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
原作名: How People Learn
译者: 程可拉 / 孙亚玲 / 王旭卿
出版年: 2013-1
页数: 346
定价: 42.00元
丛书: 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
ISBN: 9787561798270
内容简介 · · · · · ·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一场“学习的革命”,我们将彻底改革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相信并注意开发人的潜力、便于人与人交际与合作的崭新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模式。人们对有效学习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研究的重点已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从结果转向过程,从机械操练转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不再被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建构者和生成者。
《人是如何学习的》(扩展版)集合了美国当代学习科学顶尖研究人员的智慧,对人类学习的科学基础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探索更好地将学习科学方面的研究发现与实际的课堂教学连接起来的关键的问题。本书的新颖之处在于吸收了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等领域的重要观点和例证。来自这些领域的真知灼见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加深了我们...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一场“学习的革命”,我们将彻底改革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相信并注意开发人的潜力、便于人与人交际与合作的崭新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模式。人们对有效学习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研究的重点已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从结果转向过程,从机械操练转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不再被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建构者和生成者。
《人是如何学习的》(扩展版)集合了美国当代学习科学顶尖研究人员的智慧,对人类学习的科学基础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探索更好地将学习科学方面的研究发现与实际的课堂教学连接起来的关键的问题。本书的新颖之处在于吸收了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等领域的重要观点和例证。来自这些领域的真知灼见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加深了我们对“人是如何学习的”的理解,使我们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学习革命的挑战。
目录 · · · · · ·
学习科学发展委员会成员/5
学习研究与教育实践委员会成员/7
再版前言/9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章 学习:从猜测到科学/3
第二部分 学习者与学习
第二章 专家与新手的差异/27
有意义的信息模式/28
知识的组织/33
情境与知识提取/38
顺畅提取/39
专家与教学/39
适应性的专门知识/40
小结/43
第三章 学习与迁移/45
促进初始学习的因素/48
影响迁移的其他因素/55
学习是原有经验的迁移/60
学校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迁移/65
小结/68
第四章 儿童是怎样学习的/70
婴儿的能力/70
特惠领域的早期能力/74
学习和元认知策略/84
儿童的智力观和学习观:学习和理解的动机/90
指导儿童的学习/92
小结/99
第五章 心理与大脑/101
大脑:学习的基础/102
经验与环境对大脑发展的影响/105
教学在大脑发展中的作用/107
记忆与大脑加工/109
小结/111
第三部分 教师与教学
第六章 学习环境设计/115
教育目标的变化/115
学习者中心环境/118
知识中心环境/119
评价中心环境/123
共同体中心环境/127
电视/132
一致的重要性/134
小结/135
第七章 有效教学:历史、数学、科学示例/137
历史/139
数学/146
科学/153
小结/168
第八章 教师的学习/170
一线教师的学习机会/171
学习机会的质量/172
行动研究/178
职前教育/179
小结/182
第九章 技术支持下的学习/184
新课程/185
支架和工具/191
反馈、反思和修改/195
把课堂和社区联系在一起/203
教师学习/204
小结/207
第四部分 学习科学未来发展走向
第十章 结论/211
学习者与学习/211
教师与教学/216
学习环境/219
第十一章 后续研究/224
主题/226
教育材料的研究和开发/228
对职前和在职教育的研究/235
教育政策研究/240
舆论和媒体/244
超出《人是如何学习的》范围/245
研究知识的交流/249
小结/250
参考文献/251
学习科学发展委员会成员的个人简介/286
学习研究与教育实践委员会成员的个人简介/290
致谢/293
索引/297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人是如何学习的"的人也喜欢 · · · · · ·
人是如何学习的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人是如何学习的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 条 )


能促进教学和研究的启发

主题很好,非常喜欢这个专业,翻译太差!

Some Points of Utility to Both Learners and Educators
> 更多书评 17篇
-
本章一开始就强调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广泛的目标而提取信息——学习以某种形式向其他环境迁移。在这意义上,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帮助学生把从学校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家庭、社区和工作场所等日常场景。 也就是说,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应用在现实世界中,无论是利用具体的工具去完成工作,还是用抽象的概念去理解世界及自然事物的运行规律。 日常场景与学校环境的一个主要反差是,后者相对其他环境更重视个体的表现。对美国...
2016-04-06 08:55 3人喜欢
本章一开始就强调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广泛的目标而提取信息——学习以某种形式向其他环境迁移。在这意义上,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帮助学生把从学校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家庭、社区和工作场所等日常场景。 引自 第三章 学习与迁移 也就是说,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应用在现实世界中,无论是利用具体的工具去完成工作,还是用抽象的概念去理解世界及自然事物的运行规律。
