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英刚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谶纬、术数与中古政治研究
出版年: 2014-1-1
页数: 500
定价: 7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
ISBN: 9787532570218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谶纬、术数与中古政治研究
出版年: 2014-1-1
页数: 500
定价: 7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
ISBN: 9787532570218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稿是《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第二辑之一种,是一部涉及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神学领域(包括谶纬神学、星占术、历律学、术数学、政治预言术等)与古代政治间的相互关系的书稿。全书除《绪论》外,分上篇《天命与预言》、中篇《祥瑞与灾异》、下篇《历数与历术》,涵盖了古代神学的主要内容。作者主要关注中国中古时期即秦汉至隋唐时期的特殊神学与政治生活的内容与关系,搜集了丰富的资料,文字流畅,论证详尽。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不多,本书着力较深,其研究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神文时代的创作者
· · · · · ·
-
孙英刚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孙英刚,男,汉族,1979年1月生,先后就读北京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获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哲学博士学位(Ph. D),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主要为: 1)知识、信仰与中古政治合法性——重点讨论阴阳五行、天文占卜、祥瑞灾异等术数知识和中古政治宣传、政治思想的关系; 2)9世纪以前的中国佛教史——集中讨论佛教王权观以及佛教对中古社会生活的影响; 3)长安——中古都市史,集中讨论宗教影响下的长安日常生活; 4)国外汉学及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理论。
目录 · · · · · ·
书序缘起
序言
绪论
一、神文与人文
二、天命与天道
三、预言与灾祥
四、历术与历数
五、乌托邦与救世主
上篇 天命与预言
第一章 “洛阳测影”与“洛州无影”: 中古知识世界与政治中心观
一、“洛州无影”的文化冲突说
二、“洛阳测影”的知识逻辑和思想意涵
三、黄旗紫盖,终于入洛:洛阳测影与南北对峙
四、推算时间:洛阳测影与日长之瑞
五、武周政权与“洛州无影”
六、义净与武周政权之关系
七、余论
第二章 “黄旗紫盖”与“帝出乎震”: 中古时代术数语境下的政权对立
一、对峙南北: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政治宣传
二、厌胜东南:“黄旗紫盖”与隋唐长安城
三、天子之气:云气占与中古天命说
四、望气西北:归义军时代的“龙兴紫盖”及其思想意义
五、帝出乎震:其含义变形与政权对峙
第三章 “太平天子”:中古时代的救世主主义与政治宣传
一、贞观十七年凉州瑞石出现的政治背景
二、作为政治理想的“太平”
三、作为符命的“太平天子”
四、“千年太子”
五、余论:重新审视李唐的神权谱系
第四章 金刀之谶:政治预言与宗教信仰的融合
一、金刀之谶的根源:“种族文化”说与“道教谶记”说
二、寻找新的理论基础:“刘氏复兴”与弥勒新佛
三、走向对立: 唐代前期的弥勒叛乱与“金刀”之谶
四、信仰竞争与王权之争:“真君出世”与“弥勒下生”
五、重新梳理“卯金刀”谶的演进过程
六、结论
中篇 祥瑞与灾异
第一章 乐与政通:《景云河清歌》的政治文化史研究
一、《景云河清歌》的内容与背景
二、祥瑞与“作乐”
三、“像功德而歌舞”:唐代宫廷乐舞的政治语言
四、隋文帝“黄钟一宫,不假余律”的政治含义
五、太平之乐与亡国之音:《乐纬》的分析
六、余论:重新认识古人的知识
第二章 祥瑞抑或羽孽:五色大鸟与中古时代的政治宣传
一、纬书中的“五色大鸟”
二、鸟情占传统中的“五色大鸟”
三、政治起伏中的“五色大鸟”
四、余论:祥瑞还是羽孽?
