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黄志良
出版年: 2015-7
页数: 96
定价: 23.00
装帧: 平装
丛书: 博尔赫斯全集
ISBN: 9787532767618
内容简介 · · · · · ·
演讲集。一九七八年五六月间,博尔赫斯在阿根廷贝尔格拉诺大学讲授了五堂课,分别以书籍、不朽、伊曼纽尔•斯威登堡、侦探小说以及时间为题。主题看似宏大抽象,作者另辟蹊径,带给读者全新的思辨体验:从口述传统角度谈论书籍的历史,以诗歌为切入点分析不朽的意义,借斯威登堡谈生与死的哲学命题,把侦探小说誉为混乱文学时代里的拯救者。五堂课统以“时间”这个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贯穿始终。
作者简介 · · · · · ·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
阿根廷诗人、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西班牙语文学大师。
一八九九年八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少年时随家人旅居欧洲。
一九二三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一九二五年出版第一部随笔集《探讨集》,一九三五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逐步奠定在阿根廷文坛的地位。代表诗集《圣马丁札记》、《老虎的金黄》,小说集《小径分岔的花园》、《阿莱夫》,随笔集《永恒史》、《探讨别集》等更为其赢得国际声誉。译有王尔德、吴尔夫、福克纳等作家作品。
曾任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文学教授,获得阿根廷国家文学奖、福门托国际出版奖、耶路撒冷奖、巴尔赞奖、奇诺•德尔杜卡奖、塞万提斯奖等多个文学大奖。
一九八六年六月十四日病逝于瑞士日内瓦。
目录 · · · · · ·
书籍
不朽
伊曼纽尔·斯维登堡
侦探小说
时间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时间之所以连续不断是因为它离开了永恒而又想回转永恒。这就是说,未来的观念是与我们渴望返回起点相一致的。上帝创造了世界;整个世界,所有的宇宙万物都想回转永恒的源头,这个永恒的源头是超越时间的,既不在时间之先,也不在时间之后,它在时间之外。 我们感觉到了时间的【通过】。当我谈到时间的通过时,我是在谈你们大家都感觉到的某些东西。如果我在谈论现在,那么我正在谈论一个抽象的单位。现在并不是我们意识的直接数据。 但是我们任何时刻都不可能像歌德希望的那样对时间说:“请停一停!你是多么美丽呀······”现在是不会停住的。 我们永远像赫拉克利特一样望着河里的倒影,在想这河不是原来的河了,因为河里的流水已经变化了,在想他已不是原来的赫拉克利特了,因为从上次看河道这次看河,他已变成另一个人了。这就是说,我们的某些东西变化了,某些东西保留下来了。我们本质上都有些神秘兮兮。假设我们每个人都失去了记忆,那会成什么样子呢?我们的记忆很大部分是由【噪声】构成的,但记忆是最根本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8页 -
辩论说服不了任何人。——爱默生 人与天使交谈,人与魔鬼交谈,至于是前者还是后者对他更有吸引力,要看他本人的气质。那些被判下地狱的人——上帝可没有判谁——是被魔鬼吸引了过去了。那么,地狱是什么样的呢?据斯维登堡说,地狱有好多方面。有对我们的一面,也有对天使的一面。地狱是些沼泽地带,那里的城市都像遭受了火灾似的破败不堪;但那些被判下地狱的人却感到很幸福。他们是按照他们的方式感到幸福的,也就是说,他们之间充满了仇恨,在这个没有君主的王国里,他们无休无止地尔虞我诈。这是一个政治卑下、充满阴谋诡计的世界。这就是地狱。 上帝让地狱中的幽灵留在地狱中,因为他们只有在地狱中才感到幸福。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斯维登堡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博尔赫斯,口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博尔赫斯,口述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博尔赫斯,口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 条 )

评《博尔赫斯,口述》

读书笔记1430:博尔赫斯,口述

【2020/02/22】『博尔赫斯开课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2020/02/22】 [#做手不离卷的阅读者#]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口述 『博尔赫斯开课啦~』 特别好特别好。 起初看到标题的时候其实我以为是老年博尔赫斯的口述文,毕竟后来他眼睛失明了,但是依然有创作热情。结果没想到是他去贝尔格拉诺大学上的五堂... (展开)
书是人们能够享受到的一种幸福
> 更多书评 16篇
-
时间之所以连续不断是因为它离开了永恒而又想回转永恒。这就是说,未来的观念是与我们渴望返回起点相一致的。上帝创造了世界;整个世界,所有的宇宙万物都想回转永恒的源头,这个永恒的源头是超越时间的,既不在时间之先,也不在时间之后,它在时间之外。 我们感觉到了时间的【通过】。当我谈到时间的通过时,我是在谈你们大家都感觉到的某些东西。如果我在谈论现在,那么我正在谈论一个抽象的单位。现在并不是我们意识的直接数...
