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一桩国家罪行的谜团
原作名: La Saint-Barthélemy: les mystères d'un crime d'Etat, 24 août 1572
译者: 梁爽
出版年: 2015-1
页数: 384
定价: CNY 48.00
装帧: 平装
丛书: 博雅同文馆·历史-人类学译丛
ISBN: 9787301250860
内容简介 · · · · · ·
1572年8月18日,巴黎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婚礼,玛格丽特•德•瓦卢瓦和亨利•德•纳瓦尔结为连理。这场婚礼本应是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和解的象征。然而,就在婚礼后的第六天,法国国王的御前会议一声令下,胡格诺派的首领被当即处决。随后,天主教徒又对新教徒展开大屠杀,亡者成千上万,男女老少皆成为刀下亡魂……
从一场象征着和解的婚礼到一场极端暴力的屠戮,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对胡格诺派数位领袖的“预防性处决”如何演变升级为一场波及全法的大屠杀?法国国王、太后、吉斯家族、西班牙国王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对于这些由来已久的谜团,阿莱特•茹阿纳提出了一种新的解读。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既不是卡特琳娜•美第奇的诡计,也不是西班牙策划的阴谋,更非出于法国国王清剿新教徒的意愿。查理九世当时认为王权受到极大威胁,在这种特殊的局势下,他决定采用特别的司法程序。而在他被迫使用这种极端解决方案...
1572年8月18日,巴黎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婚礼,玛格丽特•德•瓦卢瓦和亨利•德•纳瓦尔结为连理。这场婚礼本应是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和解的象征。然而,就在婚礼后的第六天,法国国王的御前会议一声令下,胡格诺派的首领被当即处决。随后,天主教徒又对新教徒展开大屠杀,亡者成千上万,男女老少皆成为刀下亡魂……
从一场象征着和解的婚礼到一场极端暴力的屠戮,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对胡格诺派数位领袖的“预防性处决”如何演变升级为一场波及全法的大屠杀?法国国王、太后、吉斯家族、西班牙国王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对于这些由来已久的谜团,阿莱特•茹阿纳提出了一种新的解读。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既不是卡特琳娜•美第奇的诡计,也不是西班牙策划的阴谋,更非出于法国国王清剿新教徒的意愿。查理九世当时认为王权受到极大威胁,在这种特殊的局势下,他决定采用特别的司法程序。而在他被迫使用这种极端解决方案的同时,他实际上确立了国家理性的逻辑——尽管这种逻辑彼时尚未形成理论。
大屠杀的悲剧在法国造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断裂,引发了人们对王权的根基与界限、以及不服从的合法性的思考,同时也令人深思宗教分裂对王国传统造成的弊害。但是,从政治上恢复王国传统的愿望却遭遇到反击,对国王的过度神圣化打开了波旁王朝通向绝对主义的大门。
本书荣获法国第八届基佐奖、美国历史学会颁发的2014年度J.拉塞尔•梅杰奖(J. Russell Major Prize)。”
作者简介 · · · · · ·
阿莱特•茹阿纳,蒙彼利埃三大荣誉教授,长期从事法国十六世纪史研究,在法国贵族、宗教战争、十六世纪法国政治史研究方面成绩斐然。主要著作包括:《反抗的责任》(1989)、《宗教战争历史与词典》(合著,1998)、《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合著,2001)、《圣巴托罗缪大屠杀》(2007)、《十六世纪的法国(1483-1598)》(2012年第五版)、《绝对权力》(2013)。
目录 · · · · · ·
导言圣巴托罗缪大屠杀的谜团
大屠杀前的庆典 思考不可思之事 政治与宗教 找寻史料
上篇脆弱的和解
第一章疑云笼罩的1570年和平协议
遗忘之难 重建公共秩序 查理九世履薄临深 严重的互不信任 吉斯家族的复仇 天主教徒的愤恨
· · · · · · (更多)
