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1894年,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爱丁堡大学医科毕业生莫理循,不会说中文,没有同伴和翻译,靠着母亲寄来的四十英镑,自上海沿长江到重庆,然后徒步前往缅甸的仰光。一路沿途记事,写成此书。
就在莫里循旅行结束之后不久,甲午中日海战爆发,中国惨败,古老帝国的命运旋即跌入谷底。在鼎沸的历史浪潮到来之前的那一刻,莫里循笔下的中国人——他们和他们的子孙即将要面对无数苦难和挑战而最终获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呢?
那些生龙活虎的峡江闯滩场景、如梦似幻的驿路客栈风情、弥漫山间的马帮铃声回响,时时在莫理循的文字里复活,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没有装饰的晚清中国的古老图景。透过一位来自遥远异域的苏格兰绅士的眼睛,我们重新回到了1894年的中国。
阅读本书,不仅仅是怀旧。
1894,中国纪行的创作者
· · · · · ·
-
莫理循 作者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引言:汉口城和传教士概况 / 1
第二章 从汉口到万县,略述中国妇女和长江险滩 / 15
第三章 万县城,以及从万县到重庆之旅 / 35
第四章 重庆城—中国海关—著名的哈士先生,小议鸦片谬论 / 51
第五章 从重庆到叙府之旅—中国旅馆 / 79
第六章 叙府城—中国内地会,略评在华传教士 / 101
· · · · · · (更多)
第二章 从汉口到万县,略述中国妇女和长江险滩 / 15
第三章 万县城,以及从万县到重庆之旅 / 35
第四章 重庆城—中国海关—著名的哈士先生,小议鸦片谬论 / 51
第五章 从重庆到叙府之旅—中国旅馆 / 79
第六章 叙府城—中国内地会,略评在华传教士 / 101
· · · · · · (更多)
第一章 引言:汉口城和传教士概况 / 1
第二章 从汉口到万县,略述中国妇女和长江险滩 / 15
第三章 万县城,以及从万县到重庆之旅 / 35
第四章 重庆城—中国海关—著名的哈士先生,小议鸦片谬论 / 51
第五章 从重庆到叙府之旅—中国旅馆 / 79
第六章 叙府城—中国内地会,略评在华传教士 / 101
第七章 叙府到昭通,云南省概观—中国的脚夫、邮政制度和票号 / 119
第八章 昭通城,略论该城的贫困、杀婴罪、卖女童为奴、酷刑以及中国人的痛感迟钝 / 147
第九章 中国医生概况 / 159
第十章 从昭通到东川之旅 / 169
第十一章 东川城,略论杀婴罪 / 183
第十二章 东川到云南城 / 197
第十三章 在云南城 / 213
第十四章 云南的黄金、票号和电报 / 231
第十五章 云南城的法国传教会和军火厂 / 249
第十六章 从云南城到大理府之旅 / 269
第十七章 大理城—监牢—鸦片中毒—瘟疫和教会 / 295
第十八章 从大理出发之旅,略论广东人性格、中国移民、呆小病患者及中国殴妻现象 / 317
第十九章 湄公河和萨尔温江—怎样在中国旅行 / 339
第二十章 腾越城—著名的温梭诏法—掸族士兵 / 357
第二十一章 掸族小镇盏达,及公使馆职员马嘉理谋杀案发生地芒允 / 379
第二十二章 所谓好战势力的中国—克钦人—进入八莫的最后一站 / 391
第二十三章 八莫、曼德勒、仰光和加尔各答 / 407
· · · · · · (收起)
第二章 从汉口到万县,略述中国妇女和长江险滩 / 15
第三章 万县城,以及从万县到重庆之旅 / 35
第四章 重庆城—中国海关—著名的哈士先生,小议鸦片谬论 / 51
第五章 从重庆到叙府之旅—中国旅馆 / 79
第六章 叙府城—中国内地会,略评在华传教士 / 101
第七章 叙府到昭通,云南省概观—中国的脚夫、邮政制度和票号 / 119
第八章 昭通城,略论该城的贫困、杀婴罪、卖女童为奴、酷刑以及中国人的痛感迟钝 / 147
第九章 中国医生概况 / 159
第十章 从昭通到东川之旅 / 169
第十一章 东川城,略论杀婴罪 / 183
第十二章 东川到云南城 / 197
第十三章 在云南城 / 213
第十四章 云南的黄金、票号和电报 / 231
第十五章 云南城的法国传教会和军火厂 / 249
第十六章 从云南城到大理府之旅 / 269
第十七章 大理城—监牢—鸦片中毒—瘟疫和教会 / 295
第十八章 从大理出发之旅,略论广东人性格、中国移民、呆小病患者及中国殴妻现象 / 317
第十九章 湄公河和萨尔温江—怎样在中国旅行 / 339
第二十章 腾越城—著名的温梭诏法—掸族士兵 / 357
第二十一章 掸族小镇盏达,及公使馆职员马嘉理谋杀案发生地芒允 / 379
第二十二章 所谓好战势力的中国—克钦人—进入八莫的最后一站 / 391
第二十三章 八莫、曼德勒、仰光和加尔各答 / 407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由于猪肉注水后重量大幅增加,所以水通过注射器打进大血管,这通常被描述为“注水肉”的中式制作法。 (查看原文) —— 引自第98页 -
海关的大船由三艘中国的武装帆船即炮艇保卫着,停靠在江边,搜查在那里进行,上面有三名外勤人员的办公室。目前走私的情况很少,因为还没有中国官员。一旦引进中国官员来阻止走私,走私的盛行就会指日可待。中国的搜查人员最厉害的是,他们的眼睛不是用来检查,而是用来谋利,仅此而已。护卫这个海关检查站的炮艇,名义上有八十人的编制,而实际上只配备有二十四人。然而无须多作解释,上级拨发薪金,是按编制人数八十,而非实际人数二十四。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1894,中国纪行"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1894,中国纪行"的人也喜欢 · · · · · ·
