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三辉图书
译者: 万里新
出版年: 2015-10
页数: 656
定价: 88.00 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巴巴拉·W·塔奇曼作品
ISBN: 9787508648170
内容简介 · · · · · ·
【内容简介】
20世纪前叶,中国和美国正处于一个交叉点上,这是一个古老但衰弱的古国和另一个年轻但强大的新兴国家的一次相遇。在本书中,跟随史迪威——一个古怪但却真实的英雄、美国最伟大的战区指挥官之一,我们见证了那次历史性的相遇,它代表了美国试图使中国跟自己更相似的努力。在 这种堂吉诃德式屡败屡试的努力之外,现代中国露出了它的脊梁。
本书为1972年普利策新闻奖(非虚构类)获奖作品。
--------------------------------------------
【编辑推荐】
1、是什么决定了中国和美国“二战”胜利后的方向?了解中美关系史必读书目,详细剖析70年前中美关系转折点前因后果。
2、巴巴拉•W•塔奇曼,两度获得普利策奖(非虚构类)作家,其历史作品为万千大众读者喜爱至今。
3、文字充满戏剧性和画面感,在充分发掘史料的前提下伴随着意味深长...
【内容简介】
20世纪前叶,中国和美国正处于一个交叉点上,这是一个古老但衰弱的古国和另一个年轻但强大的新兴国家的一次相遇。在本书中,跟随史迪威——一个古怪但却真实的英雄、美国最伟大的战区指挥官之一,我们见证了那次历史性的相遇,它代表了美国试图使中国跟自己更相似的努力。在 这种堂吉诃德式屡败屡试的努力之外,现代中国露出了它的脊梁。
本书为1972年普利策新闻奖(非虚构类)获奖作品。
--------------------------------------------
【编辑推荐】
1、是什么决定了中国和美国“二战”胜利后的方向?了解中美关系史必读书目,详细剖析70年前中美关系转折点前因后果。
2、巴巴拉•W•塔奇曼,两度获得普利策奖(非虚构类)作家,其历史作品为万千大众读者喜爱至今。
3、文字充满戏剧性和画面感,在充分发掘史料的前提下伴随着意味深长的议论和反思,一部能让读者体会到历史精彩之处的作品。
--------------------------------------------
【名人&媒体推荐】
巴巴拉•W•塔奇曼的《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是一部杰作,这是出于许多很不相同的理由,每一条理由都足以让它流传下去。
——费正清
关于中美关系最具可读性且信息量极大的一本书……才华横溢、思路清晰、观点独到。
——《国家杂志》
塔奇曼最了不起的一本书……视角宽广,史料丰富,思路清晰,文风沉稳,必须承认这本书不仅仅提供了关于历史的知识,更让我们在知识以外受到了启迪。
——《纽约客》
娓娓道来一个精彩绝伦、跌宕起伏的故事。
——《纽约时报书评》
作者简介 · · · · · ·
巴巴拉•W•塔奇曼(Barbara W. Tuchman),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作家,1963和1972年凭《八月炮火》与《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两度获得普利策奖。她偏爱以文学的方式书写历史,她的文字充满戏剧性和画面感,在充分发掘史料的前提下伴随着 意味深长的议论和反思。其作品深受大众读者和费正清等历史学家的推崇。
奥利弗·B·波拉克曾这样写道:“作为历史学家,塔奇曼不是在为其他历史学家们而写作;在她的著作里,字里行间,千百万大众读者通过她的文字感受到了历史的精彩之处。”
目录 · · · · · ·
前 言 009
致 谢 012
开 篇 危机 001
第一章 一个军官的成长 006
第二章 革命的访问者 027
中国,1911 年
第三章 世界大战 048
圣米耶尔与山东
第四章 派驻北京 072
军阀年代,1920—1923 年
第五章 “能干”团和蒋介石的崛起 109
1926—1929 年
第六章 “酸醋乔” 148
1929—1935 年
第七章 出任武官:中国最后的机会 174
1935—1937 年
第八章 出任武官:中日战争 198
1937—1939 年
第九章 仓促上阵 244
1939—1941 年
第十章 “让我去哪我就去哪” 276
1941 年12 月—1942 年2 月
第十一章 “一顿狠揍” 307
1942 年3 月—5 月
第十二章 受助者 364
1942 年6 月—10 月
第十三章 “花生米跟我上了一条船” 395
1942 年8 月—1943 年1 月
第十四章 总统的政策 425
1943 年1 月—5 月
第十五章 史迪威必须走 455
1943 年6 月—10 月
第十六章 中国在开罗的一刻 482
1943 年11 月—12 月
第十七章 回程 504
1943 年12 月—1944 年7 月
第十八章 “整个亚洲的命运岌岌可危” 551
1944 年6 月—9 月
第十九章 “能干”的限度 584
1944 年9 月—11 月
第二十章 “我们必须撤出—就现在” 614
1945—1946 年
附录 643
参考文献 648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张宗昌年轻时是码头工入,身高将近7英尺(2.13米),他的绰号叫“三不知”,指他不知道有多少钱、多少兵,以及多少小老婆。据说,他经常性维持的女人数目是42人,其中有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21名白俄入,还有一名邋還的美国人,就是打仗他也要用两节车厢把这些女入拉上。 另外他还有个绰号叫“老八十六”,即如果把86枚银币摞起来,其高度据说正好是他那个最宝贵的器官勃起时的长度。他有个奢华的衙门里面有很多军官,吃饭时极尽铺张,佐餐的是香槟和白兰地,用的是一套比利时雕花玻璃餐具,共有40件,他欥嘘说光这套餐具就花了5万美元。他私人专列上还装上離刻精美的上了漆的柚木棺材。他吹牛说如果他不能取胜,他就会躺在棺材里从战场上下来。不过他从上海撤出时确实是坐在棺材上,还喝得有点醉醺曛的。在他的统治下山东在1927年发生了大饥荒,不是因为发生了旱灾或者水涝,而是因为这个将军的掠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五章 “能干”团和蒋介石的崛起 109 -
Stilwell's final comment showed him possessed of that unusual talent— the capacity to understand a historical process while it was happening. "Paradoxically," he wrote, "each successful encroachment will be accepted more and more as inevitable and the foreign powers will be less and less inclined to call a halt." This was a classic definition of the appeasement era before history gave it a name.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6 "Vinegar Joe," 1929-35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的人也喜欢 · · · · · ·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8 条 )
> 更多书评 68篇
-
张宗昌年轻时是码头工入,身高将近7英尺(2.13米),他的绰号叫“三不知”,指他不知道有多少钱、多少兵,以及多少小老婆。据说,他经常性维持的女人数目是42人,其中有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21名白俄入,还有一名邋還的美国人,就是打仗他也要用两节车厢把这些女入拉上。 另外他还有个绰号叫“老八十六”,即如果把86枚银币摞起来,其高度据说正好是他那个最宝贵的器官勃起时的长度。他有个奢华的衙门里面有很多军官,吃饭时极尽铺张,佐...
