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On Grief and Reason
译者: 刘文飞
出版年: 2015-4
页数: 592
定价: CNY 58.00
装帧: 精装
丛书: 约瑟夫·布罗茨基作品
ISBN: 9787532768349
内容简介 · · · · · ·
在这部题材丰富、视界浩淼的散文集中,约瑟夫•布罗茨基开篇便用深沉内省的目光审视了自己在苏俄的早年经历以及随后去往美国的流亡生涯。接着,作者用惊人的博学探讨了诗歌的张弛变幻、历史的本质、流亡诗人的双重困境等一系列颇具广度与深度的话题,思维的触手延揽古今,上及古罗马贤帝马可•奥勒留, 下至现当代诗人托马斯•哈代与罗伯特•弗罗斯特,将对存在本质的哲学探讨与对诗歌美学的炽烈情愫糅合锻造为继《小于一》之后的又一部世所罕见的奇作。
收入文集的二十一篇散文大致分为回忆录、旅行记、演说讲稿、公开信和悼文等几种体裁。这些散文形式多样,长短不一,但它们诉诸的却是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诗和诗人”。这卷文集可以说是通向布罗茨基的诗歌观和美学观,乃至他的伦理观和世界观的一把钥匙。文集中最后一篇作品《悼斯蒂芬·斯彭德》完成后不到半年,布罗茨基自己也离开了人世,《悲伤与理智》因此也...
在这部题材丰富、视界浩淼的散文集中,约瑟夫•布罗茨基开篇便用深沉内省的目光审视了自己在苏俄的早年经历以及随后去往美国的流亡生涯。接着,作者用惊人的博学探讨了诗歌的张弛变幻、历史的本质、流亡诗人的双重困境等一系列颇具广度与深度的话题,思维的触手延揽古今,上及古罗马贤帝马可•奥勒留, 下至现当代诗人托马斯•哈代与罗伯特•弗罗斯特,将对存在本质的哲学探讨与对诗歌美学的炽烈情愫糅合锻造为继《小于一》之后的又一部世所罕见的奇作。
收入文集的二十一篇散文大致分为回忆录、旅行记、演说讲稿、公开信和悼文等几种体裁。这些散文形式多样,长短不一,但它们诉诸的却是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诗和诗人”。这卷文集可以说是通向布罗茨基的诗歌观和美学观,乃至他的伦理观和世界观的一把钥匙。文集中最后一篇作品《悼斯蒂芬·斯彭德》完成后不到半年,布罗茨基自己也离开了人世,《悲伤与理智》因此也就成了布罗茨基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散文集,是布罗茨基散文写作、乃至其整个创作的“天鹅之歌”。
上海译文出版社此次翻译出版的《悲伤与理智》是这部佳作的首个国内中文译本,在翻译文学界具有填补空白的重大意义以及不可替代的文学与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 · · · · ·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是一位跨越了英语与俄语世界的文学奇才。生于1940年的列宁格勒,布罗茨基的前半生在母国苏联度过,他的大部分诗歌成就也是用俄语完成的;1972年,永别故土、定居美国的布罗茨基从零开始学习英语,进而一举成为英语世界最为卓 越的散文大师之一。诚如他在一次采访中所给出的自我认知:“我是一名犹太人;一名俄语诗人;一名英语散文家。” 1986年,布罗茨基荣获美国国家书评奖,198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91年获选“美国桂冠诗人”。其代表作品有诗集《诗选》、《词类》、《致乌拉尼亚》,散文集《小于一》、《悲伤与理智》等。
目录 · · · · · ·
译序/刘文飞
战利品
我们称之为“流亡”的状态,或曰浮起的橡实
一个和其他地方一样好的地方
表情独特的脸庞
受奖演说
旅行之后,或曰献给脊椎
第二自我
怎样阅读一本书
颂扬苦闷
克利俄剪影
体育场演讲
一件收藏
一个不温和的建议
致总统书
悲伤与理智
向马可奥勒留致敬
猫的“喵呜”
求爱于无生命者
九十年之后
致贺拉斯书
悼斯蒂芬斯彭德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译 序 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Иосиф Бродский,1940--1996)是以美国公民身份获取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但他在大多数场合却一直被冠以“俄语诗人”(Russian poet)之称谓;他在一九七二年自苏联流亡西方后始终坚持用俄语写诗,并被视为二十世纪后半期最重要的俄语诗人,甚至是“第一俄语诗人”(洛谢夫语),可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文学界,布罗茨基传播最广、更受推崇的却是他的英语散文,他甚至被称作“伟大的英语散文家之一”(on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s great essayists,见企鹅社英文版《悲伤与理智》封底)。作为高傲的“彼得堡诗歌传统”的继承人,布罗茨基向来有些瞧不起散文,似乎是一位诗歌至上主义者,可散文却显然给他带来了更大声誉,至少是在西方世界。世界范围内三位最重要的布罗茨基研究者列夫•洛谢夫(Lev Loseff)、托马斯•温茨洛瓦(Tomas Venclova)和瓦连金娜•帕鲁希娜(Valentina Palukhina)都曾言及散文创作对于布罗茨基而言的重要意义。洛谢夫指出:“布罗茨基在美国、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整个西方的作家声望,因为他的散文创作而得到了巩固。”帕鲁希娜说:“布罗茨基在俄国的声誉主要仰仗其诗歌成就,而在西方,他的散文却在塑造其诗人身份的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温茨洛瓦则称,布罗茨基的英语散文“被公认为范文”。作为“英文范文”的布罗茨基散文如今已获得广泛的阅读,而布罗茨基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散文集《悲伤与理智》(On Grief and Reason, 1995),作为其散文创作的集大成者,更是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通过对这部散文集的解读,我们或许可以获得一个关于布罗茨基散文的内容和形式、风格和特色的较为全面的认识,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布罗茨基创作中诗歌和散文这两大体裁间的关...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译者序 -
