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我与你》是20世纪最著名的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主要代表作,该著作对现代西方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已深入到哲学、神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各门社会科学之中。
马丁•布伯从犹太思想出发,对近代西方哲学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真正决定一个人存在的东西,决不是“我思”,也不是与自我对立的种种客体,而是他自己同世界上各种存在物和事件发生关系的方式。基于此,马丁•布伯论述了人的两种关系,即“我与它”和“我与你”关系。
我与你的创作者
· · · · · ·
-
马丁·布伯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德国宗教哲学家、翻译家,宗教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我与你》、《人与人之间》、《两种类型的信仰》、《善恶观念》等。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头脑很容易追求二元对立,会对人和事进行评判、分等级、过度追求完美和深刻,而忽视了当下生动而真实的生活。在这样的链接中,人其实是活在概念中,并没有活在生活里,既无法通过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全然存在,也无法通过自己感受到对方的全然存在。 在我看来,做事情时,重要的不是头脑有多聪明,而是要让自己生活在生活中,让封冻的能量流动起来。能量流动起来后,它会自动指引你走向归途。心理学家邬斯宾斯基在临终前说:“靠头脑什么也发现不了。"而马丁・布伯一针见血地指出,要建立“我与你”的关系,必须远离“想法的灌木丛”。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4页 -
她无力维系你之生存,她仅能助你瞥见永恒。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涵芬书坊(共27册),
这套丛书还有
《一个热爱艺术的修士的内心倾诉》《残酷戏剧》《致外省人信札》《在世遗作》《克尔凯郭尔日记选》
等
。
喜欢读"我与你"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与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0 条 )



阅读札记|《我与你》
永恒与一瞬 马丁·布伯的《我与你》是一本小册子,像是箴言汇编的书册,也像是缄默的智慧之书。我在阅读这本小书时,往往被其所涉及的宏大与壮阔而震慑。体量之小与内涵之广,二者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我对其初次阅读时的感悟。 然而就像千锤百炼、刀刻斧凿的大理石雕塑,也需要时...
(展开)

Something Profoundly Touching
如果一本书跟你有缘,它早晚都会找到你,或者说,你早晚都会遇见它。 那日,某人发来微信,问我有没有看过这本《我和你》,我说没有听过,她说你去看一看吧,看完有个问题我想跟你讨论一下。虽然是再好不过的朋友,但这实在是一个很奇怪的要求…… Anyway, 广州回上海的飞机上...
(展开)

论坛 · · · · · ·
《我与你》读书会,2015年5月@上海 | 来自映心堂于玲娜 | 2015-04-26 21:12:0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9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8.8分 1576人读过
-
Free Press (1971)9.3分 63人读过
-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8.7分 617人读过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7.5分 40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2015年购书目录 (思郁)
- 必买之书 (山鬼2046)
- 2015年1、2月新书 (商务印书馆)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我与你的评论:
feed: rss 2.0
37 有用 愚公∞ 2015-11-18 15:57:31
前言 后记 读后感一共135页,总共不超过五六万字,定价38元。我与你之间的距离,固然可以用上帝来提升,但是我总觉得这种价格,只能让我与你越来越远。
0 有用 henry™ 2015-07-01 10:42:17
这是在何等的高度看待人世和信仰!深邃的洞悉,诗意的语言。虽然不能全懂,但读起来仍然是享受的。
1 有用 里相玉 2023-09-28 20:44:07 浙江
书薄但不好读,觉得这就是对《电影史》第一课最恰切的总结,我只是从本维尼斯特的普通语言学问题触及到这个想法:历史是用第三人称和过去时态写就,电影史的极性属于“你和我”,而在马丁·布伯的这本书里,我与你的关系径直超出了经验的世界。教育的目标是,与“你”相遇,我也想如此相信。
16 有用 孟冬 2016-09-23 11:23:59
译文晦涩,没像评论说的那么优美。布伯将现代社会的人类关系划分为“我与它”、“我与你”两种。在“我与它”的世界,人不过是具有不同用途的工具,为了实现自己的事业互相利用,人与人不存在心与心的互相敞开,只有虚假的人格相处。而在“我与你”中,人和人没有利益、目的,只有纯粹的,全部真实的相遇。在两个关系中的,“我”也不一样,前者面对外在,后者是栖居内心。只有先有内心的我,“我与你”才可能真实相遇。
1 有用 一只大鱼 2017-07-16 23:37:54
我与你,基于相遇与对话生出引向上帝的伦理,“我-你”关系是自由、是潜能,不为因果所缚,相会于永恒。翻译文邹邹的,读着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