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
译者: 冯涛
出版年: 2007-3
页数: 281
定价: 21.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阿兰·德波顿文集(平装版)
ISBN: 9787532742080
内容简介 · · · · · ·
这本书不是教科书式的西方建筑史,也不是一本建筑的鉴赏手册或装潢指南。这本德波顿积数年之功著成的最新作品从一个极其独特的角度,审视了一个我们看似熟悉、其实颇为陌生的主题:物质的建筑与我们的幸福之间的关系。人为何需要建筑?为何某种美的建筑会令你愉悦?为何这种对于建筑美的认识又会改变?建筑与人的幸福之间到底有何关联?德波顿从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足以颠覆你日常的那些有关建筑的陈词滥调,会促使你从根本上改变对建筑、进而对人生和幸福的既定态度与追求。
作者简介 · · · · · ·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诉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身份的焦虑》(2004)。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幸福的建筑"试读 · · · · · ·
假如我们对建筑的外观根本无所谓的话倒真是省了心,可很不幸,我们事实上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美”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我们情绪的变化。当我们称赞一把椅子或是一幢房子“美”时,我们其实是在说我们喜欢这把椅子或这幢房子向我们暗示出来的那种生活方式。它具有一种吸引我们的“性情”:假如它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人的话,正是个我们喜欢的人。假如我们不论身处何处,是廉价的汽车旅..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也许只有当我们已经在自己的生活中烙上了无法抹去的印记,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一直到中年都壮志未酬或痛失爱人之后,建筑才会开始给予我们某些货真价实的影响,因为当我们说被一幢建筑“感动”时,也正是暗示一种由化身为建筑结构的高贵品质与我们明知存在的这一品质更悲哀、更广阔的现实之间的对比产生的一种苦乐参半的感情。我们因看到美而哽咽哭泣,是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它使我们体会到的这种幸福实在是例外。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建筑与“幸福” -
我们感觉一幢建筑不吸引人,也许只是因为我们不喜欢我们通过过它的外表模糊辨别出来的某种生物或者人所具有的那种气质——正如认为另一幢大楼很美只不过感受到了一种如果放在一个人身上我们会喜欢的性格。归根结底,我们在一间建筑作品中找寻的跟我们在一个朋友身上找寻的东西并无太大不同。我们认为美的事物正式我们所爱之人的翻版。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建筑与“幸福”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幸福的建筑"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幸福的建筑"的人也喜欢 · · · · · ·
幸福的建筑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幸福的建筑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5 条 )
-
Charles Rosen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p. 16 也许只有当我们已经在自己的生活中烙上了无法抹去的印记,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一直到中年都壮志未酬或痛失爱人之后,建筑才会开始给予我们某些货真价实的影响,因为当我们说被一幢建筑“感动”时,也正是暗示一种由化身为建筑结构的高贵品质与我们明知存在的这一品质更悲哀、更广阔的现实之间的对比产生的一种苦乐参半的感情。我们因看到美而哽咽哭泣,是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它使我们体会到的这种幸福实在是例外。 p. 86 ... (1回应)2012-10-20 21:21 5人喜欢
p. 16
也许只有当我们已经在自己的生活中烙上了无法抹去的印记,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一直到中年都壮志未酬或痛失爱人之后,建筑才会开始给予我们某些货真价实的影响,因为当我们说被一幢建筑“感动”时,也正是暗示一种由化身为建筑结构的高贵品质与我们明知存在的这一品质更悲哀、更广阔的现实之间的对比产生的一种苦乐参半的感情。我们因看到美而哽咽哭泣,是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它使我们体会到的这种幸福实在是例外。 引自 建筑与“幸福” p. 86
我们感觉一幢建筑不吸引人,也许只是因为我们不喜欢我们通过过它的外表模糊辨别出来的某种生物或者人所具有的那种气质——正如认为另一幢大楼很美只不过感受到了一种如果放在一个人身上我们会喜欢的性格。归根结底,我们在一间建筑作品中找寻的跟我们在一个朋友身上找寻的东西并无太大不同。我们认为美的事物正式我们所爱之人的翻版。 引自 建筑与“幸福” p. 150
或许在我们的生活最成问题的时候我们才最容易接受美的事物。我们最消沉的时刻反而为建筑和艺术提供了最佳的入口,因为正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对理想品质的渴望才最为强烈。 引自 建筑与“幸福” 1回应 2012-10-20 21:21 -
2012-8-5 01:31 “众多美的事物正是在跟痛苦的对话中获得它们价值的。” “也许只有当我们已经在自己的生活中烙上了无法抹去的印记...建筑才会开始给予我们某些货真价实的影响,因为当我们说到被一幢建筑“感动”时,也正是暗示一种由化身为建筑结构的高贵品质与我们明知存在这一品质的更悲哀、更广阔的现实之间的对比产生的一种苦乐参半的感情...我们因看到美而哽咽欲泣,是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它使我们体会到的这种幸福实在只...
