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从黑格尔辩证法的两大构成要素即《努斯精神》和《逻各斯精神》的辩证关系入手,展示了黑格尔辩证法形成的历史渊源,它的内部辩证结构,以及它与人的生命哲学和自由精神的关系,充满作者的人生体验。能够像本书一样将如此深奥的道理讲得让非专业人士都能懂得的书并不多见。
本书是由作者2003年给武汉大学本科生所开设的《黑格尔辩证法研究》选修课的录音记录稿整理而成,与一般哲学理论著作不同,内容通俗,联想丰富,保持了讲课时的很强的现场感。
作者简介 · · · · · ·
邓晓芒(1948年4月7日-),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批评家、德国哲学研究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曾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德国哲学,亦研究美学、文化心理学、中西文化比较等,是中国启蒙思想与自由派的坚定支持者,创立“新实践美学”和“新批判主义”,并正在全力构建自己的“自否定哲学”,积极展开学术批评和文化批判,介入当代中国思想进程和精神建构,与郭齐勇在儒家问题发生激烈冲突,与刘小枫对“国父”与“宪政”问题发生激烈论争,在学术界和思想界有很大的影响力。
专著与论文集有:《康德哲学诸问题》、《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西方哲学探赜——邓晓芒自选集》、《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灵魂之...
邓晓芒(1948年4月7日-),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批评家、德国哲学研究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曾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德国哲学,亦研究美学、文化心理学、中西文化比较等,是中国启蒙思想与自由派的坚定支持者,创立“新实践美学”和“新批判主义”,并正在全力构建自己的“自否定哲学”,积极展开学术批评和文化批判,介入当代中国思想进程和精神建构,与郭齐勇在儒家问题发生激烈冲突,与刘小枫对“国父”与“宪政”问题发生激烈论争,在学术界和思想界有很大的影响力。
专著与论文集有:《康德哲学诸问题》、《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西方哲学探赜——邓晓芒自选集》、《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灵魂之旅——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生存意境》、《文学与文化三论》、《人论三题》、《在张力中思索》、《徜徉在思想的密林里》、《世纪之风——中国当代文化批判与人文建构》、《启蒙的进化》、《新批判主义》、《儒家伦理新批判》、《中西文化视域中真善美的哲思》、《实践唯物论新解——开出现象学之维》、《西方美学史纲》、《邓晓芒讲演录:哲学与生命》、《西方美学史讲演录》、《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康德哲学讲演录》、《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中西文化心理比较讲演录》、《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中西文化比较十一讲》、《邓晓芒讲黑格尔》、《西方哲学史》(与赵林合著)、《走出美学的迷惘——中西美学思想的演变与美学方法论的革命》(与易中天合著)、《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与易中天合著)、《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与杨祖陶合著)、《于天上看见深渊:新经典主义文学对话录》(与残雪合著)。
翻译有: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实用人类学》、《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胡塞尔《经验与判断——逻辑谱系学》(与张廷国合译);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与匡宏合译);乔纳森·布伦特、弗拉基米尔·诺莫夫《斯大林晚年离奇事件》(与残雪合译)。
经典著作解释有:《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两卷本,200万字)、《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十卷本,500万字)、《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句读》(两卷本,80万字)、《康德<判断力批判>释义》。
目录 · · · · · ·
绪论 黑格尔哲学与中国传统思维
第一讲 黑格尔辩证法的两大起源
一、西方理性概念的内涵及文化背景
二、逻各斯精神的发生
三、努斯精神的形成
第二讲 黑格尔哲学的开端
一、为什么要有开端?
二、逻辑学怎样开端?
三、第一个三段式:有、无、变
四、《精神现象学》的"开端之开端"
第三讲 黑格尔辩证法的灵魂--否定
一、否定的含义:从文化背景来看
二、否定与否定之否定
三、否定与目的性
四、否定与主体性
五、否定与自由
六、否定与理性的异化
七、否定作为矛盾
第四讲 黑格尔辩证法的形式--反思
一、反思的文化背景
二、反思的结构
三、反思与理性
1 知性
2 消极的理性
3 积极的理性,思辨
四、反思的逻辑功能
1 颠倒
2 必然性
3 综合
第五讲 黑格尔辩证法的逻辑学、认识论、本体论的统一
一、辩证逻辑与认识论的统一
1、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关系
2、辩证逻辑与体验
3、辩证逻辑与认识论的统一
二、辩证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统一
1、辩证理性
2、理性与实践
3、辩证认识与本体论的统一
三、辩证本体论和逻辑学的统一
1、自由和必然
2、现实的与合理的
3、历史的与逻辑的
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确实,读黑格尔与读康德不同,康德的书每一句的逻辑很清晰,可是全体却不知所云,思想的头绪太多,要把握全体必须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有数学的细心和逻辑的训练;读黑格尔则可以每一句都似懂非懂,对全体却居然能有所悟。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6页 -
马克思则指出,实际上,《精神现象学》就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没有什么上帝,哲学的开端就在人类的历史中,在人类意识的发展中,开端“已经开端了”。但如果承认这一点,黑格尔哲学的“绝对性”就荡然无存了,他就把自己的哲学放进历史过程中来考察,乃至于必须探讨哲学、自我意识和一切意识形态本身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形成机制。而这是和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哲学立场不相容的。所以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之间,他有一个突然的跳跃,他非得把《逻辑学》说成是天上掉下来的,以便掩盖他的哲学体系在起点上的“缺口”,保证整个体系的封闭性。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的人也喜欢 · · · · · ·
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 更多书评 5篇
-
1.反思的文化背景(有点牵强) 柏拉图的洞隐喻——“回头” 、笛卡尔的沉思——普遍怀疑、洛克的反思——两种知识,康德的反思——现象界和物自体的区分,谢林费希特——自我设定非我,讲白了就是人在对象上面确立自己,人把自己本质对象化的同时,也就证实了自己本质的能力。在反思的过程中,反思首先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必须有一个东西来支撑反思的进行,但是这个东西是非表象的,他需要你依靠理性来进行反思,而理性地反思必...
