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丹麦] 格奥尔格·勃兰兑斯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原作名: Hovedstrømninger i det 19de Aarhundredes Litteratur
译者: 张道真 等
出版年: 2018-2-1
页数: 2180
定价: 19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020127900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原作名: Hovedstrømninger i det 19de Aarhundredes Litteratur
译者: 张道真 等
出版年: 2018-2-1
页数: 2180
定价: 19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020127900
内容简介 · · · · · ·
勃兰兑斯在哥本哈根大学的讲演汇编成《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这部著作纵论法、德、英诸国的浪漫主义和民主主义运动,探索这些国家文学重要的动向,研究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宗教和政治等方面。他倡导作家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等观点,改变了丹麦及北欧浪漫派脱离现实的倾向,推动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的创作者
· · · · · ·
-
勃兰兑斯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丹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这部巨著共6卷,即《流亡文学》《德国的浪漫派》《法国的反动》《英国的自然主义》《法国浪漫派》和《青年德意志》。
目录 · · · · · ·
【第一分册 流亡文学】
一 夏多布里昂
二 卢梭
三 维特
四 勒奈
五 奥勃曼
六 诺迪埃
七 贡斯当:《论宗教》——《阿道尔夫》
八 斯塔尔夫人:《黛尔芬》
九 流放
十 《柯丽娜》
十一 向民族偏见和新教偏见的进攻
十二 对于古代的新看法
十三 《德国论》
十四 巴朗特
十五 结束语
【第二分册 德国的浪漫派】
一 心理学的文学观。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与丹麦的浪漫主义文学
二 浪漫主义文学的消极准备。主观主义与回避现实。蒂克的《威廉·洛维尔》。让·保尔的《罗凯洛尔》
三 浪漫主义的积极准备。《热情的奔放》
四 荷尔德林
五 奥·威·施莱格尔
六 浪漫主义者的社会尝试。弗·施莱格尔的《卢琴德》
七 浪漫主义的无目的性。适应《卢琴德》的现实
八 施莱尔马赫论《卢琴德》的书信。乔治·桑和雪莱的婚姻观
九 威·亨·瓦肯罗德尔。浪漫主义文学对于音乐性和音乐的关系
十 浪漫主义文学对艺术与自然的关系。风景。蒂克的《斯特恩巴尔德》
十一 浪漫主义的反映和心理学。蒂克的讽刺喜剧。恩·特·阿·霍夫曼。沙米索
十二 浪漫主义的心灵。诺瓦利斯和雪莱
十三 浪漫主义的憧憬;“蓝花”。诺瓦利斯的《海因里希·封·奥夫特丁根》。艾亨多夫的《废物传》。丹麦的浪漫主义者
十四 阿尼姆和勃仑塔诺
十五 浪漫主义戏剧中的神秘主义。蒂克。海因里希·封·克莱斯特。扎哈里亚斯·维尔纳
十六 浪漫主义文学对于政治的关系。蒂克。费希特。阿恩特。察恩。福凯的骑士小说
十七 浪漫主义政治家。约瑟夫·格雷斯。弗里德里希·封·甘茨。约瑟夫·德·梅斯特尔。瑞典和挪威的浪漫主义文学
【第三分册 法国的反动】
引言
一 革命
二 与教皇的协议
三 权威原则
四 《基督教的真谛》
五 约瑟夫•德•梅斯特尔
六 博纳尔
七 夏多布里昂
八 克吕德内夫人
九 抒情诗:拉马丁和雨果
十 这个时期文艺中表现的爱情
十一 理论上的权威原则的解体
十二 实践上的权威原则的解体
十三 反动的顶峰和崩溃
十四 结束语
【第四分册 英国的自然主义】
引言
一 时代的普遍特点
二 民族特色
