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以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对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法律现象材料进行点拨评说,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却时时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去思考中国的问题。文章短小、精彩,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领略作者颇为尖端、颇为前沿的研究心得,在这样的论说里,进入法律的智慧天地,享受智慧的乐趣。
西窗法雨的创作者
· · · · · ·
-
刘星 作者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法律不仅要关心大多数人,还要关心少数人,因为法律是跟所有人有关的。少数人的权利同样是一种应该予以承认的权利。少数人的权利有时候也会变成多数人的权利。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0页 -
大约30多年前,有个叫比撤诺的法国人在巴黎郊区看中了一幢房子,想把它买下来,便与原业主哈顿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契约。有趣的是,当地有个奇妙的商业惯例,不论你买什么,都要用自己的一根头发作为担保,就是说,用自己的头发当做保证交给对方,如果说话不算数,头发就归由人家任意处置了。 比撤诺心急火燎,志在得房。契约刚刚落定,他便立即将钱如数奉上,而且郑重地剪下自己的一根头发,双手交给哈顿。 说来也巧,房地产市道没过多久就颇为看好,比撤诺要买的那间房屋市价不断翻新。按合同约定,交房的日期渐近,比撤诺还为此而彻夜不眠。 谁知,在交房那天,哈顿皮笑肉不笑,装出一副非常歉意的样子,说:“实在对不起!房子不能卖给你了。因为,尽管我现在很想要钱,可是我更需要这幢房子。”当然,哈顿完全承认自己毁约了,承认自己大错特错,并表示补偿比撤诺的一切损失。 比撤诺只好要求对方退款、赔款,退还自己的那根头发。哈顿也算爽快,退了钱也赔了钱,但是,就是没有退还头发,还居然说他根本没有拿到头发。比撤诺怒气冲天,为了要回自己的一根普普通通的头发,决定去法院告他一大状。 比撤诺对法官说:“对一般人来说,头发算不得什么,但是现在那根头发对我来说是太重要了。因为,它是我的信誉的象征。我死活都要收回头发!”到底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20多年,法院终于判决比撤诺胜诉,而且对哈顿说,如果他不还头发,“后果将是严重的”。哈顿最后乖乖地将头发完璧归赵。 (查看原文) —— 引自第99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西窗法雨"的人也喜欢 · · · · · ·
西窗法雨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3 条 )

如果要推荐一本法学专业入门书籍?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非常惭愧地说,大一就把这本书列入书单的我最近才读完,kindle似乎并不能让我绷起“读书”这根弦,于是我开始购入纸质书籍,第一本到的是《西窗法雨》,每晚睡前不再是“扣手机”,而是读一点书,深夜时候思维不够活跃,我的思维很适应这本书的“简易”,助眠和汲取知识,一举... (展开)
《西窗法雨》:给法律初学者的春风化雨
回想去年暑期购得本书,却始终未能通读。值年末重拾,只觉那些反复记诵的法学概念,如穿云见日般愈加明晰;初读略觉浅显的文字和事例,在一定法学知识铺垫下显得分外透彻。 谈及最强烈的读后感,便是入学一季所得皆为序章。刘星老师是法学界的前辈,他能降低说理的维度,用通俗...
(展开)

> 更多书评 83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法律出版社 (2013)7.4分 3035人读过
-
法律出版社 (2008)7.5分 952人读过
-
法律出版社 (2022)7.1分 268人读过
-
花城出版社 (1998)7.2分 28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各学科领域入门书籍 (征羽)
- 清华大学学生法学会推荐书目 (赛文)
- 图书馆里的律师职场 (阿无呆呆)
- 一些简明的法学书 (wangkanwaiting)
- 书目(CUHK·2009) (虫虫)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西窗法雨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然犀 2009-03-26 21:47:32
轻松简单
3 有用 LITTLE_MO 2020-03-30 02:49:15
因为有人极力推荐所以看了。
12 有用 MetalDudu 2016-07-02 10:07:34
选取的例子典型,分析也有益,只是文笔平平,且这类专栏、随笔整理成的书,通病在于缺乏整体,以至于只适合随便翻翻,入门了解适用。喜马拉雅有声书。20160702
3 有用 呵呵 2020-10-10 08:47:48
一个人就推出一种优势,逻辑问题太大了。本来是当入门书籍看了,失望,其中的老公知无逻辑的优势论比比皆是。
1 有用 思.s。ி 2011-09-04 00:25:31
本想也许能以如林达般的深入浅出重唤起我对法学的些许兴趣,却突然在途中被掐灭。普及的形式看多了,不由质疑各处的点到即止之处是不是略显生硬。最后再一次让我感受到,形而上比形而下更能强烈吸引我,仿佛一切有形态的都伴随着半生不熟的显弊,而关于根源的设计才是自然之道的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