导言圣巴托罗缪大屠杀的谜团
大屠杀前的庆典 思考不可思之事 政治与宗教 找寻史料
上篇脆弱的和解
第一章疑云笼罩的1570年和平协议
遗忘之难 重建公共秩序 查理九世履薄临深 严重的互不信任 吉斯家族的复仇 天主教徒的愤恨
第二章联姻大计与国际关系
联姻网络 尼德兰“乞丐”的自由 悬而未决的战争 科里尼铤而走险的计划 “凯旋式”婚礼
第三章打破和平的谋杀
伏击 幕后元凶无迹可寻 巴黎市民的狂热与恐慌 被谋杀的和平
中篇天主之剑,国王之剑
第四章外科切除手术
国王颜面尽失 特别司法程序 “处决” 清剿蒙斯的法国人
第五章天主教徒的愠怒
胡格诺派是动乱分子? 对内敌之战 从战争到暴动 外省大屠杀的迷雾
第六章王之真理,国之理性
欧洲的困惑和疑虑 国王控制信息的努力 大一统的乡愁
下篇解读与反击
第七章圣经对新教徒之不幸的解释
上帝的审判 殉教者的见证 大屠杀殉教者名册 一段充满奇迹的历史
第八章对法国人之不幸的政治解读
受控诉的绝对权力 爱的秩序之终结? 维护“公益” 反暴君同盟
第九章国王之死,或大屠杀真正意义的揭示
血腥之死,殉教者之死 对国王的过度神圣化 不满派的短暂胜利 走向接受宽容
结论 附录1572年大屠杀遇害者社会职业统计表
史料与参考书目
索引
人名地名译名对照表
· · · · · · (收起)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试读 · · · · · ·
1572年8月24日,周日,圣巴托罗缪之日。这天,巴黎的街巷潮湿异常,“就像是下过一场大雨”——一位路过巴黎的斯特拉斯堡市民如是说。实际上,街巷中闪烁的不是雨水,而是鲜血。 这天夜晚,新教军事领袖海军上将加斯帕尔•德•科里尼在他位于贝蒂西街的府邸中被天主教徒的英雄吉斯公爵手下的一队士兵杀害了。科里尼的几位主要军官被法国与瑞士近卫队从床上拉下来,解除了武装后拖..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巴黎天主教徒的恐慌感久久萦绕于心,更何况他们对新教徒居住在何处一清二楚。新教徒的住所几乎平均分布于巴黎各地,因此这些人常常会是他们的邻居。 正如一段文字所言:“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中,很大一部分受害者被确认曾卷入纠纷或冲突中……四百年后,大屠杀中普通受害者的身份可能已不为人知,但对于当时杀害他们的人而言却并非如此。因为凶手都是他们的邻居或者认识他们的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五章 天主教徒的愠怒 -
7月13日,苏尼加向菲利普二世报告称科里尼昨晚“与国王相谈甚久,但没有摘下帽子。交谈过程中,科里尼向国王脱帽行大礼,让人觉得国王似乎已经同意了他的请求。……一开始没有摘下帽子或许并不代表他傲慢无礼:彼时的法国宫廷仍处于学习觐见礼仪与礼数的阶段,这种“不拘礼”在别国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不立即脱帽很可能是科里尼使用的策略,以使他随后脱帽“行大礼”的动作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圣巴托罗缪大屠杀"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圣巴托罗缪大屠杀"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布汶的星期天 9.1
-
- 国王神迹 9.2
-
- 何谓旧制度(第2版) 8.7
-
- 档案中的虚构 7.9
-
- 中世纪早期的语言与权力 8.5
-
- 法国近代早期的社会与文化 9.2
-
- 罗芒狂欢节 8.5
-
- 19-20世纪法国史学思潮 9.4
-
- 规训革命 8.7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7 条 )


象征和解的婚礼,为何会走向杀戮?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流畅又好看,简直在我的舒适区。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具备悬疑片的要素,谜团雾影重重,解答众说纷纭,稍作记录。 一、 婚礼与屠杀的对照——脆弱的平衡,美好的愿景 天主教公主玛格丽特与新教领袖亨利·纳瓦尔的联姻是弥合天主教与新教分歧、对抗天主教阵营强国西班牙、与新教阵营... (展开)