三 政治背景
四 自然主义的开端
五 强烈而真挚的对自然之爱
六 田园生活和田园诗
七 自然主义的浪漫主义
八 湖畔派对自由的理解
九 湖畔派的东方浪漫主义
十 历史的自然主义
十一 包罗万象的感觉主义
十二 爱尔兰反抗与起义的诗歌
十三 抒情的恋歌
十四 英国的自由精神
十五 共和的人道主义
十六 激进的自然主义
十七 拜伦:热情奔放的个性
十八 拜伦:热情奔放的个性(续)
十九 拜伦:隐遁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十 拜伦:革命的精神
二十一 喜剧的与悲剧的现实主义
二十二 自然主义的登峰造极
二十三 拜伦之死
二十四 结论
【第五分册 法国的浪漫派】
一 政治背景
二 一八三〇年代
三 浪漫主义
四 夏尔•诺迪埃
五 回顾——外国的影响
六 回顾——国内的源泉
七 维尼的诗与雨果的《东方集》
八 雨果与缪塞
九 缪塞与乔治•桑
十 阿尔夫莱•德•缪塞
十一 乔治•桑
十二 巴尔扎克
十三 巴尔扎克
十四 巴尔扎克
十五 巴尔扎克
十六 巴尔扎克
十七 巴尔扎克
十八 司汤达(贝尔)
十九 司汤达
二十 司汤达
二十一 梅里美
二十二 司汤达与梅里美
二十三 梅里美
二十四 梅里美
二十五 梅里美
二十六 梅里美和戈蒂耶
二十七 泰奥菲尔•戈蒂耶
二十八 泰奥菲尔•戈蒂耶
二十九 圣伯夫
三十 圣伯夫
三十一 圣伯夫与现代批评
三十二 戏剧:维泰、大仲马、德•维尼、雨果
三十三 文学与当代社会运动及政治运动的关系
三十四 被忽略和被遗忘的人们
三十五 结论
【第六分册 青年德意志】
一 政治背景
二 哲学和反动
三 反对派的情调
四 七月革命的影响
五 拜伦的影响
六 新文学的价值
七 伯尔内
八 伯尔内和闵采尔
九 伯尔内
十 伯尔内
十一 海涅
十二 海涅
十三 海涅
十四 海涅
十五 海涅和歌德
十六 海涅和阿里斯托芬
十七 海涅
十八 诗歌中的党派观念
十九 伊麦尔曼
二十 黑格尔主义
二十一 青年德意志和闵采尔
二十二 古兹柯夫、劳伯、蒙特
二十三 拉蔼尔、贝蒂娜、夏绿蒂•斯特格利茨
二十四 普鲁士皇位的更迭,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
二十五 中立的文学
二十六 政治抒情诗,哲学革命
二十七 革命诗歌
二十八 革命诗歌
二十九 革命
· · · · · · (收起)
一 夏多布里昂
二 卢梭
三 维特
四 勒奈
五 奥勃曼
六 诺迪埃
七 贡斯当:《论宗教》——《阿道尔夫》
八 斯塔尔夫人:《黛尔芬》
九 流放
十 《柯丽娜》
十一 向民族偏见和新教偏见的进攻
十二 对于古代的新看法
十三 《德国论》
十四 巴朗特
十五 结束语
【第二分册 德国的浪漫派】
一 心理学的文学观。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与丹麦的浪漫主义文学
二 浪漫主义文学的消极准备。主观主义与回避现实。蒂克的《威廉·洛维尔》。让·保尔的《罗凯洛尔》
三 浪漫主义的积极准备。《热情的奔放》
四 荷尔德林
五 奥·威·施莱格尔
六 浪漫主义者的社会尝试。弗·施莱格尔的《卢琴德》
七 浪漫主义的无目的性。适应《卢琴德》的现实
八 施莱尔马赫论《卢琴德》的书信。乔治·桑和雪莱的婚姻观
九 威·亨·瓦肯罗德尔。浪漫主义文学对于音乐性和音乐的关系
十 浪漫主义文学对艺术与自然的关系。风景。蒂克的《斯特恩巴尔德》
十一 浪漫主义的反映和心理学。蒂克的讽刺喜剧。恩·特·阿·霍夫曼。沙米索
十二 浪漫主义的心灵。诺瓦利斯和雪莱
十三 浪漫主义的憧憬;“蓝花”。诺瓦利斯的《海因里希·封·奥夫特丁根》。艾亨多夫的《废物传》。丹麦的浪漫主义者
十四 阿尼姆和勃仑塔诺
十五 浪漫主义戏剧中的神秘主义。蒂克。海因里希·封·克莱斯特。扎哈里亚斯·维尔纳
十六 浪漫主义文学对于政治的关系。蒂克。费希特。阿恩特。察恩。福凯的骑士小说
十七 浪漫主义政治家。约瑟夫·格雷斯。弗里德里希·封·甘茨。约瑟夫·德·梅斯特尔。瑞典和挪威的浪漫主义文学
【第三分册 法国的反动】
引言
一 革命
二 与教皇的协议
三 权威原则
四 《基督教的真谛》
五 约瑟夫•德•梅斯特尔
六 博纳尔
七 夏多布里昂
八 克吕德内夫人
九 抒情诗:拉马丁和雨果
十 这个时期文艺中表现的爱情
十一 理论上的权威原则的解体
十二 实践上的权威原则的解体
十三 反动的顶峰和崩溃
十四 结束语
【第四分册 英国的自然主义】
引言
一 时代的普遍特点