2016-09-20 13:34 5人喜欢
时间之所以连续不断是因为它离开了永恒而又想回转永恒。这就是说,未来的观念是与我们渴望返回起点相一致的。上帝创造了世界;整个世界,所有的宇宙万物都想回转永恒的源头,这个永恒的源头是超越时间的,既不在时间之先,也不在时间之后,它在时间之外。 我们感觉到了时间的【通过】。当我谈到时间的通过时,我是在谈你们大家都感觉到的某些东西。如果我在谈论现在,那么我正在谈论一个抽象的单位。现在并不是我们意识的直接数据。 但是我们任何时刻都不可能像歌德希望的那样对时间说:“请停一停!你是多么美丽呀······”现在是不会停住的。 我们永远像赫拉克利特一样望着河里的倒影,在想这河不是原来的河了,因为河里的流水已经变化了,在想他已不是原来的赫拉克利特了,因为从上次看河道这次看河,他已变成另一个人了。这就是说,我们的某些东西变化了,某些东西保留下来了。我们本质上都有些神秘兮兮。假设我们每个人都失去了记忆,那会成什么样子呢?我们的记忆很大部分是由【噪声】构成的,但记忆是最根本的。 引自 时间 回应 2016-09-20 13:34 -
天徒想 (如斯。)
辩论说服不了任何人。——爱默生 人与天使交谈,人与魔鬼交谈,至于是前者还是后者对他更有吸引力,要看他本人的气质。那些被判下地狱的人——上帝可没有判谁——是被魔鬼吸引了过去了。那么,地狱是什么样的呢?据斯维登堡说,地狱有好多方面。有对我们的一面,也有对天使的一面。地狱是些沼泽地带,那里的城市都像遭受了火灾似的破败不堪;但那些被判下地狱的人却感到很幸福。他们是按照他们的方式感到幸福的,也就是说,他们...2018-01-02 18:45 4人喜欢
辩论说服不了任何人。——爱默生 人与天使交谈,人与魔鬼交谈,至于是前者还是后者对他更有吸引力,要看他本人的气质。那些被判下地狱的人——上帝可没有判谁——是被魔鬼吸引了过去了。那么,地狱是什么样的呢?据斯维登堡说,地狱有好多方面。有对我们的一面,也有对天使的一面。地狱是些沼泽地带,那里的城市都像遭受了火灾似的破败不堪;但那些被判下地狱的人却感到很幸福。他们是按照他们的方式感到幸福的,也就是说,他们之间充满了仇恨,在这个没有君主的王国里,他们无休无止地尔虞我诈。这是一个政治卑下、充满阴谋诡计的世界。这就是地狱。 上帝让地狱中的幽灵留在地狱中,因为他们只有在地狱中才感到幸福。 引自 斯维登堡 回应 2018-01-02 18:45 -
嘉酱ちゃん (一无所有的戈多)
全部哲学中最感人的篇章莫过于柏拉图的《斐多》。这篇对话说的是苏格拉底的最后一个下午,当时他的朋友们已得知得洛斯岛的船已到,苏格拉底那天将饮毒芹而死。苏格拉底在监狱里接见他们,他明知即将被处决。他接见了所有的朋友,只缺少一人。这里,我们读到了正如马克斯·布罗德[插图]指出的那样,柏拉图生平著作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句话。这句话是这么说的:“我相信,柏拉图病了。”布罗德指出,这是柏拉图在他洋洋洒洒的长篇对...2019-09-01 00:25 2人喜欢
全部哲学中最感人的篇章莫过于柏拉图的《斐多》。这篇对话说的是苏格拉底的最后一个下午,当时他的朋友们已得知得洛斯岛的船已到,苏格拉底那天将饮毒芹而死。苏格拉底在监狱里接见他们,他明知即将被处决。他接见了所有的朋友,只缺少一人。这里,我们读到了正如马克斯·布罗德[插图]指出的那样,柏拉图生平著作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句话。这句话是这么说的:“我相信,柏拉图病了。”布罗德指出,这是柏拉图在他洋洋洒洒的长篇对话里唯一一处提到了自己的名字;既然柏拉图写下这句话,那他当时无疑在场——或者不在场,这并不重要——他的名字以第三人称的形式被提及;总之,这给了我们一种不确定的感觉:这伟大时刻,他是否在场。 