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邱振中先生推荐书目 (金匠)
- 出版商务周报·2013年度风云图书TOP100 (451½°F™)
- 中国古代书画研究 (Azad)
- 哲学美学 (金匠)
- 书法研究 (未堂)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美的焦虑的评论:
feed: rss 2.0
12 有用 琉璃君 2015-10-16 09:03:48
跟杨晓山那本出发点差不多…对于海外汉学家,只求他们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不乱开脑洞就好了…
4 有用 苦影 2021-05-05 16:56:06
很重要。该书从艺术收藏、花卉、词的接受史几个方面探讨北宋士大夫如何在儒家伦理话语下合理化“美”及“占有”,是学界的北宋“私人化转向”研究的重要作品。一直很喜欢Egan对欧阳修的理解,尤喜第一章将欧阳的金石收藏与占有的焦虑、收藏家对于历史和时间的焦虑联系起来,是我读到过的类似话题下最感人的书写之一。论词的一章,大概篇幅所限,很多地方无法展开论述,可与作者所写的剑桥文学史宋代部分及宇文《华宴》一书中的... 很重要。该书从艺术收藏、花卉、词的接受史几个方面探讨北宋士大夫如何在儒家伦理话语下合理化“美”及“占有”,是学界的北宋“私人化转向”研究的重要作品。一直很喜欢Egan对欧阳修的理解,尤喜第一章将欧阳的金石收藏与占有的焦虑、收藏家对于历史和时间的焦虑联系起来,是我读到过的类似话题下最感人的书写之一。论词的一章,大概篇幅所限,很多地方无法展开论述,可与作者所写的剑桥文学史宋代部分及宇文《华宴》一书中的宋代文论部分对读。后者对词构建出的“私人空间”之探讨显然更加充分,对北宋诸多亭记的爬梳也可作为“美的焦虑”的补充。论米芾和苏轼一章将二者的收藏观点过度对立起来,似乎有理论先行之嫌。值得注意的是,此书讨论的许多现象大概在中晚唐时已初见端倪,如文学观的多元化、对传统价值的质疑,以及对占有物品的强调等等。 (展开)
1 有用 塵寒 2017-03-13 10:35:13
宋人所进一步开拓的“偏”“病”之美,实际上就是对古典主义和谐美的突破吧
5 有用 种蔗大户 2014-06-06 23:21:15
写石刻、诗话、花谱和书画收藏的前四章比后面写宋词的两章跳脱有趣多了,尤其对欧阳修、苏轼和米芾的心理分析写得诚恳通透且实在。看着就能脑补出一会儿喜滋滋抱着心爱之物打滚,一会儿又舔着笔尖皱着眉绞尽脑汁自我安慰的焦虑的文忠公和苏胖胖,以及一旁自high的大米……
3 有用 长工学者王二麻 2017-04-17 20:57:54
讨论了宋代重要文人对“物”的不同观念,反映出宋代开始的观念变化,集中体现在此前未进入艺术品视野的碑帖、被认作是艳俗代表的牡丹、词令和书画收藏中。艾朗诺善于选取材料,但很难逃脱“观念先行”的嫌疑。但作为一个西方人,能巧妙避开短板,对当时人物的交游、收集、创作进行思路清晰的分析实属不易。也正因此,同样是做观念史,他不会执著甚至夸大文人的精神/理性世界,亲近一种情感分析。这样的学术很有人情味。但几天的交... 讨论了宋代重要文人对“物”的不同观念,反映出宋代开始的观念变化,集中体现在此前未进入艺术品视野的碑帖、被认作是艳俗代表的牡丹、词令和书画收藏中。艾朗诺善于选取材料,但很难逃脱“观念先行”的嫌疑。但作为一个西方人,能巧妙避开短板,对当时人物的交游、收集、创作进行思路清晰的分析实属不易。也正因此,同样是做观念史,他不会执著甚至夸大文人的精神/理性世界,亲近一种情感分析。这样的学术很有人情味。但几天的交流也让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被国内学术界认为缺乏严谨性,会被批评对古代中国的想象多于领悟。而我的问题(“古”,古意、高古,对宋人有什么特殊意味?宋人的历史性是什么样的)他也没能解答,只能待我自己去解决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