2019-11-07 12:18 1人喜欢
张宗昌年轻时是码头工入,身高将近7英尺(2.13米),他的绰号叫“三不知”,指他不知道有多少钱、多少兵,以及多少小老婆。据说,他经常性维持的女人数目是42人,其中有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21名白俄入,还有一名邋還的美国人,就是打仗他也要用两节车厢把这些女入拉上。 另外他还有个绰号叫“老八十六”,即如果把86枚银币摞起来,其高度据说正好是他那个最宝贵的器官勃起时的长度。他有个奢华的衙门里面有很多军官,吃饭时极尽铺张,佐餐的是香槟和白兰地,用的是一套比利时雕花玻璃餐具,共有40件,他欥嘘说光这套餐具就花了5万美元。他私人专列上还装上離刻精美的上了漆的柚木棺材。他吹牛说如果他不能取胜,他就会躺在棺材里从战场上下来。不过他从上海撤出时确实是坐在棺材上,还喝得有点醉醺曛的。在他的统治下山东在1927年发生了大饥荒,不是因为发生了旱灾或者水涝,而是因为这个将军的掠夺。 引自 第五章 “能干”团和蒋介石的崛起 109 回应 2019-11-07 12:18 -
据说海约翰曾说过,谁了解了中国便等于掌握了以后五百年世界政治的关键。 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总统在1905年说:“美国的未来将更多取决于我们在面对太平洋彼岸的中国的立场,而不是我们在面对大西洋彼岸的欧洲的立场。” 1908年,他免除了庚子赔款中中国应付给美国的部分,并要求将这些免除的赔款用于送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 这显然是个姿态,是个天才的自我宣扬,在此后很长时间里屡被美国人和中国人提及,并...
2021-04-12 13:42
-
在整个历史中,中国一直认为自己是文明的中心,周围都是野蛮人。 它叫中国,是宇宙的中心,其皇帝是天子,是顺应天意的。 中国人相信自己的价值观至高无上,并认为中国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其社会秩序的原则是由圣贤制定,再由一些有学问而又仁慈的精英将其应用于融和睦的芸芸众生的那些不幸生活在他们国家之外的“夷人”只能是低人一等的,只能指望,甚至必须来亲近中国。 而且,假如他们坚持要来的话,那就要带上贡品,并且要叩...
2021-04-12 13:33
-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 巴巴拉·W·塔奇曼 57个笔记 ◆ 序 >> 最后,中国走了自己的道路,就仿佛美国人从来没有去过那里似的。 ◆ 前言 >> 你们会听到这样那样的说法,说这一代或者那一代人怎么把事情弄得一团糟,并把我们拖入战争。这纯粹是胡说八道。所有还活着的人和那些死去的人一样,都需要为我们的所作所为负责。 ◆ 开篇 危机 >> 重庆政府代表了远东最后一个自由国家,它无论是崩溃...
2020-08-29 13:44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
巴巴拉·W·塔奇曼
57个笔记
◆ 序
>> 最后,中国走了自己的道路,就仿佛美国人从来没有去过那里似的。
◆ 前言
>> 你们会听到这样那样的说法,说这一代或者那一代人怎么把事情弄得一团糟,并把我们拖入战争。这纯粹是胡说八道。所有还活着的人和那些死去的人一样,都需要为我们的所作所为负责。
◆ 开篇 危机
>> 重庆政府代表了远东最后一个自由国家,它无论是崩溃、投降还是跟敌人合作,都会促使亚洲其他国家与日本妥协,这是罗斯福最为担心的。基于这些考虑,长期以来美国虽然面临重重困难,但仍然千方百计地给中国提供物资,为它鼓劲,想把它动员起来,
>> 他急切想得到美国可以给他的军火、金钱和供给,但这不是为了对付他们的共同敌人——反正他知道其他盟友早晚会打败这个敌人的——而是为了作为总统的他认为对自己国家至为重要的目的,这就是国民党政府的生存。
◆ 第一章 一个军官的成长
>> 让美国难堪的是,它发现自己像旧世界那些渴望征池略地的邪恶大国一样,开始卷入对外征服;更难堪的是,它遭到了积极抵抗。为了让自己在良心上过得去,美国政府急忙赶来扶植菲律宾的文职统治并宣布暴乱结束,而实际上并没有结束。
>> 我对你作为妻子的爱要胜过你作为未婚妻时,胜过很多……我会尽最大努力照顾你,让你快乐。但是我离完美还差得很多。我还经常需要得到你的帮助——比如我不耐烦了,发脾气了,不高兴了……如果我有时候变得难以忍受,亲爱的,请记住,我会摆脱这种情绪的,而且我唯一的希望便是使你幸福。因为我用所有的爱爱你。”
◆ 第二章 革命的访问者 中国,1911年
>> 那些希望通商的外国使节,只有对天子行三跪九叩之礼后方可进入。英国使节历尽千辛抵达北京,由于不肯叩头只好空手而归。
>> 而是这个事实:中国人想限制而西方人想扩大双方的交往。结果西方人占了上风。
>> 英国人和美国人开始代替政府征收关税。由于他们的效率较高而且较少出现贪污受贿,北京政府在这方面所得到的收入比从前任何时候都多。
>> 它们兽性发作,开始大谈特谈如何瓜分中国,这不免让美国苦恼,因为它渴望占有,但又不能完全不顾原则。
清政府压迫、列强瓜分、完了人民起义后杀的最多的也是百姓
>> 义和团运动在华北各地爆发,共杀死了两百多名传教士及其家人,此外还有至少两万名的“二鬼子”——皈依了基督教的中国人
◆ 第三章 世界大战 圣米耶尔与山东
历史书上只写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所以辛亥革命是失败的,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原来帝制很快就取消了,而且这个人很快就死了。
>> 舆论哗然,有些省开始宣布独立。袁世凯不得不在1916年宣布取消帝制,并在两个月后死于“疾病和愤懑”。
>> 做出这个决定原因很复杂,中国人、日本人以及协约国各怀心思,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和平谈判。中国人喜欢说名实相副,以为不顾自己的军事现状而以协约国成员之名就可以在和会上得平等之实。那时候作为回报和权利,中国可以要求废除所有的不平等条约,甚至可能重新收回山东。由于协约国需要得到中国的劳工,同时也看出这是消除德国租界和商业竞争的机会,所以各国一开始并没有点破这一切。
◆ 第四章 派驻北京 军阀年代,1920—1923年
