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副标题: 我就是想开一家书店
译者: 尹晓冬
出版年: 2006-1
页数: 144
定价: 1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小说街
ISBN: 9787802250178
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一个关于“书店”(或者也可以说是关于“书”)的、近乎悲情的小说。主人公弗萝伦丝似乎是为了寻找一种叫“意义”的东西才决定在一个名为哈堡的小镇上开家书店。但是,正如“老屋”中那个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的“敲打鬼”一样,以加玛特夫人为代表的小镇上的各个阶层的势力在有意无意间对这个书店充满了排斥甚至敌意,就是那个图书分类工作做得极好的小姑娘――克里斯汀,也对所有关于书的东西充满了怨恨。随着惟一支持弗萝伦丝及其书店的绅士――布朗迪希先生的去世,书店也因此凄然关闭。作者文笔娓娓,简洁隽永,小说中弥漫着悲情气氛。
作者简介 · · · · · ·
佩内洛普·菲兹灯拉德,堪称英国当代文坛文风最为简洁隽永的作家之一,其小说“看不出惊世骇俗的野心,写人写事闲闲道来,却极贴切深入”。她总共创作了九本小说。1979年因《离岸》获得布克奖。她最受欢迎的小说《蓝花》在1995年曾经十九次被评选为年度最佳图书,还赢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
丛书信息
喜欢读"书店"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书店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书店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1 条 )
> 更多书评 91篇
-
1960年冬天,弗洛伦斯先送走沉重的行李,搭乘汽车经由萨克斯福德·泰伊和国王墓地,前往火石集市。沃利替她把手提箱送到了汽车站。洪水再次泛滥,路两边的田野都浸在闪闪发光的水面下。她在火石集市搭乘10点46分的火车去利物浦街站。火车开出站时,她坐在那里,羞愧地低着头因为她生活了将近十年之久的小镇,并不需要一家书店。 地域感棒极了,风景的描述没有任何多余文字,就是那种标志性的简约: 从地平线一头到另一头,天空...
2020-04-29 11:07
1960年冬天,弗洛伦斯先送走沉重的行李,搭乘汽车经由萨克斯福德·泰伊和国王墓地,前往火石集市。沃利替她把手提箱送到了汽车站。洪水再次泛滥,路两边的田野都浸在闪闪发光的水面下。她在火石集市搭乘10点46分的火车去利物浦街站。火车开出站时,她坐在那里,羞愧地低着头因为她生活了将近十年之久的小镇,并不需要一家书店。 引自第149页 地域感棒极了,风景的描述没有任何多余文字,就是那种标志性的简约: 从地平线一头到另一头,天空明亮起来。高空的白云连绵不绝,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里,沼泽地看起来就像在云层之间。 引自第159页 《书店》的最后一段没有忧郁,没有情绪,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依依惜别,甚至连对话都没有,语言平淡实在,只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弗洛伦斯的感情。但这是个很可怕的词,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读过的最悲伤的句子。悄无声息,却压倒一切,就像这部小说本身。 引自第162页 回应 2020-04-29 11:07 -
-
