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于一的书评 (48)

金赫 2015-05-02 13:24:43

被拔高的激情

草就。 这是一本去年饱受好评的书。黄灿然在布罗茨基《小于一》的中译本中称,这本书陪伴了他二十多年。受这本书的洗礼,“我们就不会对那些不管是流行作家还是精英作家的文章太过在意,这可省去我们很多时间。” 如果和那些时下流行的大多数出版物相比,我想黄灿然是对的,...  (展开)
废人王亮 2014-11-12 08:55:00

我为自己树了座别样的纪念碑

已刊发,请勿转用。 作为一名诗人,布罗茨基曾不止一次地强调在艺术的万神殿之上,“诗歌占据着比散文高的地位,而诗人在原则上高于散文家”。一位诗人之所以“屈尊”偶尔写些散文,也是因为“受制于经济考虑,‘干旱’,或较罕见地受制于挑起争端的必要性”,这听上去多少有...  (展开)
远子 2017-02-26 14:47:08

笔记:大于零

1.格言式写作 艺术不模仿生活,哪怕仅仅出于担心陈词滥调。(《哀泣的缪斯》) 为了在极权主义压力下生存,艺术应发展出与那个压力强度成正比的密度。(《在但丁的阴影下》) 成为一个作家总是意味着成为一个新教徒。(《自然力》) 平等的概念,不是艺术本质固有的,而任何文...  (展开)
Benson老师 2017-02-03 11:20:39

中译本逊色

本书曾经在我采购的清单上,但从图书馆借阅后,感觉很不舒服,一些关键之处意思莫名其妙,缺乏连贯性,整体感觉别扭,决定放弃。 老实说,我很奇怪。作者J. Brodsky的文学造诣毋庸置疑,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诗歌和文集在西方有大量的读者。倘若这中译本就是他的水准...  (展开)
思郁 2015-02-02 15:04:40

伟大的阴影

约瑟夫•布罗茨基生前出版了五部英文作品,其中三部是散文集,另外两部是诗集,其中一部诗集还是在他不知情的状况下,1967在英国翻译出版,他并不认同。1972年,布罗茨基被驱逐出国,着陆在美国,用桑塔格的话说,他像一枚从一个帝国射来的导弹,承载着的不仅是他的天才,还...  (展开)
物不齐 2015-01-19 20:58:36

一切在熟睡,黎明尚远

老实说,布罗茨基先生《小于一》这本书摆在我床头已经很久了,原想睡前看半小时,很快就会有“全剧终”的一天。不料,半小时的时间被手机占去,于是咬咬牙再看十分钟——手机——睡吧。拖延至今,又不料,年底这本书大热,上了很多榜单。热有热的原因,“诺奖得主”,“政...  (展开)
瘦竹 2015-01-11 08:25:37

布罗茨基《小于一》中的“小"与“大"

在俄罗斯众多与前苏联的历史有交集的诗人中,阿赫玛托娃与布罗茨基无疑是幸运的两个。阿赫玛托娃虽然历经磨难与苦难,最后总算寿终正寝。布罗茨基更幸运一些,三十来岁被苏联当局驱逐出境,十多年后,1987年由于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及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  (展开)
把噗 2015-12-10 11:45:44

汉语言现状

——基于《小于一》和《悲伤与理智》两份译文展开的冒险 (一) 与纳博科夫一样,布罗茨基对于那场“伟大的革命”同样摆出了全盘否定的姿态,这丝毫不让人觉着意外;但略为意外的是,布罗茨基在使用英语的天赋上,要比这位同胞逊色许多。而这恐怕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曾...  (展开)
皮皮虾和米稀稀 2015-06-17 02:06:23

文学与政治

我相信这里的同学应该对这句话都很熟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句话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辩证法式的修辞。他可以简单地把事物切分成两个部分,然后简单粗暴地把历史运动和社会运动还原成一组对照关系。这种修辞仅仅停留在修辞层面,在技巧层面...  (展开)
木南 2015-03-03 14:21:59

好书何必评

不评了,摘点自己喜欢的句子。 我在读的是布罗茨基的《小于一》,去年很多人喜欢这本书,也有很多推荐,但是真正要读下去、读懂,以我读这本书的体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书中有很多精妙的地方,非过眼即清。有些地方,我读得吃力,不过正像译者黄灿然先生在译后记所言...  (展开)
censored dump 2019-02-03 10:19:07