日常场景与学校环境的一个主要反差是,后者相对其他环境更重视个体的表现。对美国轮船航行的研究发现没有一个人能够单独驾驶轮船;人们必须合作分享各自的专业知识。 引自 第三章 学习与迁移 然而,学校的教育是针对个体的教育,是以个人为单位来培养,倾向于把人培养成“多面手”。但在实际情况下,人类社会是一个广泛协作的系统,每个人不可能掌握完成一件宏伟工程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正所谓“术业有专攻”,相对于学校里对个人的评价体系,社会中更加强调的是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是否能够运用在集体中,是否能够在与他人的协作中发挥作用。
学校与日常情景的第二个主要反差是,相对于学校情景的“脑力劳动”,日常场景大量运用工具去解决问题。在实践环境中使用工具有助于人们在工作中少出差错。新技术是学校的学生能够像现场的专业人员那样使用工具。熟练地使用相关的工具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促进领域间迁移的方法 引自 第三章 学习与迁移 就像每个人都要接受学校的数学教育,有时会涉及比较深奥,具有复杂运算的数学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并不需要每时每刻用纸笔算。我们有计算机,有专门处理数据的软件工具。然而,这些方便的工具背后的原理就是那些曾经令人苦恼的数学知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原理逐渐被封装成具体的工具,有时你甚至不需要懂得它背后的原理也能使用。相对于以前高深的知识大多掌握在象牙塔里,知识的工具化加快了抽象知识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学校与日常环境的第三个反差是,学校常常强调抽象推理而日常场景经常应用情境化的推理。当抽象的逻辑论点镶嵌在具体的情境中是,推理能力得到改进。 引自 第三章 学习与迁移 作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像数学和物理的关系。相对来说,数学是抽象的推理,而物理是自然世界的规律,用数学来描述自然世界的规律是现代科学的主流。又如物理与机械、电子电气等的关系,也是如此。有些抽象的概念是从一定数量的具体事物的规律中剥离出来的,抽象概念又能描述很多具体的现象。只不过我们对具体事物司空见惯,对抽象概念感觉陌生,才会对它产生一定的排斥。
回应 2016-04-06 08:55 -
muzer (music is my life)
【教育变革】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相信并开发人的潜力,便于人与人的交际与合作的教育。 【教育目的】帮助学生发展习得知识所必须的认知工具和学习策略,使他们能够富有成效的思考历史、科技、社会、数学和艺术等,成为自我维持的终身学习者。 【现代学习观】人们用他们已知道的知识去理解并构建新知识。 新知识构建必须来源于已有知识。推论:应该关注学习者带到学习任务中的已有知识和观念,将这些知识...2017-05-05 16:13 4人喜欢
【教育变革】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相信并开发人的潜力,便于人与人的交际与合作的教育。
【教育目的】帮助学生发展习得知识所必须的认知工具和学习策略,使他们能够富有成效的思考历史、科技、社会、数学和艺术等,成为自我维持的终身学习者。
【现代学习观】人们用他们已知道的知识去理解并构建新知识。 新知识构建必须来源于已有知识。推论:应该关注学习者带到学习任务中的已有知识和观念,将这些知识当做教学的起点,并监控概念的转化。
【其他学科对学习的影响】1 认知心理学:基础,更好的理解能力表现的本质和知识组织原则;2 发展心理学:儿童的能力如何习得和发展;3 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学习离不开特定的文化模式、社会规范和期望。情境影响学习和迁移; 4 神经科学:学习如何改变大脑的生理结构和机能 【元认知】在任务中预测自己表现的能力,对进程进行监控的能力。具体包括预测结果,向自己解释以改进理解,记录理解失败,激活背景知识,预先规划,分配时间和记忆的能力。元认知策略必须结合具体的学科,而不是跨学科的一般性内容。元认知需要伴随每个学科的学习。
【专家与新手 】1、专家的知识是围绕重要概念或大观点来联系和组织,直接指向知识的应用场景,支持理解和知识迁移,而不仅仅是记忆。2专家比新手更能识别有意义的信息模式。专家可以在更高层面解决问题。3专家拥有巨大的知识库,知识库的子集与特定问题相关,能更轻松的提取相关知识。监控解决问题方式的能力是专家创造力的表现。4专家与新手所注意的信息差别极大。新手根据表面特征对问题分类,专家根据解决原理对问题分类。专家的知识与具体作用条件相关,新手的知识一般是惰性的,难以提取。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1 难度要适中;2 学习导向的人喜欢新的挑战,行为导向的人对出错有很高的焦虑。学习或行为导向会因学科不同而发生变化;3 社交动机。儿童写故事和画画与人分享时; 看到所学内容的实际用途,能用所学知识影响他人使他人受益时,学习动机都很强。
【影响知识迁移的因素 】1、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把知识迁移到日常场景。日常场景大量使用工具解决问题,应用情境化推理;2、在复合情景中学习,更有可能抽象出概念特征,问题抽象后有利于知识迁移;3、所有学习都涉及原有经验的迁移;4、少而精的教学好于广而浅薄的知识覆盖。
【心理与大脑】 突触增添和修改是终身的过程,由经验驱动。本质上,一个人接触信息的质量和习得信息的数量反应其大脑的终生结构。 大脑主动参与信息存储和回忆,人的心理能够“回忆”实际上没有发生的事。 学习的一个特征是回忆加工,使之与其他信息建立相关关系。
回应 2017-05-05 16:13 -
muzer (music is my life)
儿童在他人协助下能做到的,比他们独自能做到的,在心理发展上更有预示作用。 不努力,遗忘便会发生。幼儿常常错误认为他们能够记住信息,没使用有效的如背诵策略。认识自己的知识局限,采取措施改变的能力十分重要。 5~10岁间儿童懂得了学习需要努力使用策略。儿童会习得的增强记忆的策略:复述,有利于死记硬背; 精加工,促进有意义单位的保存; 概括,增强记忆保持和理解; 组块,把不相关的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单位。 通过对策略...2017-05-05 10:48 4人喜欢
儿童在他人协助下能做到的,比他们独自能做到的,在心理发展上更有预示作用。 不努力,遗忘便会发生。幼儿常常错误认为他们能够记住信息,没使用有效的如背诵策略。认识自己的知识局限,采取措施改变的能力十分重要。 5~10岁间儿童懂得了学习需要努力使用策略。儿童会习得的增强记忆的策略:复述,有利于死记硬背; 精加工,促进有意义单位的保存; 概括,增强记忆保持和理解; 组块,把不相关的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单位。 通过对策略选择的研究发现 1策略的发现通常不是在绝境或失败中,而是在成功的情境下 2暂时的过渡性策略先于持久方法 3新方法的概括出现的较慢 儿童学习的元认知是逐步习得的,包括自己学习强弱的知识,对现有学习任务的要求,安排自己学习的能力,制定计划,监控成功,修正错误,反思自己表现的能力。 支架式教学应该 1使儿童对任务感兴趣,激发动机,维持对目标的追求 2简化任务,减少问题步骤使儿童能够处理 3展示理想模式,指出儿童采用的方法和理想方法之间差异的关键特征 4控制好解决问题时的挫折和风险 在阅读中通过问问题去组织儿童的故事和叙述,能够帮助儿童建立发展性陈述技能。成人可以通过“接着呢”,还有谁?这类支撑性问题提供叙事所需的结构暗示。 讲故事是一种组织自己经历和听来经验的强有力的 方法。3岁或4岁儿童开始学讲故事,包括自传体事件、复述小说,回忆听过的故事。 引自 儿童的学习 回应 2017-05-05 10:48 -
