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彼得.韓德克1942年生於奧地利,其母親未婚時便懷了韓德克,後來在親友的壓力下,在分娩之前嫁給一名德軍下士布魯諾.韓德克。《夢外之悲》是作者在其母親自殺後,所產生的強烈欲望而寫。
《夢外之悲》這本小說的主題是描寫作者韓德克的母親其一生以及她生長的環境。在這本小說中語言具有雙重角色,一是疏離,一是實現自我。小說中他的母親似乎可以藉著看書找到一條通向自我的路,但他的母親並沒有藉著書找到未來的夢想,他的母親生活在當時壓仰人的需求的社會裡,他的母親為了尋求自我而奮鬥,最後卻仍然失敗。
作者简介 · · · · · ·
彼得.韓德克(Peter Handke)
1942年12月6日出生於奧地利凱爾騰省的格里芬鎮(Griffen/Karnten)。其母未婚時便懷了韓德克,後來在親友的壓力下,在分娩之前,嫁給另一名德軍下士布魯諾.韓德克。彼得.韓德克的童年是在柏林度過的,之後回格里芬鎮讀小學以及中學。1961年韓德克中學畢業,這時他有非常明顯的文學偏好。同一年就讀各拉茲(Graz)大學的法律系,1963年起,韓德克加入各拉茲文壇所屬的「市立公園論壇」(Stadtpark Forum),以及「草稿雜誌」(manuskripte),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作家相識,並因此得到發表新作的機會,踏出文學的第一步。1963年韓德克發表了他第一篇小說《大黃蜂》(Die Hornissen),這本小說在1965年由德國蘇坎(Suhrkamp)出版社出版,韓德克於是藉著這次出書的機會,放...
彼得.韓德克(Peter Handke)
1942年12月6日出生於奧地利凱爾騰省的格里芬鎮(Griffen/Karnten)。其母未婚時便懷了韓德克,後來在親友的壓力下,在分娩之前,嫁給另一名德軍下士布魯諾.韓德克。彼得.韓德克的童年是在柏林度過的,之後回格里芬鎮讀小學以及中學。1961年韓德克中學畢業,這時他有非常明顯的文學偏好。同一年就讀各拉茲(Graz)大學的法律系,1963年起,韓德克加入各拉茲文壇所屬的「市立公園論壇」(Stadtpark Forum),以及「草稿雜誌」(manuskripte),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作家相識,並因此得到發表新作的機會,踏出文學的第一步。1963年韓德克發表了他第一篇小說《大黃蜂》(Die Hornissen),這本小說在1965年由德國蘇坎(Suhrkamp)出版社出版,韓德克於是藉著這次出書的機會,放棄了他的大學學業。1966年韓德克展開他的文學事業,這一年他與身為演員的妻子離開各拉茲,前往德國的杜塞爾道夫(Dusseldorf),因為其妻在杜市劇院得到演出的機會。同一年韓德克前往美國參加「四十七團」(Gruppe 47)在普林斯頓的會議,以一篇聳人聽聞的文學批評引起文評家的注意,並造成轟動,從此在文學界奠定了基礎。1967年韓德克受頒格哈浩樸特曼獎(Der Gerhard-Hauptmann-Preis),是他所得到的第一個正式獎項。1968年韓德克搬往柏林,翌年又遷去巴黎,韓德克為了能永遠逃避童年狹隘的成長環境,不斷地從這個城市,遷徙到另一個城市:柏林、巴黎、科隆、法蘭克福,都曾經是他旅居之地,1973年之後韓德克又回到巴黎,1979年又遷回奧地利。同一年,韓德克獲頒「卡夫卡獎」(Der Kafka-Preis)。這些城市也成了他作品中情節的發生地點。他個人的生活經歷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1969年女兒出世,1971年母親去世,後來又與妻子分居,都在作品中留下了記錄。正如這本《夢外之悲》,其中亦有些微自傳色彩。但是,比能夠證實這些個人經歷更重要的是,注意這些經歷特殊的描寫方式。
韓德克的小說,最值得欣賞的是其語言的實驗性。語言是他寫作的中心主題以及寫作動力。韓德克堅持個人的唯一性,所以他反對比較,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相同點只是偶然的,人跟人是不能互相比較的,而他的理想是人應該有自決的能力,能從別人的決定中解放。我們可以將韓德克的語言實驗性以及他使用語言的態度放在本世紀歐洲文學、哲學,以及人類學對社會和文化漸增的認同危機中來看,是去反省這種認同危機產生的原因,也就是將這反省集中在對語言的反省上。對語言最激烈的批評就是認為語言乃是個體與社會之間最直接的溝通媒介,這媒介是社會對「我」這個個體的一種統治方式。語言是文法及邏輯關聯所組成的系統,可用來剝奪個人的自由,以及自發性。韓德克的作品也是要毀滅語言製造出來的一種自由的假象,這種自由的假象是受大眾傳播媒體,以及認同主流思想的影響,令人有自由的假象,認為自己可以駕馭這個世界,實際上卻是被語言系統控制。在德語文學中,各拉茲和維也納文壇可說是推動實驗文學重要的團體,而韓德克就是在各拉茲文壇團體中成長的。
《夢外之悲》這本小說的主題是描寫韓德克母親的一生以及她生長的環境。在這本小說中語言具有雙重角色,一是疏離,二是實現自我。好比小說中他的母親似乎可以藉著看書找到一條通向自我的路,但是書中的故事都是預設好的,沒有想像的空間,他母親並沒有藉著書找到未來的夢想,這是語言的疏離性。但對韓德克而言,文學應該使人產生未來的夢想,文學最重要的地方在於它的未來面。他母親那個時代孩子玩的遊戲中卻早就透過語言將女人的一生過程設定好:「疲倦/虛弱/病重/死亡」。他母親生活在當時壓抑人的需求的社會,每個人不只是要壓抑自己的欲望,甚至要讓無欲變成一種美德,並且用同樣的方式要求孩子。在這樣壓抑人性的社會裏,他母親為了尋求自我而奮鬥,最後卻仍然失敗。
韓德克到目前為止已出版了三十多本著作,除了小說,還有散文、詩集,舞台劇作,廣播劇,短評,創作方向多樣化,是德語文學中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近作《我在無人海灣的那一年》(Mein Jahr in der Niemandsbucht)主題是戰爭,亦頗獲好評。是值得繼續注意他創作路線的作家。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自從了解了人,我就愛上了動物。“他說。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9页 -
战争,一连串捷报伴着强劲的音乐从人民牌收音机里传出。收音机的扬声器表面蒙着子,在阴暗的“圣像角”里散发着神秘的光芒。战争“增加了一切事物的不确定性”(克劳塞维茨),让往常日复一目的自然而然成为让人兴奋的偶然,以此提升人的自信,对母亲来说,战争并不同于对我的意义,它不是来自孩提时代,能够影响未来情感世界的恐怖幽灵。开始时,那只是她所经历的一个神奇的世界,一个之前只在广告里看见过的世界。对距离,对以前和平时期的林林总总,特别是对身边那些以往只是扮演无关紧要的同志、舞伴或者同事角色的人产生了新的感觉。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夢外之悲"的人也喜欢 · · · · · ·
夢外之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7 条 )


