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敌基督者》是尼采发疯前最后一部著作,既是关于基督教的历史与本质的探究,同时也是一部深刻的哲学著作,其所关心的一个永恒问题是真理与信仰的关系。本书作者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全书62节进行逐一讲解,并将《敌基督者》置于尼采个人的思想脉络与整个西方思想史的谱系中去理解它的问题与思路,指出这本书的中心意旨是重新厘定西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传统,从而进行价值重估。
讲稿根据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增定在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上的录音整理而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引导读者和学生理解尼采的最佳入门。本书分两部分,一是讲稿,二是《敌基督者》原文,由吴增定和李猛翻译。
关于“经典通识讲稿”:近年来,以甘阳为代表的一批学人着力推动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尤重“研读中外经典文本”,旨在重新树立认真读书、自由思考的风气,以抵抗整个社会以至大学校园的浮躁之气和急功近利心态。...
《敌基督者》是尼采发疯前最后一部著作,既是关于基督教的历史与本质的探究,同时也是一部深刻的哲学著作,其所关心的一个永恒问题是真理与信仰的关系。本书作者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全书62节进行逐一讲解,并将《敌基督者》置于尼采个人的思想脉络与整个西方思想史的谱系中去理解它的问题与思路,指出这本书的中心意旨是重新厘定西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传统,从而进行价值重估。
讲稿根据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增定在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上的录音整理而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引导读者和学生理解尼采的最佳入门。本书分两部分,一是讲稿,二是《敌基督者》原文,由吴增定和李猛翻译。
关于“经典通识讲稿”:近年来,以甘阳为代表的一批学人着力推动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尤重“研读中外经典文本”,旨在重新树立认真读书、自由思考的风气,以抵抗整个社会以至大学校园的浮躁之气和急功近利心态。“经典通识讲稿”秉此理念,特邀各学科著名学者,以深入讲解中外经典文本的方式,引领读者进入对思想文化中根本问题的思考。
作者简介 · · · · · ·
吴增定,安徽庐江人,1972年生.1 999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 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现代德国哲学和政治哲学,已出版著作《尼采与柏拉图主义》(2005年)、《利维坦的道德困境》(2011年)、《斯宾诺莎的理性启蒙》(2011年)。
目录 · · · · · ·
引论:尼采与《敌基督者》
第一部分:第1至13节
第二部分:第14至23节
第三部分:第24至35节
第四部分:第36至49节
第五部分:第50至62节
文本
敌基督者——对基督教的诅咒
建议阅读书目
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敌基督者》讲稿"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敌基督者》讲稿"的人也喜欢 · · · · · ·
