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波兰] 切斯瓦夫·米沃什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上海贝贝特
副标题: 哈佛大学查尔斯·艾略特·诺顿讲座,1981-1982
原作名: The Witness of Poetry
译者: 黄灿然
出版年: 2016-10
页数: 232
定价: 39
装帧: 精装
丛书: 文学纪念碑
ISBN: 9787549583690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上海贝贝特
副标题: 哈佛大学查尔斯·艾略特·诺顿讲座,1981-1982
原作名: The Witness of Poetry
译者: 黄灿然
出版年: 2016-10
页数: 232
定价: 39
装帧: 精装
丛书: 文学纪念碑
ISBN: 9787549583690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乃米沃什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约所做的六次讲演的结集。米沃什关于诗歌的见证功能的阐释极其精辟。借助这本小册子,米沃什论述了诗歌之于时代的重要性。米氏所言并非老生常谈,他提醒世人关注的恰恰是诗歌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同时对于二十世纪的反省为这一思考维度提供了更为明晰的指向。精装本列入“文学纪念碑”丛书(序列号021)。
诗的见证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 波兰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史家。1911年出生于波兰第一共和国的立陶宛。“二战”期间在华沙从事地下反法西斯活动。“二战”后在波兰外交部供职,曾在波兰驻美国及法国使馆任文化专员和一等秘书。1950年护照被吊销,后选择了政治 流亡的道路。先在法国获得居留权。1960年应邀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61年起定居美国。曾荣获波兰雅盖沃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等近十座世界知名学府的荣誉博士学位及各种勋章。1978年获俗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诺斯达特国际文学奖。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对他的授奖词中说:“他在自己的全部创作中,以毫不妥协的深刻性揭示了人在充满剧烈矛盾的世界上所遇到的威胁。”2004年8月在波兰克拉科夫逝世,享年93岁。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显然,我是在思考诗歌正在确立什么样的证词来见证我们这个世纪,尽管我明白,我们仍然浸染在我们的时代中,我们的判断也就应预先被评估为不确定。让我以绕圈子的方式来讨论这个问题,就从莫扎特的歌剧《魔笛》[1]和英格玛·伯格曼的同名电影开始。这部电影也许比任何其他电影都更能展示电影艺术可以做什么,尤其是在这个用电影日益完美的技术来贬低人的时代。《魔 笛》把我们带进一种与我们生活的气候如此迥然 不同的气候中,使十八世纪末的气息[2]与我们时代的气息之间的反差变得很有启发意义。莫扎特这部歌剧的歌词,讲的是蒙昧主义的黑暗与理性的光明之间的斗争;神圣与理性并不是分离的,因为那圣殿——换句话说,共济会会所[3]——把神圣特征赋予寻找智慧的人类心灵。此外,那智慧是以各种方式被设想的,“神秘会社”在整个十八世纪的扩散可作佐证,奥古斯特·维亚特在其经典著作《浪漫主义的神秘来源》中对此有令人信服的探讨。在《魔笛》中,人在接受考验和入会之后,便可进入圣殿[4]。那些不屈服于黑夜皇后种 种变化莫测的魅力的人,将成为被选中的少数 人,团结在一个共同目标下,分享如何为人类谋幸福的知识[5]。请注意,该歌剧于一七九一年在维也纳首演——正是在那一年,华沙投票通过一部宪法,而这部宪法[6]也是共济会的产品和法国大革命[7]的衍生物。 那个时期的人,似乎对人类新纪元的来临充满信心,希望和信仰;对某些人来说,它似乎是一个太平盛世。他们之中很多人将在断头台上失去脑袋。另一些将追随拿破仑,经历他的失败, 这次失败将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一切希望的终结。 尚有另一些人,他们将著书立说宣传乌托邦社会主义的方案。不过,他们全都被一个复兴和世俗 化的理念所激励,而这个理念早就被中世纪一位僧侣菲奥雷的约阿基姆[8]表达过了,他将历史分成三个时期:圣父时期、圣子时期和未来亦即圣灵时期。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从我的欧洲开始 -
...人用废墟中找到的残余来建造诗歌。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3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文学纪念碑(共81册),
这套丛书还有
《陀思妥耶夫斯基(第5卷)》《卡夫卡传》《幻视·酒精水准仪》《诗人的成年》《致一百年以后的你》
等
。
喜欢读"诗的见证"的人也喜欢 · · · · · ·
诗的见证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 条 )

