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些是1981年旅行时寄给北京亲友的信。我哥哥嘉曜极喜欢这些信,说要发表。他不是出版家,说说罢了。1993年回国,住在嘉曜留给我的房子里,收拾房间时发现了这些旧信,用心捆扎在一个盒子里。有朋友读了些片断,愿帮我出版,于是我请妹输入电脑,作了些修整,删除了纯属家务事的部分,给了这位朋友。不知怎么就搁下了。此后几年,有朋友约稿时,曾把其中的一些段落裁下来充数。
旅行人信札的创作者
· · · · · ·
-
陈嘉映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陈嘉映,当代著名哲学家,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学术成就有:专著《海德格尔哲学概论》、《语言哲学》等,译著《存在与时间》、《哲学中的语言学》等。
目录 · · · · · ·
第1封
3月17日—18日
娘子关——骊山——西安
第2封
3月19日—20日
半坡/碑林——成都
第3封
3月21日—23日
杜甫草堂/武侯祠——青城山
第4封
3月24日—26日
乐山大佛/青衣亭——峨嵋山脚农家/峨眉山腰息心所/华严顶/峨嵋绝顶云雾里
第5封
3月26日—29日
峨嵋车站——成昆线隧道——昆明车站
第6封
3月31日—4月1日
昆明温泉/西山/石林——贵阳花溪
第7封
4月2日—3日
贵阳流山——桂林伏波山/七星山/象鼻山/漓江
第8封
4月3日—5日
桂林南溪山月岸/叠彩峰/隐山——阳朔
第9封
4月5日—7日
漓江——阳朔——梧州
第10封
4月7日—8日
梧州西江种种
第11封
4月8日—9日
肇庆天柱阁
第12封
4月9日—11日
广州中山大学/白云山
第13封
4月13日—14日
汕头看海
第14封
4月15日—16日
云霄——漳浦——漳州——厦门——福州——鼓浪屿
第15封
4月17日—19日
泉州——福州西湖/戚公寺/乌龙江大桥/涌泉寺
第16封
4月20日—22日
福安交溪——福鼎灵溪——南雁荡/会文书院——北雁荡
第17封
4月23日—25日
温州北雁荡由浅入深
第18封
4月28日
朝辞雁荡暮至余杭
第19封
4月28日—5月2日
千古如斯的余杭
第20封
5月4日—5日
黄山天都峰排云亭
第21封
5月6日—8日
青阳九华山/安庆小孤山
第22封
5月8日—11日
鄱阳五老峰/三叠瀑
第23封
5月11日—14日
南京中山陵/玄武湖
第24封
5月15日—17日
苏州天平山沧浪亭——上海
第25封
5月18日—23日
沪青海航——青岛崂山——返京
· · · · · · (收起)
3月17日—18日
娘子关——骊山——西安
第2封
3月19日—20日
半坡/碑林——成都
第3封
3月21日—23日
杜甫草堂/武侯祠——青城山
第4封
3月24日—26日
乐山大佛/青衣亭——峨嵋山脚农家/峨眉山腰息心所/华严顶/峨嵋绝顶云雾里
第5封
3月26日—29日
峨嵋车站——成昆线隧道——昆明车站
第6封
3月31日—4月1日
昆明温泉/西山/石林——贵阳花溪
第7封
4月2日—3日
贵阳流山——桂林伏波山/七星山/象鼻山/漓江
第8封
4月3日—5日
桂林南溪山月岸/叠彩峰/隐山——阳朔
第9封
4月5日—7日
漓江——阳朔——梧州
第10封
4月7日—8日
梧州西江种种
第11封
4月8日—9日
肇庆天柱阁
第12封
4月9日—11日
广州中山大学/白云山
第13封
4月13日—14日
汕头看海
第14封
4月15日—16日
云霄——漳浦——漳州——厦门——福州——鼓浪屿
第15封
4月17日—19日
泉州——福州西湖/戚公寺/乌龙江大桥/涌泉寺
第16封
4月20日—22日
福安交溪——福鼎灵溪——南雁荡/会文书院——北雁荡
第17封
4月23日—25日
温州北雁荡由浅入深
第18封
4月28日
朝辞雁荡暮至余杭
第19封
4月28日—5月2日
千古如斯的余杭
第20封
5月4日—5日
黄山天都峰排云亭
第21封
5月6日—8日
青阳九华山/安庆小孤山
第22封
5月8日—11日
鄱阳五老峰/三叠瀑
第23封
5月11日—14日
南京中山陵/玄武湖
第24封
5月15日—17日
苏州天平山沧浪亭——上海
第25封
5月18日—23日
沪青海航——青岛崂山——返京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嘉映随笔(共3册),
这套丛书还有
《无法还原的象》《从感觉开始》
。
喜欢读"旅行人信札"的人也喜欢 · · · · · ·
旅行人信札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 条 )
四十年前的游记,何为良好中文
四十三年前的1981年,刚刚结束文革后的春天,陈嘉映离开北京踏上了西行的列车,开始了两个月的环游中国的旅行。比起几年后保罗索鲁的中国铁公鸡之旅,刚刚改革开放、比普通中国人稍稍有钱一点,但仍然要排队买票挤硬座火车的陈家映显然更能让如今的读者意识到当时中国人的日常...
(展开)
不是书评,只是两段引用,字数太多短的发不了。
“我们已不是活在探险家的时代,所有的地方就算再偏远,也几乎都有人抵达过。大量的照片和经历被传送了出来。这是一个信息充足、旅行更加便利的时代,要去到电影中、小说中、历史中那些描述过的地方,好像没那么困难了。描述多了,可以想象的空间却好像少了,即便透过寂寞星球...
(展开)
> 更多书评 20篇
论坛 · · · · · ·
第100页的刘兄怎么回事? | 来自反熵 | 3 回应 | 2015-07-03 13:58:4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华夏出版社 (2015)8.4分 836人读过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8.0分 11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我的电子书文库2 (Todd)
- 與博物館書 (葵小屯)
- 我实习时扒拉过的书 (呆头鹅)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旅行人信札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压卷 2010-06-30 01:06:07
很朴实的文字,看完有提起行囊一个人出游的冲动!
1 有用 一叶扁舟 2018-04-04 11:40:09
陈嘉映老师于1981年春天历时两月,环游半个中国的旅行记录,当时以25封家信的形式写出,成书略有删节。摹景状物细致自然,叙事抒怀又显出潇洒真诚的人生境界。掩卷之后,一方面也想马上出发,去领略路上风景;另一方面,所谓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1 有用 hey 2024-01-22 12:30:45 广西
很好,好到在图书馆看完想买一本收藏。清新俊逸,趣味性很强,经常让人忍俊不禁,不时有哲思。以前带着郁达夫游记上钓台,以后也想带着这本书去青城山、峨眉山…“他大舅子寡言,我以为他呆”,笑死
1 有用 月眠 2012-08-26 18:27:07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 有用 Lin 2009-11-09 07:38:23
沒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