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一张中国古代绘画里头藏了多少的纠葛?如果是某大师的真迹,那么,它透露大师创作时的特征又是什么呢?创作的时空背景是如何?而作品代表了哪些典型的风格?或者是一张假画,那么它与大师的真迹有哪种关联?是如实的临摹,对原作者的误解之作,甚至是全新的创造?
面对这些真迹与后作的层层关系,作者以元代画家吴镇(1280—354)为研究对象,逐一分析出这位十四世纪艺术家的真迹与后世伪作群,同时开拓出一套清楚明瞭、完整又缜密的方法学,鼓励中国绘画史的学者和爱好者用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研究的对象,提出新的怀疑、厘清差异所在,进而重建更详实的“真相”。
这不仅是探究创作者归属问题的专业人士应该阅读的一本书,论述过程中抽丝剥茧、脉络分明的交叉对照过程,就一般大众而言,读来也是引人入胜。但更重要的是中国艺术史长久以来对于书画时代风格的混乱认知状态,通过这一套方法学,将能够透析与...
一张中国古代绘画里头藏了多少的纠葛?如果是某大师的真迹,那么,它透露大师创作时的特征又是什么呢?创作的时空背景是如何?而作品代表了哪些典型的风格?或者是一张假画,那么它与大师的真迹有哪种关联?是如实的临摹,对原作者的误解之作,甚至是全新的创造?
面对这些真迹与后作的层层关系,作者以元代画家吴镇(1280—354)为研究对象,逐一分析出这位十四世纪艺术家的真迹与后世伪作群,同时开拓出一套清楚明瞭、完整又缜密的方法学,鼓励中国绘画史的学者和爱好者用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研究的对象,提出新的怀疑、厘清差异所在,进而重建更详实的“真相”。
这不仅是探究创作者归属问题的专业人士应该阅读的一本书,论述过程中抽丝剥茧、脉络分明的交叉对照过程,就一般大众而言,读来也是引人入胜。但更重要的是中国艺术史长久以来对于书画时代风格的混乱认知状态,通过这一套方法学,将能够透析与解决各种真假画问题背后的实际状况。
此书除了追求真相的理性研究外,作者对于假画横行的现状,更大力倡导一个实际且包容的角度,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并不是一门如何地深邃、神秘、无法理解的学问,相反,只要具备不带任何成见的一双眼,拋下任何既定诠释与包袱的开放态度,直接面对作品,透过作品直接与其创作精神面对面,那么我们所接触与感受到的,当不只是单纯的笔墨与二分法的真假问题,获得更多的,将是各个时代的审美观与宇宙观。
被遗忘的真迹的创作者
· · · · · ·
-
徐小虎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博士。
生于南京,受中德父母影响,从小接受东西方文化多元洗礼,小学和初中学业辗转受教于罗马、重庆和上海。大学进入以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所提倡的“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而以人文教育与艺文创意知名的美国班宁顿学院(Bennington College, Vermont),开启了对视觉与表演艺术的热爱与直接参与性;又于普林斯顿大学进修中国艺术史,在研究方法学上条理严谨且分析敏锐的训练,为往后四十多年书画断代与艺术评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五十岁始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1967—1971年,以笔名Jennifer S Byrd每周为《日本时报》(The Japan Times)撰写艺术评论专栏,其后持续在国际与台湾报章杂志上发表有关艺术、建...
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博士。
生于南京,受中德父母影响,从小接受东西方文化多元洗礼,小学和初中学业辗转受教于罗马、重庆和上海。大学进入以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所提倡的“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而以人文教育与艺文创意知名的美国班宁顿学院(Bennington College, Vermont),开启了对视觉与表演艺术的热爱与直接参与性;又于普林斯顿大学进修中国艺术史,在研究方法学上条理严谨且分析敏锐的训练,为往后四十多年书画断代与艺术评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五十岁始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1967—1971年,以笔名Jennifer S Byrd每周为《日本时报》(The Japan Times)撰写艺术评论专栏,其后持续在国际与台湾报章杂志上发表有关艺术、建筑、教育和环境方面的评论。1971年,为了解传统书画家与收藏家如何鉴赏笔墨,对书画鉴定家、收藏家及大书画家王己千(季迁)作数年的长期访问,后由台北《故宫文物月刊》刊出中译《画语录》(第13, 15—29期,1984—1985)。1975年担任加拿大维多利亚美术馆首任东方艺术部部长,负责督导该馆以收藏日本文物为主的亚洲部门典藏和展演的全盘空间设计,并进行中、日两国的藏品研究。
