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欧洲哲学最风起云涌的年代1781 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1804 年,黑格尔的哲学发展迈出最后一步,而康德也在该年过世。短短二十三年的时间,却发生了哲学史上最惊人的变迁:从康德到费希特与谢林、再到黑格尔的整个哲学发展。没有这场变迁,就没有浪漫主义,也无由出现黑格尔系统崩溃后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甚至也无从导致欧陆哲学与英美哲学的分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亨利希于1973年首次对美国的学生演讲,优雅地诠释德国观念论的历史及其与当代哲学的关系。亨利希动人地诠释了德国观念论的历史及其与当代哲学的关系:他从康德系统里的结构和冲突开始,自近代思潮的哲学主题和当时的文化状况去理解康德主义以及斯宾诺莎哲学的重生;接着仔细铺陈费希特的《知识学》,然后综观由诺瓦利斯、施列格和贺德林所开启的浪漫主义;最后以黑格尔系统的简述做结。
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创作者
· · · · · ·
-
迪特·亨利希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此版本译者为台湾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彭文本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本书的主题是从康德的先验哲学到黑格尔的观念论的转变,最狭义地说,是这个时代出现的不同的主体概念。这些是德国哲学家迪特·亨利希在过去半个世纪中所从事的工作的特征,而决不是工作的范围。在1973年,当亨利希还是海德堡大学的教授时,他到哈佛大学的爱默生大楼(Emerson Hall)来介绍他的研究成果,包括对那时新发现的可追溯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1781-1844)的手稿的解释。他在那时提供的演讲课程构成了本书的基础。除了专门研究这个哲学时期的学者之外,英语世界那时对亨利希知之甚少。然而在这些专家圈子内,他以关于康德、费希特、荷尔德林和黑格尔的开创性的研究,尤其是他关于自我意识问题的论文已经建立了名声。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页 -
本書的主題是從康德先驗哲學到黑格爾的德國觀念論,或更限縮地說,是那個時代出現的哲學論題的不同想法。這是德國哲學家亨利希超過半世紀的著作中的傳世之作,但他的成就絕不僅限於此。1973年,當他還是海德堡大學教授時,亨利希應邀到哈佛大學的愛默生講堂(Emerson Hall)陳述他的研究,包括一些當時新發現的、屬於德國古典哲學時期(1781-1844)的手稿的詮釋。他的演講構成了這本書的基礎。在當時的英語世界裡,只有專攻這個哲學時期的學者聽過亨利希的大名。但是在專家的圈子裡,他以對康德、費希特、賀德林和黑格爾的另闢蹊徑研究而聲譽卓著,特別是關於自我意識的討論著作。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哲學人(共41册),
这套丛书还有
《尼采》《奧斯卡與我》《哲學是什麼?》《論美,論愛:柏拉圖《費德羅篇》譯註》《愛在流行》
等
。
喜欢读"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人也喜欢 · · · · · ·
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哲学归自由,任重而道远
因为在台大上彭文本老师的德国观念论,才知道Dieter Henrich这个人,才开始看《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这本书。在序言一开始,Henrich就向读者指出从1781年康德出版第一批判,到1804年他死去时,黑格尔已经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德国观念论在18世纪最后的二十年里完成了从康德,穿...
(展开)

《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要点总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具体要点在下面已经罗列好了,可以按图索骥,不过越整到后面越不想搞,真心整累了,大家凑合看吧。 1.“主体在与它的任何思想的关联中所拥有的必然的自我意识。” 2.神秘主义的问题 3.柏拉图主义的太一说 4.斯多亚学派的统一原则 5.自由存在者之根据 6.“此在——去揭示和去显... (展开)
译文|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Stern)的书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文原载于《心灵》杂志(Mind)2005年1月刊,第165~169页,作者: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Stern)。原书作者亨里希是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学者,德国观念论传统的哲学家,因其对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之影响的研究而闻名,1950年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马克... (展开)
216-230页是理解本雅明博士论文《The Concept of Criticism》的重要线索
第220页,“...and it is a longing for the perfect self, for the entirely independent self. Indeed, it is a yearning for the ultimate overcoming of all limitations imposed by the not-self. In its actuality, longing operates in our mind in a way that is nothi...
(展开)
> 更多书评 7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商务印书馆 (2020)9.3分 241人读过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9.5分 70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3)8.8分 270人读过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暂无评分 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哲学 (Drift)
- 黑格尔哲学 (船山顶上草)
- 康德、德国唯心主义与浪漫派1 (济贫院长正太喵)
- 城邦商周 (the Wor(l)d)
- Kant-Studien(国外汉译篇) (monas)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7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john vin 2010-04-20 23:02:48
书可打三分,虽然观点幼稚,不过在哲学沿革与哲学史方面还是能够给与读者一些启发的;翻译得比较差,扣一分。另,又见“杂多”……manifold
1 有用 Thomas Torino 2015-05-10 17:40:19
翻译比商务版好一些
0 有用 墨息墨息 2019-03-13 18:08:47
唉,译本不忍卒读
0 有用 泠箖 2008-11-06 00:42:29
從黑格爾的彈孔看康德
0 有用 sonoko 2008-01-17 23:40:46
Sep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