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内容简介】
《水流云在》是英若诚的自传。
英若诚(1929—2003),满族人,出生于一个天主教家庭。他的祖父叫英敛之,是《大公报》和辅仁大学的创办者。他的父亲叫英千里,是辅仁大学的教务长,在北京沦陷时期因为从事抗日活动,两次被捕入狱。他的儿子叫英达,是著名的演员、导演。
他自己上学时先后被三所学校开除,在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为翻译家和演员,他把美国最杰出的戏剧大师之一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翻译成中文,并和米勒合作,将其搬上北京人艺舞台,在剧中成功塑造了主角威利·罗曼;他还把老舍的《茶馆》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在话剧《茶馆》《雷雨》《龙须沟》中扮演重要角色。
文革中,他被捕入狱。在监狱里他做书、给别人画像、做泥瓦匠,为了生存,他学会了种葡萄、孵小鸡、做酱菜,甚至是发电和做鸦片。出狱后他在电影《末代皇帝》《马可·波罗》中扮...
【内容简介】
《水流云在》是英若诚的自传。
英若诚(1929—2003),满族人,出生于一个天主教家庭。他的祖父叫英敛之,是《大公报》和辅仁大学的创办者。他的父亲叫英千里,是辅仁大学的教务长,在北京沦陷时期因为从事抗日活动,两次被捕入狱。他的儿子叫英达,是著名的演员、导演。
他自己上学时先后被三所学校开除,在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为翻译家和演员,他把美国最杰出的戏剧大师之一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翻译成中文,并和米勒合作,将其搬上北京人艺舞台,在剧中成功塑造了主角威利·罗曼;他还把老舍的《茶馆》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在话剧《茶馆》《雷雨》《龙须沟》中扮演重要角色。
文革中,他被捕入狱。在监狱里他做书、给别人画像、做泥瓦匠,为了生存,他学会了种葡萄、孵小鸡、做酱菜,甚至是发电和做鸦片。出狱后他在电影《末代皇帝》《马可·波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做了文化部副部长。
通过《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你可以看到英若诚跌宕起伏、有趣又艰辛的一生,也可以窥见英若诚背后充满动荡的20世纪的中国。
------------------------------------
【编辑推荐】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由英达、朱旭作序,蓝天野、林兆华、濮存昕、杨立新推荐。
1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记述了著名演员、导演英若诚一生的经历。英若诚生于1929年,2003年去世,读此书,可以读到一位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在人民共和国的不平凡的一生。他的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
2 书中并记述了整个英氏家族自《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以来的历史。读此书,可以读到一个家族在中国近代的传承与延续。
3 英若诚一生经历坎坷,但他一直保持着尊严与幽默感,即便在监狱时也是如此。读此书,对我们自己的生活态度也能有所观照。
4 本书译文准确流畅,多有北京话风格,给人以阅读上的享受。
水流云在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英若诚(1929—2003):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导演、翻译家、政治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建院成员。他在话剧《龙须沟》《雷雨》《茶馆》中扮演过重要角色,1979年把老舍的《茶馆》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1983年他又将美国当代著名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译成中文,并与米勒合作将其搬上北京人艺舞台,同时在剧中成功塑造了主角威利·罗曼。他参加演出并导演了30多部话剧、10余部电影和电视剧,同时还翻译了2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包括莎士比亚的著作。英若诚被誉为“全世界最杰出的十名中国艺术家之一”,在舞台、银幕和文化外交上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
康开丽(Claire Conceison):美国戏剧学教授。她于2000年从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著有《重要的另一位:在中国舞台上...
