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汪晖关于鲁迅以及辛亥革命研究的最新力作。作者通过对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细致分析,把阿Q的形象置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中来解读, 从崭新的视野回答了鲁迅《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由此对辛亥革命和现代启蒙进行思考。
《阿Q正传》是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鲁迅作品。通过对这部作品另辟蹊径的解读,作者汪晖系统地回答了《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一、作品的叙述方式是否发生了断裂?二、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是国民性的代表,还是农民阶级的思想特征?三、阿Q真的会革命吗?作为国民性典型的阿Q与作为革命党的阿Q在人格上是一个还是两个?
在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事关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的重要问题:国民性是单面的,还是自我反身的?如何界定阿Q的阶级身份和社会类型?如何在“重复”中界定“革命”?在《阿Q正传》中,历史与本能、意识与...
汪晖关于鲁迅以及辛亥革命研究的最新力作。作者通过对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细致分析,把阿Q的形象置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中来解读, 从崭新的视野回答了鲁迅《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由此对辛亥革命和现代启蒙进行思考。
《阿Q正传》是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鲁迅作品。通过对这部作品另辟蹊径的解读,作者汪晖系统地回答了《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一、作品的叙述方式是否发生了断裂?二、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是国民性的代表,还是农民阶级的思想特征?三、阿Q真的会革命吗?作为国民性典型的阿Q与作为革命党的阿Q在人格上是一个还是两个?
在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事关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的重要问题:国民性是单面的,还是自我反身的?如何界定阿Q的阶级身份和社会类型?如何在“重复”中界定“革命”?在《阿Q正传》中,历史与本能、意识与潜意识、精神与身体是什么关系?如何解释鲁迅的“向下超越”,以及从这一角度对辛亥革命和启蒙的思考?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创作者
· · · · · ·
-
汪晖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汪晖,江苏扬州人,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先后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北欧亚洲研究所、华盛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柏林高等研究所等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研究员、访问教授。著有《反抗绝望》、《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等。
2013年,10月20日,汪晖与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一起被授予2013年度“帕西奥利奖”(Luca Pacioli Prize)。
目录 · · · · · ·
1. 在两种叙述传统之间的《阿Q正传》
2. 外国小说的影响与“国民性”的两重性
3. “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
4. 国民性的寓言,还是农民的典型?
二、直觉、重复与革命: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
· · · · · · (更多)
1. 在两种叙述传统之间的《阿Q正传》
2. 外国小说的影响与“国民性”的两重性
3. “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
4. 国民性的寓言,还是农民的典型?
二、直觉、重复与革命: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
1. “阿Q是否真要做革命党”
2. “正传”作为正史的谱系
3. 六个瞬间之一、二:“失败的苦痛”与“无可适从”
4. 六个瞬间之三、四:性与饥饿,生存本能的突破
5. 六个瞬间之五:革命的本能与“无聊”
6. 六个瞬间之六:大团圆与死
三、鲁迅的生命主义与阿Q的革命
1. 生命主义
2. 精神、身体与民族主义政治
3. 革命、启蒙与向下超越
附记:阿Q时代的“死去”与“活来”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阿Q身上表现出的这种纠缠一一即作为秩序维护者和本能的抵抗者的共在一一正是鲁迅对革命的探索的成果。这个探索的核心就是谁是革命主体这一问题。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体制确立的背景下,欧洲的社会主义者发明了“无产阶级”这个概念,它被视为真正的、代表未来的革命主体。在整个二十世纪,关于革命和革命者的理解,无不被这一概念所影响。但是,在广的非西方世界,在那些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又被帝国主义卷入了全球劳动分工的社会里,究竟谁是革命的主体、如何形成革命的主体,成为革命政治的核心问题。如同印度的庶民研究所发现的,在印度、中国和其他的非西方世界寻求革命主体的努力产生了一系列西方范畴无产阶级一的替代物,即农民、大众、庶民等等。他们尚未被卷入工业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就已经被作为革命主体加以探寻了。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阿Q革命的批判正是基于无产阶级的概念而展开的对于这个可能的革命主体的批判,他们不可避免地“重复”欧洲思想的那些基本范畴和相关的逻辑:阿Q是一个自在的农民,缺乏自觉的阶级意识,而这也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弱点:一个缺乏无产阶级领导、从而也无从达到全面的阶级自党的革命。因此,也正像许多的启蒙主义者一样,马克思主义者希望从阿Q的身上发现“意识”。他们共同相信:阿Q正如整个中国一样一一需要一个从自在到自为从本能到意识、从个人的盲动到从属于某个政治集团的政治行动的过程。 阿Q正传》没有提示这一过程,它只是在阿Q的貌似重复的行动中发现了未经整理过的革命的契机。在这里、“未经整理过的”这一修饰语的意思就是革命的本能。鲁迅并没有看低这个本能,相反,他揭示了这个本能被“意识”不断压抑和转化的命运。这个压抑和转化的过程与其说是阿Q的心理惯性的结果,毋宁说是一个已经自然化的社会体制的规训过程的产物在他的小说中,鲁迅并没有从意识的角度去批判阿Q的本能,而是将这个本能不断被压抑的过程充分地展现出来一一...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4. 国民性的寓言,还是农民的典型? -