读书笔记:少于一个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这本书总有种在重读的感觉,这样金句遍布的篇章,让人感到晕眩(如同读博尔赫斯,但是两个方向),又让人感到语焉不详(总在下断言),有时我觉得他简直刚愎自用(比如他说19世纪的欧洲根本就不值得模仿),以至于我不敢随意相信,但更多时候,我的直觉告诉我这句要摘抄下来...  (展开)
摸鱼居士 2017-06-28 01:07:13

流浪者之歌

奥登(据布罗茨基说他之所以要英文写作,就是为了取悦他“一个影子”)说过:“作者的兴趣和他的读者的兴趣永远不同。”所以,我并不担心我是否悖离了奥登或者布罗茨基的本意。我在归来的火车上读了《小于一》的一个章节时,就以它引申出了一部知识分子的精神流亡史,从俄罗斯到美...  (展开)
Venora 2015-03-06 00:12:16

让人看着头痛的一本书

这本书本身是非常值得看的,只打3星是因为这书实在对读者不太友好。但不知道是否是翻译的问题,读起来实在是太困难了。 大部分是文学评论,而且几乎都是评的俄国诗人,说得几个人除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其他我都不认识,但依旧迷迷糊糊把这本书看完了。 这不仅仅谈文...  (展开)
2015-03-07 14:24:31

对布罗茨基的非线性观察

请允许我斗胆选择布罗茨基的散文集《小于一》,作一个建立在语词基础上的“观察”——之所以是“观察”,是为全篇主观片面之故。 当我们进行任何一项研究,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可以认为,每件资料反映出的形象都是实体的片段,或许是粉饰,或许是理想的反射,或许是属性的分...  (展开)
理一分殊 2022-11-07 17:07:14

杨全强 | 布罗茨基:在母语与英语之间

(《读书》2022年第11期新刊) 约瑟夫·布罗茨基出版于一九八六年的散文集《小于一》获得了当年的美国国家书评奖,英国《独立报》称此书中的“每篇散文都是一场充满激情的演出”,美国《图书馆杂志》认为本书“为人们了解俄国的文学传统、政治气候和俄罗斯当代诗歌与诗学提供了...  (展开)
此前年少 2018-11-18 23:44:23

难读也得死磕到底的好书之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心力憔悴,读完了,终于。 就像黄灿然所言:“即使是我这样的布罗茨基迷,在初读这些超文章时,还是会觉得冗长而繁琐。”可也同作者读奥登之感:“虽然你对文本只懂得一半或三分之一,但它们使你把本地现实忘得一干二净。” 布罗茨基是宽容谅解的,自身身份— 被排挤的犹太人,...  (展开)
雪深蓝 2023-05-02 14:58:21

想象一个影子

在《小于一》中译本最后一篇文章《一个半房间》里,布罗茨基用阿赫玛托娃的诗歌描述自己父母的生存状态,“如同一条河流/我被我强壮的时代改道/他们换掉我的生命/变成一条不同的河谷/”(《北方哀歌》)。即便在这篇叙述风格直白、被公认为可读性最强的回忆录里,作者依然试图...  (展开)
阿拉雷 2021-02-06 20:55:53

读书笔记1594:小于一

按照布罗茨基的说法,诗人写散文,属于纾尊降贵取悦读者,就这本书而言,沉闷冗长却又篇篇精彩,值得反复阅读。最牛的地方在于,他把自己的个人回忆录一头一尾夹在对一群伟大诗人和作家的论述里而毫无违和感。 相比起第一篇小于一,最末的一个半房间极为内敛深沉,最初的情感爆...  (展开)
薄荷 2019-06-12 07:09:16

哀歌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小于一》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自传。本书收录了布罗茨基评论诗歌与诗学的最卓越的散文作品。不可避免,《小于一》中也谈到了政治。这些散文是对历史和当今时代的深刻沉思。本书也是一部私人回忆录。用作书名的散文《小于一》和压卷之作《一个半房间》,是布...  (展开)
Polaris 2017-05-15 10:15:55

因为不懂的太多

初读《小于一》,直观的感觉基本就是会的东西太少,要学的东西太多,一味的坐井自照,未免太过可笑。 不可否认,一开始是有过弃书的冲动的。这种目光落到文字上也能不自觉涣散的文章,本就不是我所喜爱的。可是,这个时代,我们喜爱一个东西那么容易,厌恶亦是习以为常。就像一...  (展开)
<前页 1 2 3 后页> (共48条)

订阅小于一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