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前347)的一篇重要对话。它标志着由《斐多篇》和《国家篇》代表的理念论向柏拉图后期思想的转化。全篇对话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柏拉图借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之口,批评了少年苏格拉底的理念论。第二部分为八组虚拟的逻辑推论,涉及“一”和“存在”是分离还是联系的问题,以及“一”和“多”的问题。
本译本是我国著名希腊哲学专家陈康先生对《巴曼尼得斯篇》做的注释性翻译,在其中对《巴曼尼得斯篇》进行了文字的勘校、词句的释义、历史的考证和义理的研究。
巴曼尼得斯篇的创作者
· · · · · ·
目录 · · · · · ·
凡例
序
绪论
巴曼尼得斯篇
附录一 “少年苏格拉底”的“相论”考
附录二 论柏拉图的《巴曼尼得斯篇》
序
绪论
巴曼尼得斯篇
附录一 “少年苏格拉底”的“相论”考
附录二 论柏拉图的《巴曼尼得斯篇》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那么怎样?是的一的部分中每一部分,一和是,离开另一部分么?一离开是的部分,是离开一的部分么? 这是不可能。 那么每一部分将又有一和是,并且至少由两部分组成,依照同一个论证永远是如此,凡成为一部分的,它将永远有这两部分;因为一将永远有是,是将永远有一,结果每一部分必然永远地变为二,永不是一。 无疑地。 是的一岂不要是这样无限的多么? 看起来如此。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巴曼尼得斯篇 -
苏格拉底啊,这是因为我相信,你和任何主张每样事物都有个本来的“所是”的人都会承认,首先这个“所是”是在我们这里②找不到的。 苏格拉底说:不这样怎么会是本来的呢? 巴门尼德说:你说得很好。那些“相”是什么,只是相应于“相”与“相”之间的关系。它们是在它们彼此间的关系里有它们的所是”,并不是在它们与我们这里的本的关系里,也不是像人们设想的那样,,,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巴曼尼得斯篇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共325册),
这套丛书还有
《根据亚里士多德论“是者”的多重含义》《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神圣人生论(全两册)》《《梨俱吠陀》神曲选》《物理科学的哲学》
等
。
喜欢读"巴曼尼得斯篇"的人也喜欢 · · · · · ·
巴曼尼得斯篇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6 条 )

【转】叶秀山: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
原载《哲学的希望:欧洲哲学的发展与中国哲学的机遇》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 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追记了苏格拉底年轻时听巴门尼德的谈话,其中有一些“对话”实际上是巴门尼德的一个演讲,柏拉图的这个追忆在欧洲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意义自不待言,就对于巴门尼德自己(以及整...
(展开)
> 更多书评 26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1 )
-
Focus Publishing/R. Pullins Company (1996)暂无评分 19人读过
-
华夏出版社 (2024)8.8分 27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1982年8月一版一印12300册)暂无评分 16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1)暂无评分 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的书目-哲学部分(译著) (忆未名)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商务印书馆 (彼岸)
- 商务汉译 (张遂州)
- 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类(桔黄色) (无线火车)
- 有关希腊罗马(巨坑) (RMR)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27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巴曼尼得斯篇的评论:
feed: rss 2.0
43 有用 [已注销] 2012-03-10 16:20:45
以前,我以为读柏拉图没什么难的,我错了……
59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16-09-27 01:09:37
至此,我认为柏拉图最重要的著作我已然通读两遍,或者说,正式入门了。沛公说他是博一才读的巴门尼德,他和我共同得出了以下三点结论:一、太早了(作为研三的我当然更早,然而并非没有帮助,读黑格尔亦然);二、读不懂(我忘了这是我个人观点还是他也这么说了);三、好痛苦。陈康注释约为译文的九倍,依陈师之见,柏拉图在《巴》中的相论不同于《斐多》和《理想国》中的相论,后者的相论乃是看似本体论的目的论:以善为第一原理... 至此,我认为柏拉图最重要的著作我已然通读两遍,或者说,正式入门了。沛公说他是博一才读的巴门尼德,他和我共同得出了以下三点结论:一、太早了(作为研三的我当然更早,然而并非没有帮助,读黑格尔亦然);二、读不懂(我忘了这是我个人观点还是他也这么说了);三、好痛苦。陈康注释约为译文的九倍,依陈师之见,柏拉图在《巴》中的相论不同于《斐多》和《理想国》中的相论,后者的相论乃是看似本体论的目的论:以善为第一原理,认为相与个别事物分离,相是整一不可见而可思的并且如新柏拉图主义者所阐发的为事物所分有。在巴氏对少年苏格拉底的批评中,柏拉图在此建构起了类似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另一种相论——集合-范畴说,此一说法使得本书哲史意义惊人。但无论如何,我们需要借助海德格尔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来进一步理解“是” (展开)
2 有用 withinbeyond 2007-09-10 04:43:46
哲学启蒙,印象很清楚我小学就看过,当然那时看不完……
5 有用 东东的Easter 2020-01-19 14:32:21
华人翻译西方哲学文献的巅峰之作吧,陈先生在抗战困难时期,缺少各种资料,仍然做了精心研究,然后翻译的,注释是原文的九倍。不过原文确实及其难懂,就算有陈康先生的注释,第二部分的八个论证仍然难以索解。陈康先生注释本书的基本思想,在本书两个附录暨译者的两篇论文中体现的非常清晰,在读正文前,认真研读两篇附录会有很大的帮助。
0 有用 春琴 2008-12-30 18:37:03
沙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