没想到巴黎和会在美国也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虽然是借正义之名行党派之争,可也的确会让政客在决策时有更多考虑,从而更倾向于维护正义的措施
>> 哈丁(Warren G. Harding)在门廊演讲里把中国描述为美国的被监护国,现在却遭到了背弃。他说,由于美国返还了庚子赔款,中国人相信了“美国的榜样、民主和公正”,结果却发现在巴黎它好几百万同胞被转交给了一个敌国。哈丁继续说:但是在参议院,一些坚定不移的美国人却对此说“不”,并“坚决维护我们约二十年前给中国人的信念”。
>> 阎锡山是个进步的重实务的物质主义者,人称“模范督军”。他聪明地意识到,通过改善本省的状况,他能够比通过盘剥百姓积累更多的实力和财富。道路必须从一些人的土地上通过,阎锡山把修路的好处讲给那些人听后,他们顺从地允许筑路者从平掉的老坟中通过,对于那些新近死去的人的坟墓,他们甚至也同意迁走。
◆ 第五章 “能干”团和蒋介石的崛起 1926—1929年
>> 战败往往激励军队的发展,但没有什么比完全的胜利更能促进军队的颓废了。
>> 英国还是美国都不愿意对一个正在迈向主权的人民使用武力。尽管过去他们没有准备放弃自己的特权,但他们也并不准备为了维护特权而使用武力。
>> 在一份申明政策的圣诞节备忘录中,英国表明了其结论。该备忘录号召各国认识到中国要求更改条约的“基本公正性”,并满足“中国人民的合法诉求”。随后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决议,敦促美国终止不平等条约,并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与中国订立新的条约。美国把中国革命等同于他们自己的独立革命。
>> 民众受到激进分子挑唆,夺取了那里的英租界。英国没有渲染此事,只是撤出其侨民
>> 尽管传教士竭力表明自己的不同立场,他们跟其他外国人一样受到了攻击,并不得不放弃了很多边远地区的传教点。
>> 蒋介石的政变是个转折点,同时也是个再也无法回头的历史事件。他现在开始统一全国,但也埋下了分裂的伏笔,这后来导致了对他进行的报复。
>> 巴特勒警告说他不能容忍跟中国人发生冲突,还说“如果哪个海军陆战队队员胆敢动一个黄包车夫一根指头,这个人就要上军事法庭”。
>> 蒋介石对这些资产兴趣颇大,据说在孙夫人守寡后蒋曾经通过中间人向她求婚,遭到拒绝后他把注意力转向宋美龄。为了赢得她,蒋介石安排好了两任前妻并在宋母的坚持下皈依基督教,这样做的一个附带结果是他从此永久性地获得了传教士方面的支持。
◆ 第六章 “酸醋乔” 1929—1935年
>> 最终这使美国陷入了那种最纠缠不清的结盟之中——不是跟一个国家,而是跟一种信条结盟。这使得美国有义务对一件并不危及美国安全的事情——中国的完整——进行干预。
>> 国联、《九国公约》以及《凯洛格—白里安公约》无论是单独还是结合在一起,都是不够的。渴望集体安全与施行该公约之间的鸿沟已经非常明显。人们开始怀疑,对于一个决心要侵略的国家,除了武力,是否还有别的方法可以阻止它。“满洲危机”之后,各国都觉得——正如史汀生所承认的——“困惑和悲观”。
◆ 第七章 出任武官:中国最后的机会 1935—1937年
>> 对很多西方人来说,在中国生活的魅力是它的人民品质,这抵消了肮脏、残酷、对痛苦的漠然和对人生命的轻视。此外还有一个事实,那就是包括传教士在内的外国人之所以喜欢中国,是因为他们在这里生活得更好,更有地位,仆人更多,而且比在自己的国家更舒适。但是对史迪威这样的人来说,一个更有吸引力的地方是,在这里可以接触到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中国人有内在的自尊,富于幽默感和毅力,思维敏捷,中国妇女身段优美、非常可爱。史迪威的助理武官戴维·包瑞德(David D. Barrett)上尉是美国军界最有才能的语言学家;他认为中国人“最聪明,在很多方面最文明,通常是最有魅力的(特别是他们想这样的时候),而且平均看来肯定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民族”。
>> 西方大国并不想被赶出远东,也不打算放弃中国。那时的政策是,中国的独立对门户开放政策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这些大国试图通过提供贷款和共同提供其他援助的方式支持中国独立的做法,招致了日本的强烈反应,结果只能作罢。美国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 Jr.)一直想对中国进行财政支持,但却不了了之。
◆ 第八章 出任武官:中日战争 1937—1939年
>> 最后几天的防御毫无意义,只是消耗了部队。等到下令撤退的时候,日军增援部队已经在海岸登陆并对撤退路线形成包抄。用一位中国指挥官的话来说,“撤退的悲剧简直难以描述”。损失了60%的部队,包括20%的经过训练的军官。
《一把青》里的情节,原来是有历史依据的
>> 中国空军好几周试图攻击停靠在黄浦江的日本战舰都未成功,结果却由于投弹失误炸死了2000名自己人,此外还炸了美国军舰“胡佛总统”(Hoover)号。
>> 因为不论是在国民党内部还是在延安,都还没有出现民主的萌芽。国民党实行一党执政,进行新闻审查,组织蓝衣社和秘密警察。延安则依据教条办事,一心追求革命的社会主义。
◆ 第九章 仓促上阵 1939—1941年
>> 由于中国泄露情报是出了名的,因此没有让中国参加军事讨论。
>> 他们的军政高层不信任人民,不敢放松他们对权力的垄断。他们正在加强其政治机器,
◆ 第十章 “让我去哪我就去哪” 1941年12月—1942年2月
>> 中国人“非常相信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他们对不好的后果视而不见,喜欢“那些令人得意但却是虚构的符号,认为这些东西要比冷冰冰的事实更加真实”。
>> 即使在中国以外那些不受新闻审查限制的记者也避免报道国民党的弊端,因为他们认为那样做就是在帮助日本人,此外这还会使这样做的记者无法再回到中国。出于对中国的友谊,他们夸大了中国的武装抵抗。结果这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任何“希望中国好”(正如一位记者写的)的记者来到重庆都不可能“不对蒋夫人的美丽、委员长的勇敢和决断、中国军队的威力以及中国人民之崇高感到欣喜”。
想知道这笔钱后来是哪个政府还的,又怎么形成的现在美国欠债的局面
>> 当中国在1月要求不受限制地得到5亿美元贷款的时候
◆ 第十一章 “一顿狠揍” 1942年3月—5月
