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鸿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谭徐锋工作室
副标题: 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
出版年: 2017-3
页数: 345
定价: CNY 59.00
装帧: 平装
丛书: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ISBN: 9787303213788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谭徐锋工作室
副标题: 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
出版年: 2017-3
页数: 345
定价: CNY 59.00
装帧: 平装
丛书: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ISBN: 9787303213788
内容简介 · · · · · ·
本書從政治體視角出發,嘗試為理解古代華夏提供一條新路徑。無論是商末西土聯盟還是春秋戰國的諸夏,以及與秦漢帝國政治體系綁定的華夏,都是一種由政治關係維繫的人群集團。華夏帝國通過開疆拓土將一些非華夏族群納入統治,也利用文化霸權創造了華夷符號秩序以及關於周邊異族的經史知識體系。魏晉以下帝國分裂,北方五胡政權顛覆了華夷秩序,南方山地諸族在局部地區也獲得了優勢,但隨著兩者的政治體演進,殊途同歸地走上了華夏化的道路。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的创作者
· · · · · ·
-
胡鸿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胡鴻,1986年生,安徽岳西人。201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任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領域為魏晉南北朝史和中古民族史,已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文史》、《民族研究》等刊物發表研究論文近20篇。
目录 · · · · · ·
导论 走出族群看华夏
第一节 民族和族群视角下的华夏
第二节 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
第三节 本书的思路与各章主旨
第一章 华夏的出现及其性质
第一节 第一节西周的“有夏”和“周人”
· · · · · · (更多)
第一节 民族和族群视角下的华夏
第二节 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
第三节 本书的思路与各章主旨
第一章 华夏的出现及其性质
第一节 第一节西周的“有夏”和“周人”
· · · · · · (更多)
导论 走出族群看华夏
第一节 民族和族群视角下的华夏
第二节 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
第三节 本书的思路与各章主旨
第一章 华夏的出现及其性质
第一节 第一节西周的“有夏”和“周人”
第二节 从诸夏列国到华夏帝国
第二章 秦汉华夏帝国扩张的界限与突破口
第一节 秦汉帝国的扩张与不稳定的边境
第二节 制约秦汉帝国扩张的因素
第三节 华夏帝国扩张的突破口:南方山地
第三章 帝国符号秩序中的夷狄
第一节 帝国的角落:华夏帝国礼乐制度中夷狄的位置
第二节 星空中的华夷秩序:两汉至南北朝时期有关华夷的星占言说
第四章 塑造他者:华夏有关异族群的知识建构
第一节 经学子学中的四夷说
第二节 史学有关异族的知识建构
第五章 华夏网络断裂与南方山地人群的华夏化
第一节 华夏网络与南方山地
第二节 六朝华夏网络的断裂与华夷关系的局部逆转
第三节 南方山地的政治体演进方向
第六章 十六国的华夏化:“史相”与“史实”之间
第一节 “十六国”及其华夏化“史相”的反思
第二节 十六国“史相”辨析之一:“僭伪诸君有文学”
第三节 十六国“史相”辨析之二:君主的诞载之异与奇表之异
第四节 十六国“史相”辨析之三:模式化叙事举例
第七章 北朝华夏化进程之一幕:北魏道武、明元帝时期的“爵本位”社会
第一节 独具一格的“天赐品指”
第二节 天赐品制的实际运行情况
第三节 道武、明元时期的“爵本位”社会
第四节 爵本位的政治文化渊源
第五节 攀附的华夏官僚制
结语 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
附录一 南北朝时期的氏族之辨——从《南齐书·逸民传》“民族弗革”一语说起
附录二 纸笔驯铁骑——当草原征服者遇上书面语
附录三 江到东北——古代东亚世界文化交流之一例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第一节 民族和族群视角下的华夏
第二节 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
第三节 本书的思路与各章主旨
第一章 华夏的出现及其性质
第一节 第一节西周的“有夏”和“周人”
第二节 从诸夏列国到华夏帝国
第二章 秦汉华夏帝国扩张的界限与突破口
第一节 秦汉帝国的扩张与不稳定的边境
第二节 制约秦汉帝国扩张的因素
第三节 华夏帝国扩张的突破口:南方山地
第三章 帝国符号秩序中的夷狄
第一节 帝国的角落:华夏帝国礼乐制度中夷狄的位置
第二节 星空中的华夷秩序:两汉至南北朝时期有关华夷的星占言说
第四章 塑造他者:华夏有关异族群的知识建构
第一节 经学子学中的四夷说
第二节 史学有关异族的知识建构
第五章 华夏网络断裂与南方山地人群的华夏化
第一节 华夏网络与南方山地
第二节 六朝华夏网络的断裂与华夷关系的局部逆转
第三节 南方山地的政治体演进方向
第六章 十六国的华夏化:“史相”与“史实”之间
第一节 “十六国”及其华夏化“史相”的反思
第二节 十六国“史相”辨析之一:“僭伪诸君有文学”
第三节 十六国“史相”辨析之二:君主的诞载之异与奇表之异
第四节 十六国“史相”辨析之三:模式化叙事举例
第七章 北朝华夏化进程之一幕:北魏道武、明元帝时期的“爵本位”社会
第一节 独具一格的“天赐品指”
第二节 天赐品制的实际运行情况
第三节 道武、明元时期的“爵本位”社会
第四节 爵本位的政治文化渊源
第五节 攀附的华夏官僚制
结语 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
附录一 南北朝时期的氏族之辨——从《南齐书·逸民传》“民族弗革”一语说起
附录二 纸笔驯铁骑——当草原征服者遇上书面语
