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判决的书评 (29)

我会永无休止地对那个念头说——来
【14年初读笔记,多谬伪,已改入18年布朗肖论: https://www.douban.com/note/693107332/ 】 《死刑判决》是布朗肖最“通俗易懂”的作品,文本的前半部分尤其如是,但是后半部分我们还是看到了后来我们所熟悉的那个布朗肖。 布朗肖是“作者隐退”的先导,并已几乎将自我的消隐...
(展开)

隐秘之爱的不幸与消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暗夜包围的隐秘之中,J的死亡是我内心的隐秘。因目睹J与死亡对抗到最终请求以爱人之手亲自让死亡覆盖自身的过程,我的爱与J的死混同成一个整体。这个事件成了我往后生命中(尽管也不算太长了)无处不在的巨大暗影,巨大到不得不将它封闭上锁,关在某个房间无人可触碰之处。那... (展开)
死刑判决还是死亡中断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死于人类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接近死亡,从最初的认为死亡很遥远的无所忌惮,到最终死亡日益并且必然降临时的恐惧。但是我们真正能够感受到死亡不是自己的死亡,而是身边人的死亡。这让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死亡给我们带来的悲伤,恐惧。 死刑判决这本书中... (展开)
Récit 99页思想的重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尝试串联的十个词:手模、死亡(黑暗)、念头、门、沉默、窗玻璃、房子、异国语言(壳)、钥匙、计划。 窗玻璃隐喻文字叙述与真相的距离。 有形的文字是失语的路标,意象和隐喻只是拼图和积木,只有感受是具体的。开始解释就是编织谬误,切换形容最终还是指向未被形容的留白的... (展开)
一些随想:主体和他者
主体看待他者的眼光始终是矛盾且焦虑的。一方面,我们厌恶、焦虑他者介入自己的生活,因为他者有时是那么的无法理解、不可理喻;另一方面,我们又会因为生活中没有他者而感到空洞、乏味、无聊。我不由地意识到,在这一刻,20世纪法国哲学的主线是主体vs他者(存在主义vs结构主...
(展开)

非常好(取名废属于是)
好纯粹的阅读感,原来这是纯小说的感觉吗。冷冽中还有一丝诡谲,除了有的评论说的躺在墓地里的感觉,还有种站在万丈深渊被风呼呼刮脸的迷醉。先是被J所打动。布朗肖甚至都不屑用“富有生命力”之类的词句来描写,通过J数次打断死亡最后又用自决式的求私中断垂死的过程。她整个...
(展开)

《死刑判决》的主题浅析
《死刑判决》的大主题即如标题所言,死亡的中断,也就是没有终结的死,永远不会到来的死。它还有个小主题是生命与坟墓的对抗,“每当坟墓向我敞开双臂, 一个强大的念头都会在我心中升起,把我带回到生命这一边”,第二部分的主体就以小主题为脉络展开,但通过文末N制作手摸和...
(展开)

你在场时,我如何用语言表述「我爱你」的事实?
他在死亡的回音中听见了最原始的那个“声音”,遂打算最后一搏(肢体成为唯一的活动物——形象的生灭/执念,常见为一种涣散)。 失语的作品;少语者;流浪的隐士。 人物的跳跃系统并非“感官”,而更像“意欲”。 黑夜和等待死亡时颤抖着闭上的双眼,过于相似。由此,她恐惧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