《敌基督者》讲稿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敌基督者》讲稿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敌基督者》讲稿 摘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新译本已经尽量做到模仿原文风格,但大量的破折号和省略号使得这种絮语式的表达显得更加含混而激狂。这种造成的(修辞)效果其实不太好进入,频繁翻前翻后,以借吴老师前面的梳理辅助理解后面的诗化片段。] ————摘要———— *尼采写作的三个阶段;*价值重估(传统形... (展开)> 更多书评 11篇
-
如月 (路漫漫明月相伴)
47 ——我们之所以与众不同,并不是因为我们既不在历史中、也不在自然中、更不在自然 的背后重新发现神——而是因为我们将那些被当作神来顶礼膜拜的东西,不再视若“神圣”, 而是看成是可怜、荒谬、有害的东西,不仅看成是错误,而且看成是对生命的犯罪……我们 否定作为神的神……假如有人向我们证明基督徒的这种神,我们就知道更不应该信仰他。 ——用公式来说:保罗所创造的神,是对神的否定(Deus, qualem Paulus creavit,...2013-02-28 18:52 1人喜欢
47 ——我们之所以与众不同,并不是因为我们既不在历史中、也不在自然中、更不在自然 的背后重新发现神——而是因为我们将那些被当作神来顶礼膜拜的东西,不再视若“神圣”, 而是看成是可怜、荒谬、有害的东西,不仅看成是错误,而且看成是对生命的犯罪……我们 否定作为神的神……假如有人向我们证明基督徒的这种神,我们就知道更不应该信仰他。 ——用公式来说:保罗所创造的神,是对神的否定(Deus, qualem Paulus creavit, dei nagatio)。 ——一种像基督教这样不在任何一点上触及现实的宗教,一旦现实哪怕只是在一点上坚持自 己的权利,那么它就立刻崩溃。公正地说,这样一种宗教必然是“世上的智慧”(也可以说 是科学)的死敌——任何工具,只要能够被用来毒害、中伤和诬蔑精神的纪律、精神良知事 物中的纯净和严峻、精神的高贵冷静和自由,都被这种宗教说成是好工具。“信仰”作为绝 对命令,是对科学的否决——信仰在实践中是不惜一切代价的谎言……保罗理解了,谎言 —— “信仰”——是必需的;后来,教会重新理解了保罗。——保罗自己发明的那个“神”, 一位“废掉”“世上的智慧”(在狭义上是一切迷信的两大敌人,语文学和医学)的神,事实 上只不过是保罗本人的这一坚定决心:他要把自己的意志(Wille)命名为“神”,命名为原 始犹太人的律法(Thora)。保罗想要(will)废掉“世上的智慧”:他的敌人就是亚历山大 里亚学派(alexandrinische Schulung)的优秀语文学家和医生——,他对他们发动战争。事 实上,一个人假如不同时成为敌基督者,那就不可能成为语文学家和医生。作为语文学家, 他看到了“神圣经书”的背后;作为医生,他看到了典型基督徒的生理堕落的背后。医生说 “无可救药”,语文学家说“欺骗”…… 48 ——难道人们真的理解《圣经》开篇所提到的那个著名的故事——神对科学的极度恐 惧?……没有人理解这个故事。这部彻头彻尾的教士之书(Priester-Buch),很恰当地以教士 的内在巨大困难为出发点:他仅仅面临一个巨大的危险,因此“神”也仅仅面临一个巨大的 危险。—— 旧的神,完完全全的“精神”,完完全全的“高级教士”,完完全全的“完善状态”,在 自己的花园里悠闲地散步:不过,他感到无聊。面对无聊,诸神也是束手无策。57他怎么办? 他创造了人,——人可以助兴……但是看看吧,人也很无聊。一切伊甸园本身都面临一个独 一无二的困境,而神对这一困境的悲悯没有看到界限:他很快又创造了其他动物。神的第一 个失误:人发现动物很没有意思——他统治它们,他根本不想成为“动物”。——因此,神 创造了女人。真的,厌倦现在终结了——但其他的东西也终结了!