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以简明清晰的文字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轨迹做了逻辑梳理。作者认为,从执政党的建国方略、发展模式和基本政策角度考察,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经历了从实行新民主主义开始,途经仿效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五次历史选择。
筚路维艰的创作者
· · · · · ·
-
萧冬连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萧冬连,1950年10月生,湖南省衡东县人,中国当代史研究学者。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邀研究员。1978-1886年间,先后在南开大学和解放军政治学院主修中国近现代史和经济学。1979-2000年,在解放军政治学院、国防大学任教,从事中共党史和当代中国史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史、中国改革开放史。著有《崛起与徘徊--十年农村的回顾与前瞻》、《五十年国事纪要--外交卷》、《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三次危机与中国改革的缘起》等。
目录 · · · · · ·
前言
第一章 实行新民主主义
一 “新民主主义”的源流
二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建国构想
三 新民主主义纲领的实行
四 理想与政策之间的张力
五 酝酿放弃新民主主义
第二章 仿效苏联模式
一 优先发展重工业
二 统购统销的深远影响
三 高潮是如何出现的
四 “举国体制”的形成
第三章 追寻赶超之路
一 苏共二十大引出的改革思考
二 1957年的“大转弯”
三 赶超模式的大实验
四 滑向大饥荒
五 思想和体制透视
第四章 发动继续革命
一 危机下的退却与分歧
二 毛泽东的继续革命
三 文化大革命何以发动
四 暴力、派性与权力斗争
五 恢复秩序与维护“文革”
第五章 转向改革开放
一 中国改革的缘起
二 中国市场化转轨之路
三 超越传统社会主义
附录
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艰难转向
关注当今和未来社会的主要矛盾
历史的逻辑反映历史的继承性
历次转向都有国际背景的影响
用人性和常识理解中国改革的初始动力
路径选择受多重因素制约
· · · · · · (收起)
第一章 实行新民主主义
一 “新民主主义”的源流
二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建国构想
三 新民主主义纲领的实行
四 理想与政策之间的张力
五 酝酿放弃新民主主义
第二章 仿效苏联模式
一 优先发展重工业
二 统购统销的深远影响
三 高潮是如何出现的
四 “举国体制”的形成
第三章 追寻赶超之路
一 苏共二十大引出的改革思考
二 1957年的“大转弯”
三 赶超模式的大实验
四 滑向大饥荒
五 思想和体制透视
第四章 发动继续革命
一 危机下的退却与分歧
二 毛泽东的继续革命
三 文化大革命何以发动
四 暴力、派性与权力斗争
五 恢复秩序与维护“文革”
第五章 转向改革开放
一 中国改革的缘起
二 中国市场化转轨之路
三 超越传统社会主义
附录
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艰难转向
关注当今和未来社会的主要矛盾
历史的逻辑反映历史的继承性
历次转向都有国际背景的影响
用人性和常识理解中国改革的初始动力
路径选择受多重因素制约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文革”要清洗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一大批人。文化大革命把文化批判作为突破口,其来有自。针对知识界的文化革命,1964年就提出来了。毛泽东对知识界的不信任根深蒂固,认定各个文化领域藏污纳垢,“大学、中学、小学大部分被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地富出身的人垄断了”。不过,毛泽东的重点不在文化界。他认为在党里、政府里、军队里都混进了一大批“走资派”。在中央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都有代理人。因此,毛泽东决心撇开党政体系,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发动群众起来造反,夺回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 毛泽东感受到的危险,与其说是现实的,莫如说是一种趋势。他觉得,照目前的趋势下去,这个社会早晚会变得与旧社会差不多,几十年革命等于白搞。因此,他要搞一场实验性的革命,扭转这个趋势。按他自己的说法,“文革”是一场“全国性的演习”。毛泽东要通过演习达到什么目的?一则要充分揭露黑暗面,让各色人等都出来表演一番,从而鉴别谁是左派,谁是右派,谁是动摇不定的中间派。二则想“练练兵”,让没有经过战争考验的青年人“到大风大浪中去经经风雨,见见世面,得到一个锻炼的机会,使他们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三则要改造人性,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毛泽东历来相信,人性是可以改造的,也必须改造;只有改造才能培养出“新人”,只有“新人”才能建设新社会。而人性改造一要经受体力劳动的净化,二要经受阶级斗争的炼狱。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二毛泽东的继续革命 -