2020-05-01 23:27 2人喜欢
1.反思的文化背景(有点牵强)
柏拉图的洞隐喻——“回头” 、笛卡尔的沉思——普遍怀疑、洛克的反思——两种知识,康德的反思——现象界和物自体的区分,谢林费希特——自我设定非我,讲白了就是人在对象上面确立自己,人把自己本质对象化的同时,也就证实了自己本质的能力。在反思的过程中,反思首先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必须有一个东西来支撑反思的进行,但是这个东西是非表象的,他需要你依靠理性来进行反思,而理性地反思必然要运用到语言,任何语言不管感性还是理性的,说出来都是概念。反语言都是概念,都具有普遍性,这也间接地表明了反思是一个从感性对象上升到抽象、上升到普遍概念的过程。语言概念一旦被确立,就会有一个颠倒的过程,颠倒也是反思,即概念成为了最真实的事物,成为了本质性的东西,不再是语言符合于对象而是,对象要符合于语言概念。这也是为什么说客观要符合于主观的原因。
2.反思的结构
按照黑格尔说,范畴是自身内向的一种回忆,一种回溯。这种回溯德文叫做nachdenken,即沉思、深思熟虑的意思,也是追溯性思维,nachdenken这个词反映了反思的结构,即回到思维内部去追溯根源,就像对镜子中颠倒的事物进行追溯一般。也就是对思想的思想,反思的结构其实就是这样一种结构,一种自我意识的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有两层,一个使在自身中反思,另一个是在他物中反思,在自身中反思,就是把自己看成对象,例如我思故我在,第二层就是把对象当我来看,也就是除了你把自己看做一个对象,还要一个对象看成自我,从对象中看到自我的的特征。黑格尔力图通过反思来找到诸范畴之间的联系,构成概念形成的链条,这也部分汲取与柏拉图的通种说。
3.反思与理性
理性蕴藏了两种精神一种是logos一种是Nous,前者暗含logos的规范性,后者则暗含了nous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讲第四层理性,即康德的理性,康德的理性主要由知性和纯粹理性组成,知性讨论的是知识,而纯粹理性则是讨论知识的边界,给知识划定界限。理性本身不能形成知识,,他只能引导知识。所以康德对于纯粹理性是一种悲观的态度,知识的范围只能限于知性当中,而不能逾越边界,一旦超出理性的边界就会造成理性的消极辩证法,也即二律背反等。纯粹理性真正发挥积极作用的是在《实践理性批判之中》,道德和自由意志,在康德看来是真正的纯粹理性,因为不涉及任何感性经验,他指导着道德的立法工作,为人类的行为作出规范。
黑格尔的理性主要有三个阶段,主要对应他的三个层次:存在论对应知性、本质论对应于消极理性、概念论对应于积极的理性,
回应 2020-05-01 23:27 -
子平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近代最具有开端意识的就是笛卡尔的哲学。笛卡尔明确地说:“如果我想要在科学上建立起某种坚定可靠、经久不变的东西的话,我就非在我有生之日认真地把我历来信以为真的一切见解都统统清除出去,再从根本上重新开始不可。”对待哲学的这种逻辑上一贯到底的宏大气魄,对哲学开端的这种认真追寻,我们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身上从来没有见到,他们一般都是从碰巧遇上的某个或某些既定的前提出发,展开自己哲学的各个方面,中间当然也...2019-12-29 23:09 1人喜欢
近代最具有开端意识的就是笛卡尔的哲学。笛卡尔明确地说:“如果我想要在科学上建立起某种坚定可靠、经久不变的东西的话,我就非在我有生之日认真地把我历来信以为真的一切见解都统统清除出去,再从根本上重新开始不可。”对待哲学的这种逻辑上一贯到底的宏大气魄,对哲学开端的这种认真追寻,我们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身上从来没有见到,他们一般都是从碰巧遇上的某个或某些既定的前提出发,展开自己哲学的各个方面,中间当然也有论证,也有某种主导的氛围、主要的概念,甚至有时也录有某种“今是而昨非”、尽弃前学而从头开始的意识,但无非是从某个既定的前提动摇到另一个既定的前提,甚至是同时有好几个前提,而并不是把一切前提都推毁之后,从一片虚无之地通过反思来重建思想的基础。所以我常把笛卡尔式的怀疑称之为一种精神的“呕吐”,即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至少应当有一次,把自已以前不好的假思索地接受下来的东西全部都呕吐出来,用自已的思想对它们引有作一番彻底的检查,凡未经自己检查过的东西一概存疑。有人说这是什么“历史虚无主义”或“文化虚无主义”。想出这种帽子给人戴的人,真是连启蒙的水平都没有达到。怀疑的目的不是要像庄子那样满足于“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那オ是真正的虚无主义;而是要由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理性来确立一个坚实可靠的立足点,以便给值得相信的东西奠定稳固的基础,这怎么会是“虚无主义”?这种精神的呕吐,近代西方人通常是在青年时代就完成了,他们由此而为卓有成效的思想创造扫清了障碍;中国人则要么“九死而未海”以至“终生不悔”,要么到晚年才悟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但却悔之晚矣,只能面对满地的思想碎片而无可奈何。 引自 一、为什么要有开端? 引用笛卡尔的话前两天刚读过,原话出现在方法论著作《谈谈方法》中。祖师爷就是祖师爷,笛卡尔的确开了一条先河。
