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最初分两次发表于1904年和1905年;韦伯去世前对其进行了重要的修订,于1920年汇集成书。该书正文前的“导论”是韦伯为他整个系列研究所写的。在“导论”中韦伯简明扼要地说明了他的研究目的和基本着眼点,而且韦伯还以谦虛的态度着重提醒读者不要过分夸大他所做研究的价值,他反复强调,他所有这些研究都只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去进行观察的结果,这种角度绝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排他性的,所以这些研究的结果也就不是绝对的,而是有限制的。
韦伯这部著作的“注释”部分篇幅很长,其重要性不亚于正文,有些注释长达几千家,本书的英译者帕森斯也为本书加入了一些注释,在此次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尊重魇著的基础上对原书的注释进行了调整和删节,以方便读者阅读和参考。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创作者
· · · · · ·
-
马克斯·韦伯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是德国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被公认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韦伯最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他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
韦伯的主要著作围绕于社会学的宗教和政治研究领域上,但他也对经济学领域作出极大的贡献。他的知名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他对宗教社会学最初的研究,韦伯在这本书中主张,宗教的影响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且强调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官僚制度、和法律权威的发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韦伯并将国家定义为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这个定义对于西方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影响极大。他在各种学术上的重要贡献通常...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是德国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被公认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韦伯最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他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
韦伯的主要著作围绕于社会学的宗教和政治研究领域上,但他也对经济学领域作出极大的贡献。他的知名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他对宗教社会学最初的研究,韦伯在这本书中主张,宗教的影响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且强调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官僚制度、和法律权威的发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韦伯并将国家定义为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这个定义对于西方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影响极大。他在各种学术上的重要贡献通常被通称为“韦伯命题”。
目录 · · · · · ·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人也喜欢 · · · · ·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56 条 )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7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9.2分 4021人读过
-
Penguin (2002)9.0分 128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年)8.9分 13841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8.2分 185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九州出版社双语哲学系列 (abcd)
- 政治、社会、意识形态 (秋裤打官司)
- 著译编 (yixiuge)
- Classics (洣歌)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不二三四 2010-04-29 22:18:38
我很喜欢他!=其实后面读的不太认真,Weber写东西很细致,翻译挺赞的。
0 有用 八英里 2010-06-30 21:33:15
其实,对于资本主义精神,我不想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我就想知道它是怎么没的。
0 有用 anymore 2011-04-08 22:18:40
弄死
1 有用 阿拉胖泪 2011-04-15 16:32:05
总觉得翻译一般
1 有用 Chaos 2017-11-29 16:10:44
我觉得这本书首先并不是传说中那么难懂,其主旨是简单的;但是又不可能100%读懂,毕竟其中的宗教背景对我们而言太陌生了。第二,作者的态度明显不是赞扬资本主义精神的,不知道怎么会有人误读;第三,本书观点也没有和马克思完全对立。最后,我觉得一个理论如果不能用清晰简单的话讲清楚,而需要后人作很多笺注,轻易就遭到误解,其实表示它本身就不够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