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红旗下的书评 (108)

马掰掰 2017-02-18 18:58:01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版

老舍:“自绝于人民”的“人民艺术家”

投太平湖自尽,尸骨无存 1966年8月24日星期三(农历丙午年七月初九),是老舍书房硬木书桌上的单页年历最后停止翻动的日子。那天早晨,老舍从家里出发,行至太平湖投水自尽。当时老舍住在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这座房子是1949年他从美国回来后所购置的。老舍的...  (展开)
元宝 2011-09-25 06:45:29

老舍不“进步”的时候最成功

一本没写完的书,是老舍的不幸,也是老舍的幸。 老北京的风情、旗人的风俗、面子文化的精髓被老舍的一支妙笔写的如此自然、熨帖、俏皮,却又是一首浸到骨子里的挽歌。放眼现当代中国文学,再没有谁能把热闹中的哀伤,嬉笑中的悲凉写的如此毫不做作。钱钟书在某些方面可以与之...  (展开)
人间卧底 2014-09-27 21:07:11

《正红旗下》:多希望故事能讲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我最喜欢的老舍作品榜”中,这部未写完的作品一定排在前三名。可惜书未完,老舍已自沉太平湖。 看了一点《人有病,天知否》,得知老舍会单口相声,朗诵时的北京腔响亮又好听,还会唱大鼓,还特幽默。这么一个类似葛大爷般讨人喜欢的人物,还是个养花爱猫的男子……多有魅...  (展开)
马掰掰 2017-02-10 14:06:06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版

关于《正红旗下》的无奈终止(文/石兴泽)

曾经听人们议论:《正红旗下》是一部没有完成的伟大作品,老舍所以没有写完,是因为受到当时所谓“大写十三年”(即必须以新中国的社会现实为创作题材)的制约而中途放弃。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正红旗下》写的是清末社会,属于历史题材,与“大写十三年”的提倡相抵牾,受其...  (展开)
亢蒙 2009-01-13 19:22:36

未完成的遗憾

老舍先生的小说总是摆脱不了字里行间的一股忧愁,即便是调侃,也带有黑色的幽默味道。这本《正红旗下》,看得时候并不知道是残本,看到洋人牧师被请到富豪家里吃饭,却受到了冷落正感到高兴,文章却到这里戛然而止。这不得不让人觉得遗憾。这是一部很好看的小说,从“我”出生...  (展开)
艾字 2019-01-19 00:08:30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版

正红旗下的老舍

人生比作一场游戏的话,在不长不短几十年中,有一条主线,出生—童年—学生时期—开始工作—步入婚姻—生儿育女—壮年—老年—死亡(当然,这是一般人的线,这时代崇尚多元化,除了不可逆的环节之外,其余的都可以换),在主线之外,会开启很多的副本,一些副本完成的不错,一...  (展开)
GrennF 2020-01-21 00:42:20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版

徘徊于太平湖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老舍先生的遗作。更遗憾的是,未完成,残稿。 老舍先生,生于北京,满族人。曾远赴英国讲学,还曾翻译过英文版《金瓶梅》,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49年回国,66年去世。 老舍先生生于乱世,所见所闻皆为晚清到民国的历史。所以,先生的作品多为在那个历史转...  (展开)
2018-09-12 11:38:35

老舍的文字“哀而不伤,怒而不怨”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若要用八个字来形容老舍的文字,我觉得莫过于“哀而不伤,怒而不怨。” 老舍的文字不大钟情于大人物王侯将相,而是倾注于社会角落处的小人物,这些人在正史中不会有传记,即使偶有涉及也不过是用“某甲”一笔带过,若想看看他们的故事,听听他们的想法,或许老舍的文字是不二选...  (展开)
火车经过山下 2023-03-15 17:29:00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版

初啼即夭,此痛何如

呜呜呜呜呜老舍太好了!太好了可太好了!开斋前友人云《正红旗下》未完,未完之恨天高水长堪比红楼,吾虽深信,心里却不免一惊:区区七八万字就顶到人间绝响的高度,这得有多么惊世骇俗的气力哪!果然,第一筷进嘴,已经目眩神摇,直接展开“看一句,赞一句,看到了,赞到了”...  (展开)
momo 2022-12-31 19:32:57 作家出版社2018版

永远的人民艺术家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开篇第一个故事就是《正红旗下》。老舍先生真的太擅长描写各种小人物,让我阅读过程中不由得跟随文章怒上心头或是哈哈一笑。 封建社会的糟粕在书中真的展现的淋漓尽致。我知道旧社会吃人,封建思想害人。但究竟怎么吃人,又是怎么害人的呢?我不知道。 阅读...  (展开)
深夜洗碗工 2021-03-24 12:28:36