第三章 佛教对阴阳灾异说的化解:以地震、火灾与武周革命为中心
一、谶纬与佛教之关系:一个思想背景
二、地震与“帝出乎震”——所谓武周时期“灾异祥瑞化”
三、灾异还是因缘:本土阴阳灾异说的挑战以及华严法藏对地震的不同解释
四、明堂大火:阴阳灾异说与佛教理论的再次交锋
五、“火”还是“灾”?——围绕阴阳灾异说进行的争论
六、厌胜之道:“建章故事”与明堂重建
七、明堂大火与武则天的政策转向
八、余论
第四章 庆山还是祇阇崛山:重释《宝雨经》与武周政权之关系
一、女身为帝和杀害父母说:《宝雨经》对武周政权的意义
二、山涌和五色云:重读《宝雨经》窜入部分
三、庆山说:从新丰庆山到万年庆山
四、佛教的加入:从庆山到祇阇崛山
五、余论:《宝雨经》与阴阳谶纬之关联
下篇 历数与历术
第一章 “朔旦冬至”与“甲子革令”:历法、谶纬与中古政治
一、中古时代历法、谶纬、政治之关系:一个思想背景
二、“上元”的含义与隋唐政治起伏
三、作为王者贞祥的“朔旦冬至”
四、“甲子”的重要政治意义
五、余论:隋唐时代衍散之纬学
第二章 “辛酉革命”说与龙朔改革:7—9世纪的纬学思想与东亚政治
一、唐高宗龙朔改元、改革的谜团
二、日本史料所见的“辛酉革命”说
三、“辛酉革命”说的起源与隋及唐初政治、思想、知识之关系
四、日本文献揭示的龙朔改革的内在逻辑与思想意义
五、结论
第三章 无年号与改正朔:安史之乱中肃宗重塑正统的努力——兼论历法与中古政治之关系
一、肃宗去年号、改正朔之情形
二、肃宗对玄宗之区隔及肃宗之理论困境
三、肃宗之前的无年号纪年
四、无年号纪年的实质和肃宗的复古理想
五、余论
附录
动物异象与中古政治——评陈怀宇《动物与中古政治宗教秩序》
征引文献
书名索引
人名索引
专名索引
后记
· · · · · · (收起)
序言
绪论
一、神文与人文
二、天命与天道
三、预言与灾祥
四、历术与历数
五、乌托邦与救世主
上篇 天命与预言
第一章 “洛阳测影”与“洛州无影”: 中古知识世界与政治中心观
一、“洛州无影”的文化冲突说
二、“洛阳测影”的知识逻辑和思想意涵
三、黄旗紫盖,终于入洛:洛阳测影与南北对峙
四、推算时间:洛阳测影与日长之瑞
五、武周政权与“洛州无影”
六、义净与武周政权之关系
七、余论
第二章 “黄旗紫盖”与“帝出乎震”: 中古时代术数语境下的政权对立
一、对峙南北: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政治宣传
二、厌胜东南:“黄旗紫盖”与隋唐长安城
三、天子之气:云气占与中古天命说
四、望气西北:归义军时代的“龙兴紫盖”及其思想意义
五、帝出乎震:其含义变形与政权对峙
第三章 “太平天子”:中古时代的救世主主义与政治宣传
一、贞观十七年凉州瑞石出现的政治背景
二、作为政治理想的“太平”
三、作为符命的“太平天子”
四、“千年太子”
五、余论:重新审视李唐的神权谱系
第四章 金刀之谶:政治预言与宗教信仰的融合
一、金刀之谶的根源:“种族文化”说与“道教谶记”说
二、寻找新的理论基础:“刘氏复兴”与弥勒新佛
三、走向对立: 唐代前期的弥勒叛乱与“金刀”之谶
四、信仰竞争与王权之争:“真君出世”与“弥勒下生”
五、重新梳理“卯金刀”谶的演进过程
六、结论
中篇 祥瑞与灾异
第一章 乐与政通:《景云河清歌》的政治文化史研究
一、《景云河清歌》的内容与背景
二、祥瑞与“作乐”
三、“像功德而歌舞”:唐代宫廷乐舞的政治语言
四、隋文帝“黄钟一宫,不假余律”的政治含义
五、太平之乐与亡国之音:《乐纬》的分析
六、余论:重新认识古人的知识
第二章 祥瑞抑或羽孽:五色大鸟与中古时代的政治宣传
一、纬书中的“五色大鸟”
二、鸟情占传统中的“五色大鸟”
三、政治起伏中的“五色大鸟”
四、余论:祥瑞还是羽孽?