思想的“呕吐”正是我在做的。
这一段对中哲的批判听一听也可,至少有了感性对比,开端的概念更直观影响了。
回应 2019-12-29 23:09 -
石 (吐槽的地方)
马克思则指出,实际上,《精神现象学》就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没有什么上帝,哲学的开端就在人类的历史中,在人类意识的发展中,开端“已经开端了”。但如果承认这一点,黑格尔哲学的“绝对性”就荡然无存了,他就把自己的哲学放进历史过程中来考察,乃至于必须探讨哲学、自我意识和一切意识形态本身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形成机制。而这是和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哲学立场不相容的。所以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2012-11-15 11:25
-
石 (吐槽的地方)
个人灵魂的这种自由自觉,这种不受物的支配而支配事物的地位,是与古希腊社会城邦民主制下个体意识的独立,和对私有财产权的确认分不开的。有私产则有私心,连财产都得不到保障,如何能有个体意识的独立? 在中国古代,土地历来只有使用权、占有权,而没有所有权。皇帝和政府可以“分给”农民土地,土地也可以转让、抵押和买卖,但都是对占有权而言的,所有权则从来没有得到过法律上的保障,所以也随时可以由政府以“均天下”的...2012-11-15 09:46
-
子平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回溯:Nachdenken。 反思的结构,我们刚才已经涉及到了,就是不断地回过头来,回过头再回过头来。……这就是反思精神,不断地往前追溯,按黑格尔的说法就是不断地回溯。 “有、无、变”从第一个范畴“存在”的自我追溯中得来,几百个范畴都是追溯得来的。 这么看像易学。具体是不是,这是邓老师的说辞,要打个问号。 Nachdenken的行动在经验之后,反思的东西却在经验之前,它在追溯这个经验何以成为经验。(荟萃意识)与Relexio...2020-12-14 22:24
回溯:Nachdenken。
反思的结构,我们刚才已经涉及到了,就是不断地回过头来,回过头再回过头来。……这就是反思精神,不断地往前追溯,按黑格尔的说法就是不断地回溯。 引自 二、反思的结构 “有、无、变”从第一个范畴“存在”的自我追溯中得来,几百个范畴都是追溯得来的。
这么看像易学。具体是不是,这是邓老师的说辞,要打个问号。
Nachdenken的行动在经验之后,反思的东西却在经验之前,它在追溯这个经验何以成为经验。(荟萃意识)与Relexion同义。
这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已经表达了这个意思,即哲学就是要研究“对思想的思想”。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就是对思想的思想,康德的理性批判、先验自我意识,也是对思想的思想。这里是两个思想,思想本身已经在思想了,你又对它进行思想,这就是反思。……对思想的思想也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其实也是这样一种结构。……对思想的思想也就是把思想做成了一条原则,它是一种普遍性的思想,一种原则性的思想了。 引自 二、反思的结构 这段论述看上去很通透,我却听得稀里糊涂。从这个角度来说,思想的思想就是自省,自省和思考分明是两回事。词性和主从词结构频繁更换,总觉得在玩逻辑性游戏。
的确有醍醐灌顶之感,之前困惑的康德语“哲学是从概念得来的知识”,忽然理解了。哲学在做的一直是思考,是追问,是对话,是纯粹逻辑的游戏本身。
现代说逻辑的游戏没意义,这话有理,也容易把整个哲学剥裂了。哲学所做的就是对概念、对思维、对理性自身的反思,一种厘清,一种追溯,一种对话,是在感性冲动上建构出来的。逻辑学否定的是哲学的形式、哲学的载体,但这种对话的冲动还在,追溯的冲动还在,反思的冲动还在。哲学从此成为一门基础学科,不再有凌驾一切的野心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要人还是社会的主体,哲学就应当存在;只要有人坚持思考,哲学就不会消亡。
