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 甲骨文
副标题: 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
原作名: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译者: 林同奇
出版年: 2017-6-30
页数: 358
定价: 65.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甲骨文丛书
ISBN: 9787520106054
内容简介 · · ·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主要以费正清与列文森为代表,认为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框架,只有经过19世纪红叶西方冲击之后,才能向近代社会演变。相反,柯文则认为对中国社会的研究应避免以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为标准,反对把非西方社会的历史视为西方历史的延续,倡导以中国本身为出发点,深入精密地探索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动力和形态结构,并力主进行多科性协作研究。美国史学界第一次对中国中心观做出明确详细的描述,也是对几十年来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三种主要模式进行批判性总结的第一部著作。
每一位研究中国的历史学者都应该阅读此书。柯文揭开了塑造和扭曲美国关于19、20世纪中国历史研究的隐藏假设。他道出了大多数美国历史学者对中国的过去所提的问题,以及他们据此写出的历史,既受他们自己的文化偏见所限制,也为中国自身的历史现实所左右……一次提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主要以费正清与列文森为代表,认为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框架,只有经过19世纪红叶西方冲击之后,才能向近代社会演变。相反,柯文则认为对中国社会的研究应避免以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为标准,反对把非西方社会的历史视为西方历史的延续,倡导以中国本身为出发点,深入精密地探索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动力和形态结构,并力主进行多科性协作研究。美国史学界第一次对中国中心观做出明确详细的描述,也是对几十年来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三种主要模式进行批判性总结的第一部著作。
每一位研究中国的历史学者都应该阅读此书。柯文揭开了塑造和扭曲美国关于19、20世纪中国历史研究的隐藏假设。他道出了大多数美国历史学者对中国的过去所提的问题,以及他们据此写出的历史,既受他们自己的文化偏见所限制,也为中国自身的历史现实所左右……一次提升意识的体验。——《美国历史评论》
在中国发现历史的创作者
· · · · · ·
-
柯文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柯文,1934年生,美国韦尔斯利学院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中国与基督教:传教运动与中国排外主义的发展(1860—1870)》(1963年)、《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1974年)、《在中国发现历史》(1985年)《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等。
译者简介
林同奇,1923年生于北京。1941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两年后转入重庆北碚复旦大学历史系,194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起先后在香山、北京西郊、张家口和洛阳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任教,长达35年之久。1984年赴美,先后在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哈佛大学东亚系和哈佛燕京学社任研究员(Associate)直至2015年7月去世。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与美国学术思想。发表中英文论文约40余篇,译著数本,专著代表作为《林同奇文集:人文寻求录—...
柯文,1934年生,美国韦尔斯利学院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中国与基督教:传教运动与中国排外主义的发展(1860—1870)》(1963年)、《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1974年)、《在中国发现历史》(1985年)《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等。
译者简介
林同奇,1923年生于北京。1941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两年后转入重庆北碚复旦大学历史系,194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起先后在香山、北京西郊、张家口和洛阳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任教,长达35年之久。1984年赴美,先后在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哈佛大学东亚系和哈佛燕京学社任研究员(Associate)直至2015年7月去世。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与美国学术思想。发表中英文论文约40余篇,译著数本,专著代表作为《林同奇文集:人文寻求录——当代中美著名学者思想辨析》。
张隆志,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供职于台湾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并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台湾社会文化史、比较殖民史、史学史及公共历史。已出版研究专著《族群关系与乡村台湾》,口述历史《坐拥书城》(合著),史料集《恩典之美》(合编),以及中英日韩文学术论文多篇。
肖艳明,华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前瑞士银行香港分行董事总经理,哈佛大学香港同学会前会长。
目录 · · · · · ·
中文版前言
“中国中心观”:特点、思潮与内在张力
英文平装再版序言
2010年新版序言
序言
绪论
第一章 “中国对西方之回应”症结何在?
第二章 超越“传统与近代”
第三章 帝国主义:是现实还是神话?
