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原名《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系1935年吕思勉在上海光华大学的演讲。作者以独到的眼光,首先对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了时期与派别的划分,进而对先秦至近代的政治思想予以梳理和辨析。虽是演讲的记录,但也融入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其中不少论断,新颖独特,富有启发性。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把纷繁的诸子思想和历代政治主张理清头绪,更会对中国政治思想有一番新的认识。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创作者
· · · · · ·
-
吕思勉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吕思勉,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现代史学四大家
目录 · · · · · ·
前言
讲 中国政治思想史之分期
第二讲 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之两派
第三讲 上古到战国的社会变迁
第四讲 先秦的政治思想
第五讲 秦汉时代的社会
第六讲 汉代的政治思想
第七讲 魏晋至宋代以前的政治思想
第八讲 宋明的政治思想
第九讲 清中叶前的政治思想
第十讲 近代的政治思想
附 录
春秋战国之学术思想
鸦片战争前之国内情形
中国政治与中国社会
· · · · · · (收起)
讲 中国政治思想史之分期
第二讲 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之两派
第三讲 上古到战国的社会变迁
第四讲 先秦的政治思想
第五讲 秦汉时代的社会
第六讲 汉代的政治思想
第七讲 魏晋至宋代以前的政治思想
第八讲 宋明的政治思想
第九讲 清中叶前的政治思想
第十讲 近代的政治思想
附 录
春秋战国之学术思想
鸦片战争前之国内情形
中国政治与中国社会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一、从部落进于封建 部落大概可分为渔猎、游牧、农耕。大抵山林川泽,多从渔猎进于农耕;平原旷莽之区,则从渔猎进化到畜牧。《尸子》云燧人氏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大约古代山东半岛之地,有一个渔猎进化到农耕的民族,便是巢燧羲农,而黄帝则为河北游牧之族。 阶级的出现:社会愈进步,分工的作用愈显著,处于特别地位的人,自然愈形重要。专门指挥统率的人,权力逐渐增大,就成为君的起源。其偏于保存智识的人,则成为僧侣阶级。 当此时代,征服者和被征服者阶级的对立是:一贵族,二自由民,三奴隶。起初贵族和自由民之间相去近,自由民和奴隶相去远;到后来掌权者权力日渐发达,于是贵族和自由民相去渐远,自由民和奴隶相去日近,驯至彼此通婚,而混合为一。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讲 上古到战国的社会变迁 -
二、从封建进于统一 政治:在战国以前,列国要互相吞并,一国中的大夫也要互相吞并,如此一步步向前,晋国的六卿并成三家,春秋的百四十国变为战国时的七国,世运渐进于统一。 社会:1、土地私有买卖渐渐出现。2、生产方法进步,手工业渐渐脱离农家而独立,交换频繁,专司交换的商人也出现了。3、商业发达,高利贷出现,出现农民流亡,投靠富豪变为佃农,或卖身为奴。 阶级:1、都市的工商业家、乡下大地主作为新阶级兴起了。2、封建时代的贵族日益沦落。3、列国战争置郡县,官僚阶级兴起(来源于新兴的工商家、地主知识分子、没落旧贵族)。 军事:古代战争,军士全用本族人,且以王族贵族为中心,被征服之族不做正式军队,仅用于保守地方。“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到春秋时,为加强战力,一则蓄养勇士,求精锐,二则训练民众,求数量。 三、统一是大势所趋 封建时代,政治虽然四分五裂,但社会的同化是不断进行的。到春秋战国时,社会的精神和物质都已大略一致。从民族和国家的全体上看,是由分趋合,走上进化的大路的。 从社会组织上看,因前此良好的制度(君政)逐渐废坠;人和人之间的善意逐渐消失;而至于酿成病态。于是有所谓政治者,起而对治之。政治是药,他是因病而起的,亦是想治好病的。人谁不想好?谁肯安于坏?于是有政治上种种的主张而形成政治思想。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讲 上古到战国的社会变迁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中国文化丛书·经典随行(共34册),
这套丛书还有
《唐诗杂论》《诸子通考》《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国史纲》《中国书画浅说》
等
。
喜欢读"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为什么一定要填标题呢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问题意识不强甚至可以说没有。作者仅仅呈现一幅较为碎片化的中国政治思想图景。本来想围绕主题展开简单写评论,但脑力笔力实在有限。草草了事。还是得多积累政治学知识才能流畅评论。(好多转折语气词和阅读破碎感。 吕思勉呈现的中国政治思想图景发源于“君”政和“帝”政... (展开)
关于“公心”与“私心” 的一点不同思考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第8页提到一个人的心有善恶两念交战,分别是公心和私心。 公心,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仁。一个人好,就希望大家好,甚而至于为著人家不恤牺牲自己。 私心,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不但不肯损己以利人,还要损人以利己。 所以“公心”是好的,“私心”是不好的,但是我... (展开)
了解国家行为的启蒙书
政治是什么?就是国家所做的事情。本书成书于1935年,当时社会学术风气百无禁忌的年代,精英知识分子有深厚国学功底,介绍西方先进文化进中国开宗立派,本书作者将中国政治思想分四期: 第一期 自上古至战国(由部落到分封制政体) 第二期 自秦到唐 由封建到统一,有分封制到郡...
(展开)
> 更多书评 1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北京出版社 (2016)8.4分 116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12)8.2分 317人读过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8.0分 15人读过
-
大有书局 (2023)暂无评分 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7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Prophet 2022-06-22 11:06:48
阶级与个人论让人拍案叫绝,但君主与官僚之论略牵强,最后似有消极放任之意。
0 有用 槛外青山 2021-10-23 22:24:47
和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差不多
6 有用 欧阳名 2015-06-22 20:15:38
天下只有天良发现之个人,无有天良发现之阶级;只有自行觉悟之个人,无有自行觉悟之阶级。
0 有用 三清喵 2022-02-27 18:27:41
吕思勉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问题的简明讲义。其“公—私”之论,可与钱穆先生有关议论互证,此后余英时、陈弱水亦有讨论。其对王安石变法之评,与梁启超以降疯狂鼓吹不同,认为它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忽略。今人通史编纂,大抵东拼西凑,宜推前辈大家矣。
0 有用 Swallow 2020-03-21 21:14:30
吕思勉一系治史,关键不在“史”,而在“治”,即“借古讽今”。这是中国史学的优点,但常因为太“托古”而忽略了史实,亦是一个弊端。 中国的政治,总是消极的,一切行政皆需要官僚,又不受监督,而皇帝和各“贤才”又往往依附于官僚乃至与之妥协; 只有因天理觉醒之个人,无觉醒之阶级,但政治所需乃阶级; 中国政治唯一良方,在静不在动,社会与国家要分清楚,强令社会违其自然变化终是不得; 公私本就不分,无人真正大公... 吕思勉一系治史,关键不在“史”,而在“治”,即“借古讽今”。这是中国史学的优点,但常因为太“托古”而忽略了史实,亦是一个弊端。 中国的政治,总是消极的,一切行政皆需要官僚,又不受监督,而皇帝和各“贤才”又往往依附于官僚乃至与之妥协; 只有因天理觉醒之个人,无觉醒之阶级,但政治所需乃阶级; 中国政治唯一良方,在静不在动,社会与国家要分清楚,强令社会违其自然变化终是不得; 公私本就不分,无人真正大公无私,因此制度必须有效; 身为中国小民,若不自成阶级,不为私利,则必定生而悲哀。 本书概言之无非是以历代政治思想为民国变法寻出路,简言不过两个字:民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