2012-08-14 17:28 3人喜欢
2012-8-5 01:31 “众多美的事物正是在跟痛苦的对话中获得它们价值的。” “也许只有当我们已经在自己的生活中烙上了无法抹去的印记...建筑才会开始给予我们某些货真价实的影响,因为当我们说到被一幢建筑“感动”时,也正是暗示一种由化身为建筑结构的高贵品质与我们明知存在这一品质的更悲哀、更广阔的现实之间的对比产生的一种苦乐参半的感情...我们因看到美而哽咽欲泣,是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它使我们体会到的这种幸福实在只是例外。” 2012-8-7 00:59 “对我们而言,善于鉴别我们与其生活在一起的物品的意义自然就跟善于选择与我们朝夕与共的人的面孔一样重要。” “我们感觉一幢建筑不吸引人,也许只是因为我们不喜欢我们通过它的外表模糊辨别出来的某种生物或者人所具有的那种气质。归根结底,我们在一件建筑作品中找寻的跟我们在一个朋友身上找寻的东西并无太大不同。我们认为美的事物正是我们所爱之人的翻版。” “我们感觉到美也即意味着我们邂逅了一种我们对美好生活所持观念的物化和体现。” 2012-8-12 16:09 “我们称之为美的建筑都包含了一种我们缺乏的特质的浓缩形式。” ” 我们在心理意义上需要一个家就如同在肉体上一样迫切:需要它来补偿我们的脆弱。我们需要一个避难所以支持我们的精神状态,因为这个世界是如此异己。我们需要我们的房间使自己不致于偏离理想中的自我,并使那些重要、易于迷失的侧面生生不息。“ 秩序: “一种特定的建筑之伟大核心即在于高度的秩序感。 巴黎的这条大街之所以触动我们,是因为我们意识到它的特质跟通常那些丰富了我们生活的特质相比是何等不同。 对秩序的执着也就是对生命的执着。 建筑应该具有甘愿稍显乏味的信心与善意。 美存在于秩序与多变之间......只有在一幢跟混乱调情的建筑中我们才能真正领会我们是多么渴望井然的秩序。” 关于威尼斯总督宫的评价: “工程师的哲学公然违抗了建筑业曾经代表的一切...如果说威尼斯的总督宫配得上称为伟大的建筑...尤其在于,建筑师们自卫性地暗示,它的房顶满布雕塑,它的外立面在白,粉两色砖块的安排上精致优雅,而且整个建筑深思熟虑地遍布精细,精巧,精锐的拱顶——这种种细节在一位巴黎综合工科学校或是德雷斯顿工程学院的毕业生的设计中都绝无立足之地。伟大建筑的本质就在于那些在功能上并无必要的元素。” 这里配上我自己拍的图,摄于2012年6月,我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爱情圆寂之旅。 1. 圣马可广场一侧的旧行政宫,被斥为“沉闷无趣”的建筑典范:
2. 比肩圣马可大教堂,簇立在蔚蓝的亚德里亚海边的总督宫,“具有一种力图展现生动的秩序感的范型。”
2012-8-13 0:19 平衡 “如果说那些具有微妙的平衡感的建筑能够打动我们,正式因为它们代表了一种榜样:我们如何在我们性格中相互冲突的各个层面之间做出评判,以及我们如何进而能够立志在我们恼人的各种对立间创造出美来。” Oooooooo how I love this paragraph: “我曾在巴黎第二区的一个小旅馆度过一个夏天...经常在旅馆附近的一个小咖啡馆消磨时光...看起来好像每个人在一天中的某个时刻都会顺道过来坐坐...结果,我虽说孤身一人寄居巴黎,而且经常好几天都几乎不跟任何人讲一句话,却从未感觉到在其他城市经常会产生的疏离感...那个夏天,就像之前和之后的第无数人一样,我想象不出还有比永远在巴黎住下去更大的乐事了,就那么泡泡图书馆,遛遛大街,从安托万咖啡馆的一个边桌后头观察这个世界。” 此时此刻,正身处巴黎老城区享受迷人夏日时光的我,于是很能理解德波顿当年的心情,尤其是他在看到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1925年巴黎世博会上展示的巴黎市中心改造方案(Voisin Plan of Paris)时大吃一惊的感觉,就像在HEC上房地产管理课时,U&R的人在slides里提到这个方案,所有人都额手称庆:幸好这位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大师之一的发狂计划——“一度想系统地全部将迷人的老城区炸毁并代之以一个点缀着十八幢六十层高的十字形高楼的巨大花园,楼高将与蒙马特尔高度的低坡取齐”——最终没有被巴黎人民采纳。 来看一下这一美一丑之间的对比吧。第一张,勒大师的规划图;第2张,今日从巴黎圣母院可以眺望的实景。
2012-8-13 23:56 “不像我们自身的挫折和衰落,同样的情形 表现在建筑材料上却是不同寻常地优雅,原本的木,石,如今的水泥和木材,都会慢慢待上岁月的痕迹,愈发尊贵.....度假小屋那锈迹,水迹斑驳的外墙正是一个最为精雅的容器,其中怀抱的是人生无常的哲思.” 土地的承诺 “我们对脚下的土地负有义务,我们建造的房屋决不能劣于它们所取代的那片处女地。我们对小虫子和树木负有义务,我们用以覆盖了它们的建筑一定要成为最高等而且最睿智的种种幸福的承诺。”
回应 2012-08-14 17:28
-
the Witch (没有过不去的砍儿)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 摘录<原文开始></原文结束> 没有一个国家曾专有过或始终锁定于一种风格。争论的焦点就并非在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风格应该是什么,而是在于它能够表现什么。中国建筑或许应该是一种能够体现其所处时代与地域的某些最珍贵的价值观以及最高的雄心壮志的建筑。 建筑的意义: 弗洛伊德:只要具有爱任何美好事物的能力,不论它有多么脆弱,都是一种精神健康的证明。 当我们说道被一幢建筑“感动...2011-09-06 17:04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 摘录<原文开始></原文结束> 没有一个国家曾专有过或始终锁定于一种风格。