20世纪60年代初的大饥荒,昭示一场空想社会主义试验的失败,本应是中国走上改革的一次契机。但这种情况没有出现,却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继续革命”道路。“大跃进”失败以后,毛泽东一定程度上承认有错误,但他把乱象主要归昝于阶级斗争。毛泽东允许并亲自组织了有限度的退却,但对刘少奇等人全面调整政策十分不满…似乎感受到一种“复辟资本主义”的全面危险,而主要危险来自党内。毛泽东的注意力从经济领域回到政治思想领域,重提阶级斗争。在国际上,中美对抗无丝亳缓和迹象,中苏同盟走向彻底分裂…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自己的乌托邦…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四章发动继续革命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筚路维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筚路维艰"的人也喜欢 · · · · · ·
筚路维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2 条 )
论坛 · · · · · ·
| 两极分化的评论区 | 来自豆友XAEYwu_LxY | 1 回应 | 2025-11-11 17:08:18 |
| 这种书能大批量被推广也是没谁了 | 来自doyoudo 0723 | 1 回应 | 2025-11-11 17:06:55 |
| 和公知书区别不大 | 来自果壳中的宇宙 | 3 回应 | 2025-11-11 17:05:57 |
| 请问相对于港版,这本有没有删减? | 来自風和樹的聲音 | 4 回应 | 2025-11-08 20:36:35 |
| 请问这个是新版才有的签名吗? | 来自風和樹的聲音 | 1 回应 | 2025-11-06 18:04:51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9.0分 68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在这里读懂中国 (江仙*响姐)
- 书单 | 千评9分书(一) (Sheryl)
- 1000+ 豆瓣9.0+的書 (Python)
- 含英咀华——总有一本适合你第1辑 (99.9%)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筚路维艰的评论:
feed: rss 2.0










51 有用 易北河畔圆舞曲 2020-07-02 21:15:12
精彩异常,鞭辟入里,能用二十万字不到的篇幅涵括了半个世纪的党史已是非高手所能为之,而又能够在如此短的篇幅里清晰的分析出历史转变的逻辑更显出作者的功力。依托了大量的史实材料使得行文几乎没有半点废话,无论哪个立场的人都能在里面找到支撑自己的材料同时又不得不思考对立阵营的关系。附录的文章也展现出不同观点的碰撞,在杠精遍地的今天,仅仅因为附录里面的商榷文章,这本书就绝对值得一读。
1294 有用 弦断有谁听 2015-11-05 14:09:52
党员操守——这是读之前的臆想。读完之后蓦然产生了一种信心,对这个党的欣喜。其实就和人一样,直面自己的问题,尊重历史和事实,是放下包袱,大步向前的必要条件。这样的人多了,这个国家就有希望了。
51 有用 芦涛 2023-11-02 13:55:59 北京
这本书我给 10 分,他们不是不理性,而是知识结构和世界观都有问题
65 有用 文若 2020-06-29 13:19:05
自49年建国以来毛泽东对共产主义的追求使中共“走了一些弯路”。计划经济有它的动员优势,也有致命弱点,农民固定在土地,市民固定在单位,失去自由也失去热情。既然复制苏联模式行不通,毛泽东改良后的公社模式引发大饥荒又宣告失败,摸着石头过河,要到河对岸那就革掉传统社会主义。七千人大会后毛、刘分裂,是路线之争。毛泽东的“大仁政”、“大民主”举国体制下运动不断,民众的生活并未得到改善,虽然他的本意不是如此,“... 自49年建国以来毛泽东对共产主义的追求使中共“走了一些弯路”。计划经济有它的动员优势,也有致命弱点,农民固定在土地,市民固定在单位,失去自由也失去热情。既然复制苏联模式行不通,毛泽东改良后的公社模式引发大饥荒又宣告失败,摸着石头过河,要到河对岸那就革掉传统社会主义。七千人大会后毛、刘分裂,是路线之争。毛泽东的“大仁政”、“大民主”举国体制下运动不断,民众的生活并未得到改善,虽然他的本意不是如此,“那些抱有崇高目标却带来巨大灾难的社会运动,更具有悲剧意义。”邓小平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同理,如果继续“文化大革命”继续执行毛泽东的政治实验,那后果也是死路一条。如今的中国问题很多,传统社会主义失败了,特色社会主义能走多远?怎么走?我很疑惑。 (展开)
57 有用 孤心琢玉 2019-04-25 18:19:18
「革命是最神圣的字眼,也是最令人畏惧的字眼。人人都争当革命者,又都是革命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