女人是神的第二个失误。 ——“女人在本质上就是蛇,就是夏娃”——每一个教士都知道这一点;“世上的每一种灾 难都来自女人”——每一个教士同样知道这一点。“因此,科学也产生于女人”……男人恰恰 是由于女人才学会去品尝知识之树的果实。——发生了什么事情?一种极度的恐惧侵袭了旧 的神。人本身已经成为神的最大失误,他创造了一个竞争对手,科学使人变得和神一样—— 一旦人有了科学,教士和诸神就宣告终结!——道德:科学是一切禁忌中的禁忌——只有它 应该被禁止。科学是首要的罪,是一切罪的萌芽,是原罪(Erbsuende)。只有这才是道德。 “你不应该认识”——其他的一切皆由此而来。神的极度恐惧并不妨碍他的狡猾。如何抵挡 科学?这将长时间地成为神的主要问题。答案是:将人逐出伊甸园!幸福和悠闲孕育了思想 ——一切思想都是坏思想……人不应该思想。——为此,“教士本身”(Priester an sich)发 明了困顿、死亡、怀孕的生命危险、形形色色的苦难、衰老、劳累,首先是疾病,——所有 这些,都是对科学发动战争的手段!困顿不允许人思考……尽管如此!多么可怕!知识的大 厦耸立起来,扰乱了天堂,宣告了诸神的黄昏——还能做什么!——旧的神发明了战争,他 使各个民族相互分裂,他造成人类相互毁灭(——教士总是需要战争……)。除此之外,战 争还是一种对科学的巨大破坏——令人难以置信!尽管有战争存在,认识、从教士那里获得 的解放依然在进步。——旧的神做出了最后的决定:“人拥有科学——这仍然无济于事,他 必须被淹死!”…… 49 ——人们已经理解我了。《圣经》的开端包含了教士心理学的全部。——教士仅仅看到 一个巨大危险:这就是科学——关于原因和结果的健全概念。但在整体上,科学只能在幸运 的条件下成长——一个人必须有时间,必须有多余的精神,才能进行“认识”……“因此, 必须使人变得很不幸福”——这在任何时代都是教士的逻辑。——人们已经猜出,根据这种 逻辑,首先进入世界的是什么东西:——“罪”……之所以发明罪与罚的概念,发明整个“道 德世界秩序”的概念,就是为了反对科学——就是为了反对使人摆脱教士……一个人不应该 向外看,他应该向内看;作为学习者,他不应该狡猾和审慎地观察事物,他根本就不应该看: 他应该忍受……并且,他应该忍受到在任何时间都需要教士的地步。——让医生滚蛋吧!人 们需要一位救世主(Heiland)。——罪与罚的概念,包括“恩典”、“拯救”、“宽恕”等学说 ——是彻头彻尾的谎言,没有任何心理学的实在性——罪与罚的概念之所以被发明出来,就 是为了摧毁人的因果感觉:它们是对原因和结果概念的暗杀!——而且,不是用拳头,不是 用刀子,不是用爱与恨的诚实性进行暗杀!而是出于最懦弱、最狡诈、最低贱的本能!一种 教士的暗杀!一种寄生虫的暗杀!一种苍白阴暗的水蛭在吸血!……假如一种行为的自然结 果不再是“自然的”,而是被看成是迷信的概念幽灵、“神”、“精神”、“灵魂”的产物,被看 成是纯粹的“道德”后果,被看成是奖赏、惩罚、警谕和教化工具,那么知识的前提就被摧 毁了——那么,这就对人类犯下了最大的罪过。——再次申明,罪,人类这种无与伦比的自 我戕害形式,之所以被发明出来,就是为了使科学、使文化、使人的一切提升和高贵,都成 为不可能;教士通过发明罪进行统治。——
回应 2013-02-28 18:52 -
基督教的上帝只不过是对犹太教上帝的进一步道德化,并且它的道德化、它对此岸世界的否定要比犹太教更彻底和更激进。这样的否定在《福音书》之中已经完成,在保罗那里更是达到了巅峰。在基督教之中,否定和仇恨尘世的上帝不仅变成了末日审判者,而且变成爱的象征。在尼采看来,整个中世纪以及现代西方文明的历史,从宗教上讲,无非就是犹太教上帝的一步一步变形、一步一步被道德化的历史。
2018-09-27 11:58 1人喜欢
-
莽草酸 (硬核可爱)
超人,权力意志,永恒轮回 超人是权力意志对它自身的永恒轮回的无限肯定 我们发明道德宗教和形而上学,是用来保护我们的生命的。在这样一个变化的世界我们有焦虑感,所以我们希望有一种永恒不朽的彼岸世界;但是最后恰恰是彼岸世界变成了对我们有限生命的否定--因为它发展出了一种绝对价值。这种恐惧和焦虑感反而来自于伪造,上帝一步步被道德化的历史。 信仰和真理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文化相对主义滑向虚无主义。 好坏是自然评...2014-10-06 16:03 1人喜欢