争论的焦点就并非在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风格应该是什么,而是在于它能够表现什么。中国建筑或许应该是一种能够体现其所处时代与地域的某些最珍贵的价值观以及最高的雄心壮志的建筑。 建筑的意义: 弗洛伊德:只要具有爱任何美好事物的能力,不论它有多么脆弱,都是一种精神健康的证明。 当我们说道被一幢建筑“感动”时,也正是暗示一种由化身为建筑结构的高贵品质与我们明知存在的这一品质的更悲哀、更广阔的现实之间的对比产生的一种苦乐参半的感情。 我们应该建造什么样的建筑? 种种限制孕育了强烈的建筑地域特征。在特定的范围内,房子千篇一律全由某种特定的本地材料筑成。 我们感觉到美也即意味着我们邂逅了一种我们队美好生活所持观念的物化和体现。 会讲话的建筑: 归根结底,我们在一件建筑作品中寻找的跟我们在一个朋友身上寻找的东西并无太大不同。我们认为美的事物正是我们所爱之人的翻版。 1937年巴黎博览会的德国馆,采用的是最典型的力量的视觉隐喻:高、大以及阴影表达出来某种威胁、好斗和挑衅的感觉,咄咄逼人。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设计的德国馆则采用了一种截然不同的三位一体的隐喻:水平暗示平静,轻盈隐喻亲切,而透明则唤起民主。 我们在看到建筑或家具时似乎总不免将其与历史及我们个人的环境联系起来;结果,建筑与装饰的各种风格对我们而言就变成了对我们曾经经历过的某些时刻以及某些地点的情感纪念。 正如洗衣粉或一杯茶的气味可以释放出整个童年,整个的文化也能从几根线条的角度中一跃而出。 “关联”也有麻烦的一面,即其武断性,它会导致我们队一个物品或一幢建筑妄下断语,而并不关乎其本身特别的建筑优缺点。 我们对美的感觉与我们对美好生活之本质的理解是纠缠在一起的。 称赞一幢绵竹或一种设计时美的,也就是将其认作了一种对我们的繁荣昌盛至关重要的价值的再现,它通过物质的媒介将我们个人的理想体现了出来。 理想的家: 记忆 我们需要我们的房间使我们不致偏离我们理想的自我并使我们那些重要的、易于迷失的侧面生生不息。 神学家们对建筑的认识在现在听来匪夷所思。他们认为,美丽的建筑具有提升我们道德和精神的力量。他们相信,优雅的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推动我们接近完美。 环绕我们的材料会向我们说起我们自己怀抱的那些最高的理想。在这样的场景中,我们就能接近一种诚实又丰富有生机的精神状况。我们会觉得内心得到了解放。我们终于能够——在一种深刻意义上讲——回家了。 跟我们这些理想主义的先辈们相反,我们更乐意以我们对现实的兴趣而自傲。我们推崇它们是因为它们向我们揭示了我们是谁,而非我们希望是谁。 理想 Frederic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理想化艺术之中的尽善尽美可以成为我们灵感的源泉,但我们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沉溺于自身的缺陷中时,我们能够求助于它。 所有成功的理想化作品,反映的并非其作者的众多弱点,而是帮助其既有天赋又有瑕疵的主人朝她的个性中最高贵的那些侧面发展。 艺术能指导我们行动这一观念中并无任何值得被爱的东西,只要它向我们指出的方向有价值就行。艺术应该努力促使我们向善。 我们寻求的,在最深刻的层次上讲,是在内心去模仿那些通过它们的没打动了我们的物品和处所,而非在物质占有它们。 理想为何会变 市民会希望逃离日常规范和按部就班那简直令人窒息的束缚——因而就会转向现实主义艺术以解精神之渴并重新体验那些稍纵即逝的强烈情感。 我们几乎一致处于不平衡的危险状态中,无法在极端中寻得中庸,无法把握住人生中相对的重大极点——厌倦与激情、理智与理想、单纯与复杂、安全与危险、朴素与奢侈——间的黄金分割点。 接大多数发达国家中的生活已经变得秩序井然、物质丰富、谨小慎微、按部就班,以至于人么你的向往转到了另外的方向:转向天然和朴拙,向往粗糙和真诚。 他们之所以在他们的艺术中爱上了自然石因为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跟自然脱节了。 他们在其粗野的外表和危险中找到了一种大受欢迎的特质,正可以舒解他们日益增长的过于文明化的家居生活的过分精致和文雅。 人们是因为欠缺了什么才认为一样物品是美的,并进而对他们确实的东西的性质寄予理解,哪怕我们根本无法认同他们的选择。 风格的多样化是我们内在需要的多样化的自然结果。不论是表现刺激还是安静,是表现庄严还是舒适的风格都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因为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围绕这些根本性的几点运转的。 既然我们不平衡的方式不断在变,我们也就注定会不断地受到全新的趣味谱系的吸引,受到我们将认为是没的全新风格的吸引,而我们之所以认为这些风格是没的,就是基于它们将women你内心深处那些尚处在阴影中的憧憬以一种浓缩形式体现出来。 建筑的美德 秩序 几何不就是“纯粹”的乐趣吗? 不论你对大自然的解读如何多愁善感,它事实上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秩序的对立面。 对秩序的执着也就是对生命的执着。(不断修理,建造秩序) 秩序井然的建筑可以赋予我们一种感觉,即我们已经驯服了那些我们原本受其辖制的不可预测性,并在一种象征意义上感觉我们您已经掌握了那颇令我们烦扰的位置的未来。 一个志在与众不同的建筑师最终可能会像一个想象力过于丰富的飞行员或医生一样麻烦。原创性虽然非常重要,但谨慎和坚持程序却是更为重要的没得。 最使我们受益的建筑师可能是胸怀慷慨地将对天才的追求搁在一旁,全心为我们装备优雅却无原创性可言的匣子的那些人。 透过秩序的面纱必须有非秩序的闪光。 美存在于秩序与多变之间。