据推测,柏拉图写下这句话是为了更加超脱,似乎在告诉我们:“我不知道苏格拉底在他生前最后一个下午说了些什么,但我很希望他说过这些话。”或者说:“我可以想象他说过这些话。” 我认为,柏拉图说这句话时掌握了最佳文学美感:“我相信,柏拉图病了。” 接着,是令人赞叹的话语,也许这是对话中最精彩的部分。朋友们进来了,苏格拉底坐在床上,他的脚镣已被取下;他抚摸了一下膝盖,感到去掉枷锁后如释重负的愉快,他说:“真奇怪。枷锁压在身上是一种痛苦。现在我感到轻松,因为我身上的枷锁已解除。愉快和痛苦并肩而行,是一对孪生兄弟。” 多么了不起呀!在那样的时刻,在生命的最后一天里,不说死到临头,而在思考愉快与痛苦不可分割。这是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找得到的最激动人心的一段话。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大无畏的人,一个死到临头而不言死之将至的人。 后来据说那天他是被迫饮服毒药的,接着就发表了那篇对我们来说有点变了样的演说,他在演说中大谈两种存在:两种实体,即灵魂和肉体。苏格拉底说,失去了肉体,精神实体(灵魂)能活得更好,肉体只是个障碍而已。他想到了那个理论——那个理论在古代很普遍——我们都受到肉体的囚禁。 这里,我要提到英国伟大诗人布鲁克的一句诗——是极好的诗句,但也许是蹩脚的哲学——他说道:“在这里,在死亡之后,我们因失去双手而仍将触摸,因双目失明而仍将观看。”这是一首好诗,但我不知道作为哲学好到什么程度。古斯塔夫·施皮勒在他杰出的心理学专著中说,如果我们想到肉体的其他不幸,如伤残、脑外伤,别指望会给灵魂带来什么好处。没有理由设想,肉体的灾难会给灵魂带来好处。然而,相信灵魂和肉体两种现实的苏格拉底辩解说,脱离了肉体的灵魂能够专注思考。 这使我们想起了德谟克利特的神话。据说,他为了思考,在花园里挖掉了自己的眼睛,以免外界分散他的注意力。
回应 2019-09-01 00:25
-
吟游僧人 (做无用之事,为无用之人)
◆ 书籍 人们经常引用的那句话:书写的留存,口说的飞掉,并不是说口头语言是短暂的,而是说书面语言有一定的持久性,但却是死板的。相反,口头语言是会飞的,是轻盈的;诚如柏拉图所说,口头语言是飞动的,是神圣的。说来奇怪,人类所有伟大的大师的学说都是口授的。 有人问过萧伯纳,他是否相信《圣经》是圣灵写的。他答道:“所有百读不厌的书都是圣灵写的。”这就是说,每本书都必须超越其作者的意图。作者的意图往往是凡人...2021-01-26 01:19 1人喜欢
◆ 书籍
人们经常引用的那句话:书写的留存,口说的飞掉,并不是说口头语言是短暂的,而是说书面语言有一定的持久性,但却是死板的。相反,口头语言是会飞的,是轻盈的;诚如柏拉图所说,口头语言是飞动的,是神圣的。说来奇怪,人类所有伟大的大师的学说都是口授的。
有人问过萧伯纳,他是否相信《圣经》是圣灵写的。他答道:“所有百读不厌的书都是圣灵写的。”这就是说,每本书都必须超越其作者的意图。作者的意图往往是凡人浅见,并可能有错误的,而书里总应包含更多意义。
在神的书里,不可以有半点偶然性,一切都要有根有据,遣词造句都得有道理。
◆ 不朽
当我回想我的少年时,我不甘心我度过的少年,宁愿成为另一个我。
这使我们想起了德谟克利特的神话。据说,他为了思考,在花园里挖掉了自己的眼睛,以免外界分散他的注意力。当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很动听。这是说,有这么一个人,他把肉眼所见的世界——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我是看不见的——看成是影响他凝思的障碍,挖掉了眼睛才能继续静思。
也许最重要的倒是那些我们记得不很准确的东西;也许最重要的是我们下意识记住的东西。
◆ 伊曼纽尔·斯维登堡
我们可以引用爱默生的那句话,他说:“辩论说服不了任何人。”