二 民族特色
三 政治背景
四 自然主义的开端
五 强烈而真挚的对自然之爱
六 田园生活和田园诗
七 自然主义的浪漫主义
八 湖畔派对自由的理解
九 湖畔派的东方浪漫主义
十 历史的自然主义
十一 包罗万象的感觉主义
十二 爱尔兰反抗与起义的诗歌
十三 抒情的恋歌
十四 英国的自由精神
十五 共和的人道主义
十六 激进的自然主义
十七 拜伦:热情奔放的个性
十八 拜伦:热情奔放的个性(续)
十九 拜伦:隐遁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十 拜伦:革命的精神
二十一 喜剧的与悲剧的现实主义
二十二 自然主义的登峰造极
二十三 拜伦之死
二十四 结论
【第五分册 法国的浪漫派】
一 政治背景
二 一八三〇年代
三 浪漫主义
四 夏尔•诺迪埃
五 回顾——外国的影响
六 回顾——国内的源泉
七 维尼的诗与雨果的《东方集》
八 雨果与缪塞
九 缪塞与乔治•桑
十 阿尔夫莱•德•缪塞
十一 乔治•桑
十二 巴尔扎克
十三 巴尔扎克
十四 巴尔扎克
十五 巴尔扎克
十六 巴尔扎克
十七 巴尔扎克
十八 司汤达(贝尔)
十九 司汤达
二十 司汤达
二十一 梅里美
二十二 司汤达与梅里美
二十三 梅里美
二十四 梅里美
二十五 梅里美
二十六 梅里美和戈蒂耶
二十七 泰奥菲尔•戈蒂耶
二十八 泰奥菲尔•戈蒂耶
二十九 圣伯夫
三十 圣伯夫
三十一 圣伯夫与现代批评
三十二 戏剧:维泰、大仲马、德•维尼、雨果
三十三 文学与当代社会运动及政治运动的关系
三十四 被忽略和被遗忘的人们
三十五 结论
【第六分册 青年德意志】
一 政治背景
二 哲学和反动
三 反对派的情调
四 七月革命的影响
五 拜伦的影响
六 新文学的价值
七 伯尔内
八 伯尔内和闵采尔
九 伯尔内
十 伯尔内
十一 海涅
十二 海涅
十三 海涅
十四 海涅
十五 海涅和歌德
十六 海涅和阿里斯托芬
十七 海涅
十八 诗歌中的党派观念
十九 伊麦尔曼
二十 黑格尔主义
二十一 青年德意志和闵采尔
二十二 古兹柯夫、劳伯、蒙特
二十三 拉蔼尔、贝蒂娜、夏绿蒂•斯特格利茨
二十四 普鲁士皇位的更迭,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
二十五 中立的文学
二十六 政治抒情诗,哲学革命
二十七 革命诗歌
二十八 革命诗歌
二十九 革命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不管是小说、戏剧还是历史作品,都是许多人物的描绘,表现了种种感情和思想。感情越是高尚,思想越是崇高、清晰、广阔,人物越是杰出而又富有代表性,这个书的历史价值就越大,它也就越清楚地向我们揭示出某一特定国家在某一特定时期人们内心的真实情况。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页 -
使她倒霉的就是这个——它不忠于法国。《德国论》是一部划时代的书,在法国文学中是划时代的,因为它不是偶然地而是从原则上和一切陈旧的文艺传统决裂,指出了新的生命源泉,不想就是这部书却被国家的思想警察擅自安上了“不忠于法国”的罪名!还装出一副殷勤的口吻来进行恶毒的讽刺!“看来这个国家的空气对你不适合”——因此就劳驾到别的地方去吧!我们仿佛听到法国被陶醉的虚荣心在说:“我们其他人在暴政之下感到幸福,而你竟敢还热爱自由;我们都沐浴在拿破仑荣誉的阳光里,而你竟敢在《柯丽娜》里描绘天才的绝对独立,你自己已从巴黎被驱逐出来,竟在罗马的神殿里让你的理想人物戴上花冠;当法兰西之鹰闪耀着千百次胜利的光辉,外国纷纷变成我们的臣下时,你这样一个孱弱的女子竟敢说我们精神生活的源泉已几乎干涸,让我们把受人蔑视的德国看成在诗歌上比我们更高超的国家,把令人生厌的背信弃义的英国看成是比我们更坚定、更真心热爱自由的国家,把垂死的意大利这个被我们法国征服的一个省份看成是具有纯朴的风俗习惯和高明得多的艺术值得我们模仿的国家——由于这一切,你将给打上不爱国的烙印,你帽上的国徽将从你额前摘下来,你的书将予以销毁,连你的手稿都要撕成碎片,你本人则将在二十四小时内由一两个暗探跟踪着,像一只野兽似的被赶出法国国境。”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九 流放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古典传统 9.5
-
- 从福楼拜到普鲁斯特 9.0
-