>> 同时,急于在国际上发挥作用的蒋介石也在2月赶在史迪威到达前访问了印度,试图联合印度人抗日,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结果。印度国大党非但没有被蒋介石所说服,反而想利用他给英国施加压力。甘地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从盟国对待他的态度来看,蒋介石也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甘地说:“他们永远不可能自愿地平等对待我们印度人。嗨,他们甚至不让你们的国家参加谈判。”蒋介石被刺痛了,
◆ 第十二章 受助者 1942年6月—10月
>> 蒋介石感兴趣的并不是一支能打日本人的队伍,而只是一支能够让他在中国维持下去的部队
◆ 第十三章 “花生米跟我上了一条船” 1942年8月—1943年1月
能从“官员腐败”得出“人民有凝聚力”也是很乐观
>> 中国人民必然有极大的凝聚力,这才能使他们忍受他们所谓领袖们的严重渎职和乱政。”
◆ 第十四章 总统的政策 1943年1月—5月
>> 作为统治阶层的宋家人和一位专制者的配偶,蒋夫人很有些皇室风范。有一次,她很不客气地问多恩上校,为什么他和他的同事称她为Madam而不是Madame,因为众所周知前者在美国是指妓院老鸨。多恩灵机一动回答说,英国女王通常被称为“Madam”,美国军官这样称呼她是想表达一种皇家的尊贵。“你一辈子都见不到一个人的表情会变化那么快。”她的脸一下子从埋怨转为阳光灿烂,在多恩办事的其他时间里她都表现得优雅尊贵,仿佛真是皇后。
>> 中国人民有忍受乱政的“巨大凝聚力”,
◆ 第十七章 回程 1943年12月—1944年7月
>> 英国几个世纪以来能够统领世界,靠的并不是它的力量而是它自我想象的力量。
>> 这次战役既展现了中国人非凡的毅力,同时也夹杂了中国部队的各种弊端以及过于谨慎。士兵的干劲和无限的顺从及忍耐,很多军官的勇敢——这些都被上层所传递的惰性和不情愿所损耗。所有的不情愿、拖延和被动都体现在无穷尽的补充问题上。
◆ 第十八章 “整个亚洲的命运岌岌可危” 1944年6月—9月
now we have got another king, he is not better than the last.
>> 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努力摆脱其统治的弊端,但是每一次改革或者革命的努力总是蜕变为压迫和腐败,就仿佛在魔力的影响下王子又被变回一只蟾蜍一样。
>> 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努力摆脱其统治的弊端,但是每一次改革或者革命的努力总是蜕变为压迫和腐败,就仿佛在魔力的影响下王子又被变回一只蟾蜍一样。
😂
>> 萧说有了20%,不出两周整个连队就都会变成共产党。
>> 除非竭尽全力完成一项使命,否则不能认为不可能完成使命。
>> 白崇禧曾经对他说:“只有切断了连到重庆的电话线,我们才可能在战场上有真正的指挥权。”
◆ 第十九章 “能干”的限度 1944年9月—11月
>> 有报告说,新征募的士兵由于疾病和饥饿正在重庆市区的成群地死去。蒋介石不相信,于是派他儿子去调查,结果证实了这个情况。根据几个小时后就传遍全城的说法,蒋介石又亲自去查看,发现情况确实像报告的那么糟,墙角里还有两个死去的士兵。他勃然大怒,用手杖打了征兵部负责人的脸,并下令逮捕他。蒋介石任命了新人担任此职位,但是整个体制并无变化。
>> 他们并不认为取代国民党政权的是刻板的共产主义制度,这是因为很少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这种否定的判断是基于一种三段论,即认为“真正的”共产党是众所周知的坏东西,但是中国共产党在很多方面似乎是好的,因此他们不可能是“真正的”共产党。正如罗斯福总统和卡尔森上尉此时的书信往来一样,他们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是称中国共产党为“所谓的共产党”。
>> 在1944年的形势下,他们未来在国际事务方面的态度未必已经确定。如果建立了与美国的联系,那么中国共产党会走何种道路,正如所有错过的机会一样,这个问题的答案永远是未知的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不会比现在更糟。
战争真是烧钱啊
>> 空军运输队的货机就开始运出储藏的炸弹、汽油、备件、卡车以及修理设备——这些东西都是以很高的代价通过驼峰航线一吨一吨运过来的。他们留下了550桶汽油,这是为了让拆除小分队用来放火烧毁这些设施的。蒋介石1943年向罗斯福“亲自保证”他的部队有能力守住这些空军基地,这就是他承诺的价值。
>> 蒋介石的主导原则一直是囤积物资并等待以夷制夷。
>> 如果蒋介石在权力上或者思维方式上能够接受史迪威的军队改革方案的话,那么他部队的战斗力可能足以抵抗日本1944年的进攻,甚至可能在与共产党的最后冲突中战胜共产党。这个机会已经失去,也许委员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并不对此感到遗憾。他所关心的是消除他无法容忍的压力来源。
>> 很多伟人如果有先见早点儿死,那他就会更伟大,比如拿破仑在滑铁卢战争之前,威尔逊在凡尔赛之战以前,以及“蒋介石在召回史迪威将军之前”。
◆ 第二十章 “我们必须撤出——就现在” 1945—1946年
>> 罗斯福是把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最持久的支持者,而且不管他有怎样的幻想,他也是最坚定地把中国的未来放在美国一边的人;他去世得太早,结果没有来得及知道——除非他有一点点预感——他付出努力的结果。
回应 2020-08-29 13:44
-
据说海约翰曾说过,谁了解了中国便等于掌握了以后五百年世界政治的关键。 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总统在1905年说:“美国的未来将更多取决于我们在面对太平洋彼岸的中国的立场,而不是我们在面对大西洋彼岸的欧洲的立场。” 1908年,他免除了庚子赔款中中国应付给美国的部分,并要求将这些免除的赔款用于送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 这显然是个姿态,是个天才的自我宣扬,在此后很长时间里屡被美国人和中国人提及,并...