斯维登堡为我们举了一个魔鬼幽灵升入天国的例子,说这个幽灵闻到了天国的馨香,听到了天国里的交谈。他感到这一切都很可怕。他感到馨香是恶臭,光明是黑暗。于是,他又回到了地狱,因为只有在地狱里他才感到幸福。天国是天使们的世界。
谁也没有被判处下地狱。每个人寻找他喜欢的群体,寻找他喜欢的伙伴,按照他生前的欲望寻找伙伴。
斯维登堡讲述了一个终生期盼能升入天国的人的动人故事。这个人为了能进天堂,他放弃了所有的情欲享受,他隐居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在那里他断绝了一切欲念,他祈祷,祈求进入天国。就是说,他的生活越来越贫乏起来。这个人死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呢?他死后进了天国,在天国里他却无所适从。他设法倾听天使们的交谈,但听不懂他们谈些什么。他设法学习艺术,设法听懂一切。他什么都想学,但什么都学不会,因为他太贫乏了。他只是一个正直的人,但是个智力贫乏的人。于是他被赋予投射一种形象——沙漠——的能力,他在沙漠里像在人间一样进行祈祷,但他并未脱离天国。他通过忏悔懂得了为什么他不配生活在天国里,因为他前世的生活太贫乏了,因为他拒绝了享受,拒绝了生活的乐趣,这也是不好的。
这就是斯维登堡的革新之处。因为他一向认为拯救带有伦理性质。一般认为,一个人若是正直就能得救,“天国是精神贫乏者的王国”,如此等等。耶稣就是这么晓谕人间的。但斯维登堡考虑得更远。他说光做正直的人是不够的,一个人也须在智力方面得到拯救。
◆ 侦探小说
可以说,有两个人,如果缺少了他们,今天的文学将是另一个样子。这两个人都是美国人,上个世纪的人:一个是惠特曼——由他衍生出我们所谓的平民诗,衍生出聂鲁达,衍生出这么多的事来,有好事,也有坏事;另一个是爱伦·坡,由他衍生出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波德莱尔是爱伦·坡的门生,每天晚上都向他祈祷。
爱伦·坡不希望侦探体裁成为一种现实主义的体裁,他希望它是机智的,也不妨称之为幻想的体裁,是一种充满智慧而又不仅仅是想象的体裁;其实这两者兼而有之,但更突出了智慧。
◆ 时间
我们不妨设想存在一种与我们使用的语言相同或者更加复杂的语言,一种通过音乐表达的语言。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生活在一个除了意识和音乐之外别无他物的世界里。
于是,我们有了一个与我们现有的世界同样复杂的世界,一个由个人意识和音乐构成的世界。正如叔本华所说,音乐不是某种附加给世界的东西;音乐本身就是一个世界。然而,在那个世界里我们永远会拥有时间,因为时间是延续不断的。
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记忆构成的,这个记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忘构成的。
回应 2021-01-26 01:19 -
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记忆构成的,这个记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忘构成的。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时间问题。这问题可能并未解决,但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已得到的答案。最古老的答案是柏拉图得出的,后来是普罗提诺,再后来是圣奥古斯丁,这个答案可称为人类最美好的发明之一。把这称为人类的发明是我想出来的。你们如果是宗教徒的话,也许会有别的想法。我说:这个美好的发明就是永恒。什么是永恒?永恒不是我们所有昨天的总和...