如果你无法统领你的王国, 就请像你父亲那样前往一个国度, 思想在那里控告,情感在那里嘲讽, 请相信你的痛苦……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悲伤与理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悲伤与理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3 条 )

转张德明文章 《悲伤与理智》:在粗鄙的世界中拯救优雅
> 更多书评 53篇
论坛 · · · · · ·
一件收藏品好看在哪里呢 | 来自阿卡林无存在感 | 1 回应 | 2022-11-22 15:25:47 |
关于译者序的一点小看法 | 来自江梅曾许 | 2 回应 | 2020-05-25 18:47:08 |
1987年的诺奖演讲里开篇的翻译 | 来自语辕 | 4 回应 | 2019-05-27 02:21:26 |
刘文飞和黄灿然译文,一处有趣的区别 | 来自qingfan | 9 回应 | 2018-04-02 10:53:23 |
译文还会出版哪些布罗茨基作品? | 来自卡西莫多 | 2 回应 | 2015-12-29 14:24:39 |
> 浏览更多话题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Penguin (2011)9.5分 68人读过
-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97)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
Farrar Straus Giroux (1996)暂无评分 4人读过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悲伤与理智的评论:
feed: rss 2.0
25 有用 silentcape 2016-06-26 23:07:50
选择读布罗茨基的书是一个错误,而选择读它的中文版则是一场灾难。。。。
6 有用 岩井俊七 2016-01-21 14:16:05
布罗茨基将诗歌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觉得发明蒙太奇的是诗歌而非爱森斯坦,和很多诗人一样,他也觉得诗歌本身有灵性,写作时是有诗歌的神灵在耳边口授,写完后获得赞美,还战战兢兢觉得自己是江湖骗子;后几篇对几位著名诗人的评析极为详尽宛如语文阅读理解,读来对原本不熟悉的诗人比如罗伯特·弗罗斯特也产生了兴趣;“世事你看了百年还是三年,其实并无差异”“正是极端的主观性、偏见和真正的个人癖好才帮助艺术摆脱了陈词... 布罗茨基将诗歌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觉得发明蒙太奇的是诗歌而非爱森斯坦,和很多诗人一样,他也觉得诗歌本身有灵性,写作时是有诗歌的神灵在耳边口授,写完后获得赞美,还战战兢兢觉得自己是江湖骗子;后几篇对几位著名诗人的评析极为详尽宛如语文阅读理解,读来对原本不熟悉的诗人比如罗伯特·弗罗斯特也产生了兴趣;“世事你看了百年还是三年,其实并无差异”“正是极端的主观性、偏见和真正的个人癖好才帮助艺术摆脱了陈词滥调”作家作为敏感之人,满是洞察世事的机智之言,值得细读。 (展开)
15 有用 不勿酱 2016-02-22 20:11:20
看完这本书上豆瓣,突然被豆瓣所感动。发现不止一个人觉得这本书真是哔了狗一般的读不通,不知道是翻译还是原版就是这样。这种那么乱七八糟类似梦呓的句式,不禁令人感到这本书已经高端到这逼我装不来。
9 有用 虫虫 2019-11-08 17:10:06
既然我们对于一个更好世界的希望很少有立足之地,既然其他每件事情看来都同样会失败,那么,我们就需要坚信,文学是社会所具有的唯一的道德保险形式;它是一种针对弱肉强食原则的解毒剂;它提供一种最好的论据,可以用来质疑恐吓民众的各种说辞,这仅仅是因为,人的丰富多样就是文学的全部内容,也是它的存在意义。我们必须谈论,因为我们必须坚持:文学是人的辨别力之最伟大的导师,它无疑比任何教义都更伟大,如果妨碍文学的自然... 既然我们对于一个更好世界的希望很少有立足之地,既然其他每件事情看来都同样会失败,那么,我们就需要坚信,文学是社会所具有的唯一的道德保险形式;它是一种针对弱肉强食原则的解毒剂;它提供一种最好的论据,可以用来质疑恐吓民众的各种说辞,这仅仅是因为,人的丰富多样就是文学的全部内容,也是它的存在意义。我们必须谈论,因为我们必须坚持:文学是人的辨别力之最伟大的导师,它无疑比任何教义都更伟大,如果妨碍文学的自然存在,阻碍人们从文学中获得教益的能力,那么,社会便会削弱其潜力,减缓其进化步伐,最终也许会使其结构面临危险。如果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和我们自己对话,那么就更好了:这并非为了我们自己,而或许是为了文学。 (展开)
15 有用 葡萄咖啡巧克力 2015-10-17 18:01:31
最好部分可以打六星,怎么可以这么好。其他真的太啰嗦太无聊,很不舒服...................
0 有用 君须怜我 2023-01-29 18:33:45 浙江
读完上天系列
0 有用 gnep. 2023-01-26 20:21:13 北京
依旧无法代入。文字有种距离感。前半部分比较好看。
0 有用 小李子 2023-01-13 22:47:53 上海
2023第一本 有点难读
0 有用 pat-paddy 2023-01-12 08:08:45 加拿大
谢谢布罗茨基带领我读诗。
0 有用 孑舒er 2023-01-08 14:48:40 浙江
我还是喜欢《小于一》,差不多的体裁,但是《小于一》我读得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