为了能够直接在故宫提画研究真假问题, 1980年移家台北,任教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其间研发出有效的英文教学方式,并引进“小西园布袋戏团”,促成台湾传统艺术与学术界的首次连接。此时并完成本研究的初稿,以此于1984年赴牛津读取学位。课余参加学院、都市与大学赛船队,1986年为牛津大学研究生赛船队(OUGBC)的女队长;1987年夏天参加古典希腊三排战舰Athenian Trireme世界首次海上实地演练Seatrials。1987-1990年,任教澳洲墨尔本大学艺术系所,授中国与日本艺术史课程,并于荣任“Fellow of Trinity College”。
回台湾后,于1991-1994年担任台湾清华大学艺术中心主任。并从1993年起,协助筹备台南艺术学院(后改制为大学)。1996年起,离开清华,正式担任台南艺术大学教授,首任学务长。于艺术史与艺术评论研究所领导研究生突破传统论文撰写模式,在书画断代鉴定上获得新发现。2006年退休至今,持续深入研究、发掘、演讲,并教授书画专题讨论课程。
目录 · · · · · ·
英文版自序
英文版序
许理和(Erik Zürcher)
卫特林(Ernst van der Wetering )
郭乐知(Roger Goepper )
· · · · · · (更多)
英文版自序
英文版序
许理和(Erik Zürcher)
卫特林(Ernst van der Wetering )
郭乐知(Roger Goepper )
书评 保罗‧泰勒(Paul Taylor)
第一部 方法论的问题
导论 中国绘画赝品之不同层次
第一章 研究方法概述
第二章 中国传统鉴定法
第三章 日本在中国绘画研究中的贡献
第四章 中国绘画研究中的西方传统
第五章 原迹及其在演进、变形与捏造过程中的面目变迁
第二部 从同代文献与图像寻找大师真迹
第六章 时代风格的重要准则
第七章 个人风格:聚焦于大师
第八章 寻找真迹:吻合最早文献资料的元代山水
第九章 两件佚名的元代绘画
第三部 方法论内部自我检测
第十章 系统检验:由既定准则辨识竹画真迹
第十一章 真迹与伪作的笔迹鉴定:书法分析的新观点
第四部 明清的变形之作
第十二章 山水画中的变形面目
第十三章 竹画中的变形面目
第五部 明清的捏造(增生)之作
第十四章 山水画中的捏造之作
第十五章 竹谱中的捏造之作
第六部 结论
第十六章 用心观看:清理与重建
第七部 附录
A 山水画中以笔为主与以渲染为主的模式
B 吴镇与传董源《寒林重汀》
C 长宽比与绢之宽度
D 《墨竹谱》页面的尺寸与状况
E 存在中国与日本的「仿吴镇」作品
F 吴镇的印章
G 项元汴的印章
H 《墨竹谱》与《墨竹册》款印检验
后语:关于感知
参考书目
图片索引
· · · · · · (收起)
喜欢读"被遗忘的真迹"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被遗忘的真迹"的人也喜欢 · · · · · ·
被遗忘的真迹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过去六百多年来,文人画越来越强调干笔与线条性。
根据我几十年来的观察学习,小虎(她其实已经是老先生了)有着绝大多数国内同行缺乏的认真精神,她的判断可信合理。
> 更多书评 8篇
论坛 · · · · · ·
发现编辑上的一点错误 | 来自小隐 | 1 回应 | 2024-09-19 00:49:39 |
“书评”都收进目录里面,可怕啊 | 来自紫檀 | 1 回应 | 2013-05-10 15:22:4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2)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2011)9.0分 2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理想国 书香2012 (理想国imaginist)
- 若我窮苦,皆賴迷書 (豬貓虎六郎)
- 书海无涯 (佾云)
- 37°暖书单(二) (37°暖)
- 艺术理论(续) (山右一仁)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被遗忘的真迹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水果布丁娜 2024-05-14 09:32:31 广东
作者以西方的分析方法对国画这类难以言说的作品进行解构式的剖析 建立一套评鉴体系 设立前提条件和鉴伪标准 结果且不论 其过程方法很值得借鉴 引申来说 不仅对作品 人生也是要建立这样的属于自己的一套是非判断标准 才能脱离人云亦云 迷信权威的圈牢
13 有用 零度倾斜 2013-02-03 14:51:58
读完这本书不容易,而且日后还是需要反复读。徐小虎提出的全新的鉴定方法值得借鉴,也是一种方法论,不过,我必须说的是,老人家还是没有跳脱那些海外中国书画研究的西方思维方式,对于图像过于死抠。我不知道结论是否真的成立,但这种学术精神却让人鼓舞。
0 有用 hurlyburly 2012-12-03 00:36:50
这个得闲要好好写个评论。
1 有用 Ccchai 2022-05-06 12:07:13
鉴定确实很重要,不过我觉得这本书还是有很多内容可以商榷。那些理论与其说是为鉴定服务。不如说是为构建新的风格脉络服务,最后落实到鉴定上还是以眼力见分晓,所以“体系化、科学化”到底在哪呢,当然比以前的鉴定方法还是更清楚一点,只是错误也不知道是否多一些了
1 有用 Eucharisty 2017-01-21 10:44:10
语言有些叠床架屋。是难得的以清晰的逻辑分析书画作品的尝试,尽管大部分推理过程和结论不太可靠,但是此一探索精神和路径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