2021-01-22 19:13
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记忆构成的,这个记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忘构成的。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时间问题。这问题可能并未解决,但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已得到的答案。最古老的答案是柏拉图得出的,后来是普罗提诺,再后来是圣奥古斯丁,这个答案可称为人类最美好的发明之一。把这称为人类的发明是我想出来的。你们如果是宗教徒的话,也许会有别的想法。我说:这个美好的发明就是永恒。什么是永恒?永恒不是我们所有昨天的总和,永恒是我们所有的昨天,是一切有理智的人的所有的昨天;永恒是所有的过去,这过去不知从何时开始;永恒是所有的现在,这现在包括了所有的城市,所有的世界和行星间的空间;永恒是未来,尚未创造出来但也存在的未来。 神学家认为,永恒便是各种时间奇迹般地结合在一起的瞬间。我们可以引用普罗提诺说过的话,他曾深刻地思考过时间问题。普罗提诺说:有三个时间,这三个时间都是现在。一个是当前的现在,即我说话的时刻,也就是,我说了话的时刻,因为这一时刻将属于过去。第二个现在是过去的现在,即所谓记忆。第三个现在是未来的现在,就是想象中的东西,我们的希望或我们的忧虑。 现在,让我们看看柏拉图最先作出的答案,这答案看似武断,其实不然,正如我希望证实的那样。柏拉图说时间是永恒的活动形象。他一开始就谈永恒,谈永恒的存在,这永恒的存在总希望反映在别的存在上。他无法使存在立即永恒,必须连续不断才能得到永恒,时间成了永恒的活动形象。英国伟大的神秘主义者布莱克说过一句名言,他说:“时间是永恒的馈赠。”如果把一切存在都给予我们的话……存在将多于宇宙,多于世界。如果存在只给予我们一次的话,我们就将被消灭,将被取消,将会死亡。而时间则是永恒的馈赠。永恒允许我们连续不断地得到这些经验。我们有白天和黑夜,我们有钟点,我们有分秒,我们有记忆,我们有当前的感觉,我们还有未来,这一未来我们虽还不知其形态,但我们能预感到或拥有它。 所有这一切都是连续不断地给予我们的,因为我们忍受不了这一无法容忍的负担,忍受不了这一无法容忍的所有宇宙存在的解脱。叔本华说过,对我们来说,幸亏我们的生活被分成白天和黑夜,我们的生活被睡眠所打断。我们清晨起床,度过一天,最后便睡觉。要是没有了睡眠,将不可能活下去,我们将享受不到愉快。所有的存在是不可能一下都给予我们的。我们得到了这一切,但是逐步得到的。
布拉得雷说事情正好相反:时间是从未来流向现在的,并说未来成为过去的那一时刻就是我们所谓的现在时刻。
我们的记忆很大部分是由噪声构成的,但记忆是最根本的。为了知道我是谁,我没有必要回忆我,比如说,曾在巴勒莫、阿德罗格、日内瓦、西班牙住过。同时,我必须感到现在的我不是住在那些地方的我,我是另一个我。这是一个我们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不断变化身份的问题。
回应 2021-01-22 19:13 -
我们一向认为另一世界是模糊不清的;但斯维登堡告诉我们情况正好相反,说在另一世界里感觉要生动得多。比如说,颜色就分外鲜艳。假如我们认为在斯维登堡的天国里,天使们无论什么姿势,脸都是朝向天主的,那么,我们也可以想象出某种四维空间来。总而言之,斯维登堡一再告诉我们,另一世界比我们这个世界生动逼真得多。在另一世界里,色彩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一切都比这个世界更加具体确切,更加触摸得到。据他说,正因如...
2021-01-22 18:49
我们一向认为另一世界是模糊不清的;但斯维登堡告诉我们情况正好相反,说在另一世界里感觉要生动得多。比如说,颜色就分外鲜艳。假如我们认为在斯维登堡的天国里,天使们无论什么姿势,脸都是朝向天主的,那么,我们也可以想象出某种四维空间来。总而言之,斯维登堡一再告诉我们,另一世界比我们这个世界生动逼真得多。在另一世界里,色彩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一切都比这个世界更加具体确切,更加触摸得到。据他说,正因如此,与他无数次遨游天国和地狱时所见到的那个世界相反,我们这个世界仿佛是一片阴影。我们好像生活在阴暗之中。 这里,我想起了圣奥古斯丁的一句名言。圣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说,毫无疑问,在天堂里得到的快感要比这里强烈得多,因为不能设想人死后什么都没有得到改善。斯维登堡也是这样认为的。他谈到了另一世界的天国和地狱里的肉欲快感,他说要比这个世界里的更加生动强烈。
回应 2021-01-22 18:49 -
有人说,如果时间是无限的,那么无穷数的前世岂不自相矛盾。如果说数目是无限的,那么,一个无限的东西怎么会传到现在的呢?我们想,如果时间是无限的,那我认为,这个无限的时间必须包括所有的现在时间;在现在的时间中,为什么不包括你们和我一起在贝尔格拉诺大学的这一段时间呢?为什么不说现在的这段时间也是无限的呢?如果说时间是无限的,那么,我们时时刻刻都处在时间的中心。 帕斯卡认为,如果说宇宙是无限的,那么宇宙...