超人,权力意志,永恒轮回 超人是权力意志对它自身的永恒轮回的无限肯定 我们发明道德宗教和形而上学,是用来保护我们的生命的。在这样一个变化的世界我们有焦虑感,所以我们希望有一种永恒不朽的彼岸世界;但是最后恰恰是彼岸世界变成了对我们有限生命的否定--因为它发展出了一种绝对价值。这种恐惧和焦虑感反而来自于伪造,上帝一步步被道德化的历史。 信仰和真理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文化相对主义滑向虚无主义。 好坏是自然评价,善恶是道德评价。尼采说基督教的道德价值实际上是一种颠覆。传统哲学和宗教认为,人有一个内在和永恒的目的,只有实现这个目的,人才会幸福。尼采认为,如果把人限定在某种目的上,那就意味着人的力量开始衰退。力量的前提就是对力量的不断追求。 区分德性和才能,君主的德性是反才能的。 自我意识和主体性对价值的颠覆,历史并没有显示进步的倾向。 虚无主义:喜欢那些否定自己的东西 休谟卢梭都认为同情是道德的基础,在这种基督教道德的主宰下,人们越发觉得生命是没有价值的。 尼采认为:所有超出现象或现象之外的东西都是假的,都是人出于自己的需要发明出来的。康德等唯心论者将所有事实贬低成为现象,这仍然是一种基督教的逻辑。 佛教和基督教对于“苦”的认识 现代哲学把假的变成真的,把真的变成假的。因为我们用信仰看待世界。 尼采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最糟糕的革命,因为它在一个本来不平等的世界里追求平等,康德他们关心的不是真理,而是真理为谁服务。他们要求真理必须满足人的道德感。而真理本身是很可能是一件很丑陋的东西。 神的阉割和道德化,只知善不知恶的神有什么信仰的必要呢。 尼采:越普世的东西就是越糟糕的,最低的价值才能被普遍接受,越高的价值就是曲高和寡。注意尼采不反宗教,因为宗教来源于对自我的感恩。 基督教一旦进去就很难出来,你一出来就宣布你是异端。佛教就宽容得多。佛教是高逼格宗教,解决苦的方式是不去刺激;基督教是低逼格宗教,解决方式是反复刺激你。基督教逼格之低在于它致力于混淆“真”和“信以为真”之间的界限,即真理和信仰之间的界限。 基督教:“信、望、爱”。 弥赛亚(救世主)心理:犹太人觉得自己被上帝抛弃,开始建构信仰 耶稣是一个anti-realist反实在论者,它把内心世界当成唯一的世界,好像一个孩子没有长大,就突然进入了一个无法把握的世界。他之所以不反抗是因为在他的内心世界里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无所谓反抗不反抗。尼采并不讨厌耶稣,他只是讨厌基督教,甚至惋惜基督死的太早。 尼采不认为有原罪存在,他说这是“生成的无辜”。赎罪是一种还债意识,并没有让你觉得无债一身轻,反而让你感觉欠的更多。 尼采:信仰移不了山,它只可能在本来没有山的地方放置一座山。 尼采:基督教平等的前提是,所有人都是罪人,这是一种否定意义的平等。现代的平等,无论是权利还是人格尊严的平等都是否定意义的平等。 殉道者不害怕被迫害,因为被迫害的越厉害在他看来越证明自己为之献身的事业就是真理,信仰成为了逻辑!如果没有迫害他就无法证明真理。尼采:“殉道者的死亡是历史的巨大不幸,因为他们误入歧途。”罗马人越迫害基督徒,基督徒就越觉得自己正当而神圣,最后甚至征服了他的迫害者。罗马人给基督教一种神圣的道德光环,利用了人们想当然同情迫害者的心理。 尼采:殉道和真理是不相关的,你有多虔诚不代表你信的东西是真的。 尼采:“鲜血是证明真理的最糟糕的证据。”狂热是不可取的。 尼采:“大多数人关心的不是真理,而是真理是否具有诗情画意的效果,是否符合道德。” 尼采:“谎言和信念哪个离真理更近?谎言其实比信念离真理更近,因为信念在根本上是一种自我遗忘的谎言,是不知道自己是谎言的谎言,也是不知道自己是信念的信念,完全缺乏自我认识,所以是哲学和真理的对立面。 引自 摘要 回应 2014-10-06 16:03