muzer (music is my life)
【项目制学习】从问题出发,而不是课程。把问题编织在相关学科的重要原理之中。为学生提供参考材料,让他们主动探索,设计研究,收集信息,分析数据,构建证据,从证据中得出结论。决定什么是最迫切的智力问题,比如,我会活到100岁吗? 设计调查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家人朋友,不同领域专家,互联网,书籍,老师那索取信息。弄清楚调查研究和传统学科领域之间的关系,最后用图表梳理学习过程,在图表上记录自己的经验...2017-05-05 11:30 3人喜欢
【项目制学习】从问题出发,而不是课程。把问题编织在相关学科的重要原理之中。为学生提供参考材料,让他们主动探索,设计研究,收集信息,分析数据,构建证据,从证据中得出结论。决定什么是最迫切的智力问题,比如,我会活到100岁吗? 设计调查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家人朋友,不同领域专家,互联网,书籍,老师那索取信息。弄清楚调查研究和传统学科领域之间的关系,最后用图表梳理学习过程,在图表上记录自己的经验。大多数时候学生学到的比期望的还要多,为自己学到如此多知识而感到惊讶。 提出问题,建立理论,围绕问题辩论的方式比传统的以教科书和实验演示为主的教学更丰富多彩,科学性更强。坚实的知识和理解是通过谈话、活动等社会交往过程构建的。
【內隐语言外显】物理学习:要求在答题之前写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解题的主要原理,为什么使用这些原理,运用原理的过程,即what,why,how。通过将自说自话和头脑活动过程的内隐语言外显,有助于通过原理对问题分类的能力。
【层级结构】知识结构将影响学生的认知行为,帮助学生组织他们的知识与学习知识本身同等重要。层级结构是一种有用的策略,帮助新手回忆知识又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前详细描述问题的能力,决定用什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决定哪些过程能够用来做问题分析和描述的能力是专家经常运用的。 如果只是简单的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的时间花费将是低效的,最后要么放弃要么浪费很长时间。在精心组织的练习中,一种基于计算机的辅导环境能把个体的学习时间从4年减少到25个小时,效果达到在真实世界中解决问题的标准。
【概念变化】学习新的科学概念前,原有的根深蒂固的错误概念会造成干扰。学生有时候会模仿考试中的正确答案,以为可以根除错误观念。但在几周或几个月后再考,他们还会犯同样的错误。通过搭桥(在正确观念和错误观念之间通过一系列类似情景架设一座桥),和互动演示帮助克服顽固错误概念。
学生关于力学的初始观念像一簇纱线,有些彼此毫无联系,有些松散的编织在一起。教学可以理顺个体凌乱的观念,分类,编织成更完整的理解。
回应 2017-05-05 11:30
-
軒轅鍾書 (live more seriously within)
- 花在任务上的时间对学习是必要的,而对有效学习来说是不足的。将时间用于学会理解比仅用于简单记忆教材或讲授事实或程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使学习者获得学习和理解的洞察力,经常性的反馈至关重要:学生需要监控自己的学习,主动评估其策略和目前的理解水平。 * 理解比记忆效果好。这也是为什么问问题的教学比单纯的讲解式的教学效果好的原因吧。 - 一个人的学习情境也是促进迁移的一个重要方面。仅在单一的情境中接受的...2017-07-29 21:28
- 花在任务上的时间对学习是必要的,而对有效学习来说是不足的。将时间用于学会理解比仅用于简单记忆教材或讲授事实或程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使学习者获得学习和理解的洞察力,经常性的反馈至关重要:学生需要监控自己的学习,主动评估其策略和目前的理解水平。
* 理解比记忆效果好。这也是为什么问问题的教学比单纯的讲解式的教学效果好的原因吧。
- 一个人的学习情境也是促进迁移的一个重要方面。仅在单一的情境中接受的知识与在多样化情境中学到的知识相比更不利于弹性迁移。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学生更有可能抽象概念的相关特征,发展更加弹性的知识表征。使用经过挑选的对比案例能帮助学生学会新知识的应用条件。
- 一个人的学习情境也是促进迁移的一个重要方面。仅在单一的情境中接受的知识与在多样化情境中学到的知识相比更不利于弹性迁移。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学生更有可能抽象概念的相关特征,发展更加弹性的知识表征。使用经过挑选的对比案例能帮助学生学会新知识的应用条件。
* 举一反三还是没那么容易做。
- 时间是衡量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经过周密安排的练习是提高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
- 学习环境设计的原理:他们是学习者中心、知识中心、评价中心、共同体中心。学习者中心的学习环境是指教师要以学生在进入这个学习环境前的知识为起点来进行教学;知识中心环境是指教师试图帮助学生理解每个学科的重要概念及其知识结构;评价中心是指教师试图使学生的思维可视化,以便他们的观点能够被讨论,在讨论中得到澄清,比如让学生(1)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论点,(2)在定性的层面上讨论他们对问题的结论,(3)对各种各样的现象做预测等等;共同体中心是指教师建立起一些能够体现理解学习价值的班级标准,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地探究他们不懂的问题。
- 该研究应该包括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涉及学习领域和主要概念的确定,这些概念是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科领域所必须理解的。测试学生对这些概念理解程度的评价工具,包括学生对支持新学习(迁移)的理解程度的测试,也在这一阶段开发。 第二阶段是对现有研究(这些研究探究学生带到学科领域的前概念)的评述,以及把研究扩展到没有充分涉足的领域。. 第三阶段涉及学习机会的创设以及基于或挑战前概念的教学策略的开发。这些包括与原来理解不符的物理实验或历史研究的任务,这些任务从多维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事件,挑战好人与坏人的旧框框。 第四阶段涉及对新开发的学习工具和教学策略的实验测试,以在第一阶段开发的评价工具为测量理解的工具。
回应 2017-07-29 21:28 -
珀尔修斯的护盾 (知君关心两件事,天下苍生架上书)
学习科学的发展 威廉·冯特和同事们试图通过内省法要求知觉主体反思他们的思维过程,试图对人类的意识进行精确的分析。 …… 在批判经验主义传统的基础上,行为主义把学习的概念定义为在刺激和反应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学习的动力被认为主要由内驱力(如饥饿)和外部力量(如奖励和惩罚)来驱使。 在一个由爱德华·L·桑代克(1913)主持的经典行为主义研究中,“迷箱”中的饥饿小猫必须学会拉动悬挂于其中的一根绳子,才能打开箱...2016-01-30 19:23 1人喜欢