2021-01-22 16:53
有人说,如果时间是无限的,那么无穷数的前世岂不自相矛盾。如果说数目是无限的,那么,一个无限的东西怎么会传到现在的呢?我们想,如果时间是无限的,那我认为,这个无限的时间必须包括所有的现在时间;在现在的时间中,为什么不包括你们和我一起在贝尔格拉诺大学的这一段时间呢?为什么不说现在的这段时间也是无限的呢?如果说时间是无限的,那么,我们时时刻刻都处在时间的中心。 帕斯卡认为,如果说宇宙是无限的,那么宇宙的范围是无处不及的,也就没有中心可言。为什么不说现在的后面包含了无限的过去和无限的昨天呢?为什么不认为这个过去也要经过现在呢?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处在一条无穷线的“中心”,无论在无限“中心”的什么地方,我们都处在空间的“中心”,因为空间和时间都是无限的。 佛教徒认为,我们都经历过无穷数的生命,无限数意义上的无穷,严格的字面意义上的无穷,一个无始无终的数目,这有点像康托尔[插图]现代数学中的超限数。我们现在就处在这个无限时间的中心——任何时候都是中心。现在我们正在交谈,你们在思考我讲的话,你们或是赞同或是拒绝接受我讲的话。 转世提供了我们这一可能性:灵魂可能由一个躯体转世到另一躯体,转化为人类,转化为植物。我们读过阿格里真托的皮耶罗的那首诗,他在诗中说,他认出了他在特洛伊战争中使用过的一块盾牌。我们读过约翰·多恩的那首诗《灵魂的进程》,多恩是稍晚于莎士比亚的诗人。多恩开宗明义说道:“我歌唱无限灵魂的进程。”这个灵魂将从一个身体转到另一身体。他提出他要写一本书,这本书超过《圣经》,将比所有的书都好。他的计划雄心勃勃,虽然没有写完,但留下了非常漂亮的诗句。诗的开篇说,有个灵魂依附在苹果上,准确地说是依附在亚当的禁果上。接着又依附在夏娃的肚子里,并孕育了该隐,后来又从一个躯体转到另一个躯体,每一节诗转换一个身体(其中一节说将依附到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身上),他故意不把诗篇写完,因为多恩认为灵魂是千古不朽地从一个躯体转到另一躯体。多恩在他的一篇序言中援引了一些精彩的原话,他提到了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关于灵魂转世的学说。他提到了两大来源,一个是毕达哥拉斯,一个是灵魂转世,后者苏格拉底曾用来当做他的最后论据。
回应 2021-01-22 16:53
论坛 · · · · · ·
有人在谈论书的消失,而我认为这不可能 | 博尔赫斯 | 来自希庇亚 | 2021-02-28 |
2 有用 阿堇 2016-07-22
碎片时间看完,本应是仔细阅读的那种书。不自觉的寻找相似,轻盈而深沉。尤其喜欢头两讲。
10 有用 歧木零 2015-12-13
喜欢序言甚于小说,喜欢讲演甚于文论。这些通俗作品常常从司空见惯的话题里引出奇妙的角度,所谓化腐朽为神奇。博氏谓小说难读者为无趣,但他自己何尝不是读了许多艰难的作品,而且津津有味。比如论斯维登堡文字之简朴而枯燥(页46),还不是照样读得有滋有味,以至于专文讨论。和艾柯一样推崇堂吉诃德,但正如某文中述,读者同样也是作者。书被读过后,书成了读者的一部分,读者也成了书的一部分,相互的生命交缠延伸。谈侦探小... 喜欢序言甚于小说,喜欢讲演甚于文论。这些通俗作品常常从司空见惯的话题里引出奇妙的角度,所谓化腐朽为神奇。博氏谓小说难读者为无趣,但他自己何尝不是读了许多艰难的作品,而且津津有味。比如论斯维登堡文字之简朴而枯燥(页46),还不是照样读得有滋有味,以至于专文讨论。和艾柯一样推崇堂吉诃德,但正如某文中述,读者同样也是作者。书被读过后,书成了读者的一部分,读者也成了书的一部分,相互的生命交缠延伸。谈侦探小说的文字让人眼前一亮。侦探小说这一新兴文体也造就了新型的读者,这一观点很新奇。时间是一篇只谈论古希腊哲学观点的小文,颇可解颐。至于专文谈论的书籍,反倒不如序言里和小说里的偶然提及有趣了。 (展开)