-
莽草酸 (硬核可爱)
超人,权力意志,永恒轮回 超人是权力意志对它自身的永恒轮回的无限肯定 我们发明道德宗教和形而上学,是用来保护我们的生命的。在这样一个变化的世界我们有焦虑感,所以我们希望有一种永恒不朽的彼岸世界;但是最后恰恰是彼岸世界变成了对我们有限生命的否定--因为它发展出了一种绝对价值。这种恐惧和焦虑感反而来自于伪造,上帝一步步被道德化的历史。 信仰和真理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文化相对主义滑向虚无主义。 好坏是自然评...2014-10-06 16:03 1人喜欢
超人,权力意志,永恒轮回 超人是权力意志对它自身的永恒轮回的无限肯定 我们发明道德宗教和形而上学,是用来保护我们的生命的。在这样一个变化的世界我们有焦虑感,所以我们希望有一种永恒不朽的彼岸世界;但是最后恰恰是彼岸世界变成了对我们有限生命的否定--因为它发展出了一种绝对价值。这种恐惧和焦虑感反而来自于伪造,上帝一步步被道德化的历史。 信仰和真理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文化相对主义滑向虚无主义。 好坏是自然评价,善恶是道德评价。尼采说基督教的道德价值实际上是一种颠覆。传统哲学和宗教认为,人有一个内在和永恒的目的,只有实现这个目的,人才会幸福。尼采认为,如果把人限定在某种目的上,那就意味着人的力量开始衰退。力量的前提就是对力量的不断追求。 区分德性和才能,君主的德性是反才能的。 自我意识和主体性对价值的颠覆,历史并没有显示进步的倾向。 虚无主义:喜欢那些否定自己的东西 休谟卢梭都认为同情是道德的基础,在这种基督教道德的主宰下,人们越发觉得生命是没有价值的。 尼采认为:所有超出现象或现象之外的东西都是假的,都是人出于自己的需要发明出来的。康德等唯心论者将所有事实贬低成为现象,这仍然是一种基督教的逻辑。 佛教和基督教对于“苦”的认识 现代哲学把假的变成真的,把真的变成假的。因为我们用信仰看待世界。 尼采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最糟糕的革命,因为它在一个本来不平等的世界里追求平等,康德他们关心的不是真理,而是真理为谁服务。他们要求真理必须满足人的道德感。而真理本身是很可能是一件很丑陋的东西。 神的阉割和道德化,只知善不知恶的神有什么信仰的必要呢。 尼采:越普世的东西就是越糟糕的,最低的价值才能被普遍接受,越高的价值就是曲高和寡。注意尼采不反宗教,因为宗教来源于对自我的感恩。 基督教一旦进去就很难出来,你一出来就宣布你是异端。佛教就宽容得多。佛教是高逼格宗教,解决苦的方式是不去刺激;基督教是低逼格宗教,解决方式是反复刺激你。基督教逼格之低在于它致力于混淆“真”和“信以为真”之间的界限,即真理和信仰之间的界限。 基督教:“信、望、爱”。 弥赛亚(救世主)心理:犹太人觉得自己被上帝抛弃,开始建构信仰 耶稣是一个anti-realist反实在论者,它把内心世界当成唯一的世界,好像一个孩子没有长大,就突然进入了一个无法把握的世界。他之所以不反抗是因为在他的内心世界里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无所谓反抗不反抗。尼采并不讨厌耶稣,他只是讨厌基督教,甚至惋惜基督死的太早。 尼采不认为有原罪存在,他说这是“生成的无辜”。赎罪是一种还债意识,并没有让你觉得无债一身轻,反而让你感觉欠的更多。 尼采:信仰移不了山,它只可能在本来没有山的地方放置一座山。 尼采:基督教平等的前提是,所有人都是罪人,这是一种否定意义的平等。现代的平等,无论是权利还是人格尊严的平等都是否定意义的平等。 殉道者不害怕被迫害,因为被迫害的越厉害在他看来越证明自己为之献身的事业就是真理,信仰成为了逻辑!如果没有迫害他就无法证明真理。尼采:“殉道者的死亡是历史的巨大不幸,因为他们误入歧途。”罗马人越迫害基督徒,基督徒就越觉得自己正当而神圣,最后甚至征服了他的迫害者。罗马人给基督教一种神圣的道德光环,利用了人们想当然同情迫害者的心理。 尼采:殉道和真理是不相关的,你有多虔诚不代表你信的东西是真的。 尼采:“鲜血是证明真理的最糟糕的证据。”狂热是不可取的。 尼采:“大多数人关心的不是真理,而是真理是否具有诗情画意的效果,是否符合道德。” 尼采:“谎言和信念哪个离真理更近?谎言其实比信念离真理更近,因为信念在根本上是一种自我遗忘的谎言,是不知道自己是谎言的谎言,也是不知道自己是信念的信念,完全缺乏自我认识,所以是哲学和真理的对立面。 引自 摘要 回应 2014-10-06 16:03 -