黑格尔的这个反思的结构,它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在自身中的反思”,另一个是“在他物中的反思”。 引自 二、反思的结构 第一层次:把自己当作对象;第二层次:把对象当作自我来看。
由此而体现的西方哲学精神的主流就是理性主义,非理性及感性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理性主义这个基础上生长起来的。 引自 二、反思的结构 先有理性,才能有非理性。放弃理性的人,也是去了思考与反思的权利。理性主义是哲学精神的基石,是思想大厦的核心,理性是不能被放弃的。
黑格尔的反思则是理性的反思,就是在概念的基础上反思“概念形成史”。所以黑格尔把自己的逻辑学看做绝对理念的“形成史”,绝对理念是他的最后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它有一个形成的过程,经过了很多阶段。“纯有”是最初的阶段,然后是无、变等等,一系列的范畴,它们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形成史。这些概念都是有联系的,一个产生一个,构成一个链条,一个体系中的诸环节。我们不仅要抓住这些概念,而且更要抓住这个链条,对这个链条进行反思,这就形成了理性。这就是“第二个超感官世界”。从第一个超感官世界即知性上升到第二个超感官世界即理性,这就是黑格尔所做出的独特贡献,这个贡献就在于对已有的反思进行再反思,我称之为“对反思的反思”,黑格尔则称之为“思辨”。 引自 二、反思的结构 史学、谱系学。形成史、演化史。黑格尔的理性原来藏在这里,藏在史学观中,藏在反思中,被吓人的思辨和结构掩盖了。
知性停留于对象思维之上,体现为形式逻辑。而理性体现为辩证逻辑……反思作为一条生命的原则,无所不在。 引自 二、反思的结构 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区别。知性的颠倒与理性的二次颠倒。
黑格尔说他的辩证法来自于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芝诺,再就是柏拉图。他受这些人启发才创立了辩证法。但是真正把辩证法变成体系的还是只有黑格尔 引自 二、反思的结构 辩证法的来源。
回应 2020-12-14 22:24 -
子平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辩证法的形式部分。 反思意味着离开你感官经验所直接看到的东西,并且追溯它在相反的方向上使它产生那样一个形象的主体,沿着光线射入的方向回溯到镜子里面的形象的根源、它的根据。 脑科学与认知科学有类似的说法。“自我意识”部分来自输入的认知网络,这对应于黑格尔的反思。 自我意识的双重结构:在对象上看到自己,把自己看做一个对象。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的同一性构成了自我意识的双重性。 西方的反思精神。 反思的萌芽:...2020-10-10 17:28
辩证法的形式部分。
反思意味着离开你感官经验所直接看到的东西,并且追溯它在相反的方向上使它产生那样一个形象的主体,沿着光线射入的方向回溯到镜子里面的形象的根源、它的根据。 引自 一、反思的文化背景 脑科学与认知科学有类似的说法。“自我意识”部分来自输入的认知网络,这对应于黑格尔的反思。
自我意识的双重结构:在对象上看到自己,把自己看做一个对象。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的同一性构成了自我意识的双重性。
西方的反思精神。
反思的萌芽:古希腊哲学要把世界归结为一个本源。
真正的自我意识的产生:柏拉图。对黑格尔和胡塞尔影响深远。
万物的本源是理念。理念是万物的原型,万物都是靠模仿理念而得以存在的。但是,你何以知道理念是万物的蓝本呢?就是通过回忆。柏拉图的回忆说就是一种反思的学说,所以反思与回忆有密切的关系。……这就表明,这种回忆是要回忆起自己天生的本质性,人的固有本有的能力。所以,柏拉图的回忆说主要是要对感性事物有一种超越,要达到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决定着事物的本质的本源的东西。 引自 一、反思的文化背景 柏拉图唯名论影响到后续的认识论与认知科学。“回忆先天的能力”则有宗教的意味,通过沉思去探索、去开发与生俱来的能力。
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哲学家的使命就是通过一些方法让每个人的知识从心灵深处顺利地产生出来。柏拉图:回忆生前的知识,洞穴之喻。
近代哲学的延续:笛卡尔的沉思。怀疑论者。
笛卡尔的反思精神就在于他在某一点上回过头去,抓住了他自己刚才所做的事,将它当做本身不可怀疑的事情肯定了下来。这种肯定跳出了形式逻辑的那种无穷后退,而获得了一个出发点。当然,笛卡尔对这个出发点的理解还是形式逻辑的,还是形而上学的,他把这个出发点理解为一个固定的实体,一个静止的点。后来的康德和黑格尔才把它理解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动态的行动。 引自 一、反思的文化背景 笛卡尔对无穷后退的解:诉诸于感性的短时记忆。从绝对理性的形式逻辑到感性的开端,理性主义从一开始就有反叛的意味了,只不过未被发觉。