17 有用 玉手竹子 2015-10-06
「在我们这个混乱不堪的年代里,还有某些东西仍然默默保持着传统美德,那就是侦探小说。」「我要说,应当捍卫本不需要捍卫的侦探小说,因为这一文学体裁正在一个杂乱无章的时代里拯救秩序。」
6 有用 青年路小魁 2018-05-09
在中学时代,我极度反感作文里的“引经据典”,引用者把自己包装成作者的信徒,将他与苏东坡、李清照们“神交”的过程朗诵出来,当时我一心只想叫停那个投机取巧的家伙。后来读到博尔赫斯等人的文字,我发觉引用也可以发散出强烈的原创力,只是但丁在什么时候出现,莎士比亚在哪个段落登场,这并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件事情。博尔赫斯把自己塑造成了整个文学史的“互文”,他对那些最为宏大的命题譬如“时间”、“死亡”流露出孩童般的... 在中学时代,我极度反感作文里的“引经据典”,引用者把自己包装成作者的信徒,将他与苏东坡、李清照们“神交”的过程朗诵出来,当时我一心只想叫停那个投机取巧的家伙。后来读到博尔赫斯等人的文字,我发觉引用也可以发散出强烈的原创力,只是但丁在什么时候出现,莎士比亚在哪个段落登场,这并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件事情。博尔赫斯把自己塑造成了整个文学史的“互文”,他对那些最为宏大的命题譬如“时间”、“死亡”流露出孩童般的真诚,同时字里行间又氤氲着古老的深邃。 (展开)
2 有用 不死鳥 2016-01-21
看《特隆》那篇里构筑世界观的时候就隐隐觉得有柏拉图灵魂不灭论的影子,不过在这篇《不朽》里博尔赫斯的脑洞要大多了,泛神论只是其中一个可能性,更多的是在探讨时间和永恒的概念。《时间》一篇好精彩啊,纯理论SF,像在进行一个思维游戏。觉得这句话点出了“时间”的本质:“上帝不是在时间中,而是与时间一起创造了天和地”(p83)
0 有用 房NN 2021-04-14
4.5 如果书籍无疑是记忆和想象的延伸,那么口述的方式确实好美,它是短暂的,是轻盈的,是充沛的,是富于变化的,它不作为实体留存下来,它是会飞的,飞掉吧。关于时间,我愿意相信,它是从未来流向现在的,未来成为过去的那一时刻就是我们所谓的现在时刻。
0 有用 Always 2021-04-12
对他谈到的一些观点和大家产生了兴趣。因为是口述,可能比较散。
0 有用 叉烧 2021-04-10
在这里,在死亡之后,我们因失去双手而仍将触摸,因双目失明而仍将观看。
0 有用 41K 2021-04-08
正是时间的连续性,保证了整体的不朽性,这种不朽同时又是极端丰富、终极统一的;联想到尼采对悲剧的推崇理由,即个体在自我的毁灭中,感受到一种与自然规律同在的巨大喜悦;加之康德认为人类拥有一种普遍的先验意识结构、黑格尔认为个体需要为集体的发展做出牺牲……对总体性的渴望、自戕的冲动、对痛感中的快感的追求,是人性的必然。 但不同意书中的“永恒外在于时间,时间用连续的方式来重返永恒”的观点;博尔赫斯既以将“... 正是时间的连续性,保证了整体的不朽性,这种不朽同时又是极端丰富、终极统一的;联想到尼采对悲剧的推崇理由,即个体在自我的毁灭中,感受到一种与自然规律同在的巨大喜悦;加之康德认为人类拥有一种普遍的先验意识结构、黑格尔认为个体需要为集体的发展做出牺牲……对总体性的渴望、自戕的冲动、对痛感中的快感的追求,是人性的必然。 但不同意书中的“永恒外在于时间,时间用连续的方式来重返永恒”的观点;博尔赫斯既以将“时间”视为柏拉图口中的“原型/理念”,为何还要另造一神呢?我更倾向于“正是时间缔造了永恒”的观点。 (展开)
0 有用 Mattshaw 2021-04-05
书籍,不朽,一个通才,侦探小说,时间。博尔赫斯以他作为诗人的独特视角带领我们对这些话题做了一次有趣的思辨。博尔赫斯说他不想不朽,如果可以,他可不想再当博尔赫斯了,可我下辈子真想当一个诗人,我知道,再有下辈子我又会选择其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