莽草酸 (硬核可爱)
尼采曾经说过,你们无权进入我的花园。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要进行“价值重估”。什么叫“价值重估”?尼采的意思是,所有被传统道德、形而上学和基督教等认定是善的东西其实都是坏的,而所有被它们贬低、批判为恶的东西都是好的。所以,“价值重估”的目的就是把所有被基督教和传统形而上学颠倒的价值颠倒回去,恢复它原来和固有的秩序。 实际上,《敌基督者》的原始标题就是“价值重估”。 《敌基督者》看起来像是一部宗教史著...2014-08-15 01:29
尼采曾经说过,你们无权进入我的花园。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要进行“价值重估”。什么叫“价值重估”?尼采的意思是,所有被传统道德、形而上学和基督教等认定是善的东西其实都是坏的,而所有被它们贬低、批判为恶的东西都是好的。所以,“价值重估”的目的就是把所有被基督教和传统形而上学颠倒的价值颠倒回去,恢复它原来和固有的秩序。 实际上,《敌基督者》的原始标题就是“价值重估”。 《敌基督者》看起来像是一部宗教史著作,它是关于基督教的历史与本质的研究。尼采首先叙述了从犹太教到基督教的历史演变过程,然后揭示了基督教的本质,最后探讨了它如何自下而上地征服了罗马帝国,并且一直影响到现代。 很多学者都说,学术研究的基本精神是要区分事实和对事实的解释,也就是区分事实与价值。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价值中立”。其实,尼采也是持这种主张。这 个说法听起来或许让人有些奇怪。尼采不是一直说要“价值重估”吗?怎么会赞成“价值中立”呢?但尼采的真正意思是,真正的“价值中立”就是“价值重估”。 按照他的看法,西方传统宗教和形而上学所追求的真理,实际上无非是人的一种解释,一种价值;这种价值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是人把自己的价值或解释强加在自 然之上,强加给世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还是在人身上。说到底,我们都是有限的个人。我们都知道,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万物都是有限的,都是终有 一死的。出于生存和安全的本能需要,我们总是希望有一个更真实和永恒的东西存在;它不是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而是在彼岸,是—个彼岸世界。这个彼岸世界就 是道德世界,或者说,就是上帝。实际上,尼采揭示出了我们作为人的自相矛盾之处。本来,我们发明道德、宗教和形而上学这样的东西,是用来保护我们的生命 的。因为活在一个变化无常的伞世间,我们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所以我们希望有一种更真实的生命,一个永恒不朽的彼岸世界。但是最后,恰恰是宗 教、道德和形而上学等彼岸世界变成了对我们有限生命的否定,使得我们认为它毫无意义。 尼采认为,传统的道德和宗教就是为了应对人的这种焦虑感。传统道德和宗教会告诉人:你所活的短暂一生都是不真实的,更真实的生活是灵魂不 朽,是死后的生活,是永恒的彼岸世界,是上帝,如此等等。 不过尼采同时看到,传统的宗教和道德也产生了一种相反的效果。它发明出来一个绝对价值,但这个绝对价值却反过来成了对我们当下生活的限制和否定。