经验主义者与反思:感性与反省的经验,经验论者洛克。拒绝反思的实在论者休谟,一切由主体反思所获得的知识都是假的、不可靠的,都是幻觉、假象和联想。
西方反思的内核:对认识过程进行反思,建立一套认识论和方法论。
德国古典哲学的反思精神:康德的认识论,理性的自我批判。设置一个物自体,认识缓慢逼近。
在黑格尔看来,随着人的认识活动的一步步深入,从一种观察的理性进入一种实践的理性,自在之物就被认识了。观察的理性站在旁边,没有看到对象的内部,只看到它的现象;但是实践的理性要改造对象,使对象暴露出它内部的本质。所以自在之物只是在反思的初级阶段所设定的一个抽象,而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自在之物就会变成为我之物,……所谓反思,归根到底就是在对象上面确认自己,在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上确认自己。这个创造是广义的,包括认识领域里面、理论领域里面的创造。 引自 一、反思的文化背景 这一段在玩自我的概念。观察的理性进入实践的理性,自我概念边界的扩展与消弭,以及重新构建自我概念。
黑格尔的理性本体论还是有点过时了。随着人们发现认知能力的边界,物自体(即便存在)变成永远无法被完全揭示的;执着地追求,反而会重新陷入形式逻辑的无穷逆推。自我概念的介绍也有问题,混淆了“社会个体”与“价值肯定”的概念。
康德讲“人为自然立法”,我们在自然科学上看到了人的认识能力,自然科学是人建立起来的,人在对象上看到了自己的主体性。这一点在马克思哪里被理解为实践的能动结构,反思的原理成为了实践的原理,即人在对象上确证自己。 引自 一、反思的文化背景 这段有点精彩。自然科学是人的创造物,是人对客观世界观察实践的产物。人们的认识被产物重塑,被重新改造,黑格尔时期哲学对科学哲学已经有了预见性。
回应 2020-10-10 17:28 -
子平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这节是从《精神现象学》的介绍过渡到《逻辑学》,讲三个部分的范畴。矛盾只是线索。 黑格尔的自否定就是矛盾。 在黑格尔那里,矛盾概念主要是在黑格尔“本质论”部分讨论的。 存在论中的那些范畴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过渡”关系,在黑格尔的术语中“过渡”是指两个本来不相干的东西跨过一条河发生关联,这意味着这些范畴每一个都是单独的、孤立的。比如,存在就是存在,非存在就是非存在,每个范畴可以没有对方而独立。 黑格尔的...2020-07-17 10:08
这节是从《精神现象学》的介绍过渡到《逻辑学》,讲三个部分的范畴。矛盾只是线索。
黑格尔的自否定就是矛盾。
在黑格尔那里,矛盾概念主要是在黑格尔“本质论”部分讨论的。 引自 七、否定作为矛盾 存在论中的那些范畴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过渡”关系,在黑格尔的术语中“过渡”是指两个本来不相干的东西跨过一条河发生关联,这意味着这些范畴每一个都是单独的、孤立的。比如,存在就是存在,非存在就是非存在,每个范畴可以没有对方而独立。 引自 七、否定作为矛盾 黑格尔的过渡和尼采的过渡不一样。
《逻辑学》三个主要部分的范畴特点:
存在论的范畴:三个一组,如有、无、变。每个范畴可以各自独立地得到理解,是零散的、通过理性的狡计联系的。
本质论的范畴:两个一组,如实体和属性、原因和结果。两个一组,互相反映。
概念论的范畴:三个一组,如概念、判断、推理。概念论的范畴是“透明的”,每个范畴都反映其他两个范畴。概念论是前面两个环节的消散。
本质论主要是讲矛盾的。
恩格斯讲过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中, 量变和质变主要是在存在论中讲的,对立统一主要是在本质论中讲的,否定之否定主要是在概念论中讲的,但又是贯穿全体的规律。……本质论讲矛盾是怎么形成的,到了概念论里面则是运用矛盾学说来表达否定之否定规律。所以矛盾学说是否定之否定的形成史。 引自 七、否定作为矛盾 同一和差异的关系是一种矛盾关系。
莱布尼茨: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树叶层面求差异。
毛泽东:差异就是矛盾。差异引发对立,对立是以统一为前提的。矛盾是一种极端的对立。逻辑矛盾不是两个实体的矛盾,是自相矛盾,如黑与非黑。
一个东西可以分成两个东西,这两个东西相互作用,还可以不断地分下去,每一方也可以不断地一分为二。这就是毛泽东的哲学。这个哲学运用到宇宙论、自然观方面,他就提出了一个基本粒子观,在和一位日本的物理学家谈话时说,我就不相信基本粒子不可分。后来国际上把这个观点称为“毛粒子”,就是一种无限可分的粒子。 引自 七、否定作为矛盾 神奇的毛栗子