附录三 江到东北——古代东亚世界文化交流之一例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政治体系上诸夏逐渐走向一体,对应在观念信仰的层面,就是黄帝在各式各样的先世谱系中脱颖而出,成为五帝三代以及诸夏各姓族共同的祖先,这标志着凝聚复数诸夏成为单数华夏的进程最终完成。因为黄帝足够久远,中间有无数世代供插入新的分支,所以这一凝聚华夏的方案是非常开放的。 必须指出的是,通过从家世血统上攀附黄帝来变身华夏,仅适用于上层人物。对于更多的普通民众而言,在帝国情境下,文化习俗的差异还有更实在的标准,即是否为帝国郡县制下的编户齐民。 秦汉时期的华夏可以定义为拥有正常编户身份的帝国政治体成员。此时的华夏,已经超越了一个族群的范围,在秦汉时代,帝国即华夏,华夏即帝国。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节 从诸夏列国到华夏帝国 -
西周初年的“有夏”可以理解为“西土之人”,不论是否是由他称转化而来的自称,它们所指的西方反商同盟,都是一个机遇政治、军事需求,而以地域为认同符号的松散政治联盟。 随着灭商战争的胜利,以及在东土封建诸侯的陆续完成,周人所面对的统治范围不再只是西土,眼光所及已是普天之下,这时以“有夏”自称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夷狄与周人错杂的局面说明,对夷狄的判断标准既非地缘上的内外,也不是如王明珂所强调的经济形态的农牧之别,而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即与周王室或姬姓氏族的亲缘关系的有无远近。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华夏的出现及其性质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共40册),
这套丛书还有
《国中的“异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增订版)》《纷纭万端》《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再造“病人”》
等
。
喜欢读"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的人也喜欢 · · · · · ·
-
- 王化与山险 8.3
-
- 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修订本) 9.4
-
- 汉唐间的制度文献与制度文化 8.4
-
- 将无同 9.5
-
-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9.3
-
- 正统与华夷 9.3
-
-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9.1
-
- 危机与重构 9.2
-
- 追寻“我们”的根源 8.4
-
-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8.8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9 条 )
> 更多书评 29篇
论坛 · · · · · ·
这本书还会加印吗? | 来自源枕 | 2 回应 | 2024-08-19 16:01:08 |
写南方民族那段章节颇具启发性 | 来自吃心不改 | 2017-05-14 22:58:36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37°暖书单(二) (37°暖)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近三百年优秀学位论文编年选辑 (哲夫成城)
- 已上传libgen的中文书 (奥吉尔维同志)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的评论:
feed: rss 2.0
12 有用 惠山老翁 2018-06-11 09:39:39
胡鸿简直就是“全能战士”,这本书各章的研究方法无一相同者:从严谨的制度史考订,到细密的文本爬梳,再到符号学的引入,及至斯科特“佐米亚高地”的活学活用,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3 有用 lcy 2018-01-04 20:32:24
很厉害!我最喜欢第2,5章
3 有用 体中何如 2024-02-07 10:24:44 江苏
顶尖的博论写作;以《十六国的华夏化》一篇为例,关于历史书写仍需谨慎,步子不能迈的太大。因为十六国史官基本是汉人文士,在历史书写的时候将异族语言转换为华夏式语言本就在情理之中。所以在我看来,对异族政权这块具有明确政治意识指向或者明显神异、虚诞、相互矛盾的书写模式就才适合进行“历史书写”,就像胡鸿用的“诞载之异”、四国君主实际文化素养和书写细节的矛盾等等;而像把石勒和刘裕双手指天、上中下三计当作“模式... 顶尖的博论写作;以《十六国的华夏化》一篇为例,关于历史书写仍需谨慎,步子不能迈的太大。因为十六国史官基本是汉人文士,在历史书写的时候将异族语言转换为华夏式语言本就在情理之中。所以在我看来,对异族政权这块具有明确政治意识指向或者明显神异、虚诞、相互矛盾的书写模式就才适合进行“历史书写”,就像胡鸿用的“诞载之异”、四国君主实际文化素养和书写细节的矛盾等等;而像把石勒和刘裕双手指天、上中下三计当作“模式化叙事”进行分析还是要谨慎,至于推测两者存在丢失的共同文本来源,就有臆断之嫌疑了。但是此文十六国霸史-十六国春秋(晋书 载记)的文献学基础不倒,整篇文章就立得住,也避免成为无源之水了~ (展开)
3 有用 砷雨 2024-10-25 16:00:31 北京
很大程度上是沿着罗新、鲁西奇老师的思路往下推进,跳出国内传统的民族(史)研究的思路来搞;同时也可以视作斯科特观点在反面的一个拓展。在替换某些关键词之后似乎就是水平很高的帝国范式下的区域研究。此外读完本书后更大的一个疑问可能是“Why Chinese stopped there or here?”或许在关于中华帝国南扩的解释上还要再回答这个问题。
9 有用 木下天一郎 2017-05-21 23:12:22
华夏是古代帝国的自称符号。自秦汉以后,帝国范围内再也没有形成高级政治体的可能,而帝国向南方山地得突破于迈进,更使得被困于华夏网络中的蛮酋们为了获得帝国的权力与资源,选择了接受华夏的秩序符号,进入华夏秩序。五胡乱华以后,北方诸国在建设自己的高级政治体的过程中,亦以华夏帝国比附于己,开始了新的华夏化进程。胡老师的研究方法值得学习,坚实的考据与敏锐的分析,更堪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