质疑写作的写作,以及作为双刃剑的语言

文学是给你叛逆的力量,文学里的悲剧现实中要反着操练。《反无欲悲歌的手册》

彼得.汉德克《无欲的悲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汉德克以质朴的语言讲述母亲的一生,初读可能有些茫然无措,但是当你逐字逐句去细读,去抓住每一个细节时,汉德克绝对会成为你有史以来读过最好的作家,特别是这本《无欲的悲歌》,全文不见伤感,忧愁,困苦的描写却能让人读来心酸,仿佛成了文中叙述的男孩,汉德克的语言和文... (展开)

《无欲的悲歌》:无解的生命之悲

对于作者来说,写作形式重于内容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者很伟大,伟大到我难以望其项背。他的作品很有价值,虽然他毫无疑问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并不适合我。 《无欲的悲歌》我认为更有价值一些,叙事也比较清晰、比较传统。不仅写出了母亲悲惨的一生,更是对社会的抨击,给人触目惊心的真实感。“母亲”作为一个女人代表了... (展开)> 更多书评 37篇
论坛 · · · · · ·
種一顆《夢外之悲》豆 | 来自繁體字咖啡館 | 2010-04-03 12:54:17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7.9分 2647人读过
-
Pushkin Press (2006)8.8分 29人读过
-
木馬文化 (2020)8.9分 47人读过
-
Suhrkamp Verlag (2001)8.8分 2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时报文化]大师名作坊 (双面夜莺)
- HT & Book (why)
- 港台英待购 (夕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8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夢外之悲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侯二六 2016-08-14 23:14:13
素樸,寫實,反情節。
0 有用 Seand 2022-02-01 02:43:07
漢德克代表作之一。以犀利的獨特感知在各大視角間自由切換,是對已逝母親的深切懷念,也是對自己書寫作為語言本身、生命哲學和抗擊世界的再一次深入探索;既是以兒子的旁觀者立場淡然觀察母親做為一個傳統社會下個體被吞噬,也是試圖代入母親的感官去體悟這個世界的殘忍荒誕。到了最後部分的葬禮,母子間彷彿已然物我兩忘合而為一,還自我預言了五十年後的續作,著實太過深情。5-
0 有用 足尊土亢 2022-04-26 07:55:14
在忧伤的回忆中寻找亡母的记忆残片,瞥见从个人史身上折射出来的世界史。
0 有用 Hanoch 2022-07-12 18:53:39
翻译兼具疏离感与在地感,风味少有。汉德克的文字质朴流畅有如贴满黄油的餐刀。
0 有用 爱思特梵·娃娃 2024-07-26 14:08:18 北京
很短的小册子,但是内里的分量却不小,承载着一个儿子对母亲准确而敏锐的同情。值得一读,很多细节和感受精准得令人感到毛骨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