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典藏藝術家庭
原作名: L'Œil et l'Esprit
译者: 龔卓軍
出版年: 2007-11-15
定价: 100.00元
ISBN: 9789866833113
内容简介 · · · · · ·
《眼與心》(L’(Eil et l’Esprit)是梅洛龐蒂生前完成的最後書寫。
在普羅旺斯鄉下離艾克斯(Aix)不遠的托洛內(Tholonet)住了兩三個月,他沉浸在這個具有濃厚深居氣息的地方,特別是日日得以樂享塞尚(Paul Cezanne)之眼曾經投注的景色,在此,他重新探問視覺,重新探問繪畫。他再一次尋求發端之語詞,譬如,那些能夠命名人類身體造化奇蹟的語詞、命名身體那無以解釋的生氣活力的語詞、命名身體那即刻能與他者、世界與自身建立連結的語詞,同時,也找尋那些命名此一奇蹟的脆弱性的語詞。
全文共5大節:
第一節的主題是科學與藝術。
第二節討論的是可見性的條件。
第三節可以說是對笛卡兒視覺哲學肢解了視覺作用的批判。
第四節集中在現代繪畫史對於深度、色彩、形、線條、輪廓、運動的多重探索。
簡短的第五節,回到了藝術所特有的喑啞歷史性力量。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簡介
梅洛龐蒂(Merleau-Ponty,1908-1961)
法國哲學家,在現象學運動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闡發了一種獨到的「身體哲學」。
1945年以《行為的結構》(La structure du comportement,1942年出版)、《知覺現象學》(Phenomenologie de la Perception,1945年出版)兩部重要著作獲得博士學位。1945年10月與沙特等人創立《現代》(Les Temps modernes)雜誌。
本書《眼與心》原為梅洛龐蒂生前發表過的一篇長文,最終以單行本形式聞名於世,這是 梅洛龐蒂最著名的現象學藝術論。
譯者簡介
龔卓軍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現象學與當代法國哲學,長期關注身體哲學、美學、現象學心理學,以及精神分析的相關議題。著有...
作者簡介
梅洛龐蒂(Merleau-Ponty,1908-1961)
法國哲學家,在現象學運動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闡發了一種獨到的「身體哲學」。
1945年以《行為的結構》(La structure du comportement,1942年出版)、《知覺現象學》(Phenomenologie de la Perception,1945年出版)兩部重要著作獲得博士學位。1945年10月與沙特等人創立《現代》(Les Temps modernes)雜誌。
本書《眼與心》原為梅洛龐蒂生前發表過的一篇長文,最終以單行本形式聞名於世,這是 梅洛龐蒂最著名的現象學藝術論。
譯者簡介
龔卓軍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現象學與當代法國哲學,長期關注身體哲學、美學、現象學心理學,以及精神分析的相關議題。著有《身體部署》、《文化的總譜與變奏》,譯有《人及其象徵》、《拉岡》、《空間詩學》,合譯有《自由與命運》、《夢的智慧》、《傅柯考》。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类似的病态与衰弱让塞尚产生要画一种“基于自然”的画的念头。他对自然、对色彩的极端重视,他的绘画的非人性化特征(他说过应该像画一样东西那样去画一张脸),他对可见世界的笃信不疑,这一切,只是他对人的世界的一种逃避,是他的人性异化。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2页 -
进一步说,我们在自然中看见的每一种颜色都借助于一种反衬作用而引起互补色的视幻,而且这些互补色又相互激发、相互完善。展出的绘画是要在大楼里的弱光下面被欣赏的,为了在画面上得到与在阳光下颜色相同的外观,于是,如果画草,就不仅要画出绿色,还应该画出互补的红色,使绿色得以突出出来。最终,在印象派画家那里,局部色调也解体了。一般说来,在需要获得颜色的地方,不是把原色混合,而是在画布上将组合原色配列。这样能使色调更加活泼生动。使用这些方法的后果是,由于画面不再逐点地与实物相对比,却通过这一部分作用于另一部分还原了一种印象的总体真实。而氛围的画出与色调的分离使物体变得朦朦胧胧,由此克服了呆板和凝滞。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眼與心"的人也喜欢 · · · · · ·
眼與心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眼與心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物我之间:梅洛•庞蒂的观看之道

关于碎片化的一些想法。

> 更多书评 3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在谈到意大利绘画时,年轻的贝汉森( Berenson )指出其对于触觉的唤醒,这真是严重的误解;绘画无所唤醒,更谈不上对触觉的召唤。绘画做的是另一桩近乎相反的事:绘画使世俗视觉所以为不可见的事物,变成可见的存在;它让我们不必一定要有“肌肤感”,就能够拥有世界的量感与浩瀚感。此一吞噬万物的视觉,凌越于“视觉给出物”,揭露了大写存有的结构,在此结构当中,种种不相续的感官讯息只不过是些标点和顿挫,眼睛居停于...