正如离开了危险印象的背景我们就不会欣赏安全的魅力一样,只有在一幢跟混乱调情的建筑中我们才能真正领会我们是多么渴望井然的秩序。 平衡 具有微妙的平衡感的建筑能够打动我们,正是因为它们代表了一种榜样:women您如何在我们性格中相互冲突的哥哥层面之间做出评判,以及我们如何进而能够立志在women那恼人的各种对立间创造出美来。 优雅 那些比我们更强大的事物身上就蕴藏着美。 当一件建筑作品在完成其地勘的只能时不但体现出力度,而且表现出优美和经济,当它谦逊地并不是图因其客服的困难而引起关注时,它就具有了这种优雅的品质。 对于那些我们不需多大努力仅凭直觉就认识到应该显得非常繁复,而实际上却异常简洁的建筑,我们自然称赞不已。 协调 对于一幢建筑而言,能够反映出它的文化背景应该像能适应气象背景一样成为它的中心任务。 特色建筑,无力将其自身转化、融合进现代的现实中,未能找到某种途径将其旧有的魅力植入新的表现方式。 建筑师可以自由地选择当地精神中那些他乐于相信的侧面予以表现。 一幢恰当地符合语境逻辑的建筑就背限定为能够体现出其所处时代与地域所拥有的最值得称羡的价值观与最高雄心的建筑作品——一幢可当做现实可行的理想之体现的建筑。 日本美学长期以来对空寂与素朴的推崇。日本传统上对有缺憾的材质的喜爱。 传统建筑风格成功的现代再阐释,向我们现实出我们如何才能超越时代和疆域,在继承我们先辈的地域传统的前提下融入现代与世界。 自知之明 增添了商店和办公楼的同时也未原本惰性十足的住宅区增添了某种兴奋的刺激。即便是跟商店最不经意的接触也会为我们注入一种我们并不总能靠自我创造出来的活力。(批判柯布“城市分区”) 设计就意味着强迫自己忘却我们确信已然知道的事实,而去耐心地剥离出隐藏在我们这些习惯性思维方式背后的心理机制,并充分认可其神秘性,承认在日常事务背后的复杂性。 建筑师忘记了对人类精神的怪癖给予足够的尊重,他们任由自己被“我们可能成为什么样子”这种过于简单化的想象牵着鼻子走,而不去顾及“我们原本是什么样子”这一错综复杂的事实。 在建筑领域中,正如在众多的其他领域,我们总是力求为我们的困境寻找出路,结果却总是堕入陈腐的老套。我们根本就没能领会我们为什么痛苦,同时却徒劳地想抓住幸福的根源。 我们称之为美的那些所在正是由极少数的建筑师满怀谦卑,充分地质疑与审视自己意欲将其对于快乐稍纵即逝的理解转化为具有逻辑性的规划的热网与执拗之后创造出来的作品——这种综合之后的结果使他们创造出的环境能够满足我们那些从未明确意识到的需要。 土地的承诺 我们的视觉和情感功能实际上不断地需要外界的引导,以帮助它们决定它们应该注意什么、欣赏什么。“文化”这个词儿时迎来称呼帮助我们确定在众多感受中我们该选择、珍视哪些感受的那种力量的。 访谈 坏的建筑归根结底不但是失败的设计,亦是心理的失败。 我们只有在把这个地球糟蹋的差不多了的时候,我们才开始变得对森林如此地依依难舍。
回应 2011-09-06 17:04 -
P1 “美”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我们情绪的变化。 我们极易受到从我们周遭的环境中散发出来的那些电码般隐含信息的影响。 P2 建筑只是向我们暗示出某种情绪,我们的内心如果太过纷扰的话就可能对其视而不见。 P3 别的国家的建筑中最有吸引力的却正是区别于它的邻国的那些东西。(例如中国的庭院与欧洲的花园设计风格截然不同) P5 “美”的感受是个标志,它意味着我们邂逅了一种能够体现我们理想中的优质生活的物质表现。 P4 这幢...
2011-12-21 22:53 1人喜欢
P1 “美”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我们情绪的变化。 我们极易受到从我们周遭的环境中散发出来的那些电码般隐含信息的影响。 P2 建筑只是向我们暗示出某种情绪,我们的内心如果太过纷扰的话就可能对其视而不见。 P3 别的国家的建筑中最有吸引力的却正是区别于它的邻国的那些东西。(例如中国的庭院与欧洲的花园设计风格截然不同) P5 “美”的感受是个标志,它意味着我们邂逅了一种能够体现我们理想中的优质生活的物质表现。 P4 这幢房子已然成长为一位颇有见识的见证人。它参与过最初的郞情妾意,眼看着家族作业的完成,它观察过刚刚出院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它曾被深更半夜厨房里的秘密会谈吵醒。它经历过冬日的傍晚,那时它的窗户冷得就象是盛冻豌豆的袋子,也经受过仲夏的黄昏,那时它的砖墙得承受宛若新出炉面包的热度。 它不仅是个物质的而且是个精神上的庇护所。它一直是个身份的卫护士。多少年来,它的主人去了又来,他们在房子里兜过一圈之后就会想起他们原本是谁。底层的石板诉说着安祥和岁月的雍容,而厨房的碗橱则提供了沉着淡定的秩序与纪律的样板。 P6 一个丑陋的房间几乎能使任何一种针对生活的不完满而生的散漫疑虑固定成型,而一套光照充足、铺着蜜色石灰石地砖的一居室则能为我们心中的不论何等期望都加增信心。 对建筑之意义的信仰基于环境的改变会导致我们自身的改变这一种观念,不论是好是坏-----以及建筑就是为了向我们生动地展示出我们理想的状态可以是什么样子的这样一种确信。 P8 我们之所以能对大部分环境视而不见,正是为了避免不断引发的苦恼,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远离潮湿的污迹和开裂的天花板,不可能远离破碎的城市和锈迹斑斑的船坞。我们无法不加选择地对那些我们无力加以改善的环境保持敏感--------结果只能睁一眼闭一眼。 与其说源自对美的漠然,毋宁说是为了躲避假如我们直面美的太多缺失所必然产生的悲哀。 P16 当我们说到被一幢建筑“感动”时,也正是暗示一种由化身为建筑结构的高贵品质与我们明知存在这一品质的更悲哀、更广阔的现实之间的对比产生的一种苦乐参半的感情。我们因看到美而哽咽欲泣,是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它使我们体会到的这种幸福实在只是例外。 P19 众多美的事物正是在跟痛苦的对话中获得它们价值的。 