2021-04-12 13:42
-
在整个历史中,中国一直认为自己是文明的中心,周围都是野蛮人。 它叫中国,是宇宙的中心,其皇帝是天子,是顺应天意的。 中国人相信自己的价值观至高无上,并认为中国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其社会秩序的原则是由圣贤制定,再由一些有学问而又仁慈的精英将其应用于融和睦的芸芸众生的那些不幸生活在他们国家之外的“夷人”只能是低人一等的,只能指望,甚至必须来亲近中国。 而且,假如他们坚持要来的话,那就要带上贡品,并且要叩...
2021-04-12 13:33
-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 巴巴拉·W·塔奇曼 57个笔记 ◆ 序 >> 最后,中国走了自己的道路,就仿佛美国人从来没有去过那里似的。 ◆ 前言 >> 你们会听到这样那样的说法,说这一代或者那一代人怎么把事情弄得一团糟,并把我们拖入战争。这纯粹是胡说八道。所有还活着的人和那些死去的人一样,都需要为我们的所作所为负责。 ◆ 开篇 危机 >> 重庆政府代表了远东最后一个自由国家,它无论是崩溃...
2020-08-29 13:44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
巴巴拉·W·塔奇曼
57个笔记
◆ 序
>> 最后,中国走了自己的道路,就仿佛美国人从来没有去过那里似的。
◆ 前言
>> 你们会听到这样那样的说法,说这一代或者那一代人怎么把事情弄得一团糟,并把我们拖入战争。这纯粹是胡说八道。所有还活着的人和那些死去的人一样,都需要为我们的所作所为负责。
◆ 开篇 危机
>> 重庆政府代表了远东最后一个自由国家,它无论是崩溃、投降还是跟敌人合作,都会促使亚洲其他国家与日本妥协,这是罗斯福最为担心的。基于这些考虑,长期以来美国虽然面临重重困难,但仍然千方百计地给中国提供物资,为它鼓劲,想把它动员起来,
>> 他急切想得到美国可以给他的军火、金钱和供给,但这不是为了对付他们的共同敌人——反正他知道其他盟友早晚会打败这个敌人的——而是为了作为总统的他认为对自己国家至为重要的目的,这就是国民党政府的生存。
◆ 第一章 一个军官的成长
>> 让美国难堪的是,它发现自己像旧世界那些渴望征池略地的邪恶大国一样,开始卷入对外征服;更难堪的是,它遭到了积极抵抗。为了让自己在良心上过得去,美国政府急忙赶来扶植菲律宾的文职统治并宣布暴乱结束,而实际上并没有结束。
>> 我对你作为妻子的爱要胜过你作为未婚妻时,胜过很多……我会尽最大努力照顾你,让你快乐。但是我离完美还差得很多。我还经常需要得到你的帮助——比如我不耐烦了,发脾气了,不高兴了……如果我有时候变得难以忍受,亲爱的,请记住,我会摆脱这种情绪的,而且我唯一的希望便是使你幸福。因为我用所有的爱爱你。”
◆ 第二章 革命的访问者 中国,1911年
>> 那些希望通商的外国使节,只有对天子行三跪九叩之礼后方可进入。英国使节历尽千辛抵达北京,由于不肯叩头只好空手而归。
>> 而是这个事实:中国人想限制而西方人想扩大双方的交往。结果西方人占了上风。
>> 英国人和美国人开始代替政府征收关税。由于他们的效率较高而且较少出现贪污受贿,北京政府在这方面所得到的收入比从前任何时候都多。
>> 它们兽性发作,开始大谈特谈如何瓜分中国,这不免让美国苦恼,因为它渴望占有,但又不能完全不顾原则。
清政府压迫、列强瓜分、完了人民起义后杀的最多的也是百姓
>> 义和团运动在华北各地爆发,共杀死了两百多名传教士及其家人,此外还有至少两万名的“二鬼子”——皈依了基督教的中国人
◆ 第三章 世界大战 圣米耶尔与山东
历史书上只写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所以辛亥革命是失败的,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原来帝制很快就取消了,而且这个人很快就死了。
>> 舆论哗然,有些省开始宣布独立。袁世凯不得不在1916年宣布取消帝制,并在两个月后死于“疾病和愤懑”。
>> 做出这个决定原因很复杂,中国人、日本人以及协约国各怀心思,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和平谈判。中国人喜欢说名实相副,以为不顾自己的军事现状而以协约国成员之名就可以在和会上得平等之实。那时候作为回报和权利,中国可以要求废除所有的不平等条约,甚至可能重新收回山东。由于协约国需要得到中国的劳工,同时也看出这是消除德国租界和商业竞争的机会,所以各国一开始并没有点破这一切。
◆ 第四章 派驻北京 军阀年代,1920—1923年
没想到巴黎和会在美国也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虽然是借正义之名行党派之争,可也的确会让政客在决策时有更多考虑,从而更倾向于维护正义的措施
>> 哈丁(Warren G. Harding)在门廊演讲里把中国描述为美国的被监护国,现在却遭到了背弃。他说,由于美国返还了庚子赔款,中国人相信了“美国的榜样、民主和公正”,结果却发现在巴黎它好几百万同胞被转交给了一个敌国。哈丁继续说:但是在参议院,一些坚定不移的美国人却对此说“不”,并“坚决维护我们约二十年前给中国人的信念”。
>> 阎锡山是个进步的重实务的物质主义者,人称“模范督军”。他聪明地意识到,通过改善本省的状况,他能够比通过盘剥百姓积累更多的实力和财富。道路必须从一些人的土地上通过,阎锡山把修路的好处讲给那些人听后,他们顺从地允许筑路者从平掉的老坟中通过,对于那些新近死去的人的坟墓,他们甚至也同意迁走。
◆ 第五章 “能干”团和蒋介石的崛起 1926—1929年
>> 战败往往激励军队的发展,但没有什么比完全的胜利更能促进军队的颓废了。
>> 英国还是美国都不愿意对一个正在迈向主权的人民使用武力。尽管过去他们没有准备放弃自己的特权,但他们也并不准备为了维护特权而使用武力。
>> 在一份申明政策的圣诞节备忘录中,英国表明了其结论。该备忘录号召各国认识到中国要求更改条约的“基本公正性”,并满足“中国人民的合法诉求”。随后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决议,敦促美国终止不平等条约,并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与中国订立新的条约。美国把中国革命等同于他们自己的独立革命。
>> 民众受到激进分子挑唆,夺取了那里的英租界。英国没有渲染此事,只是撤出其侨民
>> 尽管传教士竭力表明自己的不同立场,他们跟其他外国人一样受到了攻击,并不得不放弃了很多边远地区的传教点。
>> 蒋介石的政变是个转折点,同时也是个再也无法回头的历史事件。他现在开始统一全国,但也埋下了分裂的伏笔,这后来导致了对他进行的报复。