2019-05-07 21:14 1人喜欢
-
「在谈到意大利绘画时,年轻的贝汉森( Berenson )指出其对于触觉的唤醒,这真是严重的误解;绘画无所唤醒,更谈不上对触觉的召唤。绘画做的是另一桩近乎相反的事:绘画使世俗视觉所以为不可见的事物,变成可见的存在;它让我们不必一定要有“肌肤感”,就能够拥有世界的量感与浩瀚感。此一吞噬万物的视觉,凌越于“视觉给出物”,揭露了大写存有的结构,在此结构当中,种种不相续的感官讯息只不过是些标点和顿挫,眼睛居停于...
2019-05-07 21:14 1人喜欢
-
「在谈到意大利绘画时,年轻的贝汉森( Berenson )指出其对于触觉的唤醒,这真是严重的误解;绘画无所唤醒,更谈不上对触觉的召唤。绘画做的是另一桩近乎相反的事:绘画使世俗视觉所以为不可见的事物,变成可见的存在;它让我们不必一定要有“肌肤感”,就能够拥有世界的量感与浩瀚感。此一吞噬万物的视觉,凌越于“视觉给出物”,揭露了大写存有的结构,在此结构当中,种种不相续的感官讯息只不过是些标点和顿挫,眼睛居停于...
2019-05-07 21:14 1人喜欢
论坛 · · · · · ·
完全应该列入中国艺术院校必读 | 来自[已注销] | 1 回应 | 2010-09-02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商务印书馆 (2007)8.9分 398人读过
-
Folio (1985)9.5分 25人读过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8.1分 51人读过
-
Meiner Felix Verlag GmbH (2001)暂无评分 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眼與心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Motive 2018-06-26
銅版畫,第三維(深度)與繪畫的再定義
0 有用 安珀 2019-03-03
需要再好好看几遍
0 有用 月某 2019-05-19
翻译好像还行...读着没什么障碍,虽然读不懂。有些地方感觉蛮扯的,啊,不,肯定是我没领会,等待二刷吧
0 有用 一树鸽子 2020-10-31
“我在我巴黎的床上到了彼得堡,我的眼睛看见了太阳。”
1 有用 申公豹 2013-11-20
再次确认了我没有任何艺术的可能性,也代表是完人,完蛋的人
0 有用 绵宁 2021-01-09
台湾版,可以读读前言...
0 有用 叶子🍃 2020-11-30
翻译很优美,不会太晦涩
0 有用 一树鸽子 2020-10-31
“我在我巴黎的床上到了彼得堡,我的眼睛看见了太阳。”
0 有用 鴉片馬克思 2020-03-29
提升审美能力的必看之书。
0 有用 久坐论者 2020-03-13
繁体本文笔极好(原文、译文)。思绪散落闪烁,联结成梅洛庞蒂的星座。看似单论绘画,实则展现世界的迂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