P20 幸福也许经常具有一种朴素无华、反英雄主义的特质,它可能就隐身于在旧地板上跑过或晨光倾泻在一面灰泥墙上的那一刻-----那些平淡无奇、稍纵即逝的美的场景之所以能打动我们,正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了它们上演的背景是多么灰暗。 P43 卡尔说:将有用的、实际的、功能性的转化为美的,这就是建筑的职责所在。 乔治则说:建筑之区别于单纯的造房子,就在于它的装饰性。 伟大建筑的本质就在于那些功能上并无必要的元素。 P58 在面对几乎任何一幢建筑时,我人不但要求它起到一定的作用,还要求它呈现出一定的外观,要求它有助于满足某种特定的情境。 我们会希望它将我们与过去联系起来或者成为未来的一种符号。 我们希望它们能对我们讲话-----只要是我们认为重要,需要被提醒的不论什么话。 P92 当建筑开口向我们讲话时,它们还通过“引用”这种方式----亦即,通过指涉触发我们对先前已经见过的与其相似或作为其原型的建筑的回忆。它们是通过提示我们的联想达到交流目的的。 建筑与装饰的各种风格对我们而言就变成了对我们曾经历过的某些时刻以及某些地点的情感纪念。 P121 建筑能够勾留住我们那些转瞬即逝、胆小羞怯的念想,将其放大、巩固,并因此使我们得以永久地通达那些除此之外我们只能意外、只能偶尔体验到的一系列情感肌理。 我们以“家”呼之的可以是任何一个地方,只要它能成功地使我们更加牢靠地亲近到那些被更广大的世界所忽略,或我们心烦意乱、犹豫不决的自我无力把握的重要事实。 建筑正如写作,都是为了把那些对我们真正有意义的东西记录下来。 P124 只有在我们自身最真实的部分就是极端利已的情况下,我们才会真正因为想炫耀而去创造我们的家。相反,在其最真实的意义上,建筑的冲动是对交流与纪念的向往联系在一起的,那是一种经由一种记录而非文字向世界宣称我们是谁的向往,使用实物、颜色和砖块的语言:是一种让别人知道我们是谁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醒我们自己不要忘记的渴望。 P135 他们的艺术和建筑的目的并非想提醒我们生活原本的模样,而是在我们眼前展现其理想的状态,从而促使我们哪怕稍稍地朝践行和德行跨进一步。那些雕塑和建筑物是想助我们将我们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为了使我们对最高的渴望铭记不忘。 P138 我们放弃的事实上并非理想本身,而是主要的理想化作品所一度尊崇的那些特定的价值观。 P150 看到一样美丽事物自然的反应就是想买下它,我们真正想的可能并非拥有我们觉得美丽的东西,而是想永久占有它所代表的那些内在品质。 P155 我们之所以会被某物吸引,以美称之,是因为我们察觉到它包含了可以体现某些品质的浓缩形式,而这些品质正是我们个人或更宽泛地讲我们的社会所缺乏的。 P164 人们是因为欠缺了什么才认为一样物品是美的,并进而对他们缺失的东西的性质寄予理解,哪怕我们根本无法认同他们的选择。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城市的人喜欢去农家乐,看田园风光,而当YY听到去西藏纯是看自然风光,毫无吸引力,只因她从小就在农村长大,这些已看够了。 P166 有多少种幸福观,就有多少种美。 P177 一种特定的建筑之伟大的核心即在于高度的秩序感。 为了一种更高的、集体的计划放弃个体自由的好处,因为对整体做出了贡献,每一个组成部分也由此变得更加伟大。 家族生活中多的是气恼和争执,体现在建筑上,则是大街上的各种建筑元素根本不注意与左邻右舍保持和谐,反而一心只想着大嚷大叫地吸引注意,就像那些嫉妒而且怒气冲冲的情人。-----例子,巴黎的一条整洁的大街
回应 2011-12-21 22:53
-
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不论是一草一木,还是钢筋建筑,都在不约而同地,以它们特有的方式记录着岁月与人的故事,让过去不会过去。 这幢房子已然成长为一位颇有见识的见证人。它参与过最初的郎情妾意,眼看着家庭作业的完成,它观察过刚刚出院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它曾被深更半夜厨房里的秘密会谈吵醒。它经历过冬日的傍晚,那时它的窗户冷得就像是盛冻豌豆的袋子,也经受过仲夏的黄昏,那时它的砖墙得承受宛若新...
2020-12-21 18:36
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不论是一草一木,还是钢筋建筑,都在不约而同地,以它们特有的方式记录着岁月与人的故事,让过去不会过去。
这幢房子已然成长为一位颇有见识的见证人。它参与过最初的郎情妾意,眼看着家庭作业的完成,它观察过刚刚出院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它曾被深更半夜厨房里的秘密会谈吵醒。它经历过冬日的傍晚,那时它的窗户冷得就像是盛冻豌豆的袋子,也经受过仲夏的黄昏,那时它的砖墙得承受宛若新出炉面包的热度。 它不仅是个物质的而且是个精神上的庇护所。它一直是个身份的卫护士。多少年来,它的主人去了又来,他们在房子里兜过一围之后就会想起他们原本是谁。底层的石板诉说着安详和岁月的雍容,而厨房的碗橱则提供了沉着淡定的秩序与纪律的样板。餐桌,蒙着印有大棵毛茛图案的光滑桌布,则像是一阵顽皮心态的爆发,不过近旁板着脸的水泥墙面又将其中和了一下。沿看楼梯,那些小小的静物鸡蛋和柠檬又将你的注意力引向日常事物的复杂和优美。窗下的壁架上,一个插着矢车菊的玻璃花瓶能帮你有效地抵制沮丧的压力。楼上的一个狭窄的空房给你留出孵化新希望的空间,透过天窗你可以望见流云迅速地越过起重机和烟囱帽。 虽说这幢房子对住户的很多苦难束手无策,可它的每个房间却都见证了建筑所能带来的独一无二的幸福。 引自第2页 回应 2020-12-21 18:36 -
Jing (仙道波紋over drive!)
