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与暴力的书评 (47)

小李匪盗 2010-01-12 11:06:46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版

拳打文明冲突,脚踢社群主义

拳打文明冲突,脚踢社群主义——评阿马蒂亚·森《身份与暴力》 李华芳 作为重拾经济学的伦理之维哲学功底深厚的经济学家,森这几年来一直关心“自由与正义”的话题,例如在早先的《惯于争鸣的印度人》一书中,他就论证争论传统对印度民主制度的正面影响,以及由民主趋正义...  (展开)
wenwen 2009-12-23 09:29:5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版

我们丰富的身份是如何被单一化的?

身份真的只有一种吗? 多年前我阅读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隐隐约约地发现某种学术不足。后来我听见某些官员在不同的场合慷慨陈词,把民族、国家、东方这样一些宏大词语锁在人们的身份上,言语之间,他们理所当然把亨廷顿的观点当成了不起的理论工具。实...  (展开)
长亭 2014-05-01 05:20:2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版

从前有个人叫小明

从前有个人叫小明。小明是个证券交易商,素食主义者,迷信星座,喜欢后摇滚,同性恋者,并且笃信上帝创造达尔文是为了检验信仰的坚定与否,还是个犹太人。 偶然一天,小明来到了一个叫豆瓣的网站。他迅速而又愉快地发现了豆瓣有个小组功能,于是加了一些小组,《金融业》...  (展开)
西西弗下山记 2010-02-12 19:07:06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版

自由优先于身份

自由优先于身份——评阿玛蒂亚.森《身份与暴力》 关于这本书的重要性,单从这些关键词就可以一目了然:社群主义、文明冲突、恐怖主义、全球化、原教旨主义、文化多元主义、文化决定论等等。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观点或思潮与当今世界持续不断的冲突与暴力密切相关。阿玛蒂亚.森在...  (展开)
水月孤桥 2010-11-13 15:55:52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版

单一身份的幻象—《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读后感

森,亚洲经济学界的代表人物,至今唯一一位曾经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亚洲人。一直以来致力于研究social choice theory(社会选择理论),这也是印度经济学家所擅长的领域。印度经济学家将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本国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经济学研究的独特风景。可以说,...  (展开)
稻草人 2011-07-11 18:42:12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版

标签是一种暴力

说实话,对于这本说的理解和我后知后觉的性格是如此相像:2年后,我才体会到这本书中观点的重要性和意义。于是,有了这篇迟到的读后感。 事情要从2010年十月我陪几个大学生第一次去拜/采访刘九龙。 采访结束后,在大学生们录完后,我做总结。 我就引用了书中的观点:艾滋感染...  (展开)
玥然纸上 2014-08-29 00:39:21

身份的单一认知,是暴力,也是懒惰

这本书的大致意思是: 每个人都有很多很多重身份,它可能是被动赋予的,可能是主动选择的。但是别人用什么身份来划分你,是无法选择的。而只认单一的身份划分,是一种暴力,也是人类社会引发暴力的一个导火索,对人群煽风点火的利器。 比如,一个在上海的新疆小伙子,除了体貌...  (展开)
等待戈多 2013-04-14 22:40:42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版

身份的陷阱——读阿马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想》有感

人类学家认为我们所有人类有着同一个祖先,人的冒险精神不但让我们学会使用工具,还让我们去开阔新的天地,从东非草原上走出来,我们昂首挺胸望向远方,自此我们分居各地少于联系,各自过着各自的生活,有自己的传统、信仰、首领和生活方式。文明发展,我们又重新联系起来,联...  (展开)
哲夫成城 2021-08-04 21:21:14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版

【转】葛四友|身份认同的宿命:冲突与暴力?——浅析森的《身份与暴力》

【作者简介】葛四友,男,1976年生,湖南临湘人。曾先后求学于浙江大学、武汉大学,2002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跟从何怀宏先生学习伦理学,毕业后任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后转入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任青年研究员(副教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  (展开)
30天修改一次 2013-05-02 10:05:33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版

