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國的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國人(包括之後接受中國文化思想的人們)對世界的原初認識,追溯到在這種認識之上的人類與自然神靈之間建立的契約關係,以及為了遵守這種契約關係而形成的關於人與人之間、個人•共同體•社會•國家四者之間、文化與政治之間、權威與權力之間 、民族屬性與文化屬性之間關係的認識。只有在這一宏觀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夠正確掌握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歷史脈絡,理解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在各個時代的發展演變,理解各時代的民族關係和各個政權處理民族問題政策的得失,並進而思考近代民族問題發生的原因,找到解構近代民族問題的鑰匙。
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的创作者
· · · · · ·
-
王柯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王柯
1956年生,東京大學學術博士學位(Ph.D),2001年起為神戶大學研究生院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傳統國家構造和權力合法性問題、近現代民族国家與民族主義、民族與宗教問題、中日關係等。
目录 · · · · · ·
自序
1 三重的天下─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起源
一 「四海之內」與「九州」──理論上的「天下」與現實中的「天下」
二 「內服」與「外服」─階級制「天下」的成立
三 「中國」與「四夷」─統一之「天下」的有機構成
結論
· · · · · · (更多)
1 三重的天下─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起源
一 「四海之內」與「九州」──理論上的「天下」與現實中的「天下」
二 「內服」與「外服」─階級制「天下」的成立
三 「中國」與「四夷」─統一之「天下」的有機構成
結論
· · · · · · (更多)
自序
1 三重的天下─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起源
一 「四海之內」與「九州」──理論上的「天下」與現實中的「天下」
二 「內服」與「外服」─階級制「天下」的成立
三 「中國」與「四夷」─統一之「天下」的有機構成
結論
2 文明論的華夷觀──中國民族思想的起源
一 「華夏」與蠻、夷、戎、狄─是民族還是文明共同體
二 「四夷」與「禮」─民族歧視的構造
三 走向「中原」之路─以文化為渠道的民族膨脹
四 「天下」與「德」─多民族國家形成的基礎
結論
3 萬里長城的內外──成立時期的中華帝國與夷狄
一 秦帝國的「屬邦」
二 漢帝國的外臣與內屬
三 從「兄弟之國」到「臣國」
四 儒教與夷狄
結論
4 分治與同化──五胡十六國時代胡人政權的中華王朝思想
一 從單于到皇帝─胡人社會在政治制度上的變化
二 從夷狄到華夏─胡人在文化與民族特徵上的變化
三 從游牧到農耕─胡人社會經濟模式的變化
結論
5 多重的帝國和多元的帝國──唐、遼、元的國家與民族
一 羈縻與和親─唐代的羈縻府州制度
二 一國兩制與兩國一家─遼代的南北面官制度
三 中國化與二都制─元代的政治構造
結論
6 大一統帝國的連續性與非連續性──元、明、清的土司制度
一 國家主權與土司、土官
二 土司地區的「中國化」
三 「改土歸流」與清王朝的「華夷」認識
結論
7 在中華與「烏瑪」之間──藩部體制與維吾爾社會統治體系
一 從「招服」到征服─清王朝統治維吾爾社會的開始
二 維吾爾社會與伯克制─清王朝的間接統治
三 滿人盟主之臣民─藩部體制下的維吾爾社會
四 和卓的「聖戰」─民族隔離政策的危機
結論
8 國際政治背景下的新疆建省──多民族近代國家建設的嘗試
一 收復新疆的背景─19世紀後期英俄勢力的入侵
二 「塞防論」與「海防論」─近代國際政治與領土
三 廢除間接統治政策─從藩部之民到國家之民
結論
9 構築「中華民族國家」──西方國民國家理論在近代中國的實踐
一 「驅除韃虜」─「中華」在近代的再認識
二 「五族共和」─向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回歸
三 「積極的民族主義」─大中華民族時代的開始
四 「民族主義就是國族主義」─ 國民國家思想的實踐
結論
10 從「民族自決」到「民族自治」──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誕生
一 共產國際指導的「民族自決」與「聯邦制」(1922-37年)
二 帝國主義侵略與「民族自決論」的質變(1937-45年)
三 否定「聯邦制」與「民族區域自治」的確立(1946-49年)
結論
結語 民族與國家──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系譜
徵引書目
· · · · · · (收起)
1 三重的天下─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起源
一 「四海之內」與「九州」──理論上的「天下」與現實中的「天下」
二 「內服」與「外服」─階級制「天下」的成立
三 「中國」與「四夷」─統一之「天下」的有機構成
結論
2 文明論的華夷觀──中國民族思想的起源
一 「華夏」與蠻、夷、戎、狄─是民族還是文明共同體
二 「四夷」與「禮」─民族歧視的構造
三 走向「中原」之路─以文化為渠道的民族膨脹
四 「天下」與「德」─多民族國家形成的基礎
結論
3 萬里長城的內外──成立時期的中華帝國與夷狄
一 秦帝國的「屬邦」
二 漢帝國的外臣與內屬
三 從「兄弟之國」到「臣國」
四 儒教與夷狄
結論
4 分治與同化──五胡十六國時代胡人政權的中華王朝思想
一 從單于到皇帝─胡人社會在政治制度上的變化
二 從夷狄到華夏─胡人在文化與民族特徵上的變化
三 從游牧到農耕─胡人社會經濟模式的變化
結論
5 多重的帝國和多元的帝國──唐、遼、元的國家與民族
一 羈縻與和親─唐代的羈縻府州制度
二 一國兩制與兩國一家─遼代的南北面官制度
三 中國化與二都制─元代的政治構造
結論
6 大一統帝國的連續性與非連續性──元、明、清的土司制度
一 國家主權與土司、土官
二 土司地區的「中國化」
三 「改土歸流」與清王朝的「華夷」認識
結論
7 在中華與「烏瑪」之間──藩部體制與維吾爾社會統治體系
一 從「招服」到征服─清王朝統治維吾爾社會的開始
二 維吾爾社會與伯克制─清王朝的間接統治
三 滿人盟主之臣民─藩部體制下的維吾爾社會
四 和卓的「聖戰」─民族隔離政策的危機
結論
8 國際政治背景下的新疆建省──多民族近代國家建設的嘗試