>> 巴特勒警告说他不能容忍跟中国人发生冲突,还说“如果哪个海军陆战队队员胆敢动一个黄包车夫一根指头,这个人就要上军事法庭”。
>> 蒋介石对这些资产兴趣颇大,据说在孙夫人守寡后蒋曾经通过中间人向她求婚,遭到拒绝后他把注意力转向宋美龄。为了赢得她,蒋介石安排好了两任前妻并在宋母的坚持下皈依基督教,这样做的一个附带结果是他从此永久性地获得了传教士方面的支持。
◆ 第六章 “酸醋乔” 1929—1935年
>> 最终这使美国陷入了那种最纠缠不清的结盟之中——不是跟一个国家,而是跟一种信条结盟。这使得美国有义务对一件并不危及美国安全的事情——中国的完整——进行干预。
>> 国联、《九国公约》以及《凯洛格—白里安公约》无论是单独还是结合在一起,都是不够的。渴望集体安全与施行该公约之间的鸿沟已经非常明显。人们开始怀疑,对于一个决心要侵略的国家,除了武力,是否还有别的方法可以阻止它。“满洲危机”之后,各国都觉得——正如史汀生所承认的——“困惑和悲观”。
◆ 第七章 出任武官:中国最后的机会 1935—1937年
>> 对很多西方人来说,在中国生活的魅力是它的人民品质,这抵消了肮脏、残酷、对痛苦的漠然和对人生命的轻视。此外还有一个事实,那就是包括传教士在内的外国人之所以喜欢中国,是因为他们在这里生活得更好,更有地位,仆人更多,而且比在自己的国家更舒适。但是对史迪威这样的人来说,一个更有吸引力的地方是,在这里可以接触到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中国人有内在的自尊,富于幽默感和毅力,思维敏捷,中国妇女身段优美、非常可爱。史迪威的助理武官戴维·包瑞德(David D. Barrett)上尉是美国军界最有才能的语言学家;他认为中国人“最聪明,在很多方面最文明,通常是最有魅力的(特别是他们想这样的时候),而且平均看来肯定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民族”。
>> 西方大国并不想被赶出远东,也不打算放弃中国。那时的政策是,中国的独立对门户开放政策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这些大国试图通过提供贷款和共同提供其他援助的方式支持中国独立的做法,招致了日本的强烈反应,结果只能作罢。美国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 Jr.)一直想对中国进行财政支持,但却不了了之。
◆ 第八章 出任武官:中日战争 1937—1939年
>> 最后几天的防御毫无意义,只是消耗了部队。等到下令撤退的时候,日军增援部队已经在海岸登陆并对撤退路线形成包抄。用一位中国指挥官的话来说,“撤退的悲剧简直难以描述”。损失了60%的部队,包括20%的经过训练的军官。
《一把青》里的情节,原来是有历史依据的
>> 中国空军好几周试图攻击停靠在黄浦江的日本战舰都未成功,结果却由于投弹失误炸死了2000名自己人,此外还炸了美国军舰“胡佛总统”(Hoover)号。
>> 因为不论是在国民党内部还是在延安,都还没有出现民主的萌芽。国民党实行一党执政,进行新闻审查,组织蓝衣社和秘密警察。延安则依据教条办事,一心追求革命的社会主义。
◆ 第九章 仓促上阵 1939—1941年
>> 由于中国泄露情报是出了名的,因此没有让中国参加军事讨论。
>> 他们的军政高层不信任人民,不敢放松他们对权力的垄断。他们正在加强其政治机器,
◆ 第十章 “让我去哪我就去哪” 1941年12月—1942年2月
>> 中国人“非常相信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他们对不好的后果视而不见,喜欢“那些令人得意但却是虚构的符号,认为这些东西要比冷冰冰的事实更加真实”。
>> 即使在中国以外那些不受新闻审查限制的记者也避免报道国民党的弊端,因为他们认为那样做就是在帮助日本人,此外这还会使这样做的记者无法再回到中国。出于对中国的友谊,他们夸大了中国的武装抵抗。结果这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任何“希望中国好”(正如一位记者写的)的记者来到重庆都不可能“不对蒋夫人的美丽、委员长的勇敢和决断、中国军队的威力以及中国人民之崇高感到欣喜”。
想知道这笔钱后来是哪个政府还的,又怎么形成的现在美国欠债的局面
>> 当中国在1月要求不受限制地得到5亿美元贷款的时候
◆ 第十一章 “一顿狠揍” 1942年3月—5月
>> 同时,急于在国际上发挥作用的蒋介石也在2月赶在史迪威到达前访问了印度,试图联合印度人抗日,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结果。印度国大党非但没有被蒋介石所说服,反而想利用他给英国施加压力。甘地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从盟国对待他的态度来看,蒋介石也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甘地说:“他们永远不可能自愿地平等对待我们印度人。嗨,他们甚至不让你们的国家参加谈判。”蒋介石被刺痛了,
◆ 第十二章 受助者 1942年6月—10月
>> 蒋介石感兴趣的并不是一支能打日本人的队伍,而只是一支能够让他在中国维持下去的部队
◆ 第十三章 “花生米跟我上了一条船” 1942年8月—1943年1月
能从“官员腐败”得出“人民有凝聚力”也是很乐观
>> 中国人民必然有极大的凝聚力,这才能使他们忍受他们所谓领袖们的严重渎职和乱政。”
◆ 第十四章 总统的政策 1943年1月—5月
>> 作为统治阶层的宋家人和一位专制者的配偶,蒋夫人很有些皇室风范。有一次,她很不客气地问多恩上校,为什么他和他的同事称她为Madam而不是Madame,因为众所周知前者在美国是指妓院老鸨。多恩灵机一动回答说,英国女王通常被称为“Madam”,美国军官这样称呼她是想表达一种皇家的尊贵。“你一辈子都见不到一个人的表情会变化那么快。”她的脸一下子从埋怨转为阳光灿烂,在多恩办事的其他时间里她都表现得优雅尊贵,仿佛真是皇后。
>> 中国人民有忍受乱政的“巨大凝聚力”,
◆ 第十七章 回程 1943年12月—1944年7月
>> 英国几个世纪以来能够统领世界,靠的并不是它的力量而是它自我想象的力量。
>> 这次战役既展现了中国人非凡的毅力,同时也夹杂了中国部队的各种弊端以及过于谨慎。士兵的干劲和无限的顺从及忍耐,很多军官的勇敢——这些都被上层所传递的惰性和不情愿所损耗。所有的不情愿、拖延和被动都体现在无穷尽的补充问题上。
◆ 第十八章 “整个亚洲的命运岌岌可危” 1944年6月—9月
now we have got another king, he is not better than the last.