学习科学的发展 威廉·冯特和同事们试图通过内省法要求知觉主体反思他们的思维过程,试图对人类的意识进行精确的分析。 …… 在批判经验主义传统的基础上,行为主义把学习的概念定义为在刺激和反应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学习的动力被认为主要由内驱力(如饥饿)和外部力量(如奖励和惩罚)来驱使。 在一个由爱德华·L·桑代克(1913)主持的经典行为主义研究中,“迷箱”中的饥饿小猫必须学会拉动悬挂于其中的一根绳子,才能打开箱门,掏出箱子,获取食物。小猫在逃出箱子的行为中学到了什么?桑代克的结论是,小猫不是先思考如何逃出箱子,然后再付诸实施,相反,其活动涉及到一连串的尝试——犯错(试误)行为。有时,迷箱中的小猫在玩耍的时候不小心拉动绳子,就把门打开了,小猫也就得以逃出。但这一事件显然并没有使小猫增长见识,因为当它被再次关进迷箱里是,小猫不会立即拉动绳子逃出箱子,相反,经过无数次的尝试,通过试误小猫终于学会了逃出箱子。桑代克认为奖励(例如食物)增强了刺激和反应间的联结。因此,对看上去很复杂的问题解决现象(从棘手的迷箱里逃出)的解释无需依赖诸如思维那样不可观察的心理活动。 …… 新学习科学从多学科的视角来研究学习,涉及到人类学、语言学、哲学、发展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系统科学和心理学学科…… 理解性学习 新学习科学的一大特色就在于它强调理解性学习。在直觉上,理解是完美的,但是我们一直很难从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它。同时,学生常常很少有机会去理解或搞懂主题,因为许多课程总是强调记忆,而不是理解。教科书充满了要求学生记住的事实,大多数的测验也只是评估学生记忆事实的能力而已…… 新学习科学并不否认事实对于思维和问题解决的重要性。对于在某些领域(例如国际象棋、历史、科学和数学)的专业知识的研究表明专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依赖于有关学科领域的大量知识。但是这些研究也清晰地表明“有用的知识”不同于一连串无联系的事实。专家的知识是围绕重要概念而联系和组织起来的(例如,牛顿的第二运动定律);它有条件地指明了知识可使用的情境;它支持理解和迁移(到其他情境),而不仅仅是记忆能力。 …… 已有的知识 对理解的强调,使之成为新学习科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新学习科学关注认知的过程。人类被看作是由目标指引、积极搜寻信息的行动者,他们带着丰富的先前知识、技能、信仰和概念进入正规教育,而这些已有的知识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以及组织环境和解释环境的方式。反过来,这也影响着他们记忆、推理、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即使婴儿也是积极的学习者,他们把自己的观点带入学习情境(learning setting)。他们走进的世界不是一个“乱哄哄的地方”,不是一个任何刺激都同等重要的场所。相反,婴儿的大脑优先接受特定的信息:语言、数字的基本概念、物理特征,以及静态和动态物体的运动。从最一般的意义来说,现代学习观就是人们用他们已知道和相信的知识去建构新知识和对新知识的理解。有一个经典的儿童故事说明了这一点,参见背景资料1.2 背景资料1.2 鱼就是鱼 “鱼就是鱼”讲的是,有一条鱼,它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却因为只能在水中呼吸而无法实现。它与一个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长成青蛙之后,便跳上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汇报它所看到的。青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东西:鸟、牛和人。这个故事呈现了鱼根据青蛙对每一样东西的描述所创作的图画: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为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这个故事说明了在人们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知识中,创造性的机遇和危险并存。 “鱼就是鱼”不仅与儿童有关,而且与所有年龄的学习者都相关。比如,大学生经常依据他们的经验来建立有关物理学现象、生物学现象的观念,而不是依据这些现象的科学依据。我们必须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前概念,他们才能改变自己的观念。 …… 有许多证据表明,如果教师关注学习者带到学习任务中的已有知识和观念,将这些知识当作新教学的起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学生概念的转化,那么就可以促进学生学习。 …… 主动学习 学习科学的新进展也强调人们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的重要性。既然理解受到重视,那么人们就必须学会把握理解和获取更多信息的时机。人们会用什么策略来评价他们是否理解他人的意图?人们需要什么类型的证据,才能确信别人的观点?人们怎样针对现象建立自己的理论并对理论进行有效的检验? 在“元认知”的主题下,人们已经对支持主动学习的许多重要活动展开了研究,关于元认知的话题在第二、第三章有详细介绍。元认知是指人们预测他们在各种任务中表现的能力以及对目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监控的能力。 引自 第一章 学习:从猜测到科学 回应 2016-01-30 19:23 -
珀尔修斯的护盾 (知君关心两件事,天下苍生架上书)
本书提供了有关学习与学习者和教师与教学的主要研究概述。下面强调了三个发现…… 1.学生带着有关世界如何运作的前概念来到课堂。如果他们的初期理解没被卷入其中,那么他们也许不能掌握所教的新概念和信息,否则他们会为了考试的目的而学习它们,但仍会回到课堂之外的前概念。 有关早期学习的研究表明理解世界的过程开始于婴幼期。儿童在学前开始发展他们对周围现象的复杂理解(不管正确与否)(Wellman,1990)。这些初期的理...2016-01-19 18:54 3人喜欢
本书提供了有关学习与学习者和教师与教学的主要研究概述。下面强调了三个发现…… 1.学生带着有关世界如何运作的前概念来到课堂。如果他们的初期理解没被卷入其中,那么他们也许不能掌握所教的新概念和信息,否则他们会为了考试的目的而学习它们,但仍会回到课堂之外的前概念。 有关早期学习的研究表明理解世界的过程开始于婴幼期。儿童在学前开始发展他们对周围现象的复杂理解(不管正确与否)(Wellman,1990)。这些初期的理解对新概念和信息的整合具有强大的影响。有时候,这些理解是正确的,提供了建构心只是的基础。但有时它们是不正确的(Carey and Gelman,1991)。在科学上,学生常常具有对不能容易观察的物理特征的错误概念。在人文科学上,他们的前概念常常包括刻板印象或简单化,如历史被理解为好人与坏人之间的争斗(Gardner,1991)。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从学生那儿抽取出所教学科知识的前拥理解和提供建构——或挑战——初期理解的机会。敏思屈儿(James Minstrell)是一个中学物理教师,他描述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学生有关力学的初期观念像一根根纱线一样,有些毫不相关,有些松散地混杂。教学行为被看作是帮助学生拆开单独的观念之线,标记它们,然后把它们编织到一个更完整理解的结构中。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区分他们的现有观念和把它们整合到更像科学家所具有的理性信念中,这种教学方式更好,它不是拒绝观念的相关性。 儿童带入课堂的理解在早期就已经很强大。例如,人们发现一些儿童通过把圆形地球想象为煎饼形状来坚持地球是平坦的前概念。对这个新理解的建构是由一个帮助儿童解释人们如何在地面上站立或行走的地球模型来引导的。许多年幼的儿童很难放弃八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的观念,因为八比四大。