宋明理学的“辩证法”: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王夫之动必有机。
自发的能动性是自否定的原则,自我矛盾、自我冲突。(源于伊壁鸠鲁)
黑格尔在本质论中,从同一、差异、矛盾一直追溯到根据,无根据,无根据就已经进入到自由的领域了,这就引向了更高层次,就是他的概念论。 引自 七、否定作为矛盾 一系列本质范畴:实体性、因果性、关系、现实性、必然性……
比较一下,存在论中的矛盾原则是飞跃,量变到质变发生飞跃,跃上一个新台阶;本质论中的矛盾原则是反映,每个范畴在自己的反映和镜像中寻求自己的本质;那么到了概念论呢,范畴的运动就是发展。发展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抽象到具体。……在黑格尔的概念论中,从前面存在论到本质论,全都没有忘记,都积淀在概念论中,在概念的透明的把握中。 引自 七、否定作为矛盾 黑格尔把他的整个体系构成一个圆,每一个部分都是由更小的圆构成的,每个三段式都由一个更小的三段式构成,这就体现为大圆圈套小圆圈、大三段式套小三段式这样一个体系……西方文化是螺旋式发展。 引自 七、否定作为矛盾 对黑格尔逻辑体系的批判。
黑格尔的发展观是不彻底的,他在《逻辑学》中还留有一个缺口,即上帝把自己的逻辑“外化”为自然界;在自然界中又具体地经历一番在逻辑学中同一个抽象的过程;然后又从自然界中发展出人的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经历艺术、宗教、哲学,再一次达到终结,最后就封闭了。所以他的体系总地来说是一个封闭体系,不是一个开放体系。 引自 七、否定作为矛盾 这个和哥德尔定理是印证的,没有任何一个逻辑体系一定是完备的。黑格尔构建这一个封闭体系,可以理解为他的个人野望;但是这意味《逻辑学》变成人类知识的一个环、一个基石,而不再是可以发展的房子、大厦。
邓老师对黑格尔的批判是有道理的,但我还是支持黑格尔的做法。开放的体系也有其问题,无法被给予完全的信任;相反,封闭的体系是发展结束了的,可以放心的借用。从这个角度来说,黑格尔不仅做到知行合一,还对知识系统做到了积极的贡献。
要明智一些,留一些事情给后人去做,让他们也发挥自己做人的能耐,感受自己做人的尊严。……所以我主张哲学应当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相对封闭是必要的,但要留下一定的缺口,好让后来的人超越,不要像黑格尔把出路都堵死了。 引自 七、否定作为矛盾 回应 2020-07-17 10:08 -
子平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黑格尔的理性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观察的理性”,一个是“实践的理性”。 黑格尔对前人的批判:斯多葛派的“不动心”没有实践意义;苦恼意识是想要自由而不得。斯多葛派是作为意识、精神现象本身结构的一个层次来谈的,黑格尔对历史避而不谈。 观察的理性:一种知识论的态度,一种理论的态度。 感情无法达到一致,理性可以。理性一开始是自由精神。观察的理性阶段,自我意识本身静止不变,如审美活动中的古典主义。 在黑格尔...2020-06-22 06:57
黑格尔的理性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观察的理性”,一个是“实践的理性”。 引自 六、否定与理性的异化 黑格尔对前人的批判:斯多葛派的“不动心”没有实践意义;苦恼意识是想要自由而不得。斯多葛派是作为意识、精神现象本身结构的一个层次来谈的,黑格尔对历史避而不谈。
观察的理性:一种知识论的态度,一种理论的态度。
感情无法达到一致,理性可以。理性一开始是自由精神。观察的理性阶段,自我意识本身静止不变,如审美活动中的古典主义。
在黑格尔看来,这表明对象世界实际上并不是感性的,感性后面真正的对象是范畴,对象世界本质上是由范畴构成的。所以理性就是要把这些范畴发现出来。那么范畴在自我意识里也就构成了一个环节,自我意识要按范畴来思考问题,范畴恰好就是对象世界的构成原则。所以黑格尔说范畴就意味着自我意识和存在是同一个东西,一切存在都同一于理性,同一于范畴。主体和对象之间的这种同一就体现为某种自由,就是我可以用自己的一套理性范畴去衡量万事万物,而且由此可以达到真理,而不必依赖某种外在的权威。这种自由就是一种启蒙精神。康德讲什么是启蒙呢?就是每一个人用自己的思想自由地运用自己的理性。 引自 六、否定与理性的异化 划重点:黑格尔的范畴、康德的启蒙。
实践的理性:不满足于仅仅观察对象世界,还要求把自己的目的实现于对象上。观察的理性则成了这种目的活动的手段。