转:陈词滥调——诗的敌人 (凌越,东方早报,2012年3月31日)
陈词滥调——诗的敌人 凌 越 在《诗的见证》第二章《诗人与人类大家庭》中,米沃什以极为尊崇的语气介绍了自己的堂兄奥斯卡·...
(展开)


让语言有能力与世界相遇
黄灿然在译后记中将米沃什探讨的问题十分清楚地划分为古典、现实和现代主义,真的能概括地如此决断吗?对此持怀疑。 全书可视作对阿多诺(保罗·策兰也有过相似的话)“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所作的具体诗学阐释。米沃什不反对科学,但为艺术(形式、纯真的想象力和对真...
(展开)

在语言中与世界相连 | 《诗的见证》研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以下为旁若无人斋师生于2020年12月6日下午,研读《诗的见证》的内容纪要。本场因事缺席,未参与发言,本文据好友提供的录音整理。仅选择部分观点予以记录,有删改,若存误解,欢迎指正。 杨老师:我们这样一个时代能够坐下心来看书变成一种稀缺的品质或能力。这是一个讲座的讲... (展开)
论《诗的见证》之于象征派诗人的指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诗的见证》中,米沃什指责象征主义诗人们开启了诗人群体与所谓“人类大家庭”的分离,理由是这些波西米亚者们怀抱着自我优越感和对于庸俗的中产阶级的蔑视,认为大众集体不懂得欣赏艺术,所以有意无意地将诗艺渐渐引导上了以强烈内向化为特点的方向,注重所谓“个人经验的... (展开)
《诗的见证》:欧洲角落里那条蜷缩的水蛇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1448.html 死亡并非是最大威胁;奴役常常才是。 其实,“那片空白”早就没有了诗歌,它在地理标注之上,仅仅如此,“里面帝国纷纷崩溃,曾经活着的人现在已经/死去”,这是欧洲呈现的没落,这是诗歌文明在现代技术世界里的没落,...
(展开)
> 更多书评 18篇
论坛 · · · · · ·
这是机器翻译的吗? | 来自Captive Mind | 2023-03-28 15:17:12 | |
为何要重复出??? | 来自夜之俄尔甫斯 | 3 回应 | 2022-01-18 10:23:00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8.6分 1445人读过
-
Harvard Univ Press (1984)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诗】 (爱玛·包法利)
- 若我窮苦,皆賴迷書 (豬貓虎六郎)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Charles Eliot Norton Lectures中译本 (鹿鸣之什)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28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诗的见证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问真 2021-12-10 14:52:58
等待二十一世纪言说自己的诗和诗论。
0 有用 无知地段 2022-03-12 00:04:36
20200612
0 有用 Poppieisla 2018-04-22 13:13:54
《生物学课》一章,诗见证历史后,坚定又饱含希望。事到如今,绝望和虚无已经是陈腔滥调了,让我们进入威廉·布莱克的神圣想象力。
15 有用 CWRun 2019-02-23 23:26:26
一般人的诗学写得像雕花,在晦涩难明里圈地自嗨。米沃什写得就底气十足,用自己完整的一个二十世纪回看伯罗奔尼撒以来寄付回忆中的所有诗歌,并且能让翻看的人猛地惊觉中国的现代诗歌在历史里的哪个路肩。你不是在看六次演说,你是在看米沃什眼底的那个世界。
0 有用 山鸟岛 2022-02-02 19:32:19
从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到阴郁的现代主义,每次解体之处,是虚无与希望一起进入之处。只有通过“对真实的热情追求”,诗人才得以进入废墟与希望共存的丰饶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