一 收復新疆的背景─19世紀後期英俄勢力的入侵
二 「塞防論」與「海防論」─近代國際政治與領土
三 廢除間接統治政策─從藩部之民到國家之民
結論
9 構築「中華民族國家」──西方國民國家理論在近代中國的實踐
一 「驅除韃虜」─「中華」在近代的再認識
二 「五族共和」─向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回歸
三 「積極的民族主義」─大中華民族時代的開始
四 「民族主義就是國族主義」─ 國民國家思想的實踐
結論
10 從「民族自決」到「民族自治」──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誕生
一 共產國際指導的「民族自決」與「聯邦制」(1922-37年)
二 帝國主義侵略與「民族自決論」的質變(1937-45年)
三 否定「聯邦制」與「民族區域自治」的確立(1946-49年)
結論
結語 民族與國家──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系譜
徵引書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九州之外,谓之蕃国”,“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九州”小于“四海”,具有与王朝相统一的政治、文化制度的住民生活于“九州”,而从“九州”以外到“四海”之间,则是蛮、夷、戎、狄生活的空间,这就是我们从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中所看到古代中国人所想象的人类世界。 这些具有与中原人民不同文化的共同体,最初被统称为“九夷”和“百蛮”,之后又被称为“四夷”。“九”与“百”是强调数量之多的数字,而“四”则常常与时间、空间有关。类似“日靖四方”“光被四表”“钦四邻”等等关于方位的形容,都能使人联想到“四”与日出日落这一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称不同的文化共同体为“四夷”(东夷、南蛮、北狄、西戎),实质上就是认为他们远离中央,处于边缘。 从《诗经·大雅·荡》中的“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诗经·大雅·民劳》的“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等最早使用“中国”这一名词的文献中可知,“中国”,原来是与“四夷”相对应而产生的名词。但是,“中国”与“四夷”的“对称”,也容易使人联想到“对立”的关系。例如孔子曾在《大学》中说道,“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其实二者本来并无互相排斥的意思。有比较才有区别,没有“中国”,就没有“四夷”;没有“四夷”,也就没有“中国”。 中国最初的民族意识不过是一种“文明论的华夷观”,即通过文明的形式来区分“华夏”与“蛮、夷、戎、狄”,而且不排斥“蛮、夷、戎、狄”通过接受文化的方式成为“华夏”。也就是说,“中国”与“四夷”之间的界限,并非像近代社会中的“民族”那样是一个依据血缘进行判断,并从法律上禁止逾越的界限。 “流共工于幽州,以变北狄。放兜于崇山,以变南蛮。杀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繇于鹈羽山,以变东夷。”(《大戴礼记·五帝德》)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三 「中國」與「四夷」─統一之「天下」的有機構成 -
“天下”从地理上可以分为“九州”与“九州之外、四海之内”这两个部分,从方位上可以分为“中国”与“四夷”,而在民族集团的层次上又可以分为“华夏”与“蛮、夷、戎、狄”。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异民族也被列入“天下”的体系之中,这就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起源,也直接提供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土壤。 先秦时代的“中国”人对蛮、夷、戎、狄的认识,既包含了对它在天下体系中地位的认识,同时也包含着对它在天下构造中所处方位的认识。蛮、夷、戎、狄生活的地域处于“中国”的四周,因此较之“外服”的诸侯国,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与王朝的距离都更加疏远,所以在天下秩序中的等级、地位自然就低于“中国”的诸侯各国。 从等级制的角度来看,中国初期国家社会时期的“天下”实际上是一个“三重的天下”。第一点是在这个“多重型天下”的体系中“四夷”也被看作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第二点是这个“多重型天下”的体系为蛮、夷、戎、狄进入“中国”提供了可能。因为多重“天下”的思想摆脱了狭隘的血缘意识,将政治和文化作为划分的标准,所以即使原来是属于蛮、夷、戎、狄的人或集团,随着政治上和文化上的统一,也可能变成“华夏”。 因为“天下思想”是在中国初期国家社会形态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必然要在其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被修正完善,但是它的原理部分却从未改变。这就是,人类社会所有的形式与内容都反映着或者应该反映“天”的意志,每个人类共同体集团的盛衰存亡也最终都决定于“天”的意志。这种思想,促使中国始终保持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传统:中国历代王朝和政权都将周边民族视为“天下”不可或缺的部分,几乎所有的王朝都采取“羁縻政策”,欢迎周边民族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欢迎并承认它的“中国化”。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結論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7 条 )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建设的演变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建设的演变 ——读王柯《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 一、作者其人 王柯,1956年生,日本神户大学大学院教授。198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获民族学专业硕...
