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船長兼小說家,原名科忍尼奧斯基(Jozef Konrad Korzeniowsky),生於帝俄統治下的波蘭,雙親皆死於政治迫害。他於1874年赴法國當上水手,1878年加入英國商船服務,並於1886年歸化英國籍。康拉德乃英國文學裡耐人尋味的異客。他周遊世界近二十年,37歲(1894年)才改行成為作家:在寫第一本小說前,他僅自學十多年的英文。康拉德的作品深刻反映新舊世紀交替對人性之衝擊。面對文化與人性的衝突,他並沒有提供答案,而是如同哲學家提供思索答案的過程。除經典名作〈黑暗之心〉外,主要作品有:《吉姆爺》(Lord Jim,1900)、《諾斯楚摩》(Nostromo,1904)、《西方眼界下》(Under Western Eyes,1908)。
引自《黑暗之心》上海交大出版社(2024版)评注本第1页
“The Nellie, a cruising yawl, swung to her anchor without a flutter of the sails, and was at rest. The flood had made, the wind was nearly calm:关于这里的翻译,一般来说可以按照英文原文的句序,先说到“帆船稳稳地停住”,再说“潮水上涨,风也几乎停息”。但是仔细推敲,不如两句话颠倒翻译为好。这是为了照顾汉语的行文习惯,在汉语表达中,文章或者演讲的开篇,往往先点明时令和风物,再开始进入叙事。例如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开篇写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是先点明时令再叙事;之后写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是先描绘景色后叙事。现代作家也擅用这种开篇形式,譬如在处女作《苍穹神剑》的开头,古龙初次落笔就这样写道:“江南春早,草长莺飞。斜阳三月,夜间仍有萧索之意。”而后才引入到故事人物的出场。又如金庸在收官之作《鹿鼎记》开篇写道:“北风如刀,满地冰霜。江南近海滨的一条大路上,一队清兵手执刀枪,押着七辆囚车,冲风冒寒,向北而行。”除了英汉之间句序的差别之外,两种语言形式也有不同。英语一般来说不拘于句式,而汉语中多用四字格叠句,具有一种平衡和谐之美。因此这里开篇翻译为“河水漫涨,风止浪平。奈利号连帆都没有抖动一下,就吃住锚链,稳稳地停泊下来。”此处虽为表达上的细节,但是只有用心体悟,于细节处多留意,才能保证文学作品翻译既准确,又优美,如许渊冲所说“缔造出一位忠诚的美人”。倘若失去了文学性,即使翻译得再字字如实,也已“奈何明珠变鱼目”,失去了文学作品的题中应有之义。当然,凡事过犹不及,翻译也是如此。直译和意译作为两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应酌情配... (查看原文)
Essay Q&A 1. What is "'The horror! The horror!'"? Literally, "The horror! The horror!'" are Kurtz's dying words. They are spoken to Marlow in private as the steamboat makes its return journey to the Central Station. Of course, the most important ...
(展开)
康拉德的法语比英语好,当时据说英语写作更利于出版,他在20岁时开始学习英语。 F.R.利维斯在《伟大的传统》中列举大量的例子批评康拉德的英语: The same vocabulary, the same adjective insistence upon inexpressible and incomprehensible mystery, is applied to the evo...
(展开)
1 有用 Opus 2008-09-27 23:42:48
「我不能這樣下去,我將繼續這樣下去。」
0 有用 蒼舒 2015-10-20 18:02:05
越来越多的黑暗和压抑,我觉得康拉德应该算后殖民主义的推动者?
20 有用 老鹿 2016-07-29 10:53:10
就 为什么美国瑞士两节文学赏析课都要我读它写它 好拒绝 不好读
0 有用 东耳 2022-04-02 02:22:59
全程都在回忆现代启示录里的片段,必须得说,大陆版真真是毁在翻译之上。
4 有用 时间足够我 2012-03-24 13:05:57
“如果只讀一本現代英國文學的作品,《黑暗之心》不僅會是首選,也很可能是唯一的選擇。” << 真的嗎?我這頭牛果然嚼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