当权、新教与天主教的矛盾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像推理小说般事件层层剥开,极其详尽的资料(包括史诗旁引、其他解读与经注)将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全貌与其背后的大历史都生动地展现出来,严谨又不失趣味。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可以说是当权、新教与天主教三者之间的矛盾产物:当权者(查理九世、美第奇及贵族)竭尽全力保持社会和... (展开)
给你“一点点”震撼的蝴蝶效应——《圣巴托罗缪大屠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最早听闻【圣巴托罗缪大屠杀】这个概念,还是后浪出的那本《法国简史》。 在这本“真·简史”里,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只是被提及的寥寥数段,我当时以为这可能只是纷乱时代的“小小悲鸣”,与明末清初的“扬州十日”相似,自然更没想过深入了解。 而花了近两周认真读完这部再版的... (展开)> 更多书评 2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3)8.4分 308人读过
-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15)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Gallimard (2007)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海无涯 (佾云)
- 37°暖书单(二) (37°暖)
- 新文化史(社会史)相关 (Tyger Tyger)
- 2015年购书目录 (思郁)
- 书行者存档 (莫里安)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圣巴托罗缪大屠杀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丹奈 2015-07-10 20:41:11
和后来的九月屠杀,红卫兵暴行,伊斯兰国一样,都是愚昧不自知的人群,在高层的默许下,以国家,宗教的名义,进行的血淋淋的反人类罪行
6 有用 free_POC 2017-05-30 08:58:07
上篇剥丝抽茧,犹如阅读推理小说;中篇细致白描;下篇是历史影响的各环节推导。此书虽被评无创见,但对非专业人士来说已大赞。
2 有用 小城鱼太郎 2017-12-03 22:00:41
最大的感受是很朴素的老生常谈:“我们被蒙住眼睛穿越现在。至多,我们只能预感和猜测我们实际上正经历着的一切。只是在事后,当蒙眼的布条解开后,当我们审视过去时,我们才会明白,我们曾经经历的到底是什么,我们才能明白它们的意义。”(《好笑的爱》)
3 有用 舞池里的塔西佗 2018-03-26 21:29:44
抽丝剥茧,犹如推理小说一般剖析了“决定法兰西历史的重要一天”的圣巴托洛缪大屠杀。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同时从国家政治、国际关系、政治哲学和神学的视角综合观察该事件,又做到了圆融贯通。全书的核心观点是:圣巴托洛缪屠杀案,实为法国从封建国家向绝对主义国家转变的分水岭,政教分离的(神秘主义)威权国王的雏形在查理九世身上呼之欲出,经过三亨利之战,最终在波旁王朝实现。如果把此书读成《群氓政治》的庸俗激情论;或是... 抽丝剥茧,犹如推理小说一般剖析了“决定法兰西历史的重要一天”的圣巴托洛缪大屠杀。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同时从国家政治、国际关系、政治哲学和神学的视角综合观察该事件,又做到了圆融贯通。全书的核心观点是:圣巴托洛缪屠杀案,实为法国从封建国家向绝对主义国家转变的分水岭,政教分离的(神秘主义)威权国王的雏形在查理九世身上呼之欲出,经过三亨利之战,最终在波旁王朝实现。如果把此书读成《群氓政治》的庸俗激情论;或是大仲马《玛戈王后》的浪漫主义,实在是南辕北辙。 (展开)
1 有用 躺倒斋主人 2019-04-07 22:39:15
1572年的圣巴托罗缪大屠杀是法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其毁灭了新教信仰者希望法国改宗的宏大梦想。更重要的是,屠杀将王权体制最尖锐的矛盾呈现出来:一个没有绝对权力的国王,对大贵族无法形成有力的约束,从而导致以宗教为名的内战频仍。大贵族主导的和解被事实证明无法长久维持,因此堵死了法国通过三级议会走向君主立宪的道路,而将法国最终引领向路易十四的绝对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