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德] 汉娜·阿伦特 编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本雅明文选
译者: 张旭东 / 王斑
出版年: 2014-9-1
页数: 294
定价: 38.00
装帧: 精装
丛书: 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精装)
ISBN: 9787108051011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本雅明文选
译者: 张旭东 / 王斑
出版年: 2014-9-1
页数: 294
定价: 38.00
装帧: 精装
丛书: 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精装)
ISBN: 9787108051011
内容简介 · · · · · ·
德国文化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在西方思想界的地位和影响,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蒸蒸日上,目前已毫无疑问地跻身于二十世纪最伟大作者的行列。而在这一小群杰出人物之中,本雅明又属于更稀有、更卓尔不群的一类。对此,早在六十年代末,当“本雅明热”横跨大西洋在北美登陆之际,汉娜·阿伦特就在她为英文版《启迪》(Illuminations,纽约,一九六八年)所作的长篇导言中详加阐述。
本书具体收录了:《从“资产阶级世纪”中苏醒张旭东》、《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汉娜阿伦特》、《论尼古拉·列斯克夫》、《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等文章。
启迪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犹太人。他是20世纪罕见的天才,真正的天才,是“欧洲最后一名知识分子”。本雅明的一生是一部颠沛流离的戏剧,他的卡夫卡式的细腻、敏感、脆弱不是让他安静地躲在一个固定的夜晚,而是驱使他流落整个欧洲去体验震惊;本雅明的孤独是喧哗和运动背景下的孤独,这种孤独既令人绝望,又摧发希望,本雅明的写作就永远徘徊在绝望和希望之间,大众和神学之间,这种写作因此就获得了某种暖昧的伦理学态度。
目录 · · · · · ·
中译本代序
从“资产阶级世纪”中苏醒张旭东
导言
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汉娜阿伦特
打开我的藏书
谈谈收藏书籍
译作者的任务
波德莱尔《巴黎风光》译者导
讲故事的人
论尼古拉·列斯克夫
弗兰茨·卡夫卡
逝世十周年纪念
论卡夫卡
什么是史诗剧?
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
普鲁斯特的形象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历史哲学论纲
附录 本雅明作品年表(选目)
· · · · · · (收起)
从“资产阶级世纪”中苏醒张旭东
导言
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汉娜阿伦特
打开我的藏书
谈谈收藏书籍
译作者的任务
波德莱尔《巴黎风光》译者导
讲故事的人
论尼古拉·列斯克夫
弗兰茨·卡夫卡
逝世十周年纪念
论卡夫卡
什么是史诗剧?
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
普鲁斯特的形象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历史哲学论纲
附录 本雅明作品年表(选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那些政治家对进步的顽固信仰,他们对自己的"群众基础"的信心,以及他们同一部无从驾驭的国家机器的奴颜婢膝的结合是同一件事情的三个方面。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历史哲学论纲 -
在欣赏艺术作品或艺术形式这件事情上,从观赏者这方面考虑问题是不会带来什么收获的。谈论什么公众或起代表人物在此只能让人误入歧途,甚至连「理想的」接受者这个概念在探讨艺术时亦有害无益,因为它无非是设定了人自身的存在和本质。艺术以同样的方式设定了人的肉体的和精神的存在,然而艺术作品却从未关注过人对它的回应。从来没有哪一首诗是为它的读者而作,从来没有哪一幅画是为观赏家而画的,也没有哪首交响乐是为听众而谱写。 那么译作是为不懂原作的人准备的么?如果是的话,这倒似乎可以说明在艺术领域里不谙原作的读者的地位有多大的分歧。再说,这似乎也是把「同样的话」再说一遍的唯一可以想见的理由。可是一步文学作品到底「说」了什么?它在同我们交流什么呢?对那些领会了作品的人,它几乎什么也没「告诉」他们。文学作品的基本特性并不是陈述事实或发布信息。然而任何执行传播功能的翻译所传播的只能是信息,也就是说,它传播的只是非本质的东西。这时拙劣译文的特征。但是人们普遍认为文学作品的实质是信息之外的东西。而即使拙劣的译者也承认,文学作品的精髓是某种深不可测的、神秘的、「诗意的」东西;翻译家若是要再现这东西,自己也必须是一个诗人。事实上,这带来了劣质翻译的另一特点,我们不妨称之为不准确地翻译非本质内容。只要译作迎合读者,这种情形就会发生。其实要是原作是为读者而写的话,它也会陷入同样的境地。可是,如果原作并不为读者而存在,我们又怎样来理解不为读者存在的译作呢? 翻译是一种形式。把它理解为形式,人们就得反诸原作,因为这包含了支配翻译的法则:原作的可翻译性。问一部作品是是否可翻译是一个双重问题。它要么是问:在这部作品的全体读者中能不能找到一个称职的译者?要么它可以更恰当地问:这部作品的本质是否将自己授予翻译,并在充分考虑到翻译这种形式的重要性之后,呼唤着译作呢?从原则上讲,第一个问题取决于偶然性,而第二个问题取决于必然性。只有...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精装)(共10册),
这套丛书还有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语言与神话》《社会分工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摩西与一神教》
等
。
喜欢读"启迪"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启迪"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9.1
-
- 作为生产者的作者 8.1
-
-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9.2
-
- 瓦尔特·本雅明 9.3
-
- 班雅明:多重面向 8.5
-
- 历史的天使 8.5
-
- 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 8.3
-
- 斯宾诺莎与表现问题 9.7
-
- 康德的批判哲学 9.4
-
- 批评与临床 8.7
启迪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9 条 )