>> 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努力摆脱其统治的弊端,但是每一次改革或者革命的努力总是蜕变为压迫和腐败,就仿佛在魔力的影响下王子又被变回一只蟾蜍一样。
>> 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努力摆脱其统治的弊端,但是每一次改革或者革命的努力总是蜕变为压迫和腐败,就仿佛在魔力的影响下王子又被变回一只蟾蜍一样。
😂
>> 萧说有了20%,不出两周整个连队就都会变成共产党。
>> 除非竭尽全力完成一项使命,否则不能认为不可能完成使命。
>> 白崇禧曾经对他说:“只有切断了连到重庆的电话线,我们才可能在战场上有真正的指挥权。”
◆ 第十九章 “能干”的限度 1944年9月—11月
>> 有报告说,新征募的士兵由于疾病和饥饿正在重庆市区的成群地死去。蒋介石不相信,于是派他儿子去调查,结果证实了这个情况。根据几个小时后就传遍全城的说法,蒋介石又亲自去查看,发现情况确实像报告的那么糟,墙角里还有两个死去的士兵。他勃然大怒,用手杖打了征兵部负责人的脸,并下令逮捕他。蒋介石任命了新人担任此职位,但是整个体制并无变化。
>> 他们并不认为取代国民党政权的是刻板的共产主义制度,这是因为很少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这种否定的判断是基于一种三段论,即认为“真正的”共产党是众所周知的坏东西,但是中国共产党在很多方面似乎是好的,因此他们不可能是“真正的”共产党。正如罗斯福总统和卡尔森上尉此时的书信往来一样,他们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是称中国共产党为“所谓的共产党”。
>> 在1944年的形势下,他们未来在国际事务方面的态度未必已经确定。如果建立了与美国的联系,那么中国共产党会走何种道路,正如所有错过的机会一样,这个问题的答案永远是未知的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不会比现在更糟。
战争真是烧钱啊
>> 空军运输队的货机就开始运出储藏的炸弹、汽油、备件、卡车以及修理设备——这些东西都是以很高的代价通过驼峰航线一吨一吨运过来的。他们留下了550桶汽油,这是为了让拆除小分队用来放火烧毁这些设施的。蒋介石1943年向罗斯福“亲自保证”他的部队有能力守住这些空军基地,这就是他承诺的价值。
>> 蒋介石的主导原则一直是囤积物资并等待以夷制夷。
>> 如果蒋介石在权力上或者思维方式上能够接受史迪威的军队改革方案的话,那么他部队的战斗力可能足以抵抗日本1944年的进攻,甚至可能在与共产党的最后冲突中战胜共产党。这个机会已经失去,也许委员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并不对此感到遗憾。他所关心的是消除他无法容忍的压力来源。
>> 很多伟人如果有先见早点儿死,那他就会更伟大,比如拿破仑在滑铁卢战争之前,威尔逊在凡尔赛之战以前,以及“蒋介石在召回史迪威将军之前”。
◆ 第二十章 “我们必须撤出——就现在” 1945—1946年
>> 罗斯福是把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最持久的支持者,而且不管他有怎样的幻想,他也是最坚定地把中国的未来放在美国一边的人;他去世得太早,结果没有来得及知道——除非他有一点点预感——他付出努力的结果。
回应 2020-08-29 13:44 -
Smiletalker (白洞,白色的明天在等着我们。)
隐藏在这个关于战争的故事后面的是长期以来美国试图使中国跟自己更相似的努力——这是个堂吉诃德式的努力,但是屡败屡试,现在这种努力又再度兴起了。 巴巴拉·塔奇曼主张把历史看作具有可读性的故事 史迪威将军在1945年写给西点军校毕业班的信里说:“你们会听到这样那样的说法,说这一代或者那一代人怎么把事情弄得一团糟,并把我们拖入战争。这纯粹是胡说八道。所有还活着的人和那些死去的人一样,都需要为我们的所作所为负...2020-05-06 21:43
隐藏在这个关于战争的故事后面的是长期以来美国试图使中国跟自己更相似的努力——这是个堂吉诃德式的努力,但是屡败屡试,现在这种努力又再度兴起了。
巴巴拉·塔奇曼主张把历史看作具有可读性的故事
史迪威将军在1945年写给西点军校毕业班的信里说:“你们会听到这样那样的说法,说这一代或者那一代人怎么把事情弄得一团糟,并把我们拖入战争。这纯粹是胡说八道。所有还活着的人和那些死去的人一样,都需要为我们的所作所为负责。”
1907年至1909年间,旅居河内的孙中山策划了六起南方起义,这些起义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指望这次或那次起义能够引起响应。1910年,当孙中山博士正在欧洲和美国筹款时,革命的节奏加快了。革命党人试图在广州、汉口甚至北京发动政变,其中在北京,孙中山的副手汪精卫想炸死摄政王,但由于事情败露,汪被判处终身监禁。由于军火未能到达、领导者错过了约定时间,或者其他方面的偶发事件或错误,所有的起义都失败了,不过起义者宣扬了他们的事业,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并传播了反抗精神。
这种做法并不完全是胡作非为。据说跟官员的刻板的繁文缛节一样,这可以培养学员自我控制,避免恐慌,更重要的是服从权威。军人的核心是纪律,而纪律的实质便是服从。由于对于具有独立意志和思考能力的人来说,服从并非生来就有的,所以他们必须培养出服从的习性,因为有一天这可能是关乎生死和胜负的事情。合情合理的命令服从起来不难;可是恰恰是那些变化无常的、官僚气息十足的,甚至白痴的命令才能帮助养成服从纪律的习惯。这其中最有代表性、最能说明实质的便是西点军校的挺身立正——这是一种固定不动的站立姿势,要求肩膀向后挺,下巴和腹部则要内收。