如果儿童是白板,告诉它们地球是圆形的或四分之一大于八分之一应该是足够的。但是由于他们已经具有有关地球和数字的概念,那么必须直接考虑这些概念以便转变或扩展它们。 抽取前拥理解并与前拥理解打交道对任何年龄的学习者都是重要的。许多研究实验表明年长学生中对前拥理解的固执甚至延续至教了与幼稚理解相矛盾的新模型之后。例如,在一个对来自杰出的、科技型学院的学物理的学生的研究中,安德烈亚·迪塞萨教他们玩一个计算机游戏,这个游戏需要他们只会一个被叫做动态海龟的计算机模拟物体,以便海龟能够击中目标,并且需要他们在碰撞中用最小的速度来完成这个游戏。游戏开始前,实验者向参与者介绍这个游戏,让他们动手尝试,用小木棍击打几次桌上的网球。同样的游戏也让小学生来玩。迪塞萨发现两组学生都惨淡失败了。要想获得游戏的胜利,应该表现出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尽管他们都经过培训,大学学物理的学生像小学生一样,直接瞄准目标上运动的动态海龟,而没有考虑动力。对参与这项研究的一个大学生的进一步调查发现,她知道相关的物理特征和公式,但是在游戏的情境中,她却重回物理世界是如何运作的未经培训的概念上。 各种年龄的学生都坚持季节是由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而不是地球的倾斜引起的挂念,或者他们认为一个已抛到空中的物体具有重力和施加于物体之上的手的抛掷力,尽管他们已参与培训去接受与此相反的观念。为了使科学理解替换幼稚理解,学生必须把幼稚理解呈现出来,并有机会了解它们的缺陷。 2.为了发展在探究领域的能力,学生必须(a)具有事实性知识的深入基础,(b)在概念框架的情境中理解事实和观念,和(c)用促进提取和应用的方式组织知识。 这个原理来自比较专家和新手的表现的研究和对学习和迁移的研究。不管是哪个领域,专家总是利用极其丰富的结构化信息基础;他们不仅仅是“优秀的思考者”或者“聪明人”。有些能力,如规划任务、注意模式、生成有道理的论点和解释以及与其他问题类比,都与事实性知识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超过以前所认为的那样。 但是拥有大量不相关的事实性知识是不够的,为了发展在探究领域的能力,学生必须要有理解性学习的机会。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可以把事实性信息转换成有用的知识。专家与新手之间一个明显的差异就是专家掌握了形成他们对新信息理解的概念:这允许他们看清对新手而言不是显而易见的模式、关系或差异。他们不必拥有超越其他人的更好的全面记忆力。但是他们的概念性理解使他们可以从对新手而言不明显的信息中抽取出一层意义,这有助于他们挑选和记住相关的信息。专家也能够顺畅地获得相关的知识,这是因为他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允许他们快速地辨识什么是相关的。因此,他们的注意力不会因复杂事件而超负荷。 在中小学教育的大多数研究领域中,学生从新手开始;他们具有有关所学学科的非正规观念,并且他们所获得的大量信息会发生改变。教育事业可以被看作在更正规的理解(或更多的专业知识)的引导下促进学生理解。这就是需要深化信息基础和发展学科知识的概念框架。 地理可以被用来表明专业知识围绕支持理解的原理而组织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记忆州、城市、国家等来学会在地图中填空,并高度精确地完成这一任务。但是如果边界被移除,问题就变得困难得多,没有了支持学生已有信息的概念。理解了边界形成的原因的专家会容易地胜过新手,这些原因包括自然现象(像大山或水体),分离的人和大城市常常在允许交易的地方产生(沿河流、大的湖泊和沿海港口)。越是从概念上理解了城市的需求和吸引人们去那里的资源基础,地图就会变得越有意义。如果他们所教的地理信息被置于适当的概念框架中,学生就会变得更有经验。 学习和迁移文献中的主要发现是把信息组织成可以更多“迁移”的概念框架;也就是它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新情境和更快速地学习相关的信息(参见背景资料1.3)。以概念框架方式学会了美国地理信息的学生可以用有助于引导对新信息获取的问题、观念和期望来解决学习全球其他部分的地理的任务。理解密西西比河在地理上的重要性为学生理解尼罗河在地理上的重要性打下了基础。当强化了概念,学生可以把学习迁移至课堂外,例如观察和探究一个已参观的城市的地理特征,从而有助于解释它的位置和大小(Holyoak,1984;Novick and Holyoak,1991)。 3.教学的“元认知”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定义学习目标和监控达到目标的学习过程来学会控制他们自己的学习。 在与专家一起工作的研究中,专家被要求描述他们工作时的思考,研究揭示了他们可以仔细地监控自己的理解,会记录针对理解何时需要去获取额外的信息,新信息是否与他们已知的内容保持一致以及做什么样的类比可以促进他们的理解。这些元认知监控活动是所谓的适应性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元认知常常采用内部对话的形式,因此人们容易认为个体会发展自己的内部对话。但是我们用以思考的许多策略反映了文化规范和探究方法。研究已表明我们可以把这些策略教给学生,包括预测结果的能力、向自己解释以改进理解的能力、记录理解上失败方面的能力、激活背景知识的能力、预先规划的能力以及分配时间和记忆的能力。比如,交互式教学(Reciprocal teaching)是一种用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技术,帮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说明、阐释和监控他们的理解。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模型最初由教师提供,在学生学习使用这些策略时他们练习和讨论策略。最终,学生能够在没有老师支持的情况下提示自己并监控他们自己的理解。 元认知活动的教学必须结合到学习所学的学科知识中。这些策略不是跨越不同学科的一般性内容,把它们作为一般性内容来教学的尝试会导致迁移的失败。在情境中教授元认知策略已经表明可以改进在物理、写作和数学问题解决的启发方法方面的理解。元认知实践已经表明可以提高学生迁移至新情境和新事件的程度。 这里的每一种技术共享着对过程进行教学和建模的策略,即产生不同的方案(形成写作中的一个想法或者支持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在帮助达到目标和监控达到目标的过程中评估它们的优点。使用课堂讨论可以支持以独立性和自我调控为目标的技能发展。 引自 第一章 学习:从猜测到科学 回应 2016-01-19 18:54
-
爱死连帽衫 (体面地老去)
记忆不是独立的实体也非发生在大脑独立区域的一种现象。记忆的基本加形式有两类:陈述性记忆,即对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主要发生在涉及海马的大脑区域;程序性或非陈述性记忆,即对技能和其他认知操作的记忆,或不能用陈述性语句表征的记忆,主要发生在涉及新纹路的大脑区域。 不同的学习特征影响到记忆的持续性或脆弱性。2021-02-09 13:10
-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by [美]约翰·D·布兰斯福特等编著,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译。高文审校。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 (Expanded Edition). 2002。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特别好!!!尤其是学习者与学习的部分,很有启发。 为啥换行贴过来就没有了。。。那就这样吧= = 可以去找来读的paper们:1)Schwartz and Bransfrod, 1998. A time for telling. Cognitive and I...
