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是古典文学研究界最早采用语言分析的方法看待古典诗歌如何构成的著作之一。作者提出,“‘汉诗是汉字写成的’是重新理解古典诗歌尤其是特别凸显着中国诗特色的近体诗的关键”。因此,作者不是对一篇一首的诗词进行微观的分析,而是从宏观的语言体系的角度对于古典诗歌在特定历史时 期的整体风貌和动态发展作出把握。以精准的艺术感受力为支撑,如快刀斩乱麻般解剖、厘清印象式与教条式的传统诗歌批评。本次最新修订,又收入《语言学批评的前景与困境——读高友工、梅祖麟著<唐诗的魅力>》作为附录,更完整地展现了作者对诗歌语言学批评的看法。
汉字的魔方的创作者
· · · · · ·
-
葛兆光 作者
目录 · · · · · ·
新版序
第一章 背景与意义——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中一个传统方法的反省
一、“背景分析”:真是一把万能钥匙吗
二、背景批评的难题与困境
三、批评的传统:以历史的背景曲解诗歌的意义
四、诗歌:是自给自足的文学文本,还是依赖背景支撑的历史文本
· · · · · · (更多)
第一章 背景与意义——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中一个传统方法的反省
一、“背景分析”:真是一把万能钥匙吗
二、背景批评的难题与困境
三、批评的传统:以历史的背景曲解诗歌的意义
四、诗歌:是自给自足的文学文本,还是依赖背景支撑的历史文本
· · · · · · (更多)
新版序
第一章 背景与意义——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中一个传统方法的反省
一、“背景分析”:真是一把万能钥匙吗
二、背景批评的难题与困境
三、批评的传统:以历史的背景曲解诗歌的意义
四、诗歌:是自给自足的文学文本,还是依赖背景支撑的历史文本
第二章 语言与印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批评中的一个难题
一、难题:语言与印象的纠缠
二、实例分析:从语义到语音
三、还是难题:诗歌语言批评怎么办
第三章 意脉与语序——中国古典诗歌中思维与语言的分合
一、诗的语序:老话题的新诠释
二、陌生化:意脉与语序的分离及诗歌语言的形成
三、埋没意绪:意脉与语序分离的意义
第四章 论格律——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结构的分析
一、语音序列:从永明体到律绝体
二、意义结构:对偶的空间效应
三、句型规范:诗歌整体结构的选择
四、小结:人心与天道的同律搏动
第五章 论典故——中国古典诗歌特殊语词的分析之一
一、密码破译:作者与读者的文化对应关系
二、典故与诗的视境:中断与连续
三、用典方式:表达意义与传递感受
四、典故注释:对“动机史”的阐释
第六章 论虚字——中国古典诗歌特殊语词的分析之二
一、“自”字的分析:“转从虚字出力”
二、虚字的意味:传递感受与曲折意思
三、“意思中再加意思”
四、唐宋诗之间:虚字与以文为诗的风气
第七章 论诗眼——中国古典诗歌特殊语词的分析之三
一、从无眼到有眼:“诗眼”的形成过程
二、诗眼的意义:给物理情状以情感色彩
三、诗眼消解与篇法、句法与字法
第八章 从宋诗到白话诗——诗歌语言的再度演变
一、以文为诗:从唐诗到宋诗
二、以白话为诗:20世纪初的诗体革命
三、宋诗与白话诗:一种共同的诗歌观念导致的语言革命
四、巧思与机智:走向精致化的白话诗
香港中华书局1990年版后记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修订版后记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序
附录 语言学批评的前景与困境
· · · · · · (收起)
第一章 背景与意义——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中一个传统方法的反省
一、“背景分析”:真是一把万能钥匙吗
二、背景批评的难题与困境
三、批评的传统:以历史的背景曲解诗歌的意义
四、诗歌:是自给自足的文学文本,还是依赖背景支撑的历史文本
第二章 语言与印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批评中的一个难题
一、难题:语言与印象的纠缠
二、实例分析:从语义到语音
三、还是难题:诗歌语言批评怎么办
第三章 意脉与语序——中国古典诗歌中思维与语言的分合
一、诗的语序:老话题的新诠释
二、陌生化:意脉与语序的分离及诗歌语言的形成
三、埋没意绪:意脉与语序分离的意义
