然承认西方有“长技”,也曾降节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那还只是“术”,很少有人讲“夷之长技”视为更高的“学”。一旦中国士人开始学习“夷狄”之长技,试图“尽其中之秘”时,他们很快发现在此长技背后还隐伏着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很快,“西学”这个专门的词汇就出现在中国士人的思想言说之中。2012-12-04 09:40:02
-
近代中国士人的心态早已在变,富强本非儒家强调的国家目标。中国士人既因屡挫于西方和日本而大谈国家富强,实已转向西方的价值系统。 实现由学西方之“术”(科技)向“学”(制度 观念)的观念转化 科学的普适性 更容易被另外一种文化接受 联想到 科学无国界 而科学家有国界 但是科学 本身也是产生于西方啊 难到不应该归于西方的“文化”系统中吗 亦或许是西方人采取 科学 普适性这一概念 故意诱导之。。。说到普适性 现在西方...
2022-01-17 23:34:02
近代中国士人的心态早已在变,富强本非儒家强调的国家目标。中国士人既因屡挫于西方和日本而大谈国家富强,实已转向西方的价值系统。 引自 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 实现由学西方之“术”(科技)向“学”(制度 观念)的观念转化
科学的普适性 更容易被另外一种文化接受 联想到 科学无国界 而科学家有国界
但是科学 本身也是产生于西方啊 难到不应该归于西方的“文化”系统中吗 亦或许是西方人采取 科学 普适性这一概念 故意诱导之。。。说到普适性 现在西方宣扬 西方 的民主 自由也是有普世的 但为何遭到抵制。。。
中国传统本崇让不崇争。《春秋谷梁传》(定公元年)说:“人之所以为人者,让也。”老子主张“不争”,墨子讲究“不斗”,思路相近。许多人心理未必真喜欢让,但表面上仍不得崇之,盖世风使然也。这正是赫胥黎所强调而为严复相对忽视的后天伦理作用。西潮入侵后,国人由重理转而重力。过去受压抑的法家耕战思想被重新“发现”,进而引发出商战以至学战思想,“争”的意识渐具正面价值。战争的观念因西潮而显,亦由西潮为之证明。...尚争不尚让,是中国近代与前近代的一个重要区别。 引自 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 近年来在社会层面 “争”已经转化为“内卷” 某种程度教之西方有过而无不及 心态上容易着急 走入极端 而国际上“争”转化为“贸易战”
所以到底“争”的是什么 个人层面角度 想不通啊
对于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解释 十分深刻 为文化可分论的理论基础 为士人学习西方寻求心理安慰
由于(一个原因)西方人坚持文化整体论 导致 中国社会在学习西方时呈现“邯郸学步 反失其故” 走上不归路。。。
中学走向既不能为体 也不能为用的困境
当时 中国 存在追 新 过度 的现象
认为凡是新的 就是好的 凡是外国的都是好的
趋新与遵西相结合
回应 2022-01-17 23:34:02 -
湖南于康熙三年(1664)在湖广省内分设布政使司,辖七府二州,同时移专治苗疆的偏沅巡抚驻长沙。到雍正二年(1724)始正式设立湖南省,领九府四州,成为全国十八行省之一。此前湖南不过是一个半边疆区域,此后也当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前几波注意到:清代湖南的交通不便和土地贫瘠使其“民性多流于倔强”,张朋园搜集了湖南省志和州县志关于湘人性格的记载近20条,出现最频繁的字是“悍”……湘人杨树达也认为:“湘中前辈大抵...
2014-06-06 10:15:10
湖南于康熙三年(1664)在湖广省内分设布政使司,辖七府二州,同时移专治苗疆的偏沅巡抚驻长沙。到雍正二年(1724)始正式设立湖南省,领九府四州,成为全国十八行省之一。此前湖南不过是一个半边疆区域,此后也当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前几波注意到:清代湖南的交通不便和土地贫瘠使其“民性多流于倔强”,张朋园搜集了湖南省志和州县志关于湘人性格的记载近20条,出现最频繁的字是“悍”……湘人杨树达也认为:“湘中前辈大抵以横拙刚毅见长。”杨所指的主要是士大夫,可知近代湖南民风与士风都已悍劲著称……地处边缘意味着受正统的约束相对较少……也是到雍正二年,湖南的科举考试才正式与湖北分闱。在此以前“达于朝者寥寥。” 引自第84页 回应 2014-06-06 10:15:10 -
启罗米突 (艳照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
希望能尽量减少研究者的先入为主的主见,采取朱熹所说的“虚其心”(open mind)的态度 Hermeneutics意义上的先见,最早来源于海德格尔先有、先见、先知观念。虚其心也不是open mind 我觉得,既然前面说去除先见,这里的意思更类似于现象学还原所说的“悬置”(epoche)2013-12-12 16:52:29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9.0分 921人读过
-
每满100-50
-
Brill (2017)暂无评分 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现代想像与晚清政制的思想谱系 (華夏)
-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诸师著述 (风君侯)
- 我的电子书文库2 (Todd)
-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skeeter)
- ◆岊湬的书柜(4) (岊湬)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权势转移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Rhinover 2012-12-04 11:07:46
看到钱穆在反思中体西用时认为国人当时在“积极入世在知识上和思想上都应有更多准备,中国思想界则对此准备不足”,但是啥时候什么程度才叫准备充足呢?还是一边做一遍准备?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一篇深有启发。
0 有用 大甜甜~~ 2017-04-04 07:10:52
很多当初的论断在今天都进入常识层面了,但罗志田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描摹依旧有一种叙事的魅力。葛兆光评论得很好,说到底是一个解释力的问题,旧框架没法解释清楚的问题,当罗志田用一种新旧交杂的眼光来看的时候就说得通了,这就是史识层面的长处。
1 有用 蝉 2014-04-03 14:55:50
: K25/6246
3 有用 Octopus 2014-11-27 02:05:58
罗氏文章还是蛮好看的,一是往往单刀直入先呈上一个未发之问“震慑”读客,再逐渐推索、铺荡开来,翻案文章写出了推理小说的味道;二是对欲望、动机的知人论世式的推测常显洞见。不过在很多关节问题上,我只想说他真是得也“余英时先生”、失也“余英时先生”。
0 有用 青年哪吒 2008-12-04 13:22:00
论文集一般质量比“专著”强
0 有用 蓓蒂 2022-05-24 18:40:09
只读了关于知识分子的部分。不参政的知识分子注定边缘,当下也是(主流社会认知下),社会更多元了,切记不要变成迂腐的读书人(自勉)。
0 有用 值此懿泽深 2022-05-21 14:02:44
本月第一本读完的书…写论文真是耽误读书。
0 有用 大蓝 2022-04-24 13:43:13
历史教科书中大而化之的史实在这里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切身到个人的文化变革——废科举、戊戌变法、白话文运动等等——如今读来则迸发出全新的历史意味。
0 有用 环形废墟 2022-04-21 22:08:49
写完硕论之后读了第一本史学论著(欠债两年),初时嗟叹击节,而后逐渐焦虑。
0 有用 特雷沃尔 2022-04-07 10:59:27
浏览,主要读边缘知识分子一章,叙事太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