1894,中国纪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一种异视的角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摘要:本文从20世纪初最负盛名的“中国通”、《泰晤士报》驻华记者乔治·莫理循的个人经历出发,结合其代表作《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分析其以一个帝国主义者身份窥视旧中国的功与过。 关键词:莫理循 《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分为两部分,上部是1894年尚未当记者的莫理循... (展开)
1894年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不记得在什么机缘巧合下买了这本书,大概是看了书名出于好奇吧。尘封了好几年才被我又翻出来,刚好最近对近现代史比较感兴趣。这本书整体读起来有些沉重,只适合在闲的时候保持很好的心态的情况下去读它,当然历史研究或文化学者除外。 1894年的中国是什么样的?那离我们太遥远... (展开)
另一个视角下的旧中国
一个非常有偏见的英国人在西南游历之作,坚决不肯承认卖鸦片的行为恶劣,因为中国土地上广种鸦片,吸鸦片的中国人涵盖各个阶层,官场、商场、普通劳工们全都吸食,掌权者还都参与种植和交易,获利。 他以极低价格雇的苦力还能以更低的价格把背行李的工作外包出去,以为是整包,...
(展开)
> 更多书评 9篇
论坛 · · · · · ·
不太理解“加入宗教意味着靠它谋生”这句话 | 来自莉莉安 | 2 回应 | 2023-11-06 20:11:4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2 )
-
-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4)7.4分 118人读过
-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7.8分 73人读过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8)7.7分 4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国/民/性研究 (🦉的瓦涅密)
- 一念齋藏书 (一念齋主人)
- 书单 | 中华书局上海聚珍2017年书单 (上海中华书局)
- 书单|待买 (安绮丽不愧是你)
- 书单|待看 (王业明)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76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1894,中国纪行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夏日漱口 2021-01-13 12:49:56
个人非常喜欢,作者毫不掩饰自己作为一个相对发达国家公民的优越感,反而使他的记述颇为真实。
3 有用 水泥猴子 2019-01-07 01:18:21
先看的是窦坤的翻译,李磊的翻译很认真,做了很多资料的考证,但比起窦来说,损失了一些幽默感,例如关于中医和西医的比较那里,不知道莫的原文是怎么样的。再者我真没读出优越感,他一直在夸中国人如何善良美好,被解读成反话,简直就是误读。
1 有用 巴士底的猫 2017-08-13 11:53:02
一个不会说中文的老外,穷游了中国西南鄂川滇。虽然带着各种偏见,但是精确和翔实的描写仍不失为无价的风土民情的记录。莫理循未来仍旧没学会汉语,可是也不影响他成为享誉西方的中国通。译者翻译的认真负责,近乎考据,值得称赞。
0 有用 Yulin 2021-04-02 14:33:07
通篇处处可见殖民主义的恶臭嘴脸和帝国主义的无耻思想。仓廪食而知礼节,这本书记载的是我们痛苦的过去。希望这个作者活到现在,叫他睁大眼睛看看今天的中华荣光。
2 有用 抵门杠 2019-09-13 10:54:36
尽管对很多人来说本书的语气和行文让人不舒服——难为译者在前言和脚注里的反复解释和良苦用心,但我觉得除了某些典型的外国人视角和讽刺的风格外,并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地方。作者从东到西的贯穿式旅行给读者一个机会:看看中国从东部发达诸省到西部的农业社会世界的各种图景。因为现代的曙光已经照进这些地方使得作者能够来一次这样的旅行。但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邮局,海关和电报局,而是遍地的厘金局,鸦片——这还是清朝没有开... 尽管对很多人来说本书的语气和行文让人不舒服——难为译者在前言和脚注里的反复解释和良苦用心,但我觉得除了某些典型的外国人视角和讽刺的风格外,并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地方。作者从东到西的贯穿式旅行给读者一个机会:看看中国从东部发达诸省到西部的农业社会世界的各种图景。因为现代的曙光已经照进这些地方使得作者能够来一次这样的旅行。但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邮局,海关和电报局,而是遍地的厘金局,鸦片——这还是清朝没有开烟禁的时候。书里的几个细节很有意思:东川铜钱小而劣,东川是滇铜产区,铜钱反而小而劣,让人惊讶;云南的货币是黄金;各地的银钱比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