第四章 论格律——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结构的分析
一、语音序列:从永明体到律绝体
二、意义结构:对偶的空间效应
三、句型规范:诗歌整体结构的选择
四、小结:人心与天道的同律搏动
第五章 论典故——中国古典诗歌特殊语词的分析之一
一、密码破译:作者与读者的文化对应关系
二、典故与诗的视境:中断与连续
三、用典方式:表达意义与传递感受
四、典故注释:对“动机史”的阐释
第六章 论虚字——中国古典诗歌特殊语词的分析之二
一、“自”字的分析:“转从虚字出力”
二、虚字的意味:传递感受与曲折意思
三、“意思中再加意思”
四、唐宋诗之间:虚字与以文为诗的风气
第七章 论诗眼——中国古典诗歌特殊语词的分析之三
一、从无眼到有眼:“诗眼”的形成过程
二、诗眼的意义:给物理情状以情感色彩
三、诗眼消解与篇法、句法与字法
第八章 从宋诗到白话诗——诗歌语言的再度演变
一、以文为诗:从唐诗到宋诗
二、以白话为诗:20世纪初的诗体革命
三、宋诗与白话诗:一种共同的诗歌观念导致的语言革命
四、巧思与机智:走向精致化的白话诗
香港中华书局1990年版后记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修订版后记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序
附录 语言学批评的前景与困境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背景是批评家视野里重构的历史,是按照批评家的理解与分析对一系列事件材料的排列组合与解释,但它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本身,属于历史的那些事件早已逝去,属于历史的诗人也早已死亡,时间带走了他们复杂的精神与微妙的心灵,留给批评家的只是诗歌本文和相关的一系列“历史叙述”,但正如H·怀特《叙述的热门话题》里说的,历史叙述早已将历史事实剪裁过了,所以它并非事实,“而是告诉我们对这些事实应当向哪个方向去思考并在我们思想里充入不同的感情价值”。重构于批评家之手的背景,正如M·福科《知识考古学》所说的包含着荒谬的“精神产品”,尽管靠近了诗人,但依然无法重现历史的血色和心灵的生命,更何况诗人正属于最复杂多变的那一类心灵,诗歌正拥有最微妙难测的那一类情感,把“背景”之因与“意义”之果硬叠合在一起难免犯刻舟求剑的错误。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二、背景批评的难题与困境 -
这种把批评家自已信赖的背景硬塞给诗人与诗歌却毫不考虑这也是“一味率执已见”的做法,是不是也会歪曲了古人而遭致“吠日之诮”?把诗人复杂的写作心理简化为背景到意义的机械过程,把诗歌广泛的表现领域缩小为政治或时事的专门栏目,这对诗人与诗歌是“充分的理解与尊重”还是画地为牢对他们的贬抑? 诗歌本来是要给人们以艺术美感享受的,而这种精确到有些残酷的背景批评却常常破坏这种乐趣,好像用X光透视机把美人看成骨骼,用化学分析把一朵花分解为碳、氢、氧,诗歌在背景批评中常常成了历史事件的美文采访,而历史的“相斫书”倒在背景批评下成了诗歌的内在主题,读着这种经“背景”过滤后的诗歌,人们非但不曾领略到美感,倒仿佛读到了一份报急的时事报纸让人心忧。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二、背景批评的难题与困境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汉字的魔方"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十讲 9.0
-
- 唐诗三论 8.8
-
- 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 9.0
-
- 知识与抒情 8.8
-
- 中国诗学之路 9.0
-
- 唐诗流变论要 9.0
-
- 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 9.3
-
- 北宋前期诗歌转型研究 8.8
-
- 杜甫诗歌讲演录 9.4
-
- 诚与真 9.4
汉字的魔方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人居然可以这样生活,这真是一个奇妙的体验
今天看葛兆光老师在《汉字的魔方》中的签名,还写了“旧时舞文弄墨之作”,不禁感动,序中写回忆那个写书年代,白天能在人群中体验着现代的抗争和激情,晚上却也能回到陋室沉浸在诗歌之中不再有任何喧嚣,人居然可以这样生活,这真是一个奇妙的体验。 书皮是我爱的紫色。买书...