英若诚(1929—2003):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导演、翻译家、政治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建院成员。他在话剧《龙须沟》《雷雨》《茶馆》中扮演过重要角色,1979年把老舍的《茶馆》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1983年他又将美国当代著名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译成中文,并与米勒合作将其搬上北京人艺舞台,同时在剧中成功塑造了主角威利·罗曼。他参加演出并导演了30多部话剧、10余部电影和电视剧,同时还翻译了2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包括莎士比亚的著作。英若诚被誉为“全世界最杰出的十名中国艺术家之一”,在舞台、银幕和文化外交上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
康开丽(Claire Conceison):美国戏剧学教授。她于2000年从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著有《重要的另一位:在中国舞台上演美国人》(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04年),并在表演和亚洲研究方面的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自1990年起她在北京和上海戏剧界研究中国当代戏剧,翻译了多个当代中国剧本;同时也是一位多产的导演。
-----------------------
译者简介:
张放,浙江余姚人。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获英国语言文学专业学士,翻译理论与实践专业硕士。曾在上海戏剧学院外事办公室担任翻译。现居加拿大。
目录 · · · · · ·
序二 老英,我的良师益友 朱旭
前言 康开丽
上 部 蹲监狱
第一章 牢狱第一年
第二章 冀县监狱
中 部 家族史及早年教育
第三章 英氏家族
第四章 王公贵族式的童年
下 部 职业生涯:艺术和政治 173
第五章 我的舞台生涯 175
第六章 文化外交 235
后 记 康开丽 289
致谢一 康开丽 303
致谢二 张放 307
英若诚年表 309
参考资料 313
· · · · · · (收起)
"水流云在"试读 · · · · · ·
为自己父亲的自传写序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 读这本自传更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那已经永远离开了我的父亲又回来了。他仿佛又活了过来,用我再熟悉不过的口吻,把他的故事娓娓道来。而这些故事,有多少是我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这和读别人的传记可不太一样了。那些细节,那种感受,多少次将已经长大成人、自认为已经彻底遗忘那些经历的我,瞬间拉回到当年的情景,同时从父亲..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这三年中我被转了好几个监狱。我天生不安分,在狱中以帮助其他犯人为己任,我心里很清楚至少有百分之九十被关起来的人都是冤枉的,压根儿不该进监狱。我亲眼看见很多犯人自杀,有的疯了,下决心自己绝不能重蹈他们的覆辙。我决定要利用在监狱的日子尽量从其他犯人的背景、经历中吸收有用的东西,靠自己的智慧和幽默感生存下来。监狱成了人类学的一道智力题,一种让人思考的有趣的游戏。 我写这部传记如果有更深一层的目的,那就是要告诉人们,我的一生看似充满了曲折和不幸,人们也许会为此感到不平,但我的自身体验完全不是那样。人本能地追随积极向上的东西。洞穴时代的原始人还发明了游戏自娱自乐,我也是那么做的。如果这部传记值得读,值得写,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证明我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环境中怎样主动积极地度过在监狱里的日子,权当一本“坐牢手册”吧。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页 -
31 周围的犯人们给了我很多忠告。他们的性格态度都不一样,但他们有一点相同,都默认他们被捕是因为他们干了坏事。 我们都在这场猫抓老鼠的游戏中扮演老鼠,可我这只老鼠却决心不那么容易被吃掉。 我很清楚,对我来说最可怕的就是被逼疯,因为我所承受的压力巨大。我目睹周围多少人疯了,于是,下决心给自己找事儿干,保持清醒的头脑。我留了不少纸和墨水。偶尔让我们上浴池洗澡的时候,我会在牢房通往浴室的路面上仔细找碎玻璃。吃饭时,发给我们筷子,饭后收走。我设法藏起一副筷子。只要有一片碎玻璃,就可以把竹筷子削尖做成水笔。一旦有了书写工具,我就用来画同室犯人的肖像。 48 出狱时,我担心他们会搜身,我的笔记本以及我从其他犯人那里学到的知识所做的笔记都会被付之一炬。可结果没被发现。时至如今,只有我妻子和儿子看过这些笔记。吴世良看到这些纪念物时流下了眼泪,年幼的英达只觉得十分好玩。 52 我总是和其他犯人分享这些“待遇”。人得吃饭,但人也要给自己找事来做,并且人不能自私。