汉娜·阿伦特: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
I.驼背人 法玛,一个贪婪的女神,她有副多变的面孔。她所掌管的名声也是如此,或好或坏,或短暂或永久,有封面故事上虽臭名昭著却转瞬即逝的名声,也有灿烂辉煌的永世青名。身后声名是法玛最吝啬的,尽管它并不像其它声名那样武断,却常常比它们更牢...
(展开)



【转】杨俊杰: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考辨
摘要: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的《历史哲学论纲》篇幅不长,翻译过来正文也就五六千字。德国苏尔坎普出版社却编出厚厚一本,成为批判版《本雅明全集》(Kritische Gesamtausgabe)第19卷(以下简称KGSA XIX),这里实在是有很多的故事可讲,有汉娜·阿伦...
(展开)

“硬译”与文学的“可译性”
翻译不是服务于原作,而是其整个存在都来自原作。而原作的生命之花在其译作中得到了最新的也是最繁盛的绽放,这种不断的更新使原作青春常驻。 译作表现出不同语言之间的至关重要的互补关系。 原作在它的来世里(在其跨语际的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必须经历其生命中活生生的东西...
(展开)

本雅明《论历史的概念》试译
一 据说有一种自动装置,它被设计成,对一名棋手的每一着都回一步应着,保证赢棋。一个衣着土耳其服装的人偶,嘴里叼着水烟,坐在棋盘前,棋盘坐落在一个大桌子上。通过一个反射系统引发幻觉,好像这个桌子从任何一侧看都是透明的。事实上里面坐着一个驼背的侏儒,他是一个象棋...
(展开)
> 更多书评 39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9.1分 1115人读过
-
Schocken Books (1969)9.5分 351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9.4分 534人读过
-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8)9.5分 7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 【三联学术 2011—2018】 (三联学术)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ㄨ翻译学ㄨ (皮特4)
- 37°暖书单(一) (37°暖)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启迪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茨微格 2021-04-08 19:44:14
最喜欢《讲故事的人》、《机械时代》以及讲波德莱尔和普鲁斯特的几篇,遗憾的是《历史哲学论纲》这篇没有深读,也没有读懂。本雅明的文字真是知识量庞大值得反反复复地研读,对我来说,读一遍完全是不够的。他的文风太独特了,任何概括性的纲要都无法代替原作蒙着的不可言喻的启示性意味。这种罕见的广博、跳跃、深奥的理论论述,又具有如现代诗歌般不可复述的文本灵性。 阿伦特的序言也写的非常棒,她是由衷理解并去欣赏本雅明,... 最喜欢《讲故事的人》、《机械时代》以及讲波德莱尔和普鲁斯特的几篇,遗憾的是《历史哲学论纲》这篇没有深读,也没有读懂。本雅明的文字真是知识量庞大值得反反复复地研读,对我来说,读一遍完全是不够的。他的文风太独特了,任何概括性的纲要都无法代替原作蒙着的不可言喻的启示性意味。这种罕见的广博、跳跃、深奥的理论论述,又具有如现代诗歌般不可复述的文本灵性。 阿伦特的序言也写的非常棒,她是由衷理解并去欣赏本雅明,尤其是对驼背小人的譬喻,本雅明的一生的确始终被“驼背小人”所注视,如同一场颠沛流离、动荡不安的戏剧,而他那卡夫卡式的细腻、敏感、脆弱不安却没有将他困在封闭的书斋或象牙塔,而是驱使着他走向更加广阔的、同样带着现代性忧郁不安的城市中做一个流浪者,发掘与感受“震惊”“光晕”诸如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概念。 (展开)
1 有用 𝐇 2019-06-14 10:02:01
断断续续读了三年…
1 有用 吕六一 2021-03-02 15:16:57
书中有些篇什之前已经看过,《译作者的任务》《讲故事的人》《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普鲁斯特的形象》《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都是文艺批评中的杰作。本雅明更多是以文体家/批评家面具出现的思想者,现代文学批评中那种故弄玄虚不说人话的文风也许滥觞于此,但是后来者和他相比还是差太远了,学院体制中人模仿一个边缘“文人”的文风本身就是极大的讽刺。
1 有用 独若遗 2022-12-07 16:32:19 江苏
“人们就是这样描绘天使的。他的脸朝着过去。在我们认为是一连串事件的地方,他看到的是一场单一的灾难。这场灾难堆积着尸骸,将它们抛弃在他的面前。天使想停下俩唤醒死者,把破碎的世界修补完整。可是从天堂吹来一阵风暴,它猛烈地吹击着天使的翅膀,以致他再也无法把他们收拢。这场风暴无可抗拒地把天使刮向他背对着的未来,而他面前的断垣残壁却越堆越高直逼天际。这场风暴就是我们所说的进步。”本雅明真是语言天才。
7 有用 飞哆 2017-12-17 13:19:17
逃避希特勒的途中自杀;我们这代人也有自杀。不喜欢那个时代人写的东西,尤其是故作普鲁斯特的调调。言语压向写作的必然。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