佛罗伦斯•格林自己也不知道,1959年那个晚上,她究竟睡着没有。那时,她一直忧心着要不要买下“老屋”,及其在海滨上的仓库,并把“老屋”改成哈德镇上唯一的一家书店。当时她还犹豫不决,所以一整晚辗转反侧。她曾经看过一只飞过河口的鹭,飞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想吃掉它抓到的鳗鱼。同时,鳗鱼也想方设法避免被吃掉的命运,时而1/4时而1/2,有时候甚至都有3/4的身体都溜出去了。这两只动物的结果如何难以知晓,毕竟他们的搏... (2回应)
2014-02-12 18:00
佛罗伦斯•格林自己也不知道,1959年那个晚上,她究竟睡着没有。那时,她一直忧心着要不要买下“老屋”,及其在海滨上的仓库,并把“老屋”改成哈德镇上唯一的一家书店。当时她还犹豫不决,所以一整晚辗转反侧。她曾经看过一只飞过河口的鹭,飞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想吃掉它抓到的鳗鱼。同时,鳗鱼也想方设法避免被吃掉的命运,时而1/4时而1/2,有时候甚至都有3/4的身体都溜出去了。这两只动物的结果如何难以知晓,毕竟他们的搏斗太激烈了。弗洛伦斯觉得她一整晚都没睡着,而和所有言不由衷的人一样,她也觉得那晚她所以失眠,一定是因为她满脑子想的都是那只鹭。 她固然有一颗良善的心,但说到自我保护,这就没太大用处了。她人生过半,八年多来,她都住在哈德镇上,生活来源不过是亡夫留下的极少的遗产。然而最近,她开始在想,她能不能向自己,也向别人,证明她能自食其力。人们往往认为,在东安格利亚清冷的氛围中,生存才是唯一的主题。要么死亡,要么残喘,居民们这么认为。在这里,要么活到七老八十,要么马上就被抬到教堂,被咸湿的泥土掩埋。 她身材矮小,体格干瘦但不显脆弱,从前面上似乎不是很起眼,从后面看则完全不起眼。人们很少谈到她,甚至在哈德镇上也极少有人聊到她,可这个镇上,就连远远走来的是哪个人居民都一清二楚,而看到的每个人都是别人八卦的中心。她一年四季穿的衣服也没有多大变化。大家都知道她的冬装,就是那种可以一年穿过一年的款式。 1959年的哈德镇上,没有炸薯条和鱼,没有自助洗衣店,除了隔周日的露天电影外,镇上并没有电影院,但人们感觉到他们需要这些,但没有一个人想到,自然也没人有人会想到佛伦伦斯盘算着要开一间书店。 “我现在肯定不能代表银行给你任何明确的承诺—毕竟我不是最终决策的人—但是我得说,我们原则上不会拒绝放贷。现在政府对于向私人放贷还比较严,但还是有一些很明显的松动迹象。啊,我可不是在泄露国家机密。当然,你几乎不会碰到什么竞争。小蜜蜂羊毛店倒有几本小说出租,不过这也没什么大不了。但得保证你对这个行业极有阅历。” 佛罗伦斯正准备第三遍告诉他自己到底想干的是什么,恍惚间就看到了年少的自己和朋友。25年前,她们还一头卷发,脖子上挂着铅笔,在威戈莫大街的穆勒书店当店员。她印象最深的是盘点,那时候,穆勒先生会先喊一声“安静”,拿出抽签决定的盘点人员分配表,故意一字一顿地念,谁和谁一组。人手总是不够的,而那时候,1934年的时候,她运气特别好,竟和买诗的查理•格林分到了一起。 “我还是个丫头的时候对这事就了如指掌了。”她说,“我想这么多年了,其本质也还是大同小异的。” “但你从来没做过管理。好吧,有些话我还是得提醒你。或者说,这是我对你的忠告。” 哈德镇几乎没有什么新的行业,一听说有个新的,就好比内陆忽然感受到一阵海风,也轻轻地搅动了银行的一池死水。 “不会太耽误您的时间吧,基布尔先生?” “哦,你总得让我做好判断。换个说法吧,你得问问自己,你什么时候想到要开间书店的?你的目标是什么?不管做什么活计,这总得先问问。你是想为咱们这个小镇做些服务么?还是想赚笔大钱?或者您,格林夫人,生活一成不变的您,得知道,60年代以后世界早已翻天覆地,而您,是不是对这些变化一无所知呢?我老想着,怎么就没一些正规课程教人怎么做小本生意呢……” 但教银行老总管理的课程倒肯定是有的。说到熟悉的话题,基布尔先生就找到了说话的节奏,他唾沫星子横飞,娓娓向格林太太讲述专业记账的重要性,讲还贷体系,讲机会成本。 “……有一点我必须向您说明,夫人,尽管现在您还不大可能遇到,但坐我这位置的人眼界都得放宽,这一点就显得再显而易见不过了。任何时候,只要现金流入少于现金流出,那么就可以估计,很快您就会遇到经济困难。” 这东西,佛罗伦斯第一天领工资的时候就知道了,那时候,16岁的她就靠自己养活了。她强忍着不反唇相讥。她不过是穿过市场来到银行大厦,大厦坚固的红墙挡住了盛行风,就这样的距离,她的决心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是自己变得更加理智而长袖善舞了么? “先生,关于存货的问题,基本上我的存货都能从穆勒书店购得,毕竟它现在在倒闭清仓。”这话她说得淡定,但其实内心里,她却觉得穆勒倒闭于她的记忆而言,实在是一个重磅炸弹。“只不过现在我还没预估出数量。要说到房产,您也觉得3500磅买下‘老屋’和牡蛎仓库是笔划算的买卖吧?” 银行经理却犹豫了一下,这倒让她有点吃惊。 “那房子已经闲置了很久了。当然,这是房屋中介和销售--桑顿先生对吧—的事情了。”这话说得委婉,却多少弱了气势,因为哈德镇上也就只有两个房产销售。“但是我现在觉得这价钱还可以砍点下来……房子又不会走掉,我觉得您可以多等一会……又破……又潮……” 佛罗伦斯打断道,“镇上也就只有这栋大厦不潮。我看您是在这里工作太久了,才会有这么多要求的。” “……我还听说有人提过—在我这位置上我完全可以说我知道肯定有人提过—这房子也有可能征作别用—当然,不管什么时候都可能出现二次销售的嘛。” “自然,我会尽量减少成本的。” 经理本打算挤出一个理解的微笑,不过马上就省了这个麻烦,因为佛罗伦斯尖锐地补充说,“但我完全没打算要再卖掉它。活到我这大把年纪才开始往前走确实比较少见,不过既然我已经做了,那我就不打算要后退了。人们还能打算拿老屋干嘛?过去七年他们干嘛不做呢?乌鸦在里面搭窝、瓦片都掉了一大半、满屋子都是老鼠的臭味。难道把它修整下,让人们能站在里面看会书不会更好么?” “您难道在说文化?”经理的语气里半是遗憾半是钦佩。 “文化是外行人在说的。我不可能亏本经营。莎士比亚是专业的。” 佛罗伦斯本不会这么容易就乱了阵脚,但至少她能认真地做好一些事,这倒是她的一大财富了。经理轻声安抚道,读书得花不少时间。“我老希望能多些空闲。你知道,大家一说起银行关门的时间,误区可多了。就我自己来说吧,我晚上就基本没什么好放松的。您别误会,我床边就放了一本好书,这书可是价值无穷啊。等我退休了,我犯困前肯定要读上几页的。” 她想了想,照这速度,这经理读完一本好书恐怕得一年多。一本书平均也就12先令6便士 。她长长叹了一口气。 她其实一点都不了解基布尔先生。哈德镇上了解他的也寥寥无几。尽管他们总能听到,从新闻啊,从广播啊,说英国近几年经济欣欣向荣,不过镇上的居民还是觉得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所以想到银行经理,他们还是能有多远躲多远的。鲱鱼捕捞量在缩减,海军征兵减少,很多退休的老人靠着固定收入生活。所以基布尔先生和居民微笑致意或者匆匆打开他奥斯丁-剑桥轿车的车窗朝外挥手打招呼的时候,他往往得不到回应。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和佛罗伦斯说这么久的话,尽管他们的对话一点都不像是商场上的对话。实际上,在基布尔先生看来,这简直成了闲话家常,而他本不该容许这样的事情的。
2回应 2014-02-12 18:00
-
1960年冬天,弗洛伦斯先送走沉重的行李,搭乘汽车经由萨克斯福德·泰伊和国王墓地,前往火石集市。沃利替她把手提箱送到了汽车站。洪水再次泛滥,路两边的田野都浸在闪闪发光的水面下。她在火石集市搭乘10点46分的火车去利物浦街站。火车开出站时,她坐在那里,羞愧地低着头因为她生活了将近十年之久的小镇,并不需要一家书店。 地域感棒极了,风景的描述没有任何多余文字,就是那种标志性的简约: 从地平线一头到另一头,天空...
