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寒烟衰草,古木遥岑,丰碑特立,四无行迹,观此使人有古今之感。
以木结构为基础的建筑形态造就了中国古代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废墟”观念,极少表现废弃人造建筑的绘画传统以独特的方式传达时间的流逝。传统中国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在历史的进程中与西方文化碰撞、交互,由此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现代中国视觉文化;而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当中华民族走出了那个满目疮痍的时代,那些昏暗而危险的废墟应该何去何从?
本书在全球语境中思考中国的美术和视觉文化,分析了一系列丰富的传统和当代视觉材料,包括绘画、碑拓、建筑、摄影、电影、印刷品,以及装置与行为艺术,讲述属于中国的 “废墟的故事”。
废墟的故事的创作者
· · · · · ·
-
巫鸿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巫鸿(Wu Hung)
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玛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成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美术家联合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两项荣誉的第一人。
其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古代美术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
巫鸿(Wu Hung)
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玛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成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美术家联合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两项荣誉的第一人。
其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古代美术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1996)、《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2010)、《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2012)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废墟的内化: 传统中国文化中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
传统中国美术中的废墟在哪里?
丘与墟:消逝与缅怀
碑与枯树:怀古的诗画
拓片:废墟的替身
迹:景中痕
第二章 废墟的诞生:创造现代中国的一种视觉文化
“如画废墟”的流布
战争废墟:征服与存亡
圆明园:毁灭、荒废和重新发现
第三章 过去与未来之间:当代废墟美学中的瞬间
绝望与希望的能指
再现当代都市废墟
尾声 国家遗产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废墟的故事"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废墟的故事"的人也喜欢 · · · · · ·
废墟的故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0 条 )


读后总结—《废墟的故事》
> 更多书评 30篇
论坛 · · · · · ·
12年和17年版的内容有什么不一样吗 | 来自达摩拾荒者 | 2021-12-16 10:17:29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Reaktion Books (2011)8.1分 32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8.7分 918人读过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2)8.7分 2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中国古代绘画与书法 (停云)
- 【野力青年美术馆书单:艺术经典】 (叶飞Phoenix)
- 中国艺术史 (林别)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废墟的故事的评论:
feed: rss 2.0
10 有用 笑完我就去睡觉 2019-12-04 19:43:07
巫鸿总能用几句话精准地把握到某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概念。
1 有用 雪廠街 2021-01-30 19:24:25
「獨自走在一幢拆毀的房子裡面,我聽見瓦片在我腳下碎裂。這聲音好像是從我身體內部發出來。我是這個行將消失的場景的組成部分。」
1 有用 把噗 2018-06-24 14:14:19
糟糕的中国当代艺术。
22 有用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7-12-28 19:52:25
本书深入探讨了作为艺术素材的“废墟”,所以非常适合在颓唐、落寞、萎顿的精神状态下阅读。我由此明白作为一名“人文学工作者”的危险: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不能够亲身体会人类的终极困境,不能与艺术家获得疯狂的共鸣,那样可能就会导致写出来的东西隔靴搔痒,无法触及真正意义上的痛点。巫鸿老师这本书既涉及绘画,又与摄影和电影等影像艺术相关联,视野开阔,说服力强。
2 有用 Gymnopedie 2024-04-21 19:36:32 上海
看完后对石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将自我投影于一棵树,从生前到死后,从僧侣到道士,自我的流动、生命的轮回正如树随时间逐渐增加的年轮,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他反复地描绘记忆中的旅行,这些记忆画面是过去的自我在当下的回音,并且它总是指向画家自身,他自己的形象不是出现在山顶,就是出现在舟中,观画者很清楚,这是画家的梦境,但又难以避免地被画中的山水吸引。他的诗无法解释他的画,他的画也不是在还原诗的内容,两种艺术形式... 看完后对石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将自我投影于一棵树,从生前到死后,从僧侣到道士,自我的流动、生命的轮回正如树随时间逐渐增加的年轮,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他反复地描绘记忆中的旅行,这些记忆画面是过去的自我在当下的回音,并且它总是指向画家自身,他自己的形象不是出现在山顶,就是出现在舟中,观画者很清楚,这是画家的梦境,但又难以避免地被画中的山水吸引。他的诗无法解释他的画,他的画也不是在还原诗的内容,两种艺术形式都笼罩在记忆的微光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