——序言—— 当我们称赞一把椅子或是一幢房子“美”时,我们其实是在说我们喜欢这把椅子或这幢房子向我们暗示出来的那种生活方式。 一、建筑的意义 我们之所以能对大部分环境视而不见,正是为了避免不断引发的苦恼,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远离潮湿的污迹和开裂的天花板,不可能远离支离破碎的城市和锈迹斑斑的船坞。我们无法不加选择地对那些我们无力加以改善的环境保持敏感——结果只能睁一眼闭一眼。如果响应斯多葛哲学家或日内...2020-12-11 12:02
——序言——
当我们称赞一把椅子或是一幢房子“美”时,我们其实是在说我们喜欢这把椅子或这幢房子向我们暗示出来的那种生活方式。 引自第1页 一、建筑的意义
我们之所以能对大部分环境视而不见,正是为了避免不断引发的苦恼,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远离潮湿的污迹和开裂的天花板,不可能远离支离破碎的城市和锈迹斑斑的船坞。我们无法不加选择地对那些我们无力加以改善的环境保持敏感——结果只能睁一眼闭一眼。如果响应斯多葛哲学家或日内瓦湖畔的圣伯尔纳的态度,我们就会发现自己会认同,从根本上而言,一幢建筑到底是什么尊容,天花板上有什么东西或者墙壁上刷的是什么漆,实在没什么大不了——这种超然的表白与其说源自对美的漠然,毋宁说是为了躲避假如我们直面美的太多缺失所必然产生的悲哀。 引自第8页 也许只有当我们已经在自己的生活中烙上了无法抹去的印记,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一直到中年都壮志未酬或痛失爱人之后,建筑才会开始给予我们某些货真价实的影响,因为当我们说被一幢建筑“感动”时,也正是暗示一种由化身为建筑结构的高贵品质与我们明知存在的这一品质更悲哀、更广阔的现实之间的对比产生的一种苦乐参半的感情。我们因看到美而哽咽哭泣,是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它使我们体会到的这种幸福实在是例外。 引自第16页 众多美的事物正是在跟痛苦的对话中获得它们的价值的。 引自第19页 二、我们应建造何种风格的建筑?
如果工程学无法告诉我们,我们的房子应该是什么样子,在一个多元化、权威缺失的世界里,先例和传统也同样无法做到,我们可以自由地追求所有的风格也就成为必然。我们应该承认,到底什么才是美的问题既不可能有确定答案,这甚至是个反民主的问题,应该羞于提及。 引自第68页 任何一种经过设计的物品都会透露出它所支持的心理以及道德态度的印记。 引自第68页 三、会讲话的建筑
经过伦敦埃塞克斯路上的卡尔顿影院时,我们可能会注意到它的窗户具有某种怪异的埃及风味。这个描述建筑风格的术语之所以涌上心头是因为在过去的某一时刻——也许就是某个我们边吃晚餐边观看一部有关古埃及的记录片的夜晚——我们的眼睛留意到了卡纳克、卢克索以及菲莱岛许多通往神庙的塔门的角度。如今我们能重拾那半已忘却的细节,并将其用以限定城市里的一扇窗的这一关联过程,正好证明了我们的潜意识能够掌控并能自由关联那些我们有意识的自我也许完全无法胜任的信息。 引自第93页 不过因为司汤达敏锐地认识到我们对幸福的要求的复杂性,他聪明地避免对美的类型做出任何的定义。毕竟,有的人可能认为虚荣与亲切同样迷人,或者挑衅与尊重一样有趣。司汤达通过使用“幸福”这个极富包容性的词汇,涵盖了人类追求的目标的宽广范畴。因为理解了人类不论是在视觉趣味还是伦理观上都各不相同,他才这样说:“有多少种幸福观,就有多少种美。” 引自第100页 四、理想的家
我们对家的热爱反过来亦是承认我们的个性决非自我决定的。我们在心理意义上需要一个家就如同在肉体上一样迫切:需要它来补偿我们的脆弱。我们需要一个避难所以支持我们的精神状态,因为这个世界是如此异己。我们需要我们的房间使我们不致偏离我们理想的自我并使我们那些重要的、易于迷失的侧面生生不息。 引自第104页 无需崇拜任何神祗,一个家就能帮助我们怀想起我们真正的自我,其作用并不逊于一座清真寺或是小教堂。 引自第119页 跟我们这些理想主义的先辈相反,我们更乐意以我们对现实的兴趣而自傲。我们珍视的恰恰是那些将玫瑰色的理想抛诸脑后,并能忠实地适合我们现实环境的艺术作品。我们推崇它们是因为它们向我们揭示了我们是谁,而非我们希望是谁。 引自第134页 在人文艺术的理想化影响之下建造的建筑也可以被视作一种宣传形式。这是个挺让人警觉的词,因为我们倾向于认为高级艺术应该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纯粹因其本身的原因受到赞美。 引自第143页 从这个角度说来,我们如果聪明的话就该不再强求将宣传的意图一股脑根除这个不可能的目标,转而尽力使我们周围充满可敬的正面例子。艺术能指导我们行动这一观念中并无任何值得悲哀的东西,只要它向我们指出的方向有价值就行。理想主义的传统理论家们在坚决主张艺术应该努力促成行动的产生方面坦率得令我们一新耳目——更重要的是,艺术应该努力促使我们向善。 引自第145页 此人的伤感向我们指明了一项附带性的要求。或许在我们的生活最成问题的时候,我们才最容易接受美的事物。我们最消沉的时刻反而为建筑和艺术提供了最佳的入口,因为正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对理想品质的渴望才最为强烈。面对一间阳光洒满混凝土与木头构成的广阔空间的洁净空房间,最易受到感动的并非极有条理、一丝不乱的心灵,渴望生活在由罗伯特·亚当设计的市政厅天花板底下的也不会是个满怀信心、把一切事务整理得有条不紊之人,这样一个人可能连一滴眼泪都不会为之倾洒。 