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一张中国古代绘画里头藏了多少的纠葛?如果是某大师的真迹,那么,它透露大师创作时的特征又是什么呢?创作的时空背景是如何?而作品代表了哪些典型的风格?或者是一张假画,那么它与大师的真迹有哪种关联?是如实的临摹,对原作者的误解之作,甚至是全新的创造?
面对这些真迹与后作的层层关系,作者以元代画家吴镇(1280—354)为研究对象,逐一分析出这位十四世纪艺术家的真迹与后世伪作群,同时开拓出一套清楚明瞭、完整又缜密的方法学,鼓励中国绘画史的学者和爱好者用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研究的对象,提出新的怀疑、厘清差异所在,进而重建更详实的“真相”。
这不仅是探究创作者归属问题的专业人士应该阅读的一本书,论述过程中抽丝剥茧、脉络分明的交叉对照过程,就一般大众而言,读来也是引人入胜。但更重要的是中国艺术史长久以来对于书画时代风格的混乱认知状态,通过这一套方法学,将能够透析与...
一张中国古代绘画里头藏了多少的纠葛?如果是某大师的真迹,那么,它透露大师创作时的特征又是什么呢?创作的时空背景是如何?而作品代表了哪些典型的风格?或者是一张假画,那么它与大师的真迹有哪种关联?是如实的临摹,对原作者的误解之作,甚至是全新的创造?
面对这些真迹与后作的层层关系,作者以元代画家吴镇(1280—354)为研究对象,逐一分析出这位十四世纪艺术家的真迹与后世伪作群,同时开拓出一套清楚明瞭、完整又缜密的方法学,鼓励中国绘画史的学者和爱好者用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研究的对象,提出新的怀疑、厘清差异所在,进而重建更详实的“真相”。
这不仅是探究创作者归属问题的专业人士应该阅读的一本书,论述过程中抽丝剥茧、脉络分明的交叉对照过程,就一般大众而言,读来也是引人入胜。但更重要的是中国艺术史长久以来对于书画时代风格的混乱认知状态,通过这一套方法学,将能够透析与解决各种真假画问题背后的实际状况。
此书除了追求真相的理性研究外,作者对于假画横行的现状,更大力倡导一个实际且包容的角度,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并不是一门如何地深邃、神秘、无法理解的学问,相反,只要具备不带任何成见的一双眼,拋下任何既定诠释与包袱的开放态度,直接面对作品,透过作品直接与其创作精神面对面,那么我们所接触与感受到的,当不只是单纯的笔墨与二分法的真假问题,获得更多的,将是各个时代的审美观与宇宙观。
被遗忘的真迹的创作者
· · · · · ·
-
徐小虎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博士。
生于南京,受中德父母影响,从小接受东西方文化多元洗礼,小学和初中学业辗转受教于罗马、重庆和上海。大学进入以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所提倡的“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而以人文教育与艺文创意知名的美国班宁顿学院(Bennington College, Vermont),开启了对视觉与表演艺术的热爱与直接参与性;又于普林斯顿大学进修中国艺术史,在研究方法学上条理严谨且分析敏锐的训练,为往后四十多年书画断代与艺术评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五十岁始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1967—1971年,以笔名Jennifer S Byrd每周为《日本时报》(The Japan Times)撰写艺术评论专栏,其后持续在国际与台湾报章杂志上发表有关艺术、建...
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博士。
生于南京,受中德父母影响,从小接受东西方文化多元洗礼,小学和初中学业辗转受教于罗马、重庆和上海。大学进入以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所提倡的“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而以人文教育与艺文创意知名的美国班宁顿学院(Bennington College, Vermont),开启了对视觉与表演艺术的热爱与直接参与性;又于普林斯顿大学进修中国艺术史,在研究方法学上条理严谨且分析敏锐的训练,为往后四十多年书画断代与艺术评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五十岁始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1967—1971年,以笔名Jennifer S Byrd每周为《日本时报》(The Japan Times)撰写艺术评论专栏,其后持续在国际与台湾报章杂志上发表有关艺术、建筑、教育和环境方面的评论。1971年,为了解传统书画家与收藏家如何鉴赏笔墨,对书画鉴定家、收藏家及大书画家王己千(季迁)作数年的长期访问,后由台北《故宫文物月刊》刊出中译《画语录》(第13, 15—29期,1984—1985)。1975年担任加拿大维多利亚美术馆首任东方艺术部部长,负责督导该馆以收藏日本文物为主的亚洲部门典藏和展演的全盘空间设计,并进行中、日两国的藏品研究。