2020-03-08 20:13 1人喜欢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by [美]约翰·D·布兰斯福特等编著,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译。高文审校。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 (Expanded Edition). 2002。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特别好!!!尤其是学习者与学习的部分,很有启发。
为啥换行贴过来就没有了。。。那就这样吧= =
可以去找来读的paper们:1)Schwartz and Bransfrod, 1998. A time for telling. Cognitive and Instrunction. 16(4): 475-522.2)Hallinger et al., 1993, Cognitive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3)Williams, 1992. Putting case-based instruction into context. Journal of Learning Sciences 2(4): 367-427.4)Scardamalia and Bereiter, 1991. Higher levels of agency for children in knowledge-building: A challenge for the design of new knowledge media. Jounr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1: 37-68. 【目录】总序译者前言志谢全书概要第一部分 导论第一章 学习:从猜测到科学第二部分 学习者与学习第二章 专家与新手的差异第三章 学习与迁移第四章 儿童是怎样学习的第五章 心理与大脑第三部分 教师与教学第六章 学习环境设计第七章 有效教学:历史、数学、科学示例第八章 教师的学习第九章 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第四部分 学习科学未来发展走向第十章 结论与建议委员会委员和成员的个人简介索引
p3 学习科学的诞生以1991年第一届学习科学国际会议(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Learning Sciences)的召开和《学习科学杂志》(Journal of Learning Sciences)创刊为标志。p3 国际学习科学的主流研究与发展的特点:1)不断壮大、协作研究增强;2)学习科学的主流研究关注真实情境下的认知与学习。正式的学校学习场景是研究主阵地,尤其关注科学和数学学科相关学习领域基于理解与设计的实践;3)围绕“认知、设计和社会境脉”三大领域。一是概念转变、问题解决、推理与迁移(认知取向)等传统认知科学概念,仍是学习科学研究者的重要研究对象。二是问题解决等新型学习方式(软设计)和技术支持的学习(如CSCL)研究(硬设计),得到学习科学的高度重视。三是学习交流实践中的话语、表征与中介,学习共同体与知识建构(社会境脉取向),正日益彰显学习科学研究的特色与活力。以上主体内容共同构成了当今学习科学研究“核心中的核心”,同时,对方法论的重视与关注促进了学习科学不断走向成熟。4)崇尚经验(empirical)研究,追求基于证据(evidence-based)的评价,对量的研究、质的研究和理论研究都有应用并在不同情况下各有侧重。 p5 人们期望新方法能使大多数学生形成对重要学科知识的从中等到深入的理解。 p7 20世纪50年代末,认知科学诞生。 p8 新学习科学的一大特色就在于它强调理解性学习。……它并不否认事实对思维和问题解决的重要性。但研究也表明“有用的知识”不同于一连串无联系的事实。专家的知识是围绕重要概念而联系和组织起来的;它有条件地指明了知识可使用的情境;它支持理解和迁移,而不仅是记忆能力。 p9 新学习科学关注认知过程。……现代学习观就是人们用他们已知道和相信的知识去建构新知识和对新知识的理解。……新知识的建构必须来源于已有知识,对这一教学观的合理引申就是教师需要关注学习者在学习给定主题时随之带来的不完整理解、错误观念和对概念的天真结实。教师还需依据这些概念来帮每个学生达到更成熟的理解。(最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前概念?) p10 并不是说要纯让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而完全不指导!“如果教师关注学习者带到学习任务中的已有知识和观念,将这些知识当作新教学的起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学生概念的转化,那么就可以促进学生学习。” p11 元认知是指人们预测他们在各种任务中表现的能力以及对目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监控的能力。重点!“三个教师”的案例:关注行为vs关注理解vs关注主动学习。看paper!Scardamalia and Bereiter, 1991. p13 三个重要发现/核心原则:1、学生带着有关世界如何运作的前概念来到课堂。如果他们的初期理解没被卷入其中,那么他们也许不能掌握所教的新概念和信息,否则他们会为了考试的目的而学习它们,但仍会回到课堂之外的前概念。为了使科学理解替换幼稚理解,学生必须把幼稚理解呈现出来,并有机会了解它们的缺陷。2、为了发展在探究领域的能力,学生必须a)具有实施性知识的深入基础,b)在概念框架的情境中理解事实和观念,和c)用促进提取和应用的方式组织知识。这个原理来自比较专家和新手的表现的研究和对学习和迁移的研究。不管是哪个领域,专家总是利用极其丰富的结构化信息基础;他们不仅仅是“优秀的思考者”或者“聪明人”。有些能力,如规划能力、注意模式、生成有道理的论点和解释以及与其它问题类比,都与事实性知识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超过以前所认为的那样。但是拥有大量不相关的事实性知识是不够的,为了发展在探究领域的能力,学生必须要有理解性学习的机会。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可以把事实性信息转换成有用的知识。专家与新手之间一个明显的差异就是专家掌握了形成他们对新信息理解的概念:这允许他们看清对新手而言不是显而易见的模式、关系和差异。他们不必拥有超越其他人的更好的全面记忆力。但是他们的概念性理解使他们可以从对新手而言不明显的信息中抽取出一层意义,这有助于他们挑选和记住相关的信息。专家也能够顺畅地获得相关的知识,这是因为他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允许他们快速地辨识什么是相关的。因此,他们的注意力不会因复杂事件而超负荷。……教育事业可以被看作在更正规的理解(或更多的专业知识)的引导下促进学生理解。这就需要深化信息基础和发展学科知识的概念框架。学习和迁移文献中的主要发现是把信息组织成可以更多“迁移”的概念框架;也就是它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新情境和更快速地学习相关的信息。3、教学的“元认知”方法,可以帮徐盛通过定义学习目标和监控达到目标的学习过程,来学会控制他们自己的学习。 