这是获得人心、得到大家支持的诀窍。 73 十五岁以上的学生(包括我女儿英小乐)都被送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个情况我知道,因为我进监狱之前就开始了。但我并不知道范围这么广。我担心我女儿和儿子。小乐去了内蒙古,那是最艰苦的地区之一,但她可以养活自己,她还想养活弟弟。吴世良和我被捕时,英达还不到八岁。我们在监狱期间,他先是跟着我弟弟,后来又跟着我母亲,最后成了马路上没人管的野孩子,只能自己照顾自己。 75 冀县监狱里没有香烟,有时能从地上捡到看守扔的几个烟头。囚犯们就手机烟头里剩下的烟丝,另外再用纸卷成烟。有一次英若诚在义务劳动时在一个抽屉里发现了从犯人那里没收的烟丝,就平均分配给各个牢房。他在北京监狱时学会了不用火柴点烟的三种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是用一根线穿上两粒瓷纽扣,用牙齿咬住线的一头,另一头用手拽着,让扣子飞速转动,碰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水流云在"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水流云在"的人也喜欢 · · · · · ·
水流云在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3 条 )


【转】有些书仅读中译本是不够的——英若诚的传奇与谜团



我们该如何坐牢——兼谈英若诚印象

英若诚的传奇与谜团(ZT)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完英若诚先生的传记,不免觉得我们这一辈承受苦难的能量过于微弱。听老人讲故事我一直都奉之为乐事,可能因为我从小在祖辈关爱上有所缺失。每次与新认识的朋友紧张地聊天,想起还可以通过询问他们家的老人来开辟新的话题,就顿感宽慰。 这是英先生的口述自传,读罢... (展开)论坛 · · · · · ·
这版跟初版有何不同? | 来自密林航空曲 | 2021-02-13 23:19:09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中信出版社 (2009)8.5分 3118人读过
-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8)8.8分 111人读过
-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8)暂无评分 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水流云在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别的树 2018-09-02 21:50:45
很喜欢米勒,读了《推销员在北京》之后又“爱屋及乌”地喜欢上了英若诚先生;在后来的阅读经历中,又断断续续地数次邂逅英家三代人,对于英先生的喜爱是有增无减。很早便知道这本书,但读了很久才读完这部作品,幸好在没有半途而废。总而言之,这样一部特别的传记(两人“合写”,且叙述顺序别致)非常好看,却留白太多,也留下了太多尚未解决的“疑团”——毕竟是口述而成,面对采访者所讲述的文字有一些演绎与粉饰(更何况英若诚... 很喜欢米勒,读了《推销员在北京》之后又“爱屋及乌”地喜欢上了英若诚先生;在后来的阅读经历中,又断断续续地数次邂逅英家三代人,对于英先生的喜爱是有增无减。很早便知道这本书,但读了很久才读完这部作品,幸好在没有半途而废。总而言之,这样一部特别的传记(两人“合写”,且叙述顺序别致)非常好看,却留白太多,也留下了太多尚未解决的“疑团”——毕竟是口述而成,面对采访者所讲述的文字有一些演绎与粉饰(更何况英若诚老师自个儿还是个顶厉害的表演艺术家)的成分在内,与自己白纸黑字地一笔一笔写成的,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自传自然有着巨大的不同。像英先生这样多才多艺的个体,如今恐怕很少能够见到。他的见识,经历,贡献,思想中的可取之处极多,这样的人足够纯粹,魅力十足,堪称中国人与世界公民的典范。 (展开)
1 有用 王小刀 2019-05-11 11:17:14
一个上午读完了《英若诚自传》 这是一个传奇的家族,其中有许许多多精彩的历史片段和人物故事。能够为后人所铭记传承,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3 有用 羊公子 2019-09-26 14:05:07
英老就是贵族气质本人了。 其实不存在生性乐观。因为知识渊博所以爱好广泛,因为见多识广所以热爱生命,因为意志坚定所以苦中作乐。 监狱那几个章节,一直想到《肖申克的救赎》和《基督山伯爵》。心怀希望真的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了。
4 有用 默默向上游 2018-11-26 13:07:36
无论什么时候,总要给自己找事做。无论做什么,都要认真去做好。
10 有用 沉璧 2018-08-31 09:01:45
也许类似的文字看过一些,没有太多意外,不过老爷子在逆境中的豁达和智慧还是深深感动着我,有些描述甚至令人忍俊不禁。还是那个道理,一个人的出身家学修养是与生俱来的财富,无法被人剥夺,而这样的财富足以支持一个人有尊严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