为了能够直接在故宫提画研究真假问题, 1980年移家台北,任教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其间研发出有效的英文教学方式,并引进“小西园布袋戏团”,促成台湾传统艺术与学术界的首次连接。此时并完成本研究的初稿,以此于1984年赴牛津读取学位。课余参加学院、都市与大学赛船队,1986年为牛津大学研究生赛船队(OUGBC)的女队长;1987年夏天参加古典希腊三排战舰Athenian Trireme世界首次海上实地演练Seatrials。1987-1990年,任教澳洲墨尔本大学艺术系所,授中国与日本艺术史课程,并于荣任“Fellow of Trinity College”。
回台湾后,于1991-1994年担任台湾清华大学艺术中心主任。并从1993年起,协助筹备台南艺术学院(后改制为大学)。1996年起,离开清华,正式担任台南艺术大学教授,首任学务长。于艺术史与艺术评论研究所领导研究生突破传统论文撰写模式,在书画断代鉴定上获得新发现。2006年退休至今,持续深入研究、发掘、演讲,并教授书画专题讨论课程。
目录 · · · · · ·
英文版自序
英文版序
许理和(Erik Zürcher)
卫特林(Ernst van der Wetering )
郭乐知(Roger Goepper )
· · · · · · (更多)
英文版自序
英文版序
许理和(Erik Zürcher)
卫特林(Ernst van der Wetering )
郭乐知(Roger Goepper )
书评 保罗‧泰勒(Paul Taylor)
第一部 方法论的问题
导论 中国绘画赝品之不同层次
第一章 研究方法概述
第二章 中国传统鉴定法
第三章 日本在中国绘画研究中的贡献
第四章 中国绘画研究中的西方传统
第五章 原迹及其在演进、变形与捏造过程中的面目变迁
第二部 从同代文献与图像寻找大师真迹
第六章 时代风格的重要准则
第七章 个人风格:聚焦于大师
第八章 寻找真迹:吻合最早文献资料的元代山水
第九章 两件佚名的元代绘画
第三部 方法论内部自我检测
第十章 系统检验:由既定准则辨识竹画真迹
第十一章 真迹与伪作的笔迹鉴定:书法分析的新观点
第四部 明清的变形之作
第十二章 山水画中的变形面目
第十三章 竹画中的变形面目
第五部 明清的捏造(增生)之作
第十四章 山水画中的捏造之作
第十五章 竹谱中的捏造之作
第六部 结论
第十六章 用心观看:清理与重建
第七部 附录
A 山水画中以笔为主与以渲染为主的模式
B 吴镇与传董源《寒林重汀》
C 长宽比与绢之宽度
D 《墨竹谱》页面的尺寸与状况
E 存在中国与日本的「仿吴镇」作品
F 吴镇的印章
G 项元汴的印章
H 《墨竹谱》与《墨竹册》款印检验
后语:关于感知
参考书目
图片索引
· · · · · · (收起)
喜欢读"被遗忘的真迹"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被遗忘的真迹"的人也喜欢 · · · · · ·
被遗忘的真迹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过去六百多年来,文人画越来越强调干笔与线条性。
根据我几十年来的观察学习,小虎(她其实已经是老先生了)有着绝大多数国内同行缺乏的认真精神,她的判断可信合理。
> 更多书评 8篇
论坛 · · · · · ·
发现编辑上的一点错误 | 来自小隐 | 1 回应 | 2024-09-19 00:49:39 |
一个观点而已 | 来自豆友2159999 | 1 回应 | 2019-06-13 21:36:15 |
“书评”都收进目录里面,可怕啊 | 来自紫檀 | 1 回应 | 2013-05-10 15:22:4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2)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2011)9.0分 2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理想国 书香2012 (理想国imaginist)
- 若我窮苦,皆賴迷書 (豬貓虎六郎)
- 书海无涯 (佾云)
- 37°暖书单(二) (37°暖)
- 艺术理论(续) (山右一仁)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被遗忘的真迹的评论:
feed: rss 2.0
6 有用 远看泰山 2018-11-17 18:46:07
亚马逊评论里有位读者把这书烧了,真是大快人心
4 有用 霁月难逢 2018-06-26 12:19:37
廢話滿篇。不通書畫的人非要做鑑定 真是件可悲的事情。東西過眼太少 且以為藝術可以像科學研究一樣分析化驗。真偽只要有證據 完全可以就事論事 但不要扯一堆不著邊際的理論 言貴精。公認的鑑定大家 有誰去搬理論占半本書的?都是靠真正的眼力和悟性 這一點徐邦達先生就是最好的例證 雖然有些意見我也未必認同 但你看完他的書真是佩服和尊敬的。作者的這種所謂鑑定 讓人覺得既蠢而又無趣 難怪學術界不鳥她 。後章節所謂... 廢話滿篇。不通書畫的人非要做鑑定 真是件可悲的事情。東西過眼太少 且以為藝術可以像科學研究一樣分析化驗。真偽只要有證據 完全可以就事論事 但不要扯一堆不著邊際的理論 言貴精。公認的鑑定大家 有誰去搬理論占半本書的?都是靠真正的眼力和悟性 這一點徐邦達先生就是最好的例證 雖然有些意見我也未必認同 但你看完他的書真是佩服和尊敬的。作者的這種所謂鑑定 讓人覺得既蠢而又無趣 難怪學術界不鳥她 。後章節所謂的畫面分析暴露出作者對於繪畫的無經驗及嚴重無知 隨便什麼人不下功夫苦學就想來妄談繪畫技巧 何況是吳鎮倪瓚這種級別的 真是天方夜譚 純粹扯淡。 (展开)