第三章 佛教对阴阳灾异说的化解:以地震、火灾与武周革命为中心
一、谶纬与佛教之关系:一个思想背景
二、地震与“帝出乎震”——所谓武周时期“灾异祥瑞化”
三、灾异还是因缘:本土阴阳灾异说的挑战以及华严法藏对地震的不同解释
四、明堂大火:阴阳灾异说与佛教理论的再次交锋
五、“火”还是“灾”?——围绕阴阳灾异说进行的争论
六、厌胜之道:“建章故事”与明堂重建
七、明堂大火与武则天的政策转向
八、余论
第四章 庆山还是祇阇崛山:重释《宝雨经》与武周政权之关系
一、女身为帝和杀害父母说:《宝雨经》对武周政权的意义
二、山涌和五色云:重读《宝雨经》窜入部分
三、庆山说:从新丰庆山到万年庆山
四、佛教的加入:从庆山到祇阇崛山
五、余论:《宝雨经》与阴阳谶纬之关联
下篇 历数与历术
第一章 “朔旦冬至”与“甲子革令”:历法、谶纬与中古政治
一、中古时代历法、谶纬、政治之关系:一个思想背景
二、“上元”的含义与隋唐政治起伏
三、作为王者贞祥的“朔旦冬至”
四、“甲子”的重要政治意义
五、余论:隋唐时代衍散之纬学
第二章 “辛酉革命”说与龙朔改革:7—9世纪的纬学思想与东亚政治
一、唐高宗龙朔改元、改革的谜团
二、日本史料所见的“辛酉革命”说
三、“辛酉革命”说的起源与隋及唐初政治、思想、知识之关系
四、日本文献揭示的龙朔改革的内在逻辑与思想意义
五、结论
第三章 无年号与改正朔:安史之乱中肃宗重塑正统的努力——兼论历法与中古政治之关系
一、肃宗去年号、改正朔之情形
二、肃宗对玄宗之区隔及肃宗之理论困境
三、肃宗之前的无年号纪年
四、无年号纪年的实质和肃宗的复古理想
五、余论
附录
动物异象与中古政治——评陈怀宇《动物与中古政治宗教秩序》
征引文献
书名索引
人名索引
专名索引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思想史(Intellectual history)不能视同为哲学史(History of philosophy),甚至比观念史(history of ideas)更广泛。“一般知识水平”对于思想史研究来说非常关键。这种认识,与现代西方学术本身对思想史的反省不谋而合。西方学术对于思想史的理解或许对我们有所启发,比如它认为,思想史的核心假设,是任何一种观念和思想离不开人的创造和使用。所以,要理解任何一种观念和思想,不能只对它作抽象的哲理分析,而应该将其放在文化、生活和历史语境(The culture, lives and historical contexts)中进行考察。更进一步讲,思想史不应该仅仅是精英知识分子的学说史或者哲学流派史,更应包括沉淀在社会大众脑海中的“一般知识”和“普遍观念”。这些“一般知识”或者“普遍观念”,有时候会被文本记载所忽略。与此同时,知识精英们记载和阐发的哲理,有一部分仅仅是他们的喃喃自语,并不为大众所认识。这两者都是思想与语境脱节的情况,值得特别警醒。引申开来,那么研究思想史,特别是研究跟政治相关的“政治文化史”或者“政治思想史”,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前提应该就是:思想家与哲学家之学说,为大众接受方能作用于政治大势。不为大众所认识和接受的学说和思想,只能看作是某些知识精英自省的产物。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乐与政通:《景云河清歌》的政治文化史研究 -
从本质上说,中国的君主是一种自身带有神圣性的统治者,可视为“Divine King”(神王)或者 "Sacred King"(圣王)。这种君主的神权,与其他权力的最大区别是它不屈从于任何世俗的权力,而仅仅受命于神或者天。这样的君主是人民和神圣界(上天、上帝、神)之间的中介,往往被认为拥有特殊的资质,在中国政治传统中,君主被称为“圣”或者“圣人”。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4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共25册),
这套丛书还有
《蒙古帝国视野下的元史与东西文化交流》《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瞻奥集》《摩尼教离合诗研究》《画境中州》
等
。
喜欢读"神文时代"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 7.0
-
- 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 7.9
-
-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8.6
-
- 魏晋南北朝史丛稿 7.9
-
- 经纬成文 8.1
-
- 谶纬文献与汉代文化构建 8.1
-
- 中古异相 8.2
-
- 北宋中央日常政务运行研究 8.8
-
- 太原功臣与唐初政治 7.8
-
-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9.2
神文时代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另一层历史世界的展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看完之后想说的话很多,挑一些紧要的谈谈读完的感想。其实并没有完整的读完全文,因为不搞隋唐史,大致明白作者的思路之后,对于具体的内容兴趣不大,个别章节就只读了每个章节的余论部分。写出来这些,是为了打消自己内心的不安,下面说得如果不对,也就有了回旋余地。 这两天... (展开)
天文、数术、谶纬在当时人的世界里其实也是理性的
天文、数术、谶纬在中古时代与政治的关系以及主要是服务于政治这谁都晓然。 但本书主旨意在提醒我们要对当时人的知识世界赋予理解与同情,不可因现代人知识上的傲慢而轻蔑地忽略掉。这样一来,必定会遗漏掉很多历史的细节。要我说,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为后...