第四章 走向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史
索引
东亚研究所学术成果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说变化具有“形状”,当然只是一种比喻,其主要含意(此点十分重要)在于说明所谓变化并不就是我们可以指出的就“在那里”发生的某事,并不就是“过去的一些事件”,它同时也是(也许主要是)某种经由史家决定或“塑造”的事物,而史家作出决定或进行塑造的依据,则是他自己当时碰巧想寻求的是哪些过去的事件。E.H・卡尔曾提醒我们:“事实就像广漠无边、有时无法进入的大海中的鱼,史家捕到什么鱼主要取决于他选择在大海的哪一部分捕鱼以及他选用哪种鱼具捕鱼——而这两个因素当然又取决于他想捕捉的是哪种鱼。”更直截了当地说,如果史家想寻找的事实是甲,他就不大可能发现乙或丙,因为即使他碰上了乙或丙,也不会认为它们有什么重要意义。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超越“传统与近代” -
戊戌变法从六月十ー日光绪皇帝颁布第一道改革旨开始,到九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替侄儿光绪重新摄政告终,在这段通称“百日维新”的日子里,光绪帝曾就一系列问题广泛须布了改革法令。在康有为的推动下,年轻的皇帝不是把中国的古代圣君树为楷模,而是把明治天皇和俄国彼得大帝这类力主改革的君主视为样。”诏书不断下达:改革考试制度建立新式学堂;推进陆海军、警察和邮局制度的现代化;修订法律精简官僚机构,削减冗员;发展商业、农业、治矿和工业;等等。 虽然这些改革措施大部分(如果说不是全部)已由王韬、郑观应(一位颇有思想的买办,1842~1923)等人陆续提出但是总合起来,则远远超过以前的任何改革,是对中国陈旧过 时的体制所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它也是第一次由最高层发动的进攻。 但是很明显,一阵喧过后,留下的后效甚微。只有几个省(特别是湖南,这里的巡抚同情改革)曾认真努力实现旨。整个帝国其他部分的反应,则从茫然不知所措直到顽强抵抗。许多官员可能愿意实施改革,但并不理解改革。另外一些官员,则由于摸透了改革的意向,而竭力阻挠其实施。满人因皇帝信赖的改革者多为汉人而深感恼怒。保守派惧怕任何改革;温和派则深恐改革会加强他们所厌恶的康有为一派人物的政治影响。在整个官僚体制中,许多人虽然也许并不反对改革本身,但唯恐某项改革会危及他们个人的仕途。总而言之,戌维新的志士如果说善意有余,则实现这种善意所必备的实际政治头脑与经验却极端不足。光绪皇帝本人尤其如此。正如邝兆江( Luke Kwong)令人信服地指出,光绪没有自己完整的变法纲领,是一个极端无能的政治领袖。 上面勾画出的一幅19世纪后期中国改革运动的轮廓,在很大程度上是把改革过程理解为中国对西方和日益西方化的日本所造成的种种新问题的回应。根据这种看法不仅把改革和西方挑战密切联系在一起,而且几乎把它完全看成一种思想问题...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对西方之回应”症结何在?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在中国发现历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在中国发现历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在中国发现历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3 条 )
> 更多书评 53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8.6分 83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02)8.5分 1373人读过
-
中华书局 (1989)8.3分 194人读过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0)8.8分 3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甲骨文丛书[ORACODE](已出书目) (Yursler_林)
- 2017年出版部分历史书籍 (納蘭逸蕭)
- 黄书 (丝绒陨)
- 鎮長的日记 (鎮長)
- 社科文献新书推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在中国发现历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17-08-01 22:42:15
美国学者柯文关于海外中国研究方法论探讨的名著,在对冲击—回应说、传统—现代说和帝国主义说这三种西方中心论学说进行详细述评的基础上,提出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应采取尊重中国现实的中国中心史观的观点。本书同时也是一部关于海外中国研究学术史和重要文献的梳理性论著,值得细读。
0 有用 北河沿井斯塔 2019-09-14 17:28:01
大致了解了美国汉学发展趋势,如果以后有人能把其他国家的汉学纳入比较就好了。冲击-回应模式影响了美国的东方问题研究,对“近代”分期观的质疑和反思不止发生在中国历史领域。什么是西方/中国?什么是传统/现代化?这些概念都不是静止、单一、二元对立的。所以区域研究开始盛行,随之越来越强调学语言,接近人类学后,又容易忽略宏观洞见。总体来说很适合做历史专业必修课reading,可重点读译者序和第四章。
2 有用 王敬轩 2024-05-29 01:03:19 江苏
非常好综述。柯文实际上采取了一种类似于拔河比赛的策略:你说是“西方冲击”,我偏要寻找中国历史的内在动力;你坚持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我则抹去两者之间的差异;你认为帝国主义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不管是好是坏,我就要淡化帝国主义的影响力。「内在连续性」怎么判定?「地方史转向」中得出的任何一个微观经验如何与宏观经验接榫?「反东方学的东方学」,又如何能跳出既有的一系列二元对立?
4 有用 猫古 2020-03-26 13:54:35
学术界撕逼指南
2 有用 三清喵 2022-10-07 10:23:06 上海
绝大多数学者对此书的高度赞扬,在于其对冲击回应论、传统现代论以及DGZY论的总结与反思,有力抨击了笼罩在西方近代史学界数十年之久的西方中心论。其实,中国中心观对中国古代史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即走出“崇洋”时代,回归“本土”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