以书为镜,可以明己。

以书为镜,可以明己。 一个人拥有多重的身份,身份之间有重合有交叉。当事情发生的时候,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看自己,才能对自己有更加清楚仔细的认识。这也是出于对自我多重身份的考虑。所谓立场、角度、身份、标签,差不多都有类似的意思,而认识到要换身份换角度去看待自己并...  (展开)
silentdog 2012-10-30 20:54:10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版

简单分析一下这本书的思路

仅仅泛读此书,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本书其实从某种角度可以理解为对贴标签这种行为的反对。 我们试着用维老爷子语义分析的角度入手,可以认为作者指出,身份这一词语包括着不同的外延范围。不能仅仅单一的被划分成“西方人”“东方人”,“好人”“坏人”等等。 因为...  (展开)
月下白桦 2017-07-02 11:25:47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版

单一身份的恶魔

一句话概括:单维的身份划分如何产生暴力。 读后感: “即使我们对历史进行一次随意审视,便会发现我们人类有一种不断地犯同一种错误的悲哀倾向。我们害怕与我们稍有差别的陌生人或其他人。当我们害怕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摆布别人。我们有随时可以被利用的情感系统,当这些...  (展开)
分析进路之家 2017-06-22 19:31:04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版

身份认同的宿命:冲突与暴力?

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对观念有着这样的看法:“经济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各种观念,其力量之大,出乎常人之意料。实际上,统治世界的不过就是这些观念而已。……既得利益之势力,往往被人夸大,实则远不如各种观念之潜移默化影响。……或早或晚,或好或坏,危险的不是既得利益...  (展开)
唐山 2011-04-10 07:40:4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版

破解命运的谎言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的这本小书已经看过三次,每次都令人感慨甚深,钦佩于作者的逻辑力量,他用常识为我们破解了生活中种种幻觉。 在我们生命中,总有命运的羁绊,但命运是实际存在的,还是虚假的?年龄越大的人,越倾向于命运的实有,比如曾国藩说过,不信命...  (展开)
上网冲浪学教授 2021-07-25 22:56:4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版

文化、身份与自由意志——评阿马蒂亚·森:《身份与暴力》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造成群体暴力的原因是多样的,而其中对自我和他者身份的认知错误是最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在该书中森指出,简单粗暴地文明/宗教身份划分,造成了单一的身份的幻象。在这种幻象的支配之下,人们受困于自身文化的“小盒”之中,把文明/宗教当作独立和彼此对立的事物,并由此导致...  (展开)
glassheart 2013-01-19 11:30:03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版

在理性与感性间回归人性,在理想与现实间守望真情——读《身份与暴力》有感

在理性与感性间回归人性,在理想与现实间守望真情 ——读《身份与暴力》有感 世事尘嚣,尤需心灵澄净。浮生一梦,姑且负重前行。 不论是新中国,还是古希腊,不论是耶稣基督,还是佛陀释迦,不论是《旧制度与大革命》所描述的法国,还是《飘》所描述的美国,都曾经历...  (展开)
Alopor 2012-02-27 23:13:04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版

由活熊取胆与种族屠杀所感二三事

brandps兄强烈推荐下,特别找了这个屋外狂风骤雨的冷夜,试做旁观者,了解贤者们的认知视角。 阅毕,不提内容所述例子,倒是很容易联想到几个地方,例如说,网上讨论颇为激烈的活熊取胆,无数人抱怨极尽不人道,的确是事实,但从另一个角度,为何被取胆的不是鸡鸭鹅或者...  (展开)
长安老农 2011-06-11 15:28:38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版

书评

第一个书评传不上去,估计说错话了。没心情再重写了。 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些身份起作用,把这些身份归类分析也许是个很有意思的是,我们有那些身份?父亲,丈夫,儿子,中国人,职员,佛教徒,异性恋者••••••  (展开)
我非衣 2010-10-09 18:30:54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版

身份社会与社会身份

无差别的社交网站导致无差别的喧嚣。当你的开心网好友里加满了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大学同学,还有你女朋友时,她就不需要去找你以前的老照片来比较。——老婆,我真的有瘦的时候。——当然,如果我们把这种无差别再扩大一线。想象一个叫约翰的家伙,他是个同性恋者,又是一个...  (展开)
<前页 1 2 3 后页> (共47条)

订阅身份与暴力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