这样一 来,我们便会把那些想象的东西看成真的,却把真实的生活世界看成是假的。尼采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那些被传统宗教和道德颠倒的东西再次颠倒过来。因为包括基 督教在内的传统宗教和道德,都是一种保护软弱者的东西。只有软弱者出于生存的焦虑感,需要道德和宗教上的安慰。强者能够直接面对和肯定现实,不需要欺骗和 安慰。所以,尼采的“价值重估”就是重新确立价值等级秩序,使得它不再贬低和否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是反过来积极地肯定它。 在尼采看来,整个中世纪以及现代西方文明的历史,从宗教上讲,无非就是犹太教上帝的一步一步变形、一步一 步被道德化的历史。 我们一直觉得,现代启蒙运动和现代性是反基督教的。从一方面看,的确如此;但从另一方面看,问题却不是那么简单。尼采就认为,现代启蒙运动恰恰是对基督教 的继承和改造,这种继承和改造开始于马丁—.路德,完成于卢梭和康德。尼采在很多地方都说过,卢梭和康德以道德的方式把基督教的上帝又保留下来,把基督教 的价值改造成一种“道德形而上学”。卢梭虽然反对作为启示宗教的基督教,但却肯定了作为自然宗教的基督教,并且把后者看成是道德的基础。康德的核心命题是,我们虽然无法在科学上认识上帝,但出于道德的需要却必须要相信上帝。这是一种现代平等主义和道德化的上帝。不仅如此,尼采甚至认为,几乎所有的现代意识形态比如什么自由主义、平等主义、社会主义、左派和女权主义等,都是基督教上帝的变形。通过对基督教的批判,尼采勾勒了一个宗教意义的西方文明史。 尼采从来不关心他所勾勒的西方文明史是否会被很多人认可。他认为,凡是希望获得别人承认的东西一定都是最差的。越“普世”的东西,越“全球化”的东西,在尼采眼里就越没有价值。 尼采要处理的问题,我们都非常熟悉,也就是真理问题。只 是尼采认为,所有传统的哲学或形而上学,严格说来,都不是对真理的真正追求和热爱,而是一种信仰或信念,或者说一种“信以为真”。基督教更是如此,它是一 种非常典型的“信以为真”。为什么要“信以为真”呢?是出于安全感的需要。信徒不能接受耶稣死亡的“真理”、真相或事实,所以他们相信耶稣是上帝,是“道 成肉身”,相信耶稣复活了,相信有绝对永恒的真理。在尼采看来,所有这些都属于他们的信念或信仰,而信仰跟真理是风马牛不相及。所以说,《敌基督者》所讨 论的是一个哲学问题,也就是真理与信仰之间的关系。 引自 前言 一个宗教从促进现实生活到束缚现实生活,实在是不能避免的一种趋势。
回应 2014-08-15 01:29 -
基督教的上帝只不过是对犹太教上帝的进一步道德化,并且它的道德化、它对此岸世界的否定要比犹太教更彻底和更激进。这样的否定在《福音书》之中已经完成,在保罗那里更是达到了巅峰。在基督教之中,否定和仇恨尘世的上帝不仅变成了末日审判者,而且变成爱的象征。在尼采看来,整个中世纪以及现代西方文明的历史,从宗教上讲,无非就是犹太教上帝的一步一步变形、一步一步被道德化的历史。
2018-09-27 11:58 1人喜欢
-
基督教的上帝只不过是对犹太教上帝的进一步道德化,并且它的道德化、它对此岸世界的否定要比犹太教更彻底和更激进。这样的否定在《福音书》之中已经完成,在保罗那里更是达到了巅峰。在基督教之中,否定和仇恨尘世的上帝不仅变成了末日审判者,而且变成爱的象征。在尼采看来,整个中世纪以及现代西方文明的历史,从宗教上讲,无非就是犹太教上帝的一步一步变形、一步一步被道德化的历史。
2018-09-27 11:58 1人喜欢
-
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在同情中看出了一种病态和危险的状态,这种状态最好在当下通过净化予以克服:他把悲剧理解为这样一种净化。 古典语文学家尼采在这里所理解的eleos和katharsis之间的关系,颇异于莱辛阐发后形成主流的“净化说”。尼采以怜悯为奴隶道德,必除之而后快;莱辛以此能够净化观众的道德,无异于悲剧教化观众的仁之端也。亚里士多德本人对待怜悯的态度?恐怕是折中的,《政治学》8.7称怜悯、恐惧、宗教狂等情感是...