2020-04-29 11:07
1960年冬天,弗洛伦斯先送走沉重的行李,搭乘汽车经由萨克斯福德·泰伊和国王墓地,前往火石集市。沃利替她把手提箱送到了汽车站。洪水再次泛滥,路两边的田野都浸在闪闪发光的水面下。她在火石集市搭乘10点46分的火车去利物浦街站。火车开出站时,她坐在那里,羞愧地低着头因为她生活了将近十年之久的小镇,并不需要一家书店。 引自第149页 地域感棒极了,风景的描述没有任何多余文字,就是那种标志性的简约: 从地平线一头到另一头,天空明亮起来。高空的白云连绵不绝,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里,沼泽地看起来就像在云层之间。 引自第159页 《书店》的最后一段没有忧郁,没有情绪,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依依惜别,甚至连对话都没有,语言平淡实在,只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弗洛伦斯的感情。但这是个很可怕的词,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读过的最悲伤的句子。悄无声息,却压倒一切,就像这部小说本身。 引自第162页 回应 2020-04-29 11:07 -
论坛 · · · · · ·
没看完 | 来自[已注销] | 34 回应 | 2014-08-26 |
没买的别买了 | 来自台灯坏了 | 4 回应 | 2009-06-20 |
哪里可以找到英语的原版哇? | 来自[已注销] | 2009-05-03 | |
原来现代的英国文学依然如此美丽 | 来自鹳狸猿爸爸 | 2008-10-1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Mariner Books (1997)8.7分 31人读过
-
新星出版社 (2010)7.4分 691人读过
-
暂时无货, 25天前曾上架
-
-
中信出版集团 (2019)7.7分 464人读过
-
新雨 (2001年11月15日)8.0分 1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书店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蜉蝣 2009-03-15
……
0 有用 幻 2006-09-08
尽管翻译尽了力,仍欠佳。
12 有用 Ruby超人小姐 2010-09-13
我就是想开一家书店,可是,那个小镇并不需要一家书店。
0 有用 看不见的城市 2009-11-16
伤感结局…
8 有用 别的树 2015-03-26
糟糕的翻译委屈了菲茨杰拉德,也让她一而再,再而三的错失了在中国漂亮亮相,比肩美国爵士时代那个痴情汉菲茨杰拉德的机会。可即使少了雅致凝练的精巧文字,佩内洛普依旧优雅,甚至连显露残忍瞬间的那些时刻都优雅的让人伤怀。主题立意虽不及《离岸》,格局不够开阔,却很巧妙地以小镇点滴关照了时代在智识方面的缺憾与无知。某种程度上,书店和小镇都是绝妙的隐喻 —— 书店即文化与知识,甚至是朴素的良知,而小镇即人们的窄视... 糟糕的翻译委屈了菲茨杰拉德,也让她一而再,再而三的错失了在中国漂亮亮相,比肩美国爵士时代那个痴情汉菲茨杰拉德的机会。可即使少了雅致凝练的精巧文字,佩内洛普依旧优雅,甚至连显露残忍瞬间的那些时刻都优雅的让人伤怀。主题立意虽不及《离岸》,格局不够开阔,却很巧妙地以小镇点滴关照了时代在智识方面的缺憾与无知。某种程度上,书店和小镇都是绝妙的隐喻 —— 书店即文化与知识,甚至是朴素的良知,而小镇即人们的窄视,甚至是傲慢与偏见。阅读的过程中,数度想到了那个生我养我的小城,以及城里书店的式微,有颇多感慨。转念一想,弗洛伦丝·格林也许便是虚幻世界的菲茨杰拉德,她年岁渐长,却孜孜不倦地做她想做的梦,行她想行的路,任前路有多坎坷,结局是否写定,都继续往前;好在这一次现实比虚构更美满,作者最终还是获取了成功。 (展开)
0 有用 Thenine-曾可妮 2021-03-01
这是什么破翻译啊......故事本身挺有意思的,篇幅也很适合改编成90分钟的电影,看的时候脑海里已经有画面了
0 有用 草昧 2021-01-27
很简单的 情节,还以为是个小镇版的冷山呢,结果用一种冷静的残酷结尾了,
0 有用 Lene 2020-12-25
“当火车开出车站时,她坐在那里,羞愧地低下头,因为她生活了将近十年之久的小镇并不需要一家书店。”
0 有用 萧阳 2020-11-30
她生活了十年的小镇,并不需要一家书店。全书最悲伤的一句话。庸俗的小镇,阶级化的小镇,精神和思想被抹杀。最现实的结局不是一家小店的书籍改变了居民,而是疯狂的阶级排外驱逐了书籍和书店主人。
0 有用 落日楼头 2020-11-24
搜菲兹杰拉德搜出来的书,读完竟然有些意犹未尽。也是一本开头比结尾吸引人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