1 有用 沈入忘🌟 2020-03-18 16:08:19
“我们说某种东西感动我们,某种东西是美的,是由于它的超越性。它是比自身更庞大,也比我们更庞大——在我们的心中生长,在第一次体验之后多年,仍一次又一次牵动我们。” 艺术不应因为其玄妙,就成为一件只能意会的事。在一定的基础上,它一定是可以被讲述归纳、被准确表达的,感谢作者在这一方面给我打开了一扇崭新的门。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一章以及最后的后语,这三部分都让我有了很多感触和领悟。(其他部分对于我来说有... “我们说某种东西感动我们,某种东西是美的,是由于它的超越性。它是比自身更庞大,也比我们更庞大——在我们的心中生长,在第一次体验之后多年,仍一次又一次牵动我们。” 艺术不应因为其玄妙,就成为一件只能意会的事。在一定的基础上,它一定是可以被讲述归纳、被准确表达的,感谢作者在这一方面给我打开了一扇崭新的门。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一章以及最后的后语,这三部分都让我有了很多感触和领悟。(其他部分对于我来说有些过于专业,暂时还不能完全理解) (展开)
1 有用 SSXY 2020-05-07 17:15:13
陆陆续续读了好久,终于看完。第一次读论文类书籍,对古画鉴定有了一定的了解。豆瓣电子书里的画分辨率太低,希望以后能有改进。
29 有用 已注萧 2013-11-07 18:24:08
一到五章都是废话,可直接从第六章开始看。徐小虎也真是敢说,人家各大博物馆把画借给她看,她来一句全是假的,啪啪啪打脸。不过越看越不靠谱,因为她忽略了一件事:「例外」。任何事都有例外,画家不可能永远画相同的东西,你说苔藓没有均匀沿着石块分布,也许吴镇画的时候喝了酒呢;你说树木没有按照习惯垂直排列而是东倒西歪,也许那是被人求画时的应付之作呢?说《洞庭鱼隐图》是假的,证据充分确凿,我还相信,说《风竹图》是... 一到五章都是废话,可直接从第六章开始看。徐小虎也真是敢说,人家各大博物馆把画借给她看,她来一句全是假的,啪啪啪打脸。不过越看越不靠谱,因为她忽略了一件事:「例外」。任何事都有例外,画家不可能永远画相同的东西,你说苔藓没有均匀沿着石块分布,也许吴镇画的时候喝了酒呢;你说树木没有按照习惯垂直排列而是东倒西歪,也许那是被人求画时的应付之作呢?说《洞庭鱼隐图》是假的,证据充分确凿,我还相信,说《风竹图》是假的,证据无力含混不清,还需要好好研究。 (展开)
0 有用 Hansen 2024-12-16 11:58:31 河南
这是一本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专业书。认定的吴镇真迹只有四副。 渔父意图,双桧图,中山图,竹石图。 后世的吴镇的作品很多是基于明代画家甲的作品的复制。
0 有用 开始吧 2024-12-03 23:58:29 北京
看晚了…真棒
0 有用 April's day 2024-11-27 07:36:52 广东
节目后立刻找来读,文如其人,认真反复观察作品,发现细微的差异,而不是依赖各类加持的收藏家,这也是极少数人能做到的简单事情
1 有用 阅微草堂 2024-11-16 21:10:13 江苏
就像我当年首次到故宫提画时,发现吴镇名下的《清江春晓》,在和另一幅《秋山图》对比相较之下,时代风格出现明显落差,让我惊觉这幅我的最爱或许并非吴镇真迹!多年的认知突然瓦解,让我回家后发烧病倒躺下三天,直到半年后才敢再次去提画(对这两幅传吴镇作品的断代,详见本书分晓)。但我个人认为,这种强烈的震撼与悲伤只是一时的,却能让人得到更大的惊喜与兴奋:几百年来无人探知的现象、没人想过的系统关系,忽然给找了出来... 就像我当年首次到故宫提画时,发现吴镇名下的《清江春晓》,在和另一幅《秋山图》对比相较之下,时代风格出现明显落差,让我惊觉这幅我的最爱或许并非吴镇真迹!多年的认知突然瓦解,让我回家后发烧病倒躺下三天,直到半年后才敢再次去提画(对这两幅传吴镇作品的断代,详见本书分晓)。但我个人认为,这种强烈的震撼与悲伤只是一时的,却能让人得到更大的惊喜与兴奋:几百年来无人探知的现象、没人想过的系统关系,忽然给找了出来,又或者受冷落几百年的大师真迹终于得以正名! (展开)
0 有用 吃冷面的小脚丫 2024-11-14 17:20:04 北京
浅读徐小虎老师《被遗忘的真迹》,对我而言真的是一件艰难的事情。 但因为近些年开始尝试书写历史影像考证的文字,所以很容易就能从字里行间中找到共鸣。她的文字给了我很多灵感,无论是学术性方法论的归纳与解构,还是叙事性的泰然自若娓娓道来,都让人获益匪浅。 这本书必定是带有争议性的。但勇敢的迈出一步,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总要比藏在古人论断背后怯懦的对后人指指点点要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