不管发生了怎样可怕的事情,普通人的生活跟过去一样仍在继续,也只能继续。
孙中山缔造了革命,并且制定了革命方略,但缺乏统领和组织的才能。当时有人说他兼有圣保罗和威廉·詹宁斯·布赖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的素质,不过即使他能兼有乔治·华盛顿和列宁的素质,恐怕也难以驾驭这个古老而执拗的国家。
实际上有两个日本,一个是好战的,一个是人文的。正像那个胖子肚子里的一个瘦子叫喊着想出来一样,那个瘦小的、人文化的日本在20世纪20年代虽然受到围攻,却曾经短暂地辉煌过,但很快又被吞噬。“一战”中民主国家的胜利让日本印象深刻,这增加了其议会团体和温和派领袖的声誉。这些人无意展开海军实力竞赛或者鼓动侵略性的军国主义,而是推动跟中国取得善意的解决方式。他们渴望跟英国结盟,同时也希望美国能够认可日本对太平洋诸岛的控制权。日本就是出于这些原因而参加华盛顿会议的。
这个事件没有引起什么后果,因为在不想打仗的时候是不会发生战争的,无论日本还是美国当时都不想对抗。
一名美国上士看到史迪威趴在尘土中教士兵练习使用步枪感到惊诧不已,直到后来他才意识到,史迪威这不仅仅是在教中国的士兵,而且是在给那些美国人示范应该怎么教。
此时美国公众所听到并信奉的是诸如威尔基报告所传达的中国的形象。记者受到限制,因为他们要经过美国陆军部授权,必须签订协议同意把所写的东西都交上去审查——任何违反协议的行为都可能会使之失去授权。部分由于新闻审查,但更多是由于自愿选择沉默,到1943年为止媒体有关这个英勇而广受喜爱的盟友的报道都是不真实的。也许过去还从来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民如此误解过另外一个国家的政府。
中国人民有忍受乱政的“巨大凝聚力”,而且文化的统一性要远比美国的久远和强大
不管出现怎样的溃败,始终保持了冷静。错误、失败、愚蠢或者别的导致灾难的原因都神秘地消失了。他们仔细地、带着自豪感地描写各种灾难,并将这些灾难升华成为美的东西。官方历史中详尽记载了每一步,但是细节适足以让事情模糊而已。新加坡为什么陷落以及锡当发生了什么事情,仍然一片迷雾。其他国家也想这样做,但是从来没有像英国人那样能够保持自尊。英国几个世纪以来能够统领世界,靠的并不是它的力量而是它自我想象的力量。
伊拉斯谟曾经写道,就伟业而言,尝试也就足够了。史迪威的使命代表了美国在中国的卓越努力。他竭尽全力,这是本性使然;他从未懈怠,更没有放弃。然而这个使命未能达到最终意图,因为其目标本就不可企及。推动力不是来自中国人自己。就像外国传教士和顾问所引进的基督教和民主一样,战斗力与进攻精神并非被引入方社会和文化的固有要求。甚至连史迪威在1921年所筑造的黄河公路也在十二年后消失了。美国无法解决中国的问题。美国维持现政权的努力无法给一个腐朽的政府注入力量,实现稳定,也无法使它获得民众支持。它无法支撑一个空壳,也无法长久延迟天命周而复始地轮回。最后,中国走了自己的道路,就仿佛美国人从来没有去过那里似的。
回应 2020-05-06 21:43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3 )
-
新星出版社 (2007)8.3分 329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1985)7.3分 26人读过
-
重庆出版社 (2001)暂无评分 9人读过
-
Grove Press (2001)暂无评分 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柿子先生 2017-09-19
虽然成书时代比较早,也没有运用更多的中方资料,但还是不失为一部精彩的传记。
1 有用 fanghan 2016-11-25
以史迪威的视角来看当代中国
1 有用 4G小u盘 2018-02-12
芭芭拉的文笔殊有可取之处,在描述人物方面亮点的确不少,典型的记者精准性文笔。但难逃自说自话的嫌疑,事件勾连过于牵强显得结构松散,当然观点也是泥沙俱下
8 有用 阿晨 2016-02-25
关于中美关系最具可读性的一本书,很赞。
1 有用 哪端世界微尘里 2019-10-10
美国维持现政权的努力无法给一个腐朽的政府注入力量,实现稳定,也无法使它获得民众支持。它无法支撑一个空壳,也无法长久延迟天命周而复始地轮回。最后,中国走了自己的道路,就仿佛美国人从来没有去过那里似的。
0 有用 Juri 2021-04-02
很有趣的书,但因为是美国人写的,美国人的形象未免有些伟光正,并自然地让很多果粉跳脚,因为把蒋宋夫妇写成了跳梁小丑,但是我建议果粉你们也不要慌,你们可以说这证明了老蒋从头到尾也没做美狗只是利用美嘛。
0 有用 彤言记 2021-03-24
读后感在审核,还发不出来,呵呵呵🙃
0 有用 天梯意象 2021-03-05
What a pity !
0 有用 nickcave 2021-02-16
最后,中国走了自己的路,就仿佛美国人从来没有去过那里似的。
0 有用 急景 2021-02-12
各怀小九九建立起来的中缅印战区,联合作战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所以,回望历史时,我们还是多多关注在一个个士兵身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