p17 上述三原则,对教学和教师意味着:1、教师必须抽取前拥理解并与学生带来的前拥理解打交道。把儿童当作是用教师提供的知识来填满的空容器的模型必须替换。与此相反,教师必须积极地探究学生的地位,创建可以揭示学生思维的课堂任务和条件。这样,学生的最初概念可以提供对建构学科知识的更正式理解的基础。2、教师必须深度地传授一些学科知识,提供相同的概念在其中运作的许多范例和提供事实性知识的坚实基础。这就需要:1)必须用少量主题的深度覆盖去替换学科领域中对所有主题的表面覆盖,这些少量主题使得学科中的关键概念得以理解。2)教师必须带着他们自己对学科领域深度研究的经验来教学。3)问责制目的的评价必须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表面知识。3、元认知技能的教学应该整合到各种学科领域的课程中。 p21 没有强大的事实性知识基础来教授思维技能的努力,不会促进(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支持向新情境的迁移。【我自己调整了一下翻译。这句原句翻得太丑。】 p21 需要培育的四个学习环境的相关属性——学习者中心、知识中心、评价中心、共同体中心。1、学校和课堂必须是学习者中心的。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学生代入课堂中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与已讨论的有关学科知识的前概念结合,但是也包括更广泛地理解学习者。例如:- 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的舒适水平。- 学生对“智慧意味着什么”的观点会影响他们的表现。认为“智慧就是固定实体”的学生更可能以表现为导向而不是以学习为导向——在学习中他们想要看上去成功而不是冒犯错的风险。当任务变得困难时,这些学生尤其可能放弃。认为“智慧是可塑的”的学生更愿意与挑战性任务抗衡,他们更从容地与风险相处。……学习者中心的教师要向学生呈现“刚刚能处理的难题”,即足够的挑战性以维持参与,但是不要太难导致学生气馁。2、为了提供知识中心的课堂环境,必须关注教什么(信息、学科知识)、为什么教(理解)和掌握什么能力。许多课程不能支持理解性学习,原因在于他们在较短时间内呈现了太多的彼此不相联系的事实——即“一英里宽一英寸深”的问题。3、形成性评价——设计用来将学生的思维呈现给教师和学生的持续的评价——是很重要的。它们让教师去把握学生的前概念、理解学生在从非正式到正式思维的“发展性通道”中所处的位置并相应设计教学。……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监控学习过程。4、学习以基本的方式受发生于其中的情境的影响。共同体中心的方法需要开发用于课堂或学校的规范和建立与校外世界的联系,以支持核心的学习价值观。学校规范是否鼓励学术冒险和犯错误、获得反馈?学生展现前概念、疑问以及走向理解过程中的进步?教师是否面向建立共同体感来参与设计和组织学生的课堂活动?除了关注学生在校内所用的时间,还要关注校外的情境,例如家长的参与。 p23 以上总结的设计框架假定学习者是儿童,但原理也适用于成人学习。 第二章 专家与新手的差异p27 有关专家知识的重要原则:1、专家能识别新手注意不到的信息特征和有意义的信息模式。2、专家获得大量的内容知识,这些知识的组织方式反映专家对学科的理解深度。3、专家的知识不能简化为一些孤立的事实或命题,而应反映应用的情境,也就是说,这些知识受一系列环境的制约。4、专家能够毫不费力地从自己的知识中灵活地提取重要内容。5、尽管专家谙熟自己的学科,但这不能保证他们会教导别人。6、专家应付新情景的方法灵活多样。 p28 有意义的信息模式p28 deGroot(在1965年对国际象棋player的研究)的结论是,经过数万小时对弈而获得的知识使国际象棋大师能够击败对手。具体地说,大师更有可能识别有意义的国际象棋布局,意识到这种情景的策略性启示。这种识别使他们能够想出高于对手的可能招数。显然大师已具备这些有意义的模式。deGroot写道:“……在某一具体领域不断获取的经验和知识,使那些在前期必须经过抽象或推导出的东西(特征等)在后期更容易被迅速知觉。就更大的范围来说,抽象被知觉取代,至于这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其界限何在,人们还知之甚少。”……专家的超常回忆能力,……被解释为他们把一个结构中的不同成分组合成模块的能力(chunk?),而这些成分是通过基本功能和策略相连接的。由于人的短时记忆信息容量有限,只有通过把信息组合到相似的模式中才能提高短时记忆的能力。……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有助于增加人们对有意义的信息模式的敏感度,而这些模式对新手来说是陌生的。 p33 知识的组织,以及如何影响理解和表征问题的能力p33 专家的知识不仅仅是对相关领域知识和公式的罗列,相反它是围绕核心概念或“大观点”(big idea)组织的,这些概念和观点引导他们去思考自己的领域。1)e.g.在一个物理学的例子里,要求专家和具有潜能的初学者(大学生)口头描述他们用以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专家常常提到能够用来解决问题的主要原理或定律,连同为什么这些定律用在这个问题上和如何应用这些定律的理据。初学者极少用到物理学上的主要原理和定律,而是非常典型地描述他们所应用的等式和等式运算的方法。2)专家似乎围绕物理学上的大观点思考问题,如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而新手倾向于把物理问题的解决知觉为记忆、回忆和求解的公式运算。3)让专家vs新手根据所采用的解决问题方法去梳理索引卡上的问题,他们在解题方法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专家根据解决问题的原理对问题进行分类,新手根据表面特征对问题进行归类。e.g.力学方面,专家按照能量守恒原理进行分类,新手按斜面进行分类。4)停顿次数。专家似乎能回忆起一系列相关的方程式,一个方程式的回忆能立即激活其他需要提取的相关方程式。新手用大致相同的时间提取每个方程式,这说明他们应用了记忆的系列搜索。5)做数学题时,专家比新手更倾向于先理解题目,而非仅仅把数字代入公式。6)历史例子。三组人,美国革命史专家、专业与此无关的历史学家、考到高分的高中生。有几位学生考试(考史实识记)成绩比专家高。比较历史学家与学生是如何解读历史资料的。历史学家在理解的详尽性方面表现出色,这体现在了他们对事件做出选择性解释的能力和对实证的运用上。总之,尽管学生在史实方面成绩突出,但他们对真正历史思维的探究模式十分陌生。他们还没有具备解读矛盾论点的系统方法。……欠缺专家那种对历史文件形成合理解释的解读深度。 p37 专家的知识是围绕重要观点或概念来组织的,这意味着课程亦应该按概念理解的方式组织。许多课程设计的方法使得学生难以进行有意义的知识组织,通常在转入下一主题前,只能触及到一些表面性的事实知识。没有时间形成重要的、组织起来的知识。历史课文有时仅强调事实知识,而没有提供理解的支持。许多传授科学的方法也过分强调事实性知识。……(有人)批评课程有“一英里宽,一英寸深”。 p37 帮助学生组织其知识的观点也表明,新手或许可以从反映专家如何应付问题解决的模式中受益,特别是接受相似策略的指导。 p38 情境与知识提取p38 专家具备与其领域或学科相关的巨大知识库,但是只有子集知识才与具体问题关联。……(专家)能熟练提取与具体任务相关的知识。用认知科学家的话来说,专家的知识是“条件化的”——它包括对有用的情景的具体要求。