(展开)


【转载】专访王柯:从“文明”到“民族”,历史上的中国认同是如何建立的?
作者 朱天元 来源 2020年6月《经济观察报·观察家》 近年来,如何理解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上的“中国”概念的流变与起源,引起了无数历史学者和社科学者的讨论。作为一个充满着变革与延续的文明体,中国由古代典籍中的“天下”与“华夏”演变为现代民族国家的...
(展开)

不大认可,但值得阅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之前的纯文本书评老是刺激到咱们“都ban”的超绝敏感肌哈,全给窝ban掉,那没办法啰,只能发图片了✌🤓。其实讲实话,这本书还是很有学术史价值的,很多后进研究里都有王珂的影子。不过苯人最近刚好在做有关羁縻府州的学习,作者对于唐代边疆开发情况的认知过分简单化了,... (展开)


从“天下”到“民族” ——中华民族国家意识的转向
“国家”是一个晚近形成的概念,但这并不代表“国家意识”也是近代政治实践的产物。从作为个体的人类逐渐意识到个体需依靠群体才能更好的生存,即人的群体性特征出现时,集体意识萌发,由部落到部落联盟并逐渐形成邦国。这一时期的国家意识就是个体对集体的责任观念。但这种国...
(展开)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读后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这本书向读者呈现了一个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作为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无论是从消除民族歧视与反对国家分裂的角度,还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理解自己的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往,都应该去了解多民族国家这一体制的根源... (展开)> 更多书评 3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8.3分 1143人读过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8.1分 124人读过
-
政大出版社 (2017)7.5分 4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已上传libgen的中文书 (奥吉尔维同志)
- 英日港台稀见学术书备忘 (韧勉)
- 东亚文化 (王荣欣)
- 10年后港台出版中国史著作 (唐小琬)
- 经济人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Oujisama 2016-10-09 11:52:01
非常出色的一步中国民族思想史。
6 有用 琳琅满木 2015-08-07 22:10:22
3.5星吧,最有价值的先秦和新疆部分,先秦到明之间的部分如同巧克力太过丝滑柔顺,完全忽略了特定历史情形下的变异甚至是转折裂变,把历史的发展写成了长安街般笔直顺畅。
0 有用 sub 2022-04-23 11:50:25
古到今,从天下到民族国家;多重/多元结构;从民族独立到民族自治的谱系
2 有用 雪代剑心 2020-04-23 14:46:12
著者专攻在近现代民族理论方面,其于本书前七章部分内容的论断并不合理甚至正确。如对唐代羁縻府州的认识忽略了唐廷正州化以及诸项管理的努力,其时农牧天下观念的演变也未见引申;对于元以后土司制度在西南地区的推行及所代表的意义则有夸大和不实之处,魏晋以来王化与山险的融合碰撞岂能置之不顾;至于其所谓“多重”“多元”构造,如若细审汉、非汉王朝统治体系构造中的胡汉交融因素,易手后的主次转移问题怕也有一刀切之嫌。另... 著者专攻在近现代民族理论方面,其于本书前七章部分内容的论断并不合理甚至正确。如对唐代羁縻府州的认识忽略了唐廷正州化以及诸项管理的努力,其时农牧天下观念的演变也未见引申;对于元以后土司制度在西南地区的推行及所代表的意义则有夸大和不实之处,魏晋以来王化与山险的融合碰撞岂能置之不顾;至于其所谓“多重”“多元”构造,如若细审汉、非汉王朝统治体系构造中的胡汉交融因素,易手后的主次转移问题怕也有一刀切之嫌。另,本书至今已四版,不知后二增修情况如何? (展开)
0 有用 字由划行 2022-02-21 14:43:32
历史理论果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随便翻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