等级制度

最近很喜欢老舍。作为一个没落旗人的子孙,他目睹了满清同胞的堕落,所幸他没有沦落,身在其中给了他反思的机会,之后在官场的经历、在英国的经历都让他对满清的衰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他身上我既看到了传统中国人的谦卑,也看到了自我反省,最重要的是那种对深处苦难中的同...  (展开)
雨伞下的阳光 2017-05-03 20:19:31

梦一样轻,现实一样重

《正红旗下》不是我读的第一本老舍的书,却是最让人放不下的一本。当然,放不下一半因为它传奇的身世:作者还未写完就匆匆谢世,据传当年诺奖曾打算授予本书,正如书最后定大爷家那场没来得及开始的宴会——读者都知道的,一道道菜要流水样上上来,丰盛无比,却偏偏再也看不到...  (展开)
朱老六 2017-01-05 20:12:38

浸染入骨,静水流深

大清朝一副大厦将倾的颓势下,一群底群旗人的生活长卷。基色是灰暗的,氛围是沉重的,里里外外都透着一股子衰亡的气息,一句话:“大清国日薄西山了!” 唯一的亮色是刚刚出生的我,但也没有未来。当旗兵的父亲面对现实连梦都不敢做一个。大年三十儿,高龄媳妇生了儿子,奶水...  (展开)
群山 2012-05-07 17:37:59

庋架小品(五):正红旗下.小人物自述

此戋戋小册包含老舍先生两部小说。《正红旗下》大约写于一九六一年底至一九六二年,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未完成的长篇小说;而一九六二年正是学界所谓老舍创作的“空白年”,尝闻此书乃是其偷偷写的,也就是说“空白年”并非空白,此中大可一寻老舍先生的创作心路。《小人物...  (展开)
乱看书 2010-08-20 23:50:11

个人的第115本小说

因为是家中唯一的一个孩子,自小,我大概就很孤僻。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看闲书,虽然那时在我们那个小山沟里几乎没有闲书,能看的也就是长辈的旧课本之类《植物学》、《动物学》《历史》《语文》。。。 之后,偶尔会上县城去,把大人给的1毛钱饭钱省下,去看场电影,看看书店,时...  (展开)
In M of AoKong 2020-03-08 17:12:58

漫卷西风 知是世事最荒唐

手稿干净,如先生一样该是个整齐爽利人。没有钟书那么尖酸,京味儿字字句句吊起眼前一副红墙黄瓦瓦蓝一线天,敞亮敦厚带点劲头。穷苦旗人、落魄传统,北方的情趣和困境。这样的北京,这样的乱世进行时,以后无人能写。 老舍写人,从前从没觉得特别亮眼,后知后觉发现自己是看的...  (展开)
AYJ 2020-01-08 10:55:50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版

最难的是写出自我认同的真实

几乎一口气读完这部小说,中间几次忍不住发笑,虽不是正统北京人,但自小在北京长大,也见识过老北京人的言谈气派,和北方对各种繁琐礼节的讲究劲,书中情节自是多有触动记忆的片段。但恰是这些记忆,使笑中多少掺杂了苦涩——即使老舍先生似乎努力使笔下的文字显得轻松愉快,...  (展开)
猫二 2018-07-15 19:18:01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版

正红旗下还有什么

从初中的时候就听语文老师说过老舍的《正红旗下》这本书,当时还不懂书名是什么意思,后听老师解释是满人的编制名称。最近才终于把这本书看了。 这是一本自传体的小说,从作者自己小时候开始讲起,讲自己的家庭,小时候的事儿。自己的姑奶奶、大姐和父亲母亲。讲了许许多多旗人...  (展开)
桷无咎 2018-04-17 21:04:22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版

老北京人的生活

老舍,原名舒庆春,满族正红旗人,一生著作等身。拜基础教育课本所赐,我们大部分人都曾读过他的作品,比如《骆驼祥子》,《茶馆》。1968年,老舍先生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中以最高票数当选,但遗憾的是,1966年他就已经投湖自尽,所以此奖最终只好颁发给川端康成,中国人就这...  (展开)
周竹儿 2017-10-27 15:53:18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版

是了解老北京的好窗口

自从来北京上大学,就一直在北京,居然有23年了。 偶尔在喜马拉雅上听老舍的小说《离婚》,觉得好,就又听了《正红旗下》,听完了觉得不过瘾,特意找《正红旗下》的书来读。读完才发现,居然没有好好读过老舍。 一个在北京呆了23年的人,居然没读过老舍。 想想也不奇怪。从前在...  (展开)
<前页 1 2 3 4 5 6 后页> (共108条)

订阅正红旗下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