非条件化的知识常常指“惰性”知识,尽管关联,但未被激活。帮助学生掌握适用条件的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去解决应用题……然而,有时学生可以解决一大堆习题,但却不能把知识条件化,因为他们知道这些问题出自何章,故能自动应用这些信息去取舍相关的概念和规则。条件化知识的概念对设置能提供学习反馈的评估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考试无助于教师和学生评估学生知识的条件化程度。 p39 顺畅提取人们提取相关知识的能力差异表现为“费力”、“相对不费力(顺畅)”和“自动化”三个层面。自动化和顺畅提取是专业知识的重要特征。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顺畅地识别特定领域的问题类型,……这样人们便能轻而易举地从记忆中提取合适的解决办法。加快模式识别速度的教学步骤,应用前景十分诱人。 p39 专家与教学p39 专业知识有时对教学是有害的,因为许多专家忘却了学生学习的难易。意识到这一点后,设计教育资料的小组把内容领域的专家与在其他专业知识领域的“优秀新手”配对:他们的任务是不断挑战专家,知道他们开始理解专家的教学观点为止。 p40 对某一学科专业知识所需的内容知识,一定(原译“必须”,感觉是must,此处应为推测意思)有别于有效的教学所需的教育教学知识。后者包括学生在学习某些主题时所遇到的典型困难方面的信息;学生要获得理解就必须跨越传统路径;教师必须拥有一些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的潜在策略。……专家教师了解学生可能面对的困难类型,知道如何挖掘学生已有知识以便使新的信息有意义,他们知道怎样评价学生们的进步。……要是教学更有效,教育教学知识是教师需要学习的主要部分。 第三章 学习与迁移p52 为学生提供先摸索与主题相关的具体信息的机会,是要创立一个“讲授时机”,使他们从有组织的讲授中(通过随后的迁移能力测定)学到的东西要比最初没有这些具体机会的学生要多。 p54 在看到他们(学生)所学习东西的用途以及发现他们能用信息影响别人——尤其是地方社群时,所有年龄的学习者都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 p63 【学习是原有经验的迁移——概念理解的变化】一个人现有的知识也能成为学习新信息的障碍。学习者根据自己当前的知识构建新的理解,这突出了“讲中教”的危险。讲授及其他形式的直接教学有时是非常有用的,但仅限于适当的条件下进行。……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教师必须设法让学生的思维变得直观,寻找方法帮助他们更改错误的概念,形成新的概念。 p65 【学校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迁移】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广泛的目标而提取信息——学习以某种形式向其他环境迁移。日常场景与学校环境的3个主要反差:1)后者更重视个体的表现;2)相对于学校场景的“脑力劳动”,日常场景大量运用工具去解决问题;3)学校常常强调抽象推理而日常场景经常应用情境化的推理。
回应 2020-03-08 20:13 -
信息和知识快速增长的速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曾明智地指出,“识知”(knowing)的意义已从能够记忆和复述信息转向能够发现和使用信息(Simon 1996)。人类知识的急剧增长使教育无法绵绵聚到,而且,人们更多地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发展习得知识所必需的认知工具和学习策略,使他们能够富有成效地思考有关历史、科学技术、社会现象、数学、艺术方面的内容。对...
2019-04-30 16:30
信息和知识快速增长的速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曾明智地指出,“识知”(knowing)的意义已从能够记忆和复述信息转向能够发现和使用信息(Simon 1996)。人类知识的急剧增长使教育无法绵绵聚到,而且,人们更多地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发展习得知识所必需的认知工具和学习策略,使他们能够富有成效地思考有关历史、科学技术、社会现象、数学、艺术方面的内容。对学科知识的基本理解包括如何制定和提出有关学科领域的有意义的问题,这有助于个体形成对学习原理更本质的理解,并帮助他们成为自我维持的终身学习者。 引自 绪论 回应 2019-04-30 16:30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0)8.8分 26人读过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7.7分 172人读过
-
暂时无货, 2天前曾上架
-
Natl Academy Pr (1999)暂无评分 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iamsujie 2018-06-11
要教好,需要掌握三种信息,缺一不可: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学员背景
2 有用 毛毛刘 2020-05-20
虽然感觉有些枯燥,有很多大量理论内容,但是我觉得这也表明书中内容的严谨性,让我对学习科学有了初步了解。 不过相比这本更加推荐《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观点相似,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0 有用 蝉 2014-02-26
: G791/4286
1 有用 lianghao 2018-11-19
2018年从北医图书馆借阅;开始以为是心理学研究,读了才发现有很多教育方面的内容,比如:设计课堂环境、学习迁移等等。后面几章,内容感觉比较空洞,只能匆匆翻过。
9 有用 浅 2016-03-30
从教学者角度来探讨学习科学的书。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有用的内容有,但是太零散,不成体系化。而且,废话好多啊😂 不推荐看
0 有用 豆友205391929 2021-03-09
学习科学涉及的学科太多,每一本书都基本是对前人科研成果的梳理和补充,一些案例也是互相借用,作为初级读物,《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更有可读性,约翰.哈蒂《可见的学习与学习科学》也具有很强的参考性。
0 有用 陆探微 2021-03-07
0002
0 有用 以愛語離惡口 2021-02-22
翻译真的不太行。除此之外,某些理论还是很inspiring的。
0 有用 ああ 2021-02-14
学习科学的经典著作,虽然难啃,但是边看边做思维导图,硬是啃下来了,符合当前教改的方向,一些论点也正在实践中,需要在实践中慢慢内化。还有很多没有理解的,可重复阅读。
0 有用 戴娜索 2021-02-06
字面翻译比例很大。内容上感觉仅仅是认知科学上零碎理论的整合,信息浓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