(展开)


从古人的思维分析古人的行为
非常精彩的学术专著!作者研究的是中古时期(主要是隋唐)信仰与政治的关系,重点围绕谶纬和术数展开深入分析。谶纬、祥瑞、灾异、天象、历数,这些在现代人看来纯属迷信甚至可笑的东西,从秦汉到晚唐的1000多年里,占据中国人信仰世界和政治世界的中心,尽管这是因为古人对客...
(展开)
> 更多书评 13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8.4分 57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中古思想、宗教与历史 (济贫院长正太喵)
- 150本绝迹好书 (wendy)
- 一个文科生的必读书目 (雲在青天)
- 徐冲、仇鹿鸣中国古代史-魏晋至隋唐 (若下)
- 比格提升委员会用书 (hassan)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神文时代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一块红布 2024-04-01 22:33:29 加拿大
非常赞同友邻“山湖人”的书评,也就是这本书在政治史研究上有贡献,但在知识社会学上的阐发不足。虽然作者想要研究神文时代的内在逻辑,似乎还是给人一种一切只是政治人物的工具之印象。个人认为最有启发的是中篇中的乐与政通、下篇中的7-9世纪纬学思想与东亚政治这两章。对作者主张晚年武则天在明堂大火后回归中国传统的反驳,参见大西磨希子《武则天与佛教》。此外,绪论中影射20世纪赛里斯gm“重新落入神学历史观”,味... 非常赞同友邻“山湖人”的书评,也就是这本书在政治史研究上有贡献,但在知识社会学上的阐发不足。虽然作者想要研究神文时代的内在逻辑,似乎还是给人一种一切只是政治人物的工具之印象。个人认为最有启发的是中篇中的乐与政通、下篇中的7-9世纪纬学思想与东亚政治这两章。对作者主张晚年武则天在明堂大火后回归中国传统的反驳,参见大西磨希子《武则天与佛教》。此外,绪论中影射20世纪赛里斯gm“重新落入神学历史观”,味太大。 (展开)
2 有用 流泪手心 2015-01-02 13:14:35
题材超一流!醉了!这个书系的书看来都要买来一看了!
4 有用 Tacher 2015-04-23 02:05:26
全书为作者论文的结集,按照预言、异象、历数三部分组织,将传统历史书写中长期被忽略的谶纬术数预言抽出,将原本含混的概念具体化,并使之成为沟通知识世界和政治世界的桥梁。作者反复强调任何时代的政权都要阐明责任、实践政治,但是政治的背后是不同于当下的知识逻辑。只有排除现代理性的傲慢,抱以同情,回归看似荒诞的阴阳五行、五德循环诸理论,才能观察到历史书写中的弦外之音,及更复杂的意识形态面向。本书音乐、历法部分... 全书为作者论文的结集,按照预言、异象、历数三部分组织,将传统历史书写中长期被忽略的谶纬术数预言抽出,将原本含混的概念具体化,并使之成为沟通知识世界和政治世界的桥梁。作者反复强调任何时代的政权都要阐明责任、实践政治,但是政治的背后是不同于当下的知识逻辑。只有排除现代理性的傲慢,抱以同情,回归看似荒诞的阴阳五行、五德循环诸理论,才能观察到历史书写中的弦外之音,及更复杂的意识形态面向。本书音乐、历法部分综合艰深专业知识,其余亦需列举大量材料加以佐证,成立前提是历史书写者的自觉意识,因此较有说服力的例证多出自史书和官方诏令,一些相对基层史料则显附会感。谶纬解释本身晦涩,如同祥瑞与灾异的互相转化一样,将其作为主要线索构出连贯性历史解释其实较困难。本书细节或可讨论,但作者所提出的对象和视野的确发人深思。 (展开)
0 有用 古渡秋山 2014-08-28 16:29:17
……
1 有用 不见森林 2020-01-07 16:55:59
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