同一个理性在观察的理性中代表逻各斯精神的规范性,在实践的理性中则代表努斯精神的超越性,超越现有的东西。可见理性不仅具有规范作用,而且是创造的源泉。 引自 六、否定与理性的异化 不过最初这种创造的根据还不完全是理性的,而是立足于人的感性需要或“快乐”之上的。感性的快乐当然也是合理的,它服从某种自然规律,但本身还不是理性。在这个阶段上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结成了“伦理实体”(指家庭、民族及其伦常),认为这个伦理实体是个人为了生存或存在所不可抗拒的“规律”,个人完全消融于其中。但当个人自觉地掌握了这种规律,而真的想按照自己所掌的规律来改造社会时,他们就陷入了“心的规律和自大狂”,就像法国大革命高举理性和“自由平等博爱”的大旗进行社会改造那样。法国革命从理性出发,最后陷入了非理性。黑格尔把这种精神之为自我意识的“自觉的毁灭”的环节,是它的“内在的颠倒”“意识的疯狂”,它自己否定了自己。自我意识开始认识到,它要造世界,首先还得改造自己,反思自己的内心的出发点,这就是“自我意识的反向运动”,它通向人的道德意识。 引自 六、否定与理性的异化 实践理性与伦理的关系。创造的理性最初服务于快乐、服从于伦理,理性觉醒后陷入内在的颠倒。黑格尔认为,自我改造世界前,首先得改造自己。
黑格尔认为,伦理实体中道德意识的出发点不是纯粹理性。通过对康德的道德自律的批判,黑格尔提出,世界行程所实现的不是德行,而是自由的个体性确立。个体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这种统一与自我意识的初衷并不一致。
由此引出“自我意识的异化现象”。
异化这个词德文是 Entfremdung,是“陌生化”的意思,就是本来是自己的产品,一且产生出来就变成异己的、反对自己的了。异己化、陌生化这样一个过程其实在自我意识的水平上已经展开了,只是由于自我意识基本上还局限于个体的内部,它还不叫做异化。虽然内部也已经有社会关系,但这种社会性还是作为自我意识之内的一个环节来看的。只有通过实践理性把内在的环节外化为世界的客观原则,才开始真正的异化。严格说异化只是在理性的层面上才达到。……但这种异己性却恰好是你自已心甘情愿的,甚至是你的自由意志拼命去追求的,这个很奇怪。 引自 六、否定与理性的异化 人话讲异化:结果与初衷相违背。
艺术的异化,解读与创作者本意矛盾;科技的异化,将人性单面化了;伦理的异化,民主本意与现实限制的矛盾。
异化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出于自由意志,是人们自由地追求到的东西,到手以后反过来成为压制人自身的东西,才叫异化。没有异化,人的自由意志就无法伸张。 引自 六、否定与理性的异化 黑格尔也讲异化的扬弃。他认为人们在受到异化压制的时候,他可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到审美、宗教和哲学上来,用这些来使精神在自己的异己之物上更深入地把握自己,达到自己的自我意识。 引自 六、否定与理性的异化 黑格尔对现实的异化态度消极。
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批判黑格尔,说整个现实生活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中都成了一个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过程,一个精神现象过程,他描述的无非是这个过程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在《精神现象学》的下册里就是描述这个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过程,从日常社会生活经过伦理道德和法及国家,到世界历史,战争,异化愈演愈烈;然后由宗教和哲学来扬弃,最后达到绝对知识,异化就被扬弃了,人就达到对上帝的认识了,上帝也由此达到自我认识了。所谓上帝也就是逻辑学,即上帝创造世界的蓝图,我们通过在这个世界上的生活就破译了上帝的密码。所以整个精神现象学都是通往逻辑学的导言,到了绝对知识,就进入到逻辑学了。 引自 六、否定与理性的异化 异化这一节问题太大了。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矛盾、绝对精神和客观规律的矛盾。黑格尔批判斯多葛派,其自身也只是斯多葛派的发展。
精神现象学对自我历史的观点:主奴关系,自由意志的颠倒;世界主义,承认一切人都是自由的;绝对精神,即天人合一。
谈历史终结:历史在理性范围内终结。海德格尔认为,历史发展都是对历史开端的蒙蔽;尼采的永恒轮回。
总结:理性由观察走向实践,实践结果发生异化。
黑格尔这一套东西还是绝对精神出发的。他试图把一套相当复杂的东西囊括进一个形而上学的、道理简单的框架里,这本身是矛盾的。随着学科的细分,黑格尔说的异化被分类到不同的知识领域。
与此同时,黑格尔对先验知识未做深入讨论,这就意味着做不到客观,容易被后人否定更新。黑格尔认为感性世界背后是范畴,这是先验理性,这个观点仍在今天活跃。但黑格尔没有把先验理性与生理基础结合起来,而是单纯归入绝对精神,这本身有点莫名其妙。
作为理性主义重要的发展者,以黑格尔身处的时代,他肯定不能认识到理性的局限;但又回过头来,若是黑格尔认识到自由意志在实践的异化,他预料到自己绝对精神这一思想的异化了吗?