2018-05-13 20:21
论坛 · · · · · ·
感觉这本书出版的太仓促,没有充分的学术体例 | 来自灰袍 | 2014-03-24 | |
吴增定:《敌基督者》讲稿(引论 / 结语) | 来自三联学术通讯 | 1 回应 | 2012-09-18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版 7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关于史铁生,“让死活下去”书单 (夏夜飞行器)
- 37°暖书单(二) (37°暖)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扫尘集(4) (白银米店)
- 宗教学专业研究(基督宗教相关) (LTX)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敌基督者》讲稿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AMazingheavEN 2019-06-18
尼采区分了信以为真和真理,却并没有给予二者的关系的明确论证。黑格尔指出“真正讲来,真理应是客观的,并且应是规定一切个人信仰的标准,只要个人的信仰不符合这标准,这信仰便是错误的。”而尼采所批判的信仰是他信以为真的信仰而不是真正的信仰,他批判的基督教也是他信以为真的基督教而不是真正的基督教,因此,尼采所批判的本来就是他所构想的一个错误的东西,论证一个错误的东西是错误的并没有什么意义,尽管他提出的问题确... 尼采区分了信以为真和真理,却并没有给予二者的关系的明确论证。黑格尔指出“真正讲来,真理应是客观的,并且应是规定一切个人信仰的标准,只要个人的信仰不符合这标准,这信仰便是错误的。”而尼采所批判的信仰是他信以为真的信仰而不是真正的信仰,他批判的基督教也是他信以为真的基督教而不是真正的基督教,因此,尼采所批判的本来就是他所构想的一个错误的东西,论证一个错误的东西是错误的并没有什么意义,尽管他提出的问题确实非常重要。 (展开)
1 有用 Jacintta H 2012-11-17
哲学家都是有意思的大脑,是另一个神奇的物种。我喜欢吴增定先生在讲稿最后所说:“我个人觉得,就读书来说,有没有意思是第一位的,真假对错要摆在第二位,甚至无所谓真假对错。。。。我不喜欢读正确的书,只喜欢读有意思的书,比如说尼采的《敌基督者》。“
0 有用 出何典齋走狗 2015-06-12
逐字读了吴增定的注疏,纵横捭阖,极好
6 有用 大人 2012-08-25
斯特劳斯就是盗版的尼采
0 有用 中等肥胖卡比兽 2013-04-13
看过的方法相当搞笑。。。。
0 有用 周舟 2019-11-28
通过别人的理解来思考尼采,总有些不畅快。但是,也可以得到一些尼采文本之外的信息资料,由此进行综合的判断理解,或许会有意外收获。
0 有用 ηδφοπς 2019-11-09
补标,居然忘了标记?!
0 有用 哭之笑之 2019-09-12
尼采真是解释学大师。 尼采与后现代的矛盾,于我而言,真是一个致命的问题。不过再进一步思考,其实是尼采自身的矛盾,后现代对此的策略就是选择性吸收尼采了。——有朋友指出,吴增定可能既不理解尼采,也不理解后现代,他混淆了两种差异……
0 有用 刁二 2019-08-19
逐节讲解
1 有用 AMazingheavEN 2019-06-18
尼采区分了信以为真和真理,却并没有给予二者的关系的明确论证。黑格尔指出“真正讲来,真理应是客观的,并且应是规定一切个人信仰的标准,只要个人的信仰不符合这标准,这信仰便是错误的。”而尼采所批判的信仰是他信以为真的信仰而不是真正的信仰,他批判的基督教也是他信以为真的基督教而不是真正的基督教,因此,尼采所批判的本来就是他所构想的一个错误的东西,论证一个错误的东西是错误的并没有什么意义,尽管他提出的问题确... 尼采区分了信以为真和真理,却并没有给予二者的关系的明确论证。黑格尔指出“真正讲来,真理应是客观的,并且应是规定一切个人信仰的标准,只要个人的信仰不符合这标准,这信仰便是错误的。”而尼采所批判的信仰是他信以为真的信仰而不是真正的信仰,他批判的基督教也是他信以为真的基督教而不是真正的基督教,因此,尼采所批判的本来就是他所构想的一个错误的东西,论证一个错误的东西是错误的并没有什么意义,尽管他提出的问题确实非常重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