要想“不一下子就推诿掉”,并“开出反省的路”,这个契机在哪里呢?这个契机就存在于精神胜利法失效的片刻,正是在这些片刻,“循环”变成了“重复”一行为的意义不再只是在与过去的关系中加以界定,它是对新的情境和问题的回应。鲁迅探索的,就是使其永久失效的可能性,也就是通过对“重复”的不可重复性的揭示打破“循环”的幻觉 “重复”的不可重复性就是现实关系的开。这个可能性不是外部赋予和强加的,毋宁是内在于阿Q的生命的。在“精神胜利法”失效的那些瞬间,阿Q失去了“自我”,无从建立他与周遭世界的循环联系,从而失去了一切安全感一一他无所适从,心怀恐惧,只能凭借本能作出反应。阿Q正传》中描述的瞬间是非历史的它们于本能、直觉的领域一一本能、直党没有对世界做出有序的区分,它的一切反应都在这个世界的总体之中。套用弗洛依德的话说,“最初自我包括一切,后来它从自身中分离出一个外部世界。因而,文明现在的自我感觉只不过是一个更为广泛的——实际上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感觉的缩小的残存物,这种感觉相当于自我与周围世界更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恰恰是在这个无所适从的瞬间,阿Q与世界的真实关系裸露出来了。生命主义的政治就是将人置于这一真实的关系之中,寻求对于这一关系的根本改变。 阿Q的历史是秩序的历史,只有那些偶然的“非历史的”瞬间才是他自己的历史。“非历史”的瞬间是“循环”的终止,它的重复出现提示着历史的变迁。这些瞬间能够全面地一一但不是自觉地一展示世界自身;也正由于它们是非历史的”,一旦它们展现为历史,就会将自展现为开端”一一不是过去的延续,而是过去的彻底的中断。革命的政治因此必须在“无”中诞生,就像阿Q的革命也必须在“无”中诞生一样。只有当阿Q脱离其“历史”的时刻,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政治的;而对阿Q来说,“脱离历史”意味着“意识的中断”或者说“本能的恢复”。在这个意义上,“政治的人”并非来自“历史”或“意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3. 革命、启蒙与向下超越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声之善恶 8.5
-
- 现代如何“拿来” 9.2
-
- 反抗绝望 8.4
-
- 铁屋中的呐喊 8.9
-
- 死火重温 8.7
-
- 短二十世紀 8.5
-
- 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 8.4
-
- 人文学的想象力 8.6
-
- 无地彷徨 9.5
-
-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8.8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因为没空打字所以纯复制粘贴的摘记
> 更多书评 12篇
论坛 · · · · · ·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赠书活动 | 来自六點圖書 | 2014-04-09 09:59:16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37°暖书单(二) (37°暖)
- 鲁迅------中国文化的守夜人 (Kogorou)
- 鲁迅研究的视野(低中高阶完全收录篇·陆续添加中) (花衣云影)
- 书单|重识鲁迅 (豆瓣读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路觉🐳 2022-06-15 22:07:18
单独诉诸所谓的国民性批判/国人劣根性,实际上是很浮于表面的。鲁迅对于阿Q的塑造,更应该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就我个人认为,阿Q要放到殖民-反殖民的叙事中去,或者不如说是在殖民-反殖民叙事中讨论这种民族性和革命如何可能的问题,而且也要摈弃传统西方的革命叙事,因为东西方的启蒙概念是截然不同的。质言之,种族主义(民族等级制)本身是根植于资本主义的经济需求中的,血汗工厂、代孕、毒品这些我可以通过这种东西通通... 单独诉诸所谓的国民性批判/国人劣根性,实际上是很浮于表面的。鲁迅对于阿Q的塑造,更应该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就我个人认为,阿Q要放到殖民-反殖民的叙事中去,或者不如说是在殖民-反殖民叙事中讨论这种民族性和革命如何可能的问题,而且也要摈弃传统西方的革命叙事,因为东西方的启蒙概念是截然不同的。质言之,种族主义(民族等级制)本身是根植于资本主义的经济需求中的,血汗工厂、代孕、毒品这些我可以通过这种东西通通打包给劣等种族,这样就形成了跨国跨区域的资本主义式的层层剥削。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的没错,被殖民的国家的民族主义意识觉醒,反而是先进的。但是我又觉得鲁迅并非一个强烈的民族主义者或启蒙人,他不如说是秉持自然主义和生命主义的积极虚无主义者,他的行动更像是赶鸭子上架的。所以阿Q的觉醒并非革命的,而是压抑的。 (展开)
15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15-10-21 12:18:20
从政治史和社会史的视角,以文本细读的方式,解构《阿Q正传》的丰富内涵。汪晖老师的宏大视野,和在各个学科之间纵横自如的能力,让人佩服。尽管部分内容存在过度解读的嫌疑,但仍然代表着国内鲁迅作品研究的顶级水平。
1 有用 к. 2022-01-22 16:58:26
7.16补:拉康:用“结巴”,“失败”与“分裂”等术语来界定无意识,无意识显现在语言失败和结巴的那些时刻上,无意识恰恰就是象征链这一中的这一缺口或断裂。(《拉康导读》)
2 有用 金剛怒目 2015-09-11 03:52:40
比起大师的厚书,清楚很多,最后部分有些意思。其实汪大师的底色终究是辩证法啊,而且偏向于毛氏而非黑氏…
2 有用 砂丁 2016-04-19 22:46:03
还是《反抗绝望》的核心机理。“吾道一以贯之”的汪晖,其受竹内好氏影响甚巨:仍旧是那个现代主义的鲁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