- 理论的幽灵 9.1
-
- 镜与灯 8.9
-
- 什么是世界文学? 8.4
-
-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9.3
-
- 文学与思想史论稿 8.8
-
- 古典文学 8.6
-
- 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 9.1
-
-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六分册) 9.5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英文版德文版内容有差异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偶然翻起,发现这个翻译套书中,2册6册是翻译的德文版 Die Hauptströmungen der Literatur des neunzehnten Jahrhunderts Vorlesungen gehalten an d. Kopenhagener Universität (Strodtmann,1894)译本 1345 是英文版 (1923) 但是其实这是两套书,内容有差异。德文... (展开)
真TM长...这犹太佬还真有两刷子
1.按海老儿的说法,流亡不就是还乡么... 2.现在读荷尔德林就像读红楼梦... 3.这个...波德莱尔应该比雨果显眼才对啊.... 456越看越没劲 一般性推荐
(展开)
>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有没有二十世纪的 | 来自nongchaoergxl | 2 回应 | 2022-07-11 05:32:19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未知出版社 (2012)暂无评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9.3分 597人读过
-
未知出版社 (2012)暂无评分
-
未知出版社 (2012)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豆瓣五星图书【文学理论】 (爱玛·包法利)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金陵购书志 (飞鸟之影)
- 大部头 (Song,F.)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蟫尾 2022-01-23 01:13:08
译笔流畅,值得再读。
8 有用 zzerthld 2023-07-08 16:56:51 上海
要是可以不用上班,天天在家读书,该有多好。
0 有用 特粉😳 2021-11-26 20:34:21
不喜欢不喜欢😔尤其是那该死的第五卷,真让人读来暴怒撕书。
0 有用 Uto 2022-05-12 08:45:05
回味无穷
8 有用 嘉横 2021-01-21 18:48:17
前二卷高中时读完,第三卷大二,半月前再次全部通读完成,算读过1.5遍?流亡文学作为单独一卷进行书写足见洞察力之不群,视角平稳细致处首推德国浪漫派一卷,勃最动情处大约是拜伦部分(然亦未失去批评家的自制力,个人读来激越之外亦常觉唯有知音见赏四字可形容。另:可与Bloom相参看)法国反动潮流与法浪漫派的关系/论海涅一节颇具启发。总体来说贯彻了勃自己的研究方法与目标(思潮主流),不易。及勃具有天才批评家的... 前二卷高中时读完,第三卷大二,半月前再次全部通读完成,算读过1.5遍?流亡文学作为单独一卷进行书写足见洞察力之不群,视角平稳细致处首推德国浪漫派一卷,勃最动情处大约是拜伦部分(然亦未失去批评家的自制力,个人读来激越之外亦常觉唯有知音见赏四字可形容。另:可与Bloom相参看)法国反动潮流与法浪漫派的关系/论海涅一节颇具启发。总体来说贯彻了勃自己的研究方法与目标(思潮主流),不易。及勃具有天才批评家的所有质素:敏锐,(非通常意义的)理性,甚至想象力。每涉所谓知人论世的部分时笔法或简捷或宏丽或深挚或谐谑,宛如士衡作文赋,本身于美学上便有力至此。210211update:说天才批评家,也仅是“具备质素”。勃的路子还是更贴文学/思想史(且不算体例的那种),并非受韦氏影响但赞同他一个观点——孤独的勃。 (展开)