引自第150页 虽说看到一样美丽事物自然的反应就是想买下它,我们真正想的可能并非拥有我们觉得美丽的东西,而是想永久占有它所代表的那些内在品质。 引自第150页 沃林格的理论中最令人信服的一面——亦可完全应用于建筑作品——是他对一个社会为什么会从忠实于一种美学范式转而信奉另一种的解释。他认为,关键的原因在于这个社会缺乏什么样的价值诉求,因为一个社会本身欠缺什么,它就会喜爱能体现这种价值的艺术。抽象艺术因为饱含和谐、平静和节奏,自然主要会吸引渴望宁静的社会——那些法律和秩序失序、意识形态不稳而且因道德和精神混乱加剧了人身不安全感的社会。处在这样喧嚣的背景之下(在二十世纪美国的众多大城市以及长期遭受民族内部自相残杀之害的新几内亚村庄中就弥漫着这种气氛),居民会体验到沃林格称作的“对宁静的强烈诉求”,因此他们就会求助于抽象艺术,转向编结出抽象图案的篮筐或南曼哈顿地区的极简主义画廊。 引自第153页 我们先天的不平衡又因实际的需要变本加厉。我们的工作不断地只要求我们非常单一的某种才能,导致我们越来越无法成就丰满的个性,以致于我们会怀疑(经常是在某个暮色四合的星期天的傍晚)我们大部分的个性与理想都已付诸东流。结果这个社会中多的是各种缺乏平衡的族群,每个族群都渴望满足其特别的精神缺憾,我们经常出现的对于到底什么是美的激烈争论的背景即由此成型。 引自第156页 1776年,瑞士画家卡斯帕·沃尔夫画了幅画,表现的是一群登山者面对高踞在瑞士伯尔尼阿尔卑斯山上的巨大的劳特拉尔冰河在休憩。有两位登山者坐在一块岩石顶端,仰头凝望着面前陷落的巨大的冰隙。他们穿的长袜,戴的帽子的形状,他们高贵的派头以及雅致的雨伞在在证明他们的贵族身份。而在他们底下,在画布的左下方,对壮观的景色浑不在意的是一个山里的向导,握着一根很长的手杖,穿着件粗糙的长外套,戴一顶农民帽。这幅画正是一个绝佳的个案,可用以研究不同的精神不平衡可能导致怎样对立的美之观念。 引自第160页 卡斯帕·沃尔夫,《劳特拉尔冰河》,1776掌握了不同趣味背后的心理原因或许并不能改变我们对什么是美的感觉,不过却能使我们免于对我们不喜欢的东西持一种简单的怀疑态度。我们知道该立刻问一句,人们是因为欠缺了什么才认为一样物品是美的,并进而对他们缺失的东西的性质寄予理解,哪怕我们根本无法认同他们的选择。 引自第164页 我们称之为美的建筑都包含了一种我们缺乏的特质的浓缩形式。 引自第165页 很多人并不能选择其住所的样貌,很多outsider视作美丽的建筑形式可能只是一种当地演变的习惯,其中涵盖了气候、民俗、经济水平、生活习惯、物产等等影响要素,并被当地人视作平常。
既然我们不平衡的方式不断在变,我们也就注定会不断地受到全新的趣味谱系的吸引,受到我们将认为是美的全新风格的吸引,而我们之所以认为这些风格是美的,就是基于它们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尚处在阴影中的憧憬以一种浓缩形式体现了出来。 引自第167页 五、建筑的美德
要想使建筑立面显得复杂多变,最显而易见的方式就是对门、窗进行多变的处理。不过,通过交错使用砖头、石灰石、大理石、锈迹斑斑的黄铜、木头和水泥以及那些看似粗糙、未开化的材料同样亦能达到一种令人愉悦的多变效果,每种材料都似乎能激发起我们一点质朴、野性的感受。当在这些生机勃勃的材料之上施之以秩序后,就极有可能产生出美来:好比激情结盟了逻辑。正如诺瓦利斯所言:“在一件艺术作品中,透过秩序的面纱必须有非秩序在闪光。” 引自第188页 这些建筑作品雄辩地证明了那句古代箴言的真确:美存在于秩序与多变之间。正如离开了危险印象的背景我们就不会欣赏安全的魅力一样,只有在一幢跟混乱调情的建筑中我们才能真正领会我们是多么渴望井然的秩序。 引自第193页 我们可以说建筑没有任何一部分天生就是丑陋的;它只不过放错了位置或做错了大小,而美正是各部分和谐一致的产物。 引自第221页 结果是,东京和别的地方的一些民用建筑与日本伟大的传统建筑作品的内在抱负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协和共鸣。 日本这个民族建筑的美德——简单、有效、谦逊、优雅——在几幢乍一看跟历史毫无联系的建筑中得到了再现。只有经过细心查考,你才会意识到一种几乎跟古代房屋完全一致的感性气质,而这种气质却是完全在现代材料中体现出来的。 引自第234页 不像我们自身的挫折和衰落,同样的情形表现在建筑材料上却是不同寻常地优雅,原本的木、石,如今的水泥和木材,都会慢慢地带上岁月的痕迹,愈发尊贵。它们不会像玻璃那样歇斯底里地粉碎,不像纸张那样容易撕毁,而是带着一种忧郁、高贵的气质慢慢失去亮色。度假小屋那锈迹、水迹斑驳的外墙正是一个最为精雅的容器,其中怀抱的是人生无常的哲思。 引自第239页 这些住宅知道如何使自身适应现代荷兰的现实,同时又毫不声张地保持着它们的世系与血统。它们看似重造了典型的荷兰民居,却成功地既未屈从于怀旧,又绝没有忘本。 引自第242页 而且,由于要理解我们的需要并将其转化为毫不含混的建筑语汇本身即存在难度,由此造成的疏忽也在所难免。当一个房间明暗适宜,一架楼梯上下方便时,要赏识它们的好处自是不难,可要将这种舒适的直觉感受转化为一种探求其之所以舒适的逻辑的理解那就实属不易了。设计就意味着强迫自己忘却我们确信已然知道的事实,而去耐心地剥离出隐藏在我们这些习惯性思维方式背后的心理机制,并充分认可其神秘性,承认在诸如关灯或开水龙头这样的日常事务背后那令人目瞪口呆的复杂性。 引自第251页 不过,所有这些不适感归根结底也没什么玄妙的,不过是环境没有成功地与我们的感情形成共鸣,是由于建筑师忘记了对人类精神的怪癖给予足够的尊重,他们任由自己被“我们可能成为什么样子”这种过于简单化的想象牵着鼻子走,而不去顾及“我们原本是什么样子”这一错综复杂的事实。 引自第253页 六、土地的承诺