(展开)


能解决问题的书都是好书
翻这本书缘于一个好小的问题,为了方便解释,往往从语法角度分析诗歌,渐渐导致一种读诗的整体性美感体验的丧失,心下惶惶然,而近来脑中所思愈发明朗,好像自己时刻监督着自己似的,难得有一刻闲散的“吾忘我”。当艺术的自由丧失,道德理智主宰情绪和感受的时候,很多...
(展开)

从变化多端解读古典诗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手上这本书是1999年葛兆光先生《汉字的魔方》修订版,与原版不同的是,时过境迁,人的记忆有限,对于书中赘述的资料有些查找不到,着实让人心中不快。如今20多年过去,书一直在大卖,但是我蹲在电子屏幕前,一字一句抠细节,由于自己的基础问题,读来麻烦,好在是读完了。 纵观... (展开)
>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8.9分 483人读过
-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8.7分 115人读过
-
中華書局(香港) (1989)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文学理论】 (爱玛·包法利)
- 九分以上中国文史哲著作(乱序) (司空宅星)
-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杨枫)
- 怎能读尽天下书 (疏狂老鬼)
- 阅读小说、阅读诗歌——文本细读批评方法 (sssfamily)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汉字的魔方的评论:
feed: rss 2.0
32 有用 摸鱼居士 2017-11-18 11:35:18
此书点窜西方文论句,涂抹语言哲学理,搜讨古典诗歌之生成、发生与转迁,整顿中国诗学之材料、概念与特征,发掘参究,秘响旁通,有疑窦处当仁不让,必截然明白而后止,格律典故虚字等纷纭旧说遂得有板有眼,其弊也在联通有余而开拓不足,是知其所以然,而不知然后何如。只是文辞清丽绵密,尤擅比喻之法,通泛活络,存神遗象,默存之后少有当者。
10 有用 方塘 2021-01-19 11:04:53
诗歌的语言学批评。有立论,有驳论,篇篇俱佳,最后作者还运用自己的论点写了一篇诗歌史,从结构上每篇独立成章,连缀在一起又神完气足。中学深沉,西学邃密,钱钟书若写理论文章或许与葛兆光此书差相仿佛。葛兆光似担心不被读者理解,为文之际最想的就是向下兼容,所以用了很多日常生活经验来比喻他的诗学思辨,有的很形象,有的读来无感,有的甚至如其在某版序言中所说的“油滑”。葛氏研究禅宗多年,自然懂得争取信众的策略是教... 诗歌的语言学批评。有立论,有驳论,篇篇俱佳,最后作者还运用自己的论点写了一篇诗歌史,从结构上每篇独立成章,连缀在一起又神完气足。中学深沉,西学邃密,钱钟书若写理论文章或许与葛兆光此书差相仿佛。葛兆光似担心不被读者理解,为文之际最想的就是向下兼容,所以用了很多日常生活经验来比喻他的诗学思辨,有的很形象,有的读来无感,有的甚至如其在某版序言中所说的“油滑”。葛氏研究禅宗多年,自然懂得争取信众的策略是教义佛法的简单化,但这一策略用在诗学批评领域,成功与否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展开)
7 有用 . 2017-03-21 20:31:38
谢谢GL推荐此书,虽然是用语言研究的方法研究古典诗词,但不晦涩,葛兆光以“汉诗是汉字写成的”为思路起点,从诗歌的背景与意义,语言与印象,讲到典故、格律、诗眼、虚字,又对两次诗歌语言最具革命性意义的两次转折尤其是宋诗到新诗的转变进行分析,每章逻辑清晰旁征博引且善于引导,文笔也好!联系到前段时间他的《人文学科拿什么来自我拯救》那篇文章,那便是,回到汉字的王国里,那是魔方的复原之起点。
2 有用 古莽國民 2020-04-18 11:17:19
这本18w字的书,我用了18个小时做思维导图。私心里很敬佩葛兆光先生,不仅是由于博通中外的学术眼界,也因为他面对疑窦当仁不让的精神。 这本札记解决了我很多困扰,有很多冥冥中感受到的想法被先生朗然地诉诸笔端。 愿意将这本书推荐给每一个热爱旧诗的人。
1 有用 追寻不二 2023-11-08 19:17:22 贵州
从诗歌背景与意义到格律、语调、典故等论,门外汉不敢妄论,只可说今日之一般中学生实可多看多学,磨炼其浅薄的句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