回应 2020-06-22 06:57
论坛 · · · · · ·
这本书好是蛮好,就是越来越贵了 | 来自把未来揪起来 | 2 回应 | 2020-09-07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商务印书馆 (2020)暂无评分 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H.弗 2009-07-25
老邓的书读起来总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真的很有助于了解黑格尔的思想~
2 有用 纯阳子 2018-11-15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天下的逻辑只有两种,一种是错误的逻辑,一种是正确的逻辑;一种是僵化的、垂死的、没有灵魂的逻辑,一种是充满生命的、活力的、流淌着热血的逻辑。这还不是重点,真正的重点是那种错误的,同时也是僵化的、垂死的、没有灵魂的逻辑是比人家的逻辑,而自己家的逻辑就是那种正确的,同时也是充满生命的、活力的、流淌着热血的逻辑。说到这里,黑格尔的话还没有说完,他进一步说出那种错误的逻辑,其实本身就内含于...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天下的逻辑只有两种,一种是错误的逻辑,一种是正确的逻辑;一种是僵化的、垂死的、没有灵魂的逻辑,一种是充满生命的、活力的、流淌着热血的逻辑。这还不是重点,真正的重点是那种错误的,同时也是僵化的、垂死的、没有灵魂的逻辑是比人家的逻辑,而自己家的逻辑就是那种正确的,同时也是充满生命的、活力的、流淌着热血的逻辑。说到这里,黑格尔的话还没有说完,他进一步说出那种错误的逻辑,其实本身就内含于正确的逻辑之中,之所以错误,仅仅是被摄取了灵魂,留下了干枯的尸体,所以如果它被一股脑地断然抛弃的话,正确的逻辑也将失去了它的躯体。 黑格尔的逻辑以晦涩难懂著称,一部《逻辑学》和一部《小逻辑》足以消耗掉一个聪明大脑一年的脑力,正因为如此,自其诞生之日起,这套学问就一直是烧脑界的一个(后文见详细书评) (展开)
1 有用 蝉 2014-04-04
: B516.35/7464-1
0 有用 Irreversus 2012-07-05
满纸荒唐言。
0 有用 草鞋皇叔 2013-06-15
在论辩场合,谁要是没事就说“要辩证地看问题”,就说明这家伙要开始诡辩了。辩证逻辑只是对形式逻辑的更深层面上的一个理解罢了,这个理解在普通的论辩过程中用不到。
0 有用 子平 2021-01-22
磕磕绊绊一年,终于读完这本书了。 我仍记得从书堆里翻出这本旧书的情形。当时还豪情壮志地借了本《康德美学论》,后者根本读不下去。也不知道连形式逻辑和黑格尔逻辑学都分不清的我哪来自信,总之还是开始读书了。 这是我第一本正式哲学读物,依然记得开始时如痴如醉的思考,每天都有思想的火花迸射。我经历了思想重大转型的一年,也最后磕磕绊绊完结了邓老师的导读。 这本书对门外汉是极有益处的,如果你读不进去,一定要尝试... 磕磕绊绊一年,终于读完这本书了。 我仍记得从书堆里翻出这本旧书的情形。当时还豪情壮志地借了本《康德美学论》,后者根本读不下去。也不知道连形式逻辑和黑格尔逻辑学都分不清的我哪来自信,总之还是开始读书了。 这是我第一本正式哲学读物,依然记得开始时如痴如醉的思考,每天都有思想的火花迸射。我经历了思想重大转型的一年,也最后磕磕绊绊完结了邓老师的导读。 这本书对门外汉是极有益处的,如果你读不进去,一定要尝试此书。并且,请一定坚持耐心读完它。各章节是循环上升的,会越读越快。 有空我把之前的笔记做个梳理,形成一篇长评。以上。 (展开)
0 有用 疏影音 2020-12-29
写给普通人或入门者的哲学读物来看,是非常好的。但我从阅读这本书的某一刻起似乎意识到我渴望更多东西了……即使在这之前我以为我只是要从外行开始。
0 有用 hashikun 2020-11-13
不好
0 有用 呼叫baby5555 2020-10-21
邓晓芒也忒喜欢讲启蒙了,废话太多了
0 有用 攸龄 2020-10-19
对西哲中哲这么夸张地捧一踩一真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