我们对脚下的土地负有义务,我们建造的房屋决不能劣于它们所取代的那片处女地。我们对小虫子和树木负有义务,我们用以覆盖了它们的建筑一定要成为最高等而且最睿智的种种幸福的许诺。 引自第272页 回应 2020-12-11 12:02 -
首先,我们很易于将一件物品解读为一个人或动物的形象。一块石头可以没有腿、眼、耳或几乎任何可以跟生物有关联的特征;但它只需哪怕一丁点母亲的大腿或婴儿的脸颊的暗示、我们就会开始将其解读为一个人。 其次,我们喜欢抽象雕塑以及再而广之喜欢桌子和柱子的原因,归根结底跟我们崇尚具象场景的原因相去并不遥远。只要它们成功的唤起在我们看来最有吸引力,最重要的人类以及动物的特质,我们就会一视同仁的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
2020-11-23 15:02
论坛 · · · · · ·
翻译的太差 | 来自de-stijl | 26 回应 | 2018-06-06 |
翻译看的好累,经常看懵 | 来自lilian | 3 回应 | 2018-02-25 |
这世界上有三种翻译 | 来自故里 | 23 回应 | 2014-09-02 |
译书的人这么翻译道: | 来自亚露 | 2 回应 | 2014-07-28 |
以这本书拍成的纪录片/电视节目 | 来自彭萦 | 2 回应 | 2013-11-27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Pantheon (2006)8.0分 95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8.1分 1415人读过
-
HHKNT3(满200-30)ZVYBKQ(满300-60)
-
Vintage (2008)8.3分 58人读过
-
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0430)8.7分 4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幸福的建筑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希夷子 2011-12-08
在元旦前把德波顿看完;美的环境,美的物品,与人或物的共鸣
2 有用 H. 2015-09-07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太文邹邹,觉得读起来不够简白,有时候看走神,发现也没问题。。。
1 有用 XixixixixiX 2012-12-16
文艺大了,,必须差评
2 有用 lemondrops 2016-02-17
太啰嗦了。关于建筑的解读,要真正读懂需要补充较多基础知识。但关于美和幸福的论述,还是值得一看。也算抚慰过我。
4 有用 砚小朵™ 2012-02-22
德波顿的涉猎面极广,感觉是另一个“本雅明”式的作者(本雅明对于空间、美学、行走的感知我还是挺喜欢的),以个体敏锐阐述所有外在生活元素上的审美,其实也是接壤哲学意义上的通感。尽管德波顿的写作充满了大量的拟人。拟人。拟人。拟人。。形容词。形容词。形容词。。通感。通感。通感。。有偏水的嫌疑,但我仍喜欢他灵感爆发的直觉:“我们在心理意义上需要一个家就如同在肉体上一样迫切:需要它来补偿我们的脆弱。我们需要一... 德波顿的涉猎面极广,感觉是另一个“本雅明”式的作者(本雅明对于空间、美学、行走的感知我还是挺喜欢的),以个体敏锐阐述所有外在生活元素上的审美,其实也是接壤哲学意义上的通感。尽管德波顿的写作充满了大量的拟人。拟人。拟人。拟人。。形容词。形容词。形容词。。通感。通感。通感。。有偏水的嫌疑,但我仍喜欢他灵感爆发的直觉:“我们在心理意义上需要一个家就如同在肉体上一样迫切:需要它来补偿我们的脆弱。我们需要一个避难所以支持我们的精神状态,因为这个世界是如此异己。我们需要我们的房间使自己不致于偏离理想中的自我,并使那些重要、易于迷失的侧面生生不息。” (展开)
0 有用 Brave Bamboo 2021-04-15
注重建筑的人性价值和人在建筑中的感性体验。
0 有用 Renae 2021-04-10
读的是原著,绝对值5星。建筑学生必读
0 有用 亦 2021-04-09
1.高中的时候有一阵很迷阿兰·德波顿,朋友当时说想读建筑,我就送了这本给她。扉页上还写着我们对未来的期许,而走过之后再回头来看,也算是对成长的一个证明。2.很巧的是,当我说我要重构自己的边界和体系,就看进去了建筑的书。探讨建筑的风格、美学和规则。好像连带着把我的内部空间又整理了一遍。3.建筑和文学一样,都是人内心价值感的投射。「秩序。对立与平衡。优雅之美:力量感+简洁+善心。协调。」4.不是建筑学... 1.高中的时候有一阵很迷阿兰·德波顿,朋友当时说想读建筑,我就送了这本给她。扉页上还写着我们对未来的期许,而走过之后再回头来看,也算是对成长的一个证明。2.很巧的是,当我说我要重构自己的边界和体系,就看进去了建筑的书。探讨建筑的风格、美学和规则。好像连带着把我的内部空间又整理了一遍。3.建筑和文学一样,都是人内心价值感的投射。「秩序。对立与平衡。优雅之美:力量感+简洁+善心。协调。」4.不是建筑学的学术论文,是探讨建筑但处于文学体系中的随笔,所以不是理性框架式的严谨讨论而是自由联想式的书写(我也终于能分清不同“书”的类型啦。 (展开)
0 有用 Charlene 2021-04-03
也不是没收获 但是讲述确实没什么吸引力 努力地想看完但确实是没动力 好书有很多不为难自